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對音樂的影響
⑴ 音樂對人的影響是
主要有生理及心理二個層面。
在生理層面部份,音樂能刺激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專,而其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屬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經傳導、血壓和內分泌。因此科學家們發現輕柔的音樂會使人體腦中的血液循環減慢;而活潑的音樂則會增加人體的血液流速。另外,高音或節奏快的音樂會使人體肌肉緊張,而低音或慢板音樂則會讓人感覺放鬆。
在心理層次部份,音樂會引起主管人類情緒和感覺的大腦之自主反應,而使得情緒發生改變。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平靜或快樂的音樂可以減輕人的焦慮。
由於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劑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
⑵ 音樂對人的影響是什麼
1、音樂對於人們心靈的陶冶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音樂如行雲流水,像陽光般的溫暖,空氣般的清澈。有一篇文章提到音樂的療法,並說:當你悲傷的時候聽歡快的音樂。事實正好相反:人在被上的時候應該聽悲傷的音樂,把悲痛的情結完全釋放出來。不要企圖在你悲傷的時候聽悲傷的時候聽悲哀的音樂,那樣會適得其反。
2、音樂對人們精神狀態和心理的影響十分顯著
音樂對人的作用不可與一頓飯對人的作用相比。音樂是用旋律書寫的作品,表達作者的歡樂、喜悅、彷徨、憂愁、憤怒、激情、滄桑、堅強、希望的情緒。與文字作品不同,音樂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3、音樂能改變一個人的情緒
在很傷心的時候聽很嗨皮的歌可能會更傷心,但也能讓人迅速走出陰霾。在心情很好時聽以上提到的很多歌會讓自己的心情迅速籠上陰雲。
(2)地理位置對音樂的影響擴展閱讀
音樂基本要素
一些音樂作品是通過人聲表達的,這樣的作品被稱為聲樂作品,有一些作品是用樂器演奏出來的,這樣的音樂作品被稱為器樂作品。世界上一切音樂作品都包括在「聲樂」和「器樂」這兩大類別里。
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調,節奏,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音色等。構成音樂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節奏。
⑶ 音樂能帶給我們什麼
一首好歌代表一種思想,愛,和平,或者力量。
音樂,由簡簡單單的幾個音符組成,卻展現了它奇特多彩的個性,呈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當我悲傷的時候,它可以讓我快樂;當我開心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更開心;當我幸福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感動的流淚;當我孤獨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感覺溫暖。
為了理解音樂,必須學點音樂基本知識,知道一些樂曲的背景,這是非常重要的。對音樂的欣賞應是一種追求美的行為,用你的意識去聽音樂是一種感受,以聽覺對音樂產生的刺激引發情緒的聽音樂,又是一種感受。
這種表情由粗到細、由淺到深、從低級到高級、從生活到藝術,展示著有限生命所升華出無限精神的超越自有的過程。
如純粹為了音樂美的純感覺方式,陶醉於音樂豐富情感的方式,投入到音樂的遐想中的方式,以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求刺激的方式,以及以音樂作品的結構、技巧和演奏手法為主的理性鑒賞的方式等。
聽音樂而不解其語言的音樂愛好者,只有感受,沒有了解。
好的音樂有益於身心健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提高勞動效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兒童的智商。鑒於每個人欣賞音樂的角度不同,喜愛的音樂類型也不同,所以欣賞音樂有不同的方式。
聆聽大型音樂作品時,最好輔以一些相關知識。經過若干時日的訓練,才能聽出不同演繹者對同一樂曲表現的差異,並能體會作曲家的情緒,那你已踏入音樂殿堂的大門了。
拓展資料:
經常聽歌的軟體有網路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等等。
網易雲音樂是一款由網易開發的音樂產品,是網易杭州研究院的成果 ,依託專業音樂人、DJ、好友推薦及社交功能,在線音樂服務主打歌單、社交、大牌推薦和音樂指紋,以歌單、DJ節目、社交、地理位置為核心要素,主打發現和分享。
