高二地理環境
❶ 高二地理主要講什麼
一、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二、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藉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圖的閱讀
要運用地圖,首先必須會讀地圖。這也是考試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圖都會涉及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要素,讀圖時必須先看一下這些要素。 接下來要根據提供的圖表特點,判斷這是哪一類地圖,分布圖、原理圖、統計圖、景觀圖還是其他的圖。根據具體圖類,運用具體方法讀圖。如等高線圖,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讀:等高距為多少,何處為山峰,何處為山谷,何處為山脊線,何處為集水線,等等。究竟讀哪幾個方面要視題目要求而定。
2、地圖運用
地圖的運用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1) 運用政區圖,記國家、省(區)、市的空間分布及彼此相對位置關系。 讀政區圖,要注意觀察國家、省(區)的輪廓特徵,境內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礎上多次重復閱讀,漸漸的在自己同形成有關國家與地區圖。這樣當時卷中出現某國家圖形時,頭腦中存儲有關國家的圖形會立刻浮現出來,經過聯系、核對,片刻即可判斷出該圖所示國家。
(2) 運用地形圖、記地勢變化、地形區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狀。 現行的圖冊中的地形圖均為分層設色法所繪制,給人的感官刺激強,印象深,反復運讀後,可在頭腦中形成立體感很強的地形圖,藉此科教容易地記注大洲、國家、地區的地勢起伏、地形區分布及受制於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狀。
(3) 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 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藉助於示意圖,寓文於圖,則十分簡單得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三、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四、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五、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六、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❷ 地理文科高二環境保護具體復習資料
環境保護復習提綱 2010/05/22一、環境概述1、環境概念與不同分類方式(屬性、空間、時間、組成要素)、環境質量理解2、環境問題分類與具體表現1) 環境污染:水污染(富營養化、赤潮)、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2) 資源短缺:淡水、耕地、礦產、能源等3) 生態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退化、濕地乾涸、物種減少3、環境問題原因與危害(能結合實例分析)l 原因:①工業三廢②人口急劇膨脹③科技進步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l 危害:①危害生態平衡②危害人類健康③制約經濟可持續4、全球環境問題(一)臭氧空洞原因:①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②人類排放的大量的氟氯烴化合物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副漁業造成破壞措施:①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②積極研製新型的製冷系統(二)酸雨原因:由於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斷向大氣排放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所致。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③危害建築物和文物古跡;④危及人體健康。分布——我國酸雨:以硫酸型 為主(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硝酸型―――珠三角(汽車尾氣) 措施:根本途徑是減少人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具體措施:①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煤減少、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節約資源、減排)②控制工業汽車污染排放 ③調整工業布局(影響小、擴散快)、產業結構(重化比重降低) ④植樹造林例題:為什麼重酸雨區位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①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②氣候濕潤――陰雨天氣多③燃燒高含硫量的煤、有色冶金工業排放④酸性土壤(三)全球變暖原因:自然原因——溫暖時期、太陽活動等;人為原因——排放增多: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的CO2增多;吸收減少:毀林危害:1、海平面上升;2、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2、保護森林3、努力加強國際間合作(四)大面積生破壞二、人地關系1、人地關系圖的理解與實例分析2、人地關系演變的過程與時代、代表性思想(中國、外國略)①西漢戴聖:地理環境決定論②戰國孟軻:人定勝天思想 ③荀況:天人相關論④賈思勰:因地制宜 3、人地關系和諧的三觀點理解①尊重與善待自然(環境觀念)②關愛人類並尊重個人——保持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最終行為規則③兼顧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利益三、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1、水資源: (1)中國淡水短缺原因: l 自然原因:①分布不均(南多北少)②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 l 人為原因:④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⑤水資源的污染、浪費嚴重 ③人口多――人均少(2)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開源:①修築水庫②開渠引水③合理開采地下水④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節流——農業: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 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行污水資源化⑥發展清潔生產 生活:增強公民節水意識 生態建設:因地制宜地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樹造林例如:地區差異 南方地區:(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水質型缺水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總量不豐富,缺水最嚴重――資源型缺水西北地區:總量不豐富――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生態問題――土地荒漠化加劇地下水超採的後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惡化2、土地退化及防治:(1)我國耕地短缺:比重小(山地多平原少)、人均少、分布不均、非農業佔用、耕地質量下降[註:解決土地與糧食矛盾:①耕地總量不減少②提高產量――加大投入](2)土地退化(廣義荒漠化)的防治沙漠化、水土流失、鹽鹼化等原因、防治措施 (注意中國各區域:黃土高原、西北、雲貴高原、江南丘陵、華北平原、灌溉農業區等)例如 (一)江南丘陵:紅色荒漠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穩定③河流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①毀林開荒②濫砍濫伐,過度樵採③人地矛盾突出(二)太陽能:青藏豐富的原因:①地勢高――稀薄、潔凈;現加上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則太陽副射削弱作用小 ②緯度低,太陽輻射強四川盆地貧乏的原因:雨霧天氣多,晴天少;海拔低。