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東北的地理位置
A. 東北地理位置
就在中國的東北。東北地區指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簡稱東北。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
B. 東北的地理位置
(一)軍隊實力對比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東北戰場是全國五大戰場中我正規軍數量超過國民黨正規軍數量並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第一個戰場。因此,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制訂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規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開始時,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在毛澤東批評和糾正了林彪在攻錦(州)打援問題上的猶豫之後,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集中了12個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連同各獨立師共53個師,70餘萬人,發起遼沈戰役。
(二)軍事戰略作用
解放戰爭初期,軍工事業比抗戰時大有發展。邯鄲、臨沂、煙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軍通過沒收敵偽工廠,建起一批軍工廠,能生產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但離作戰需求還有很大缺口。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東北,那裡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資源、企業、技術力量樣樣都有。
1945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原來打算通過蘇軍的幫助獲得日軍的武器裝備。誰知事與願違,蘇軍借口與國民黨政府有協定,東北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對八路軍的行動加以限制。蘇軍佔領東北期間,把東北主要的工廠設備、日軍投降時上繳的武器和大量財物,通通當作「戰利品」運回蘇聯,我軍的願望基本落空。當時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當時各部隊自己想辦法,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在此期間,僅朱瑞領導的炮校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65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葯,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武器彈葯的主要來源。
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解放軍日益壯大,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搜集的彈葯是不夠用了。當年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國民黨軍隊在陳明仁指揮下拚死抵抗。解放軍集中了七個主力師,上百門火炮,攻了半個月沒拿下來。後來林彪才知道,炮兵只有8000發炮彈,火力沒有佔到優勢。為此,6月25日,林彪以個人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請求將紅軍繳獲的現存在遠東的日本武器彈葯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的武器彈葯盡量撥給我們。不久,斯大林指示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解放軍。這批武器的數量,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按照當時的編制,每團以1500人計算,估計蘇聯給的武器有3萬多支步槍、幾百挺機槍和20門山炮。當時為了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東北野戰軍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在信中向斯大林請求更多的武器支援,但是斯大林沒有答復。
(三)地理戰略地位
東北地區,交通便利,北倚前蘇聯,東鄰朝鮮,西接外蒙,南面的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擁有大連、旅順、營口、安東(今丹東)等優良港口,更有燕山山脈以居高臨下之勢,直趨華北大平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四)戰略物資地位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工業發達,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工業基地之一。素有「北大倉」之稱。煤、鐵、及森林、漁業、林業發達。戰時可是一個後勤補給基地,戰後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
C. 外東北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如今沙俄掠奪中國抄領土20%的所謂阿穆爾州僅僅地下礦物資源就價值4000億美元!終於回到我們的懷抱,我可以居住500——1000多平方的房子,可以生很多的孩子;前世的中國960 萬平方公里,擁有森林不過100萬平方公里,而100萬平方公里的外東北卻擁有森林70萬平方公里,而在林木蓄積量上竟超越整個中國!!自俄羅斯在遠東開采黃金以來,外東北地區黃金總產量已高達2000噸!!!而整個中國1970年產黃金不過10噸,這種自然財富的差距是前世中俄兩國國力差距的最好解釋。 薩哈林島不但是俄羅斯第一大島,而且是俄遠東唯一出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薩哈林島及其周圍大陸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使它成了俄羅斯的一座能源寶庫,號稱「遠東科威特」,其能源儲量足以為人們帶來5000億美元的收入(!!!),而薩哈林島人口才60萬。 近海大陸架石油天然氣開發前景看好,薩哈林煤礦的煤炭儲量同樣十分可觀,每年松采夫斯基煤礦可產煤1百萬噸,而且這將是遠東地區的價格最低廉的煤 。
D. 黑龍江的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
地處祖國東北隅,東、北依鄰俄羅斯,邊界長達三千千米.古為肅慎地,漢朝屬夫餘地,遼屬東京、上京道,金屬上京路,元屬嶺北和遼寧行省,明為女真地,清初為黑龍江將軍轄區,清末置黑龍江省.
現轄一地區、十二地級市,二十縣對外開放.
全省面積四六萬多平方千米.
黑龍江省簡稱黑
省會在哈爾濱市.