該產品2013年4月23日正式發布,截止2017年04月,產品已經包括iPhone、Android、Web、PC、iPad、WP8、Mac、Win10UWP、Linux九大平台客戶端[3-5]。2015年1月16日,網易雲音樂榮膺網路中國好應用「年度優秀視覺設計獎」。
參考資料:網易雲網路
⑷ 西北的地理條件和人文條件等因素對當地民歌有什麼樣的影響
1.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西北部。
2.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為半乾旱、乾旱氣候)。
3.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沙漠。
4.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倫貝爾草原。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
5.大草原與全國畜牧業基地。游牧與定居輪牧。人工草場。圈棚飼養。蒙古包。打草、擠奶、剪羊毛逐步實現機械化;馬和駱駝為牧區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車、汽車的逐漸增多。
6.灌溉農業。「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塊塊綠洲。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點狀、帶狀分布的村鎮、城市、農田。
7.礦產資源豐富。煤、石油、稀土、鐵、鎳、黃金、鹽、寶石等儲量大。
8.絲綢之路。蘭新鐵路與歐亞大陸橋。
9.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馬佣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錫林郭勒草原被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名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陝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民歌。其中以「花兒」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兒」是流行在青海、甘肅、寧夏的一種山歌。其旋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節奏自由,旋律高亢遼闊、起伏較大的;另一種是節奏工整、結構嚴謹、旋律平穩、表達感情較為細膩的。 西北民歌的代表—「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信天游」,是陝北民歌中一種特別的體裁,最能代表陝北民歌的風韻。陝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尤其是受到黃土高原獨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響,「信天游」的個性特點十分明顯。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華,民間叫酸曲兒。其中比較著名的歌曲如《蘭花花》、《走西口》等,這些歌曲體現出「信天游」在藝術手法上的特點,即多用比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調優美,琅琅上口。「信天游」的音樂特徵主要表現在其節奏自由,純朴大方,高亢悠長。句式結構非常特別,一般每節兩句,兩句一韻,下一節可換韻,亦可不換。短歌可能只有一節,長的可連續數十節乃至成百上千節。 「信天游」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中國民歌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獨特而優美的旋律經由以後一代代藝術家的創新,成為中國民歌的經典之作,比如李季創作的《王貴和李香香》、賀敬之的《回延安》等,都是經由「信天游」這種格式創作並傳唱一時的。