台灣、海南島西南部豐富的原因:地處夏季風的背風坡,晴天多;緯度低。(三)解決我國農村能源不足問題:①營造薪炭林②發展沼氣③開發小水電④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⑤推廣省柴灶]3、化石燃料的開發利用:煤 開采:滑坡、塌陷;植被――水土流失;污染 運輸:空氣(粉塵)、水、土壤污染 利用:污染大氣、酸雨、溫室效應。措施:① 科學采礦、提高回收率②環境保護措施的建設③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復墾④提高利用率、減排(洗煤脫硫、回收)⑤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4、化石燃料的開發利用:石油① 石油危機分析② 石油應對措施(方針與具體措施,能夠讀圖分析)③ 地表采礦與地下采礦的表現(選擇題)④ 煤炭利用的環保措施 5、可再生資源⑤ 植樹造林(中國各區域防護林的分布與作用)⑥ 減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選擇題)⑦ 整理土地的理解 四、生態環境保護1、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1) 生態系統組成:物種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2) 生態平衡:①生物種類、數量②物質、能量輸入與輸出——動態平衡3) 生態平衡特徵4) 食物鏈與食物網5) 生態平衡打破→受損生態平衡2、我國森林、草場資源狀況:①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低、人均少②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西南、東南、東北多,西北、華北少。③採伐快、毀林開荒等導致森林破壞嚴重,總體質量下降④草場粗放經營、過度放牧、重用輕養導致草場嚴重退化,生產力下降。3、我國森林的分布:①東北:(冷濕)大小興安嶺、長白山②西南(高山峽谷)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和喜馬拉雅山南坡③東南(低山丘陵)註:(了解)森林作用 l 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l 沿海防護林------防禦台風、海嘯侵襲,改善沿海生態環境l 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l 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吸收雜訊,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破壞森林 後果: 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洪水; 土地沙化;全球變暖;物種滅絕等 原因:墾殖、薪柴――>商業採伐森林保護措施 ①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②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③計劃採伐,采育結合④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⑥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4、草地退化原因:自然:氣候異常――乾旱的生態環境失衡人為:過墾、過牧、採挖(人口過多、片面追求經濟增長)⑵治理措施:①實行禁牧、輪牧制度 ②游牧方式――>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③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④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⑤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5、濕地 分布:河湖濱、三江平原等(成因: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②凍土――阻礙地表水下滲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易積水)濕地減少的原因: ①沉積物充滿湖泊,沼澤自然:②全球變暖――干化①水土流失――淤積人為:②圍湖造田、圍海造陸③污染加劇富營養化④引水灌溉、截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影響:將使湖泊水體調節氣候(調溫,增濕)、調蓄水量(減少洪水)、美化環境(旅遊聖地)、動植物的棲息地等功能喪失。湖泊面積縮減、水面縮小還往往導致湖水礦化度增加。濕地保護措施: ①恢復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建立自然保護區②基本建設,水利工程注意濕地保護③退耕還濕地,退耕還湖 [註:案例: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積;②圍湖造田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引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中亞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引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中國西部濕地比較少的原因:地處內陸,氣候乾旱,降水少]6、生物多樣性的保護: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③離體保護,建基因庫,種子庫
❸ 高二地理環境保護的復習資料
東亞
東南亞:(華人最多)
二. 內容講解:
(一)東亞
1. 概述
(1)位置范圍
(2)地形、河流
①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海南島等)
②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東——西,由海洋性——大陸性過渡。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界線。
區別: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亞、蒙古為高壓中心,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偏北風、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偏南風(來自太平洋、印度洋)。
(4)人口和經濟
①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② 人種:黃色人種
③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④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比較 自然環境 人口 經濟
沿海 氣候溫暖濕潤,平原較廣,耕地多 稠密 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產區;多港口;經濟基礎好
內陸 氣候乾燥,高原、山地多 稀疏 中國西北部和蒙古國畜牧業為主;礦產資源開發
⑤ 經濟:
朝鮮半島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朝鮮森林、礦產豐富,經濟不發達。韓國以汽車、電子、服裝為主,經濟發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蒙古畜牧業為主。
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日本:
1. 自然環境特點:地狹人稠
先熟悉地名:四大島、瀨戶內海、日本海、太平洋、關東平原、東京灣、富士山、北海道漁場。
(1)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如橫濱(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
(2)組成:四大島(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及周圍島嶼
(3)地形:3/4為山區,多低山丘陵,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
(4)氣候: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較均勻
(5)河流:短急、水力豐富
(6)資源:森林、水力、地熱、北海道漁場;但缺乏礦產,工業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進口, 利用優越的海洋運輸條件進口鐵礦石、石油、煤炭:
鐵礦石——由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進口
石油——中東、東南亞
煤炭——中國
2. 經濟
(1)特徵: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有利條件:多港灣、多人力資源優勢、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
不利條件:礦產貧乏、國內市場狹小。
(3)工業
① 特點:進口原料,出口工業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② 冶金、石化、汽車、造船、電子等工業是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美國、亞洲、西歐
③ 布局:日本工業遵循「接近消費市場,接近對外貿易的海港」布局原則,工業區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④ 四大工業區:京濱區、阪神區、名古屋區、北九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
(4)農業:小型機械化、生物技術、水利化;水稻
(二)東南亞
1. 自然環境——聯系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位居交通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為交通要道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熱帶季風氣候、湄公河
(2)馬來群島:多山、多火山,熱帶雨林氣候
2. 經濟
(1)農礦業:稻米產區,是世界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尼)、油棕(馬來西亞、印尼)、椰子、金雞納、胡椒最大產地,錫(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石油(印尼、汶萊、緬甸)
(2)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利用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工業,旅遊業迅速發展
3. 新加坡:
(1)新加坡是東南亞新興的工業國,其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A. 扼馬六甲海峽咽喉位置,且地處東南亞中心,成為東南亞各國相互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 針對資源匱乏,面積小、市場狹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國人口多,技術先進的優勢,發展轉口貿易(加工型貿易)。
C. 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優勢(「世界花園」城市)
(2)新加坡成為「世界花園」城市的原因?
A. 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
B. 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
C. 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不利: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三. 重點、難點
1. 東亞季風
2. 新加坡為熱帶雨林氣候,為何缺乏淡水資源
3. 馬六甲海峽風平浪靜
(二)知識結構:
二. 具體內容
(一)南亞
1. 概述
(1)悠久的歷史
① 位置范圍: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大部分位於10°N~30°N;65°E~
95°E之間。
② 國家
內陸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③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
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河流:
印度河(主要在巴基斯坦):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形成恆河三角洲
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
氣候: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西南季風進退的早晚與洪澇災害。
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2. 印度
(1)位於南亞次大陸、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農業
①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②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三大地形區),利於多種作物種植,水旱災害頻繁。
旱季:受亞洲高壓南側東北季風影響——溫暖乾燥
雨季:受來自南印度洋東南信風北越向右偏轉為西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③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達到自給)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孟買(棉紡織)
黃麻:東北部恆河三角洲(降水多),世界首位——加爾各答(麻紡織工業)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低山丘陵——紅茶出口第一。
(3)發展中的工業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煤炭、鐵礦(出口);德干高原——單一礦石出口。
工業: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計算機軟體)
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有著名佛教建築泰姬陵)——全國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第二大港),是印度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古老、西高東低)西北部盛產棉花
(二)中亞(伊斯蘭、多民族)
1. 自然環境:
大至35°N~55°N;50°E~80°E之間。重要的陸上交通要道(古「絲綢之路」、今「第二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阿拉山口與我國北疆鐵路相接。
深居內陸,溫帶大陸氣候:冬冷夏熱(日、年較差大),降水稀少,溫帶荒漠、草原景觀
高原、平原為主,東部地勢高多內流河、湖:鹹海、裏海
2. 自然資源:煤、鐵、石油、有色冶金采礦、冶金、紡織
3. 哈薩克:
自然環境:北部、西部為平原——圖蘭,東部為哈薩克丘陵溫帶大陸性氣候烏拉爾河、阿姆河、錫爾河(內流河)、額爾齊斯河
自然資源:世界最大內陸國,牧場面積廣大,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及煤、鐵、石油等工、農業:盛產小麥、棉花(世界三大中緯產棉區——美國、中國、烏茲別克),畜牧業以牧羊業為主
冶金、煤炭、石油等工業
城市:阿斯塔納(首都)、阿拉木圖
❹ 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一、中國三大自然區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位置、面積東部臨海 45%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水文特徵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東南 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森林—草原—荒漠主導因素氣溫隨緯度變化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人類活動農業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畜牧業、河谷農業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影響程度深刻 微弱經濟文化發達 落後補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太多了,去 http://mynasa.lingd.net/ 自學課堂里免費下載吧
❺ 地理高二難嗎
高2地理不怎麼難,但是後頭要系統復習,就有些麻煩。如果記憶力好,建議選歷史,用心背背就容易考,政治也還不難學,但是如果記性差,政史難學好,還是選地理,只要初中高1地理學得不錯,地理就比較容易了.
