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整理亞洲的地理環境

整理亞洲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6 04:50:56

A. 描述亞洲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 巴厘海灘 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亞洲地形圖 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 額爾齊斯河( 鄂畢河) 和黑龍江)。

採納哦

B. 亞洲大陸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具體怎樣說明

1)亞洲由於具有廣大空間,包括從赤道帶到北極帶所有的緯度帶,這就使亞洲首先具有顯明的緯向地帶性差異,表現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齊全的緯向自然帶。而且亞洲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寬廣的北極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具有世界上分布比較分散的赤道雨林帶。
(2)亞洲由於構造地形復雜,中部山地高原匯聚,內陸距海遙遠,這些非緯向地帶性因素對緯向自然帶的分布,有顯著干擾和破壞,使上述緯向自然帶僅在北亞—東亞—東南亞的序列之間表現典型,且只有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表現為世界性自然帶;而東亞—中亞—西南亞之間,則以非緯向地帶性差異佔主導,它們的自然帶結構與緯向發生很大變型,表現為由內陸荒漠、半荒漠向外經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圍的森林帶,呈非緯向的環狀排列;在高大山脈和高原區更具有垂直自然帶結構。這樣,亞洲自然綜合體的第一級劃分,就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單元,即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南亞、中亞和北亞。這種劃分,反映出亞洲地理環境緯向地帶性和非緯向地帶性兩者兼容並包、錯綜復雜的交叉關系。
(3)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在第一級區劃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各大區的內部差異,進一步劃分出21個自然地理副區。每一大區或副區都各有其自然地理的相對一致性,而各大區或副區之間,也都各有其獨特性或區際差異性。如北亞大區的區域分異緯向地帶性最為典型,景觀的南北變化大於東西變化;區域分異是在南北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映出東西差異。中亞大區與同緯度的東亞大區之間的區域分異,非緯向地帶性比較明顯,景觀的東西變化大於南北變化。從亞洲整體來看,東亞大區本身既是體現全洲性南北緯向地帶性差異的一環,也是體現全洲性東西非緯向地帶性差異的一環。至於亞洲大陸東西延展很寬廣的亞熱帶,非緯向地帶性(主要是由於海陸影響和地形差異)最為典型,這里是世界上非緯向地帶性分異單位最多的地帶。

C. 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方面介紹亞洲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α;拉丁語:Asia;法文:Asie;英語:Asia) 衛星拍攝的亞洲地形照片,簡稱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跨緯度第二廣,東西距離最長,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約60.5%(2010年)。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為亞洲的守護神。

亞洲的地勢特點總結為三點:
1.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2.平均海拔高,居世界大洲中第二位;
3.大陸中間多為高山,四周多平原(中高四低)。
亞洲的河流特點為:由於河流多發源於高山地帶,所以亞洲的河流多發源於中部,也導致河流呈放射狀發展。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亞洲地形圖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為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4]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和黑龍江)。
河流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 美麗的濟州島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80%。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

D. 整理七大洲地理概況,包括地圖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即使是作業也不是幾句話能講完的,建議對照地圖,把每個大洲的自然和回人文地理狀況答按照:地形、氣候、河流湖泊、礦產、人口、農業、工業、交通、城市,這樣的順序整理一下吧。這樣做作業也有效果,總之這些基礎知識你早晚是要記住的

