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關於地理的知識
『壹』 請問河南省詳細的地理知識
商丘(370) 鄭州(371) 安陽(372) 新鄉(373) 許昌(374) 平頂山(375) 信陽(376) 南陽(377) 開封(378) 洛陽(379) 焦作(391) 鶴壁(392) 濮陽(393) 周口(394) 漯河(395) 駐馬店(396) 三門峽(398)括弧內為其區號
河南省為古代的中原地區,古都較多如商丘(曾為商朝都城)鄭州(曾為戰國韓國都城)安陽(據說是夏朝都城)許昌(三國魏國都城)開內封(北宋都城)洛容陽(東漢都城,隋唐著名的兩都之一)等。民俗有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
至於性格的話,處於南北方交界處,不如北方大漢豪爽。
『貳』 河南市的地理
漢江河水在八堂大壩略作短暫的迴旋之後,直接流向漢城。黔丹山和南漢山環繞版在城市的四周權,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人類居住。由於在1970年98.4%的地區都被指定為開發限制地區,故而,河南市的發展曾一度受限。現在,河南市已經成為首都圈附近自然環境保護最為完整、最適合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上天恩賜的這些優良的地理條件,使得河南市把「田園城市」設為了自己的未來建設目標,目前,河南市已成為了國內其他地方的人們最嚮往的城市。
河南市位於被涼山和黔丹山重重環圍的天然盆地之中,自然環境保護良好,是重要的生態學城市。
『叄』 河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河南省位於祖國中東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簡稱「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稱。全省總面積約16.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1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條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品種繁多的礦藏物產、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快速發展的經濟成為中國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個旅遊資源大省,以擁有豐富的古文化旅遊資源而著稱。對於廣大海內外旅遊者,特別是對那些醉心探尋東方文化和華夏文明源流的旅遊者來說,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蘊藏在這里的東方文化內涵豐富精深,風貌珍貴獨特。
河南在中華民族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書記載和多年的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從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這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留下了難以盡數的名勝古跡。堪稱「國寶」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96處,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館藏文物130萬件,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中國七大古都中的洛陽、開封、安陽三大古都都在河南,還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鄭州、南陽、商丘、浚縣等。鄭州新鄭黃帝故里、登封少林寺、鞏義宋皇陵、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偃師玄奘故里、開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陽殷墟、羑里城(《周易》發源地)、三門峽虢國墓地車馬坑、函谷關、南陽武侯祠、張衡墓、醫聖祠、商丘閼伯台(火的發源地)、燧人氏墓、花木蘭祠、淮陽太昊陵等大量名勝古跡,都是既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觀賞價值的著名旅遊景觀。省會鄭州和洛陽、開封等古都,現在都有新的景點出現。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啟用的,不僅館藏豐富,而且建築宏偉獨特,許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這里向旅遊者展示。已經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的洛陽龍門石窟的周圍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開封清明上河園是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立體再現,旅遊者置身其間,能夠一覽千年古都的繁華街市和風俗民情。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國《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其中,包括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隨著尋根旅遊的興起,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外友人絡繹不絕。河南還堪稱是中國功夫的故鄉,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是中華太極拳之根——陳氏太極拳的故鄉。因此我們說,探文化源,尋姓氏根,已成為近年來河南旅遊活動中的「重頭戲」。
河南不僅擁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黃河流經河南700多公里,其間從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門峽水庫的碧波盪漾,又有鄭州黃河游覽區的波瀾壯闊,更有開封高出地面14米的「懸河」奇觀。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寬3公里,長132公里,出現高峽平湖的壯麗景觀。近年來開辟的「大黃河游」和「黃河漂流」,被遊客譽為「充滿野趣和史詩般的輝煌。」鄭州嵩山、洛陽龍門、信陽雞公山、焦作雲台山、濟源王屋山、魯山石人山、林州林慮山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加之近幾年陸續開辟、推出的新鄉八里溝、嵩縣白雲山、焦作青龍峽等名山秀水,更吸引著大批國內外遊客。
二十多年來,河南省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2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遊者40多萬人次,旅遊創匯1.46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6300多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09.13億元。目前,河南省有鄭州、洛陽、開封、濮陽、濟源、登封等12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少林寺、關林、白馬寺、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包公祠等21個國家AAAA級景區。全省有星級酒店和旅遊涉外飯店338家。其中,五星級酒店3家,四星級酒店15家,三星級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鄭州、洛陽、南陽三個民航機場每周有800多個航班往返全國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門和台北。鄭州新鄭機場的飛行區等級為4E級,是內陸地區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為國際機場。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網把省會鄭州與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四朝古都安陽、曹魏古都許昌緊密相連,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構,鄭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間的行車時間大都在50~100分鍾之間。以鄭州、洛陽、商丘為樞紐的鐵路交通網連接京廣、隴海、焦柳、京九四大鐵路干線,鄭州火車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車通向全國各地。