❻ 高中地理環境保護知識點
▲環境可持續發展
1、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
第二章:環境污染與防治
▲重金屬污染:污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體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水體富營養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
2、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②水質變壞③湖泊變沼澤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樣清除石油
①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不宜在近岸或漁場使用 ②沉降:撒粉狀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麥稈等吸收石油,在靜水環境 ④圍欄:小面積油污,靜水環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燒:油層達2mm,造成大氣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③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④制約工業的發展 ⑤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⑥造成經濟損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業水污染防治對策
1. 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
2.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路
(2) 城市水污染防治對策
1. 將水污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
2.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
3.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3)農村水污染防治對策
1.發展節水型農業
2.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葯
3.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固體廢物減量化
1.對城市固體廢物:逐步改變燃料結構,凈菜進城、減少垃圾生產量,加強產品的生態設計,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搞好產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環
2、對工業固體廢物: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發展物質循環利用工藝
(2)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大氣污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則易擴散
⑵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氣溫、濕度、雲況、輻射等
凡是有利於增大風速、增強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出現逆溫天氣,大氣層異常穩定時,不利於大氣污染物的擴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於污染物擴散
▲大氣污染物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氣乾燥,多大風,有些地區荒漠化嚴重,導致自然降塵多
②燃煤 ③機動車尾氣
④建築工地揚塵
▲大氣污染物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的治理
①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達標排放
③擴大綠化面積。建築工地控制揚塵
④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達標排放。
▲大氣污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於5.6的降水;PH值小於4.5的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別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人為污染源;工礦企業、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③腐蝕樹葉,毀壞森林
④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築物損壞
我國酸雨類型以硫酸型酸雨為主(原因是燃燒高硫煤),汽車尾氣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80年代出現在西南地區,90年代擴大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目前已擴展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怎樣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區和SO2污染控制區 ②限制高硫煤的開采
③發展潔凈煤燃燒技術和煤炭脫硫技術 ④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能源
⑤加強廢氣中SO2的回收與利用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②開發潔凈煤技術③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布局,植樹造林,控制地面揚塵
第三章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淡水資源短缺:
淡水資源短缺地區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東與非洲。我國主要是分布在華北與西北地區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有限: 河流,湖泊,淺層地下水
②淡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 平均徑流量排名:巴西、俄羅斯、加拿 大、美國、印尼、中國
人為原因:③淡水資源的污染、浪費嚴重④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長快
2、新加坡是熱帶雨林氣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國家,試分析其原因
①陸地面積小,地表徑流少 ②經濟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危害:
①制約經濟發展②影響糧食生產安全③損害生態環境④損害人體健康⑤引發國際沖突
▲我國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⑵我國不同地區差異
南方地區:(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多水帶―――水質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嚴重
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總量不豐富,過渡帶,缺水最嚴重――資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節、年際變化大
②流經本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小,季節、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
④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西北地區:總量不豐富,缺水帶――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帶來生態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加劇
3、長江以北地區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資源不匹配,水資源最緊張,缺水問題最突出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開源:①修築水庫②開渠引水③合理開發與提取地下水④廢水處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節流:農業: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
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行污水資源化⑥發展清潔生產
※海水淡化――――目前,中東一些產油國建立了實用性海水淡化工廠
生態:因地制宜地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樹造林
其他:提高水價,增強公民節水意識,制定水法,調整產業結構
▲耕地日漸減少
1、世界可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積減少
②人口急劇增加,所需耕地越來越多
③非農業用地不斷增加
2、我國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異大
③非農業建設用地增長迅速
④中低產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嚴重,加劇耕地不足
3、我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黑龍江、內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
※耕地供需矛盾實質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此矛盾的關鍵
▲我國在解決土地現狀與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時,採取的措施
①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質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國三大生態問題: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發生地-------我國的雲貴高原,兩廣丘陵地區(亞熱帶濕潤,喀斯特地區)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層淺薄③降水豐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人為: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陡坡開荒