⑸ 民間音樂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什麼聯系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合唱多聲部歌的統稱,侗語稱侗族大歌為「嘎老」【al laox】或「嘎瑪【al 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眾人和聲音宏大的意思,它是一種參加演唱人數眾多,來源十分久遠的民間合唱音樂。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點。就其旋律和演唱藝術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謠藝術中最高級的品種之一,特別是歌的多聲部曲調,為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是中外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的珍品。而且,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它還是侗族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然而,近年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侗族大歌正瀕臨消失的危險,如不採取有力的保護措施,它必將像其它珍稀「物種」一樣很快從這個地球上消失。因此,在我們看來,極需對侗族大歌及其生態環境進行切實的保護。
一、侗族大歌賴以產生的生態環境
侗族大歌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存在於以族系和地域為特徵的自然生態和以侗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為載體的人文生態的多圈層系統運動之中。因此,它不能離開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圈層——侗族區域的生態環境。
一、兩地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
傳統的土家族民間音樂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山歌、勞動號子、打鎦子、擺手舞、咚咚喹、哭嫁歌、跳喪、薅草鑼鼓、漢戲、毛古斯舞、梯瑪神歌等等。這些土家族民間音樂在兩地的留存情況各有不同。
保靖縣今天主要流行的土家族民間音樂主要有山歌、打鎦子、擺手舞、漢戲、哭嫁歌、跳喪、薅草鑼鼓等。
當地山歌分為「沿河腔」和「坡頭腔」,皆屬於四句歌。沿河腔往往在唱正詞之前有開唱托腔,而坡頭腔則沒有。如果這兩種腔被用於盤歌[1]則往往縮為兩句。筆者在采風中了解到,當地的調年會上,山歌對唱仍是很受歡迎的節目。無論是來自縣城還是來自山裡,無論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大家都爭相對歌,那些不大會唱的群眾也圍著檯子看熱鬧,碰到對得好的人還會拍手叫好。從歌詞內容上看,除了傳統山歌中的土家族歷史、歷史典故、道德風化、日常生活之外,實事歌(政策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新產生的山歌形式。對口支援、新修公路、普及教育、開發農副產品等等,都是政策歌的即興題材。此次采風中所采訪的兩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老人就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以保靖縣的新面貌為內容,用「沿河腔」即興對上了幾十句,要不是嗓子吃不消,恐怕兩位老人還停不下來。
打鎦子在當地的叫法是「打傢伙」,調年會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節目,且常常以打鎦子比賽的形式進行。參加比賽的鎦子隊也不限於保靖縣,鄰近的花垣、龍山等縣的群眾都會自發地組成鎦子隊,到年會上來一比高下。此外,擺手舞、哭嫁等場合,更是少不了打鎦子。此次采風過程中,筆者還看到,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當地鎦子隊的人數也比原來最為常見的三人、四人有所擴大,最多的曾達到十幾個人,場面十分熱鬧。
擺手舞在當地一般被稱為「調年舞」,最初是土家族在擺手堂、三月堂或調年坪進行的重要祭祀舞活動,一般擇每年農歷正月或三月逢單日結束。此次采風中筆者注意到,當地的擺手舞已經從先前的祭祀活動脫離出來,而純粹是以慶祝新年為主,場地、時間上也不像以前那樣有嚴格的規定。但是音樂、動作、舞蹈內容仍然和以前保持一致。
哭嫁歌和跳喪分別是當地土家族婚嫁及喪禮風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屬於儀式歌。由於婚嫁、喪禮的習俗在當地土家族中一直得以沿襲至今,所以哭嫁歌和跳喪也就隨之一起留存下來,且在風格、功用、傳承方式上基本於傳統保持一致。
薅草鑼鼓在當地叫做「鑼鼓哈」,是一種勞動歌曲。最初,由於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大山區,在進行農事時人們為了防止被野獸侵害,便擊鼓鳴鑼,驅趕野獸。後來逐漸加緊了歌唱,以鼓舞勞動。一般,保靖縣的薅草鑼鼓分「歌頭」(唱早晨風光或唱古)、「請神」(先請歌娘歌爺,再請五方五位神靈)、「揚歌」(主題,內容廣泛,可以是傳說故事,也可以隨編隨唱)和「送神」(包括結束語,場次與請神歌呼應)四個部分。唱腔上,主要以兩個音調、節奏不同的樂段構成。先是由鑼鼓引出緊打慢唱的歌腔,曲調高亢由楊、節奏自由,之後節奏變為明快有力。這種勞動歌曲在當地的山裡、田間還可以聽到,只是在縣城裡不再流行。