黑龍江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赫哲、鄂倫春、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風情濃郁;上京龍泉府和上京會寧府分別是唐代渤海國和金代早期的都城,是當時黑龍江省經濟和文化繁盛的標志;哈爾濱、大慶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北疆現代都市特色鮮明;與俄羅斯水陸相連的3000多公里邊境線,是中俄間開展各種交流的通道.另外,黑龍江省還有著別具一格的產業文化和外來文化,這些都是黑龍江省發展特色旅遊的重要基礎.
自然環境:
1.地形
黑龍江省的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土地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帶約佔全省的35.8%;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東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佔全省總面積的37.0%,海拔高度為50---200米.
2.土地
全省土壤面積4437萬公頃(摺合6.7億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積居全國第1位,牧草地面積居第7位.待開發土地居第4位,可墾後備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萬公頃(1.49億畝),人均3.9畝.黑龍江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的40%,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農業後備資源面積479.3萬公頃(7200萬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5%,土地待開發面積僅次於新疆、內蒙古和四川省,居全國第4位.
3.氣候
黑龍江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攝氏度.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南北差近10攝氏度.夏季氣溫高,降水多,光照時間長,適宜農作物生長.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300-2800小時.春季大風日最多,多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風能資源豐富.
黑龍江省屬寒溫帶——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西北端沒有夏天.全年平均氣溫零下6—4攝氏度,一月零下32—零下17攝氏度,七月16—23攝氏度,西北部氣溫最低.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無霜期3—5個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全年無霜期多在90—120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50--700毫米之間,以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迎風坡最多.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6—8月份,1957年7月15日克山降水177.9毫米,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春旱、夏澇、秋霜凍為主要自然災害.是中國最冷的省份.
自然資源:
山脈覆蓋全省60%的面積,山體坡度適中,雪質好,降雪量多,適於建中高級滑雪場的地方有100多處;林地面積二千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3.6%,居全國之首,且大多為天然林;省內江河縱橫,水資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和綏芬河構成全省五大水系,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等景色怡人,氣勢宏大;扎龍、三江以及興凱湖濕地面積遼闊,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好;五大連池火山地貌獨特,礦泉蘊藏豐富,是最有開發潛質的世界級資源.
耕地資源: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現有耕地990.5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它地區,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佔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省盛產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全省草原面積約433萬公頃、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於發展畜牧業.其中松嫩草場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礦產資源:
已發現的礦產達131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74種.石油、石墨、矽線石、鑄石玄武岩、石棉用玄武岩、水泥用大理岩、顏料黃土、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鉀長石等.10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煤炭儲量居東北三省第一位.黑龍江省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39種,各類礦產年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森林資源:
全省林業經營總面積317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3.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3.6%,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森林樹種達100餘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餘種.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林業省份之一,林業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資源是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
能源: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2004年全省生產原煤7116.9萬噸,是主煤炭調出省之一.除此之外,電力和燃氣也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前,黑龍江僅有一座鏡泊湖水電站.幾十年來,水火電站有了同時發展.至1999年省內大小電站電廠近200個,裝機總容量近千萬兆瓦.全省水電發電量達14億兆瓦小時.哈爾濱燃氣化工總公司所屬哈依煤氣工程,日產煤氣189萬立方米,建設總規模為"亞洲之最".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獸類6目20科、88種,佔全國種數的21.6%,其中一級重點保護種類有紫貂、貂熊、豹、虎、梅花鹿、原麝6種.鳥類19目57科361種,佔全國種數的29%.屬一類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白鸛、金雕等12種.野生植物2100餘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屬、17種,被子植物107科、636屬、1747種,種子植物111科、644屬、1764種.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蘊藏量約250萬噸,可食用的在25萬噸以上,野生條草造紙原料100多萬噸,各種葯材125萬噸.
全省已建自然保護區163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40個).
水資源:
全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現有湖泊、水庫6000餘個,水面達80多萬公頃.黑龍江省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生物生長環境良好.
旅遊資源:
黑龍江省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且特色鮮明.
經濟發展:
黑龍江林礦產資源豐富,工業以石油、煤炭、木材、機械、食品為主體,原油、木材、發電設備、鐵路貨車、膠合板、纖維板和天然氣、汽油、柴油、軸承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位.本省鐵路、公路分別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五位.