2、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黃土土質疏鬆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①破壞植被-----農牧業方式的改易,營造宮殿,樵採,戰爭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③開礦中不注意環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紅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穩定③河流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①毀林開荒②濫砍濫伐,過度樵採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區為例
外力作用------風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地表覆蓋深厚的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農墾④水資源的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蝕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營造經濟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梯田,淤地壩
③農牧業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機肥,適時耕作,舍飼養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電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於南半球
2、煤帶:世界---------歐亞大陸煤帶:從我國的華北向西經新疆,橫貫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直到英國
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非
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其中山西、陝西、內蒙古三省區的儲量最多,南方除貴州外,均嚴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區
世界
東半球
從地中海地區經中東到印尼
中東,北非蘊藏量最豐富。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
西半球
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西部、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到哥倫比亞
中國
東部
大慶、遼河、大港、中原、勝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陸架
西部
塔里木、柴達木、准噶爾三大盆地及吐魯番----哈密盆地
4、思考:你認為西氣東輸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有什麼重要作用?
西氣東輸是21世紀初中國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既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協調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東部地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3、水能資源前五位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美國、加拿大
水電比重最大國家:挪威,巴西
生態環境保護
▲濫伐森林的生態災難
※森林破壞時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業社會以來
原始森林:①亞寒帶針葉林:存在於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②熱帶雨林:存在於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東南亞等洲
▲森林的生態價值:①調節氣候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③吸收雜訊,吸煙塵,釋放氧氣,凈化空氣④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⑤保護農田⑥美化環境
※▲明確不同地區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沿海防護林------防禦台風、海嘯侵襲,改善沿海生態環境
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雜訊,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紅樹林----------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
▲6、森林破壞的後果:生態失調,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
▲7、森林破壞的原因:①過度的焚耕開墾②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③商業性採伐④采礦、水利、公路建設,城鎮建設⑤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濫砍濫伐⑥戰爭,森林火災
▲3、我國森林保護有哪些措施
①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②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③計劃採伐,采育結合④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⑤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
▲草地概念區分:
(1)草原——內蒙古草原、青海、甘肅的荒漠草原
(2)草場:草場可以認為是已被人們進行開發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並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濕潤條件下發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一種泛指,草原、草場、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國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②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③鼠害,蟲害嚴重
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亂采濫挖④濫捕濫獵野生動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實行禁牧、輪牧制度②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為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③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④建立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庫倫」⑤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⑥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
▲濕地的生態價值------調節氣候,調蓄水量,凈化水體,釋放氧氣,美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3)分布:東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之一(成因: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②凍土廣布,阻礙地表水下滲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易積水④河流泛濫);青藏高原上有著世界海拔最高的濕地(三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哪三江?),對涵養水源、調節全球氣候變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濕地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時間漫長):①沉積物充滿湖泊,沼澤②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
人為原因(時間短暫):①土壤侵蝕,導致泥沙大量沉積②圍湖圍海造田,導致湖泊和海濱灘塗面積縮小③環境污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該向,導致水量減少
▲我國湖泊面積減少
主要原因:過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圍湖造田
產生的影響:調溫、減少洪水、動植物的棲息地等功能喪失。湖泊面積縮減、水面縮小還往往導致湖水礦化度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積;②圍湖造田
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中亞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中國西部濕地比較少的原因:地處內陸,氣候乾旱,降水少
▲保護濕地措施
①恢復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②建立自然保護區③退耕還濕地,退耕還湖④基本建設,水利工程注意濕地保護⑤確定世界濕地日,國際合作,保護濕地
▲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熱帶雨林和珊瑚礁
人類社會不同時期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早期---狩獵和採集;現在---污染和破壞生態
▲保護生物多樣性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③離體保護,建基因庫,種子庫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特徵
1、圖4.16
地區名稱
自然背景
主要生態問題
形成原因
自然
認為
大興安嶺西側
大興安嶺西側,內蒙古半干
旱草原區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風蝕)、草地退化
半乾旱草原地區,
降水少
過墾,過牧,過樵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西北乾旱半
乾旱荒漠
綠洲區
草地退化,土壤侵蝕
降水少
過度樵採,過墾,
黃淮海平原區
暖溫帶半
濕潤黃淮海
平原區
土
壤
侵
蝕
風蝕,次生鹽鹼化