近幾年,河南省政府對發展旅遊業十分重視,已把旅遊業作為全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優先發展。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沿黃旅遊線位於我國東西部旅遊發展的結合部,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協調配套,作為旅遊重點發展區域的優勢十分明顯。河南省政府決定將其建成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輻射帶動全省旅遊業發展的黃金旅遊線,以「三點一線」豐富的古文化資源為依託,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點開發文化觀光、尋根朝敬、休閑度假和生態旅遊項目。同時,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為重點和主體,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生態觀光以及特種旅遊項目,加速全省旅遊產品結構的調整。
『肆』 河南地理的介紹
《河南地理》是李永文編著的圖書,是河南省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學專業的必修課之回一,同答時也是河南省地方旅遊院校學生專業學習和高等院校區域地理教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十幾年來,河南省以上各專業的「河南地理」教學從未間斷過,為河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鄉土地理科學實用人才。《河南地理》自1995年由洞南大學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後,先後重印三次,共發行10000餘冊,為廣大讀者了解河南、認識河南,為河南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伍』 河南省地理常識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簡稱「豫」,因其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回而得名,省會鄭州,東與江答蘇、山東、安徽相鄰,南連湖北,西接陝西,北與山西、河北結合,承東啟西、聯南望北。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內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商丘古城、嵩山、雲台山等聞名海內外。河南是中國經濟大省,2011年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陸』 有關地理知識
1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體水庫」之稱。
111、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右圖)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112、內蒙古高原是中國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草原。
113、因覆蓋著厚厚的黃土而得名的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114、雲貴高原地面高低不平,地勢比較平坦的山間小盆地,被當地人稱之為「壩子」。
115、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廣泛,形成奇異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聞名的雲南路南石林和貴州的龍宮、打雞洞等。
116、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在天山以南,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117、塔克拉馬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
118、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在 天山以北。由於降水較多,農牧業發達,被譽為「塞北江南」。
119、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國地勢最高的盆地。盆地里鹽礦豐富,據初步估計,足夠全世界的人食用1萬年。
120、成都平原在 四川盆地西部,因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農業發達,農產品豐 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121、東北平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122、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
123、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國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
124、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勢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鄉」之稱。
125、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稻米和淡水魚主要產區,所以有「 魚米之鄉」的美稱。
126、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是 泰山(山東)、西嶽是華山(陝西)、北嶽是恆山(山西)、南嶽是 衡山(湖南)、中嶽是嵩山(河南)。
127、泰山地處中國東部,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歷代皇帝和許多名人,都攀登過泰山,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128、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柒』 關於河南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豫。居於中國中部,又有中州、中原之稱。東部與山東、安徽為鄰。北部與河北、山西相交,西部和陝西相望,南部和湖北相連。河南省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西高東低。北部屬暖溫帶,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工業發展迅速,農業發達,小麥、煙葉、芝麻、拖拉機、軸承、卷煙等總產量居全國重要地位。河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歷史上長期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理概況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周邊與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陝西等6省接壤。因為這塊土地大部分都在黃河以南,所以名叫河南。河南古代位居於九州之中。又稱為中州、中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河南全省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伏牛山作為豫西山地的主體,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河南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條。
氣候特點
河南省氣候較溫和。冷熱變化和干濕狀況主要受季風影響,南北地區間的氣候具有過渡性特點。全省絕大部分地區年均溫為13~15℃,年降水量一般約600~10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4~10月各地降水量豐沛,利於農業生產。
礦產資源
河南省礦產資源豐富,有107種,其中得到開發利用的有近70種。河南是中國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氣的少數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黃金儲量居中國第二位;欒川鉬礦是世界六大鉬礦之一,儲量居全國第一。
交通運輸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東部,連南貫北、承東啟西,是中國內陸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公路交通四通八達;京廣、隴海、京九等鐵路干線縱橫交錯,從中國江蘇連雲港至荷蘭鹿特丹港的新亞歐大陸橋橫穿全省。位於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交匯處的鄭州,是新亞歐大陸橋東端最大的客貨轉運站,有5條國際集裝箱運輸線路從這里直通上海、九龍、連雲港、天津、青島港口。目前,河南有航線幾十條,鄭州、洛陽、南陽3個機場每周有幾百個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
經濟概況
河南是中國的小麥、烤煙、棉、麻類等重要產區,糧食、芝麻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棉花居全國第三位。工業城市主要集中在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鄭州是中國紡織工業基地之一,豫西已成為中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中原油田為中國的大油田。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使河南省工業躍居全國前列,河南省的交通狀況也得到進一步改善。省內的長途運輸以鐵路為主,公路運輸在短途運輸中占重要地位。現在鄭州為全省的航空樞紐,可直達全國各大城市。