主要糧食作物為雜糧,以玉米、水稻、高粱較多.黑龍江為全國重要小麥產區,主要分布在北部.黑龍江大豆在全國居重要地位,主要分布在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平原地區,每年大量外運.經濟作物以甜菜、亞麻、向日葵為主,產量常居全國第一位.
大、小興安嶺森林茂密,為我國最重要林業基地,木材畜積量、採伐量均居全國首位,以紅松、落葉松為主要樹種,是全國最重要的木材供應基地.本省礦產以煤、石油、金為最主要.松嫩平原有相當豐富的石油,以大慶油田最有名.煤分布很廣,以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煤礦著名.
環境和問題:
2004年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4090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06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88個,總面積1068.9平方公里;建成噪音達標區301個,達標區面積898.9平方公里.工業廢水處理率、煙塵排放達標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為92.0%、90.0%和72.0%.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163個,比上年增加12個.
E. 有沒有外東北加上我國東北三省同框的行政區劃地圖
後來我又疊加了天地圖地標標注,就能看的相對清晰一些了。這樣還不錯。你可以參考下,然後這樣使用。
F. 東北與外東北,哪個面積大哪裡發展好些
東北大一點。就目前看,外東北發展好一點。
外東北(俄語:Приамурье回),又稱外滿洲答,是指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脈)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加上江東六十四屯和庫頁島合計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地方目前為俄羅斯領土,以前在歷史上曾先後為夫余、室韋、黑水靺鞨、女真等部族與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中國政權所控制,主要控制區域於黑龍江一帶。到了19世紀,由於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逐步侵佔了這片面積廣大的土地。
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的一個地理大區和經濟大區。「東北」一詞,起源較早,《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東北與、關外、關東、滿洲等名稱具有前後相繼的歷史承接關系,但它們具體所代指的地域范圍有一定差別。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
G. 外東北的介紹
外東北(俄語:Приамурье;英語 Outer Manchuria),是指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版脈)以南、東南和東部權臨鯨海和鄂霍次克海烏蘇里江以東、加上江東六十四屯和庫頁島合計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廣義的外東北也包括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部分以及北海(鄂霍茨克海)、鯨海。這些地方在歷史上曾先後為夫余、室韋、黑水靺鞨、女真等民族與唐朝、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朝代直接或間接統治。19世紀後期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取得了這片相當於中國十分之一面積的土地。俄國也因此取得冬季亦可通航的優良天然海港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H. 外東北三省各地的中文地名
你是說現已割讓給俄羅斯的部分嗎?主要分為江東(城市有海參崴,伯力,蘇維埃港),江北(城市有共青城,廟街,海蘭泡,雅克薩)和庫頁島.總計100多萬平方公里,占當時全國面積的十分之一!
這是國恥啊!!…
I. 外東北地區的民族分布
我只知道有通古斯!!
J. 關於外東北的領土問題
1858年至1915年,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去中國領土150 多萬平方
公里,並違約侵佔了數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十月革命後,前蘇聯政府曾多次發表宣言表示:「以前俄國政府歷次同中
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但前蘇聯政府並沒
有將這些諾言付諸實施,邊界問題一直未解決。
中國同前蘇聯的邊界問題從1858年至1915年沙俄帝國強加給中國一系列不
平等條約而形成的。在這段時間內,沙俄共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去中國領土150
多萬平方公里,並違約侵佔了數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十月革命勝利勝利後,
前蘇聯政府曾多次發表宣言表示,「以前俄國政府歷次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
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但前蘇聯政府並沒有將這些諾言付諸實施,
邊界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中國與前蘇聯邊界全長7300餘公里,分東西兩段,東段
長4200公里,西段長3100公里,其中帕米爾地區420 公里為未定界。
在整個邊界地區,前蘇聯共佔領我國領土3.5 萬余平方公里, 其中東段
1000餘平方公里,主要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中的600 多個島嶼;西段共19 塊爭議
區,約3.4 萬平方公里,占爭議區總面積的97%。 我國與前蘇聯政府經過長時間
的會談,於1988年就中國與前蘇聯邊界東段大部分地區的邊界走向取得了一至
意見。但整個邊界問題尚未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