很可惜的是,以上介紹的哭嫁歌、跳喪以及薅草鑼鼓在此次采風中沒有搜集到現場錄音。
張家界現存的土家族民間音樂主要有情歌、打鎦子、擺手舞、薅草鑼鼓、毛古斯舞,哭嫁歌、跳喪、梯瑪神歌在離旅遊區中心較遠的地方,或者尚未開發成旅遊景點的地區仍有流傳。由於當地土家族民間音樂與旅遊活動緊密結合,筆者以下以各旅遊景點為例進行介紹。
黃龍洞:該景點有專門的導遊人員。在導游過程中,導游除了介紹各個景點之外,都會在游覽結束前唱一首至兩首土家族民歌。
金鞭溪:該旅遊風景線沿途的一些茶樓、飯館里,會為遊客提供土家族歌舞點單服務。這類場所的菜單除茶水、飲料、小吃一類之外,另有專門的土家族歌舞的菜單,按照女聲獨唱、男生獨唱、男女兩人對唱、歌舞等分類列出歌名以及點唱的價格。表演者大多是居住在景區內,或者附近的本地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土家族人。在表演過程中,演唱者都身著土家族服裝,他們常常根據季節、當日天氣、遊客的不同情況而即興改動歌詞內容,且大多是對遊客表示歡迎、或者與遊客打趣。而實際上,當遊客點歌之後,接受服務者決不僅僅是點歌的人,在旁邊圍觀的其他遊客也接收到了同樣的土家族歌聲。所以一人點歌,眾人受益。 寶峰湖:該景區也有專門的導游。在游覽過程中,有一處景點安排了土家族男女集體對唱,表演者依照男女分別站在兩座山頭進行對歌;另外還有兩處景點分別安排了男、女聲獨唱。表演者的演唱曲目都是土家族民歌,用漢語演唱,歌詞一般沒有即興變化。在游湖過程中,導游也會為遊客演唱土家族民歌,或者與其他遊船上的導游以及專門的景點演唱者對歌,甚至還會鼓動遊客參與其中。如此一來,遊客們也算是親身體驗一番土家人的生活樂趣。與此同時,參與性、互動性的增強更是加深了景區在遊客們心中的印象。
茅岩河/猛洞河:該兩個景點主要是提供漂流服務。一艘橡皮伐上有兩個人撐船,一頭一尾。出於兩人在撐船中的配合需要,在漂流過程中,撐船的師傅都要唱撐船號子。這是景區內難得的保持傳統功用的現存土家族民間音樂。
民俗山莊:該場所免費為就餐遊客表演民歌、擺手舞和打鎦子等土家族歌舞。
擺手堂:按照土家族擺手堂原樣建造,主要為遊客表演擺手舞、毛古斯舞和哭嫁歌等與土家族民俗緊密相連的歌舞節目。
(除了以上介紹的景點之外,秀華山館、土家風情園、張家界民俗山莊和民族藝苑等民族文化旅遊項目,也是構成當地文化旅遊的重要環節。)
此外,各種介紹土家族民俗、音樂的音像製品,土家族民間樂器,又是當地文化旅遊的另一種形式。
二、生存環境對土家族民間音樂留存的影響
保靖縣與張家界同是土家族聚居地,同處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相隔不過100多公里,兩地的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卻相去甚遠。
(一)兩地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之差異
首先是現存樂種及其功用、傳播傳承方式的差別:
兩地現存樂種功用之比較:
傳統
新舊並存
新代替舊
保靖
哭嫁歌、薅草鑼鼓、跳喪
山歌、擺手舞、打鎦子、漢戲
——
張家界
跳喪
哭嫁歌、薅草鑼鼓、
梯瑪神歌、撐船號子
擺手舞、打鎦子、情歌、毛古斯舞
兩地現存樂種傳播傳承方式之比較:
傳統
新舊並存
新代替舊
保靖
漢戲、哭嫁歌、打鎦子
跳喪、山歌、薅草鑼鼓
擺手舞
——
張家界
跳喪、薅草鑼鼓、
哭嫁歌、梯瑪神歌
撐船號子
情歌、毛古斯舞、擺手舞
上圖清楚地顯示出,在保靖縣失傳的情歌、勞動號子、毛古斯舞和梯瑪神歌在張家界仍有流傳。而那些兩地共有樂種的功用也各不相同了。 保靖縣的土家族民間音樂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功用以及傳播傳承方式,個別功能有所變化的樂種也以宗教性功能減退、娛樂性功能增加為主,且這里的娛樂性主要還是自娛自樂。在傳播及傳承方式上也仍以現看現學、口耳相傳為主,只是大多樂種在傳承上不再局限於親子傳授、同宗傳授了。 在張家界,土家族民間音樂則主要以新的功用以及傳播傳承方式再生。其音樂本身已不再是當地人生活內容的反映,而是為旅遊者、為經營者服務。其功用也從原有的交友、催工、敘事、祭祀、自娛等等轉變為商業性為主、娛樂性其次,且此時的娛樂性也已經從娛己轉變成娛人。從傳播途徑來看,土家族民間音樂在當地也不再局限於與個別樂種、歌種相對應的場合、對象進行傳播,而是通過書籍、唱片、民俗村等旅遊景點、飯庄、茶座等經營場所不擇對象、不擇時間的大面積進行傳播。在傳承方面,不用說親子相傳、同宗相傳,光是為了保證文化旅遊的質量,當地各景區的導遊人員就被要求參加培訓班學習土家族民歌;那些在土家族民俗村裡的演員們要求學習的土家族民間音樂內容就更多了。除了這些由於工作需要而通過學習班的傳承方式之外,那些對此感興趣的遊客們也可以通過購買的書籍、唱片,或者在旅遊過程中直接向導游、演員學習。對於那些專業的研究人員來說,這些相關商品,加上當地文化館的相關資料,也是相當豐富的一手資料了。 其次,是同一樂種的音樂形式有所區別。以采風所搜集到的打鎦子和擺手舞素材為例:
1、打鎦子