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春旱嚴重,
蒸發旺盛,多大風,地勢低窪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不合理灌溉
南方亞熱帶丘陵區
南方亞熱
帶丘陵區
水土流失
亞熱帶丘陵,降水 豐富, 河流發育
侵蝕強烈
毀林開荒,過度樵柴,陡坡開荒
亞熱帶的橫斷山區、雲貴
高原
西南橫斷山區,
雲貴高原
西部亞熱帶丘陵山地區
土壤侵蝕(水土流 失),森林破壞,
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銳減
亞熱帶丘陵山
地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坡度陡峻,
土層淺薄,降水豐富
毀林開荒,過度樵柴,陡坡開荒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
寒地區
土壤侵蝕(凍融侵蝕,冰川侵蝕),
草地退化
高寒地區,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活動的影響
▲6、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屬半乾旱乾旱草原區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
濕地萎縮
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屬濕潤低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
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資源豐富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
實行禁漁期制度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
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乾旱區
屬半乾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
a)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b)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
c)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d)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
e) 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❼ 高二地理 自然地理環境 整體性 差異性 開放性 的例子
整體性: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
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生物在自然專地理環境屬形成和演化);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如』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地貌,水,土壤,氣候,生物誰離開誰都不行)
差異性:差異性是相對的
分為兩大類:自然帶和陸地的分異規律(分為3小點,1:由赤道到兩極一熱量為基礎;2:由沿海到內陸一水分為基礎;3:垂直分異,山地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分異越明顯,垂直自然帶越多
朋友,我沒聽說過有開放性,只聽說過還有地帶性和非地帶性
❽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理(七上)復習要點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下.
.1 亞洲及歐洲
「亞細亞」和「歐羅巴」:亞細亞:東方日出之地 歐羅巴:西方日落之地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成亞歐大陸。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東與亞洲相連,南與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三大特徵:1.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異:
亞洲 歐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對高對 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
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徵顯著;季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大河眾多的亞洲: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內流區面積廣大
亞洲的人口與國家: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大多數在亞洲
1.2 非洲
國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著狹長的紅海,並以蘇伊士運河為陸上分界。非洲有54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國家。非洲大陸高原面積廣大,被稱為「高原大陸」。
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約佔全洲面積的。
炎熱的氣候:非洲是世界上乾旱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洲。
非洲熱帶草原的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
氣候特點:氣溫高;乾旱地區廣;氣候類型成南北對稱分布。
豐饒的資源:非洲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多樣,被譽為「富饒大陸」。
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等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發展的經濟:
1.3 美洲: 「新大陸」: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南北各異的自然環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移民與經濟:
第二章 了解地區
2.1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與我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馬來群島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2萬多個大小島嶼的總稱。馬來群島的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河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日本被稱為「地震國」
地區 地形特徵 河流特徵
中南半島 山河相間 由北向南
馬來群島 地勢崎嶇 短小湍急。
馬六甲海峽: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
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欖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則人口稀少。
2.2 南亞
南亞次大陸: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的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千米。
三大地區: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為3-5月為熱季;6-10月為雨季;11至次年2月為涼季
宗教與社會: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人口與經濟: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人口約13億,佔世界人口的1/5強。
2.3 西亞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亞洲;非洲;歐洲。
這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
乾旱環境中的農牧業:農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國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國家: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世界石油寶庫:佔世界總產量的25%。通過波斯灣運出。石油輸出路線:
2.4 歐洲西部
位置與范圍: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包括30多個國家。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大多數屬於發達國家。
雄厚的經濟實力: 繁榮的旅遊業:
2.5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冰雪世界:北極地區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北極圈內的陸地面積約800萬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積約 1310萬平方千米。 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在北極圈內,長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萬。當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紐特人和拉普人。南極洲則沒有國家和定居人口。 極地科學考察:中國的長城站(6213′S;5858′W)中國的中山站(6925′S;7610′E)
❾ 高二上地理知識總結
高二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③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①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②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以x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②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③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x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