E. 亞洲的地理環境如何

亞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可從數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分析。在數
理位置方面,亞洲的北部接近北極,其大陸上最北點是太梅爾半島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緯77°43′),而北地群島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過北緯80
°;亞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陸上的最南點是馬來半島上的皮艾角(北緯
1°17′),至於亞洲最南的羅地島則更超逾赤道而達南緯11°03′。這樣,
亞洲南北所跨緯度超過90°,因而使亞洲從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從赤道帶
到北極帶的所有氣候帶。
亞洲大陸從東到西也極為遼闊,其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經169°40′),最西點為小亞細亞的巴巴角(東經26°03′)。亞洲
東西之間佔有經度達164°17′,將近全球經度的半數,東西時差達11 個小
時。亞洲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相距各約8,000 公里。遼闊的空間增加
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區域差異,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間條件。
在海陸位置方面,亞洲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們的邊緣海,從北、東、南三方面圍繞著亞洲大陸,在小亞細亞還濱臨
地中海和黑海。亞洲這種臨海的位置和漫長的海疆,對於海上交通、自然資
源和氣候類型分布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陸地——亞洲大陸
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由於海陸冷卻與增溫
的條件不同,以及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的影響,遂引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有
典型的季風氣候。亞洲的西部,與歐洲接壤,有很長的陸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遠,因此亞洲大陸在氣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大西洋氣流的影響。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
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
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
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
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
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
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
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
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
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
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
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
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
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
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
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
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
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
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
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
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
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
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季風性氣候典型是亞洲氣候的最突出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
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亞洲季風影響范圍,佔有49 個緯度,包括三種氣候
類型—即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大陸位於回
歸線兩側的地區,多為熱帶乾旱氣候;而亞洲,北回歸線橫貫的南亞的中部
和東南亞的北部,由於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一年中仍有潮濕的雨季,即使
在南亞次大陸,其乾旱氣候區的面積,也並不大。(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就基本氣流來講,東亞對流層低空盛行風向,冬季為西北、北和東
北季風,夏季為西南、南和東南季風;對流層中、高空,冬季為極地和副熱
帶西風帶分別控制的地區,夏季則受副熱帶西風帶所左右。就盛行氣團來講,
冬半年東亞大陸為極地或極地變性大陸氣團所控制,多冷鋒和寒潮;夏半年
則主受熱帶海洋和熱帶大陸氣團的影響,常有台風、雷暴。在氣候類型上,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乾冷晴朗;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
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於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
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干濕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
晴朗乾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乾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
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各種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亞洲的降水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季節差
異。亞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大致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
減,在中亞和西亞出現最乾旱的荒漠地區。(1)馬來群島及其附近,因處於
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常年陽光直射或近於直射,溫度高、濕度大,年雨量
超過2,000 毫米。由於太陽直射一年有兩次越過赤道南北移動,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兩次高峰,但總的來看,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2)亞洲
東、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和西伯
利亞東部沿海,因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年降水量從南向北漸
減,多在600~1,000 毫米之間,是亞洲著名的季風夏雨區。這里個別迎風
山坡,降水特別豐富,如著名的世界濕角乞拉朋齊即在此區。另外,個別地
區,冬季風從海上吹來,又受地形抬升影響,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島的
西部、我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東部、印度半島東部沿海等都屬冬雨較多的
地區。(3)西伯利亞,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區域。北亞降水分布,隨著
距離大西洋的遠近而從西向東遞減,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區
大部不超過350 毫米,東北部則減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帶,受海
洋季風影響,則降水又較多。北亞氣候寒冷,蒸發較弱,凍土廣布,雖降水
較少,但仍為冷濕環境。(4)西亞和中亞少雨區。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位於東北信風帶,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區成為荒漠。小
亞細亞沿海及地中海東岸,因受地中海影響,冬季多氣旋過境,降水較多,
小亞細亞內陸降水偏少。中亞一般是指蘇聯的中亞細亞、我國西藏和新疆、
蒙古這一廣闊區域,由於離海較遠,多為閉塞高原與盆地,且東、南方面多
高山環繞,海風難於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區甚至不足100 毫米,內陸有大面積荒漠存在。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復雜多
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
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1)水
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
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水稻生長發育。水田在耕地面
積中所佔比重很高,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農種植技術水平較高。這一地區
是世界稻穀主要生產地帶,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島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帶,爪哇島,恆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亞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區之一,年輸出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島上的幾
個三角洲地帶水田最為集中,大都是單一水稻種植區和大米出口區。這一類
型地區多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除我國、朝鮮等國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關系居於優勢。一般來說,我國、朝鮮、日本等國採用精耕細作,單位面積
上投入的勞動量多,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面積產量名列世界前茅;而東南
亞、南亞的水利化、化學化等水平較低,多靠天收成,單產不高。
(2)旱田農業。多分布在水田區的周圍,年降水量較前區為少,雨量變
率較大,須具備完整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才能旱澇保收。大多數國家多採用分
散個體經營,屬集約化水平較低的自給性農業。多種植旱田糧食作物;經濟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時,種植業與養畜業結合較緊密,主要飼養馬、
牛、羊、豬等。以我國華北、東北,印度德干高原,恆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為代表性區域。(3)游牧半游牧農業。包括蒙古,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以及西亞的乾燥、半乾燥草原與荒漠區,同時也包括部分山區和丘
陵地帶。主要利用天然草原為放牧場,逐水草而居,放養牛、綿羊、山羊和
駱駝等。畜產品以自給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豐富的「綠洲」地帶發
展有灌溉農業,以種植麥類和雜糧為主。(4)種植園農業。為亞洲近代出現
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推行強制政策逐漸形成的。多
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園,一般為外資所控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種
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多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5)遷移農業。這是一
種原始的農業經營方式,以種植雜糧作物為主,大多同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
適應,主要分布在偏遠的山區。

F. 亞洲的地理環境比較單一

不會吧?一般都說地理決定一個民族發展的方向,中國如此多的民族,而且從熱帶到寒帶的地理景觀都有,要是說亞洲,地理就更多樣了,亞洲應該算得上是各大洲中氣候最復雜的了,所以它的地理環境不單一

G. 描述亞洲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概況

亞洲(Asia)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洲。其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亞歐大陸的一部分。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面積為4400萬平方千米。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 巴厘海灘
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亞洲地形圖
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和黑龍江)。

H. 亞洲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勢,氣候,河流,文化現象)

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 巴厘海灘 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

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亞洲地形圖 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 額爾齊斯河( 鄂畢河) 和黑龍江)。

I. 亞洲自然環境的地理位置

亞洲位於11°S--81°N之間,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部與歐洲相鄰,東北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J. 亞洲的地理環境特徵

http://www.dljs.net/showart.asp?cat_id=121&art_id=1330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