打鎦子在保靖縣一般以三人鎦子和四人鎦子為最常見的組合形式。四人鎦子由土製大鑼、馬鑼(即小鑼)和兩副鈸組成。大鑼音色低,馬鑼音高,對比強烈,兩副鈸以悶鈸快速演奏為主,節奏復雜,難度較大;三人鎦子是在四人鎦子的基礎上去掉馬鑼而成,用「柳鈸」[2]取代馬鑼領奏,這對鈸的演奏技術要求更高。從這種組合形式可以看出,當地打鎦子主要以純打擊樂形式為主,依靠豐富多變的節奏來展現其音樂魅力。即便今天鎦子隊的人數可能有所擴充,但仍然將挖掘節奏為主要手段,注重樂器(尤其是鈸)對各種節奏的演奏技巧。樂手們根據各樂器的特性,運用相應的演奏技巧和節奏型相互配合,以最為貼近現實的音色和聲效將各種生活場景、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
在張家界,打鎦子則以五人鎦子居多,即在四人鎦子的基礎上加一支土嗩吶,故又叫「五人吹打」。與保靖縣的鎦子相比,表面上只是人數、樂器的增加,然而這其中卻有了質的區別,即從純打擊樂變成了帶有旋律的打擊樂。在張家界地區的民俗村一類場所里,鎦子隊一般都採用帶有嗩吶之類的旋律樂器的組合形式,而且很多曲目都是從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民間曲調改編而成的。這無疑是土家族音樂在旅遊地區為了迎合大多數旅遊者的欣賞審美習慣的結果,對於一般的聽眾來說,比起純節奏性的三人、四人鎦子來說,富有旋律性的五人、六人鎦子當然更具有吸引力。
2、擺手舞 擺手舞在保靖縣主要還是在春節期間的調年會上表演。表演者一般不是專業表演人員,而是一般都是有其他固定職業的當地群眾。到了跳調年舞之前,再臨時自發的組成舞隊排練。然而在張家界,擺手舞卻不再受時間的約束,為了吸引遊客,張家界的擺手堂里幾乎天天都有擺手舞表演,完全融入商業性的娛人表演。如此一來,張家界的擺手舞表演者的服裝、道具就比保靖縣的好得多。另外,在人數上也更多,表演時的隊形變化也更為豐富。 在傳承方面,保靖縣有兩種情況:第一,當地老百姓在過年的歡慶節目上,或者表演隊排練的時候,「看」會的。這種途徑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心授」;第二,當地的文藝表演單位專門為某種演出或者比賽而編排擺手舞。這種情況下,往往包含老師與演員之間的教習過程。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迎春慶典上的自娛自樂,還是參加比賽的表演隊,其中的成員都是當地的土家族百姓,他們在不跳舞的時候是有其他正式職業的。因此,他們所採用的動作容易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如此一來,他們自己跳得起勁,觀眾看著也很親切。同時,也是由於調年會的自發性,使得表演者們對服裝、道具、舞檯布置等等的要求相對較低。他們的觀眾也因為平時就相互認識,觀看錶演也以捧場、熱鬧、感受氣氛為主,並不會計較其他。
在張家界,擺手舞主要由專業的表演人員進行演出,動作也常常有專門的老師來編排。但由於他們相對離擺手舞最初所表達的生活內容較遠,其動作無論從選擇、編排還是表演各個方面都與實際生活產生距離,不能從日常生活中體驗,而只是模仿。不過,由於表演者和編排者大多受過一定的專業訓練,他們往往可以通過隊形變化,舞台定位等方法來彌補之前的不足。此外,由於當地的擺手舞表演單位隸屬於各旅遊景點之內,其經濟條件相對寬裕,服裝、道具、舞檯布置等方面的質量就比較高了。
(二)兩地民間音樂生存環境之差異
針對以上兩地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的比較分析,探究導致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兩地不同的生存環境是造成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差異的主要因素。
保靖縣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畜牧業和礦業,當地的經濟結構仍然以農業和以農業為基礎的農副產品為主。又由於地域面積的局限、交通不便利、對口銷售對象有限等諸多原因,使得當地的礦業、畜牧業以及農副產品的生產不能形成較大規模。這些使當個經濟水平很難有較大的提高,基本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狀態。這就為薅草鑼鼓一類的民間音樂的留存提供了相對應的生活基礎。另外,由於交通的不便,生活水平的有限,使得當地的人口流動(尤其是外地人口流入)幅度不大,也使得一些純享受型服務及休閑娛樂方式(諸如電影、卡拉OK、迪斯科等等)在當地得不到普及。這無形中保護了土家族的一些傳統習俗和娛樂活動,哭嫁、跳喪仍能在當地盛行,盤山歌、打鎦子、唱土戲等等也很少被其他音樂文化沖擊。然而,正是由於保靖縣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使得毛古斯舞、梯瑪神歌等樂種在失去相對應的生活內容後,又得不到來自其他方面經濟、政策等扶持,最後失傳。
再來看張家界,其總面積達9563平方公里,其中的武陵源地區奇峰林立、造型生動、溝谷縱橫、植被茂密,為世界所罕見。1988年8月,當地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12月,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使得旅遊業在當地興盛起來。在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下,張家界制定了「旅遊帶動」的發展戰略,明確地把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作為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當地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農業已經不再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以此為基礎的農副產品也只是作為旅遊經濟中的旅遊紀念品中的一個小環節在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是酒店、餐廳、旅遊團、快速照相等服務行業,土特產、民間工藝品、特色郵票、紀念冊等旅遊產品的迅速興起;除此之外,由於旅遊的發達,當地與其他地區的交通、信息交流、當地的郵電業、運輸等也隨之發展起來,對外貿易、吸引外資等等一系列的舉措相對容易落實,這反過來又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當地人的就業結構自然也隨之改變,真正下田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而以服務生、導游、商販等服務性行業為職的人越來越多,原來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活內容、價值取向、藝術審美等等也被改變。傳統的土家族生活習慣逐漸被城市化、現代化,哭嫁、跳喪、調年會等傳統的土家族生活內容逐漸消失,而與之相對應的音樂形式也就逐漸失去了生存載體,眼看將要銷聲匿跡。然而,事有轉機。湖南省政府在湘政發[2000]8號文件中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加快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的開發,大力發展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旅遊」[3];此外,在湖南省旅遊管理條例第七條中也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旅遊工作的部門應當……開發旅遊產品,豐富旅遊文化生活」[4]。在以上條例的指導下,張家界市朝著生態旅遊城市的方向努力,把神奇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於是,文化旅遊又給土家族民間音樂帶來生機:土家族的民間音樂成為當地旅遊的重要內容,土家族音樂表演、土家族民俗表演、土家族工藝以及相關的畫冊、圖書、唱片等等在這大好市場里搶盡風頭,失去生活載體的哭嫁歌、土家情歌、梯瑪神歌、毛古斯舞、薅草鑼鼓等等土家族音樂又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
http://musicology.cn/papers/papers_407.html
⑹ 人們的生活環境對音樂風格的影響
有一定的影響是肯定的,具體有什麼影響就需要結合作者自己與環境兩方面了。
就象我們聽版歌,一般都要權有些特別的環境才會聽的有味,入境。
在古代,當時民眾多寫官道腐敗,民生苦難。《詩經》有載。還有多為宮廷所作,迎合
當權者的喜好,風格上都是那一類。
而今,生活環境多樣化,音樂風格自然也跟著各種各樣。有消極有積極。除了環境,還有作者
自己的一般的心境狀態,特定的性格也會影響音樂風格。
注意:這是搬運
⑺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什麼影響大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緯度位置決定了內區域熱量的容多少,區域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區域降水的多少,因此區域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到區域的氣候特點。而氣候是農業生產中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比如中國松嫩平原位於北緯43-48度,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發展旱作農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等;而長江三角洲位於北緯30度附近,且臨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發展水田農業,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⑻ 布局對音樂的層次有那些影響
布局對音樂的層次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布局直接影響到了音樂的聽聽效果。
⑼ 土家族民歌的音樂風格是受地理位置、風俗文化、民族風情、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才在音樂旋律、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飢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朴,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里獨特的文明史。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綉,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男婚女嫁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新娘對家中每位親人要唱一首,來一位親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來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這樣幾種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無論處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餘歲,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稱為'坐床'"。二是純男性選擇式。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則千方百計斥取婚姻,甚至殲滅婚敵,因此而有殃及女賓安全的。三是搶親,所謂"搶來的"。四是童養媳,所謂"引來的"。過去,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她們"罵媒人":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樹上的鳥兒都哄得來。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花言巧語幾籮篼,不愁銀錢不到手。好比我家饞嘴狗,東家吃了西家走。……"哭嫁歌"有傳統唱詞,也有即興創作,它主要表達這樣幾種情感:一是感謝父母的養之恩紅花開時離枝去,爹娘養我枉操心。一尺五寸養育起,背過許多山和坳。二是表達對親人的離別之情,如表達對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別哥嫂,好比鮮花葉掉了,好比風穩斷了線,好比油燈去燈芯。花兒紅,葉兒青,只有哥嫂最操心。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雙親你孝敬。三是對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對自由婚姻的追求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兒往外掀,一把指拇齊又齊,爹把女兒往外趕。罐子裝人冤頭死,活人掀到死人坑,左腳踏進閻王殿,右腳踩進爛泥坑。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上轎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啞。哥哥將其背出門時,她便用又手捶著哥哥的背:哥哥呀,哥哥呀,你為什麼這樣狠心,背我往火坑裡送。你為什麼要幫人家的忙?你把我背互岩坎上倒了吧,讓我變只鳥兒,飛到無邊無際的天邊頭去吧;你把我背到深潭裡倒了吧,讓我變只魚兒,游到無邊無際的大海里去吧!感情是何等的強烈、真摯!他們是在用哭來表達對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對幸福的嚮往啊!今天,婚姻自由了。天府好望角的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參考資料:index.htm
⑽ 音樂對我們的影響
音樂是有節奏、旋律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其內容版與我權們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言語行為、人際關系等有一定關聯,是我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我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因為音樂與我們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關聯。特別對我們的心理,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表達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