文化習俗
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漢、回、蒙古、壯、苗等51個民族。以漢族為主,是全國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開封是有名的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歷史上曾產生過蘇、黃、米、蔡四大書法流派,又是豫劇祥符調和河南墜子的發源地。
「五朝國都」:鄭州
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多處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遺址。3500年前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為夏、商、管、鄭、韓五朝國都。鄭州名勝山水眾多,文物古跡薈萃。鄭州地處中州腹地,十省通衢,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七朝古都」:開封
開封市簡稱汴梁,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位於省境東部,面積6247平方千米,轄5區5縣。開封一名始於春秋時期,鄭庄公在今城南築倉城,取開拓封疆之意,距今已有2600餘年。因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發達,戰國魏、五代梁、晉、漢、周、北宋及金朝均設都於此,有七朝古都之稱。開封地處黃河沖積扇,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市內主要河流有黃河、賈魯河、渦河、惠濟河。開封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市內工業主要有毛紡、日用化工等。農業以生產小麥、棉花為主。開封市內的名勝及紀念地有相國寺、鐵塔、龍亭大殿、禹王台、山陝甘會館。
「七大古都之一」:洛陽
洛陽因北臨黃河而名。面積15429平方千米,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則天)、後梁、後周先後定都於此,建都時間長達934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第二長的城市,素有「九朝都會」之稱,五代以後逐漸衰落。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洛陽市內主要礦藏有煤、黃鐵、鋁礬土、石灰石、石英等,工業以機械工業為主體。農業以生產小麥、棉花、蘋果為主。洛陽素有牡丹花城之稱。牡丹為洛陽市市花,自古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每年4月20日前後舉行牡丹花會。市內的白馬寺為佛教傳入我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寺院。
「七大古都之一」:安陽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會處,西依太行山,北臨漳河水,東南與華北平原接壤。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古稱殷都,是舉世聞名的殷墟所在地,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4000多年前,中國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顓項、帝嚳二位帝王曾在安陽境內建都。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此,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穩定的國都。戰國時屬魏,後為秦昭襄王所佔。在此置安陽縣。安陽文物遺跡眾多。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銅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少林寺
洛陽少林寺位於嵩山東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著名的佛教禪宗院。以少林拳聞名天下。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寺內有500羅漢壁畫及少林寺練拳壁畫等珍貴文物。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歷史上稱達摩為禪宗初祖,稱少林寺為禪家祖庭。寺內保存有唐以來的石刻300多件,尤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最為珍貴。
白馬寺
現存寺宇多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天王殿、千佛殿、毗盧閣、大雄殿、鍾樓及鼓樓等為其主要建築。殿內造像以大雄殿內所存之元代乾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最為珍貴。此外還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經幢碑刻以及齊雲塔、天竺高僧墓、焚經台等古跡。寺內還保存有天竺僧人攝摩滕、竺法蘭的兩個墓冢。
「五嶽之中嶽」:嵩山
中國五嶽之一。春秋前稱太寶山。戰國時稱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漢確定為五嶽之一,稱為中嶽。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山峰海拔1491.17米,矗立於低山丘陵之間,氣勢磅礴,寺廟林立,是歷代封建帝王經常游覽禪祭場所。山上有古建築群18處,尤以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塔林、觀星台等最為著名。
「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原為嵩陽寺。宋時改為太室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官辦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宋代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講學。院內有古柏3株,現僅存2株,是中國現存較古老的柏樹之一。
殷墟
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洹水兩岸。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商王盤庚於公元前14世紀末遷都到當時稱為殷的今河南安陽。直到商朝滅亡,在其中的273年間,這里被稱為殷都。商被周滅後,這里淪為廢墟,這便是今天殷墟的由來。首先發現甲骨文的人是金石學家王懿榮,他在所吃的一味中葯——龍骨上發現許多刀刻的符號,經研究最後確認是甲骨文。並由此斷定今河南安陽是殷朝都城。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8千米仰韶村南台地上。仰韶遺址三面臨水,北靠韶山,面積3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4米,1921年發現,1951年經考古發掘,獲得豐富資料。確證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承襲關系,距今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石鋤、紡輪、骨錐、骨針及缽、盆、碗等陶器,陶器大部分繪有彩繪圖案。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是目前所知的華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發現,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帶,以裴李崗出土文物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時期以後的文化面貌。裴李崗遺址中有房基、窯址、墓地等村落遺跡,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農業佔主導地位,飼養業也已出現,制陶業也具有一定的規模。裴李崗文化也存有細石器殘余,表明它與以河南靈井和陝西沙苑為代表的中石器遺存有著淵源關系。它與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文化。
南陽武侯祠
全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僅次於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千古人龍」金字匾額的山門是武侯祠的起點建築。拾級而上,穿過鐫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石碑坊和仙人橋,迎面就是祠院的主體建築——大拜殿。過了大殿,就是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諸葛草廬,這就是諸葛亮當年隱居攻讀的地方。草廬之外還有古柏亭、梁父岩、野雲庵、寧遠樓、伴月台、三顧堂、小虹橋、老龍洞、抱膝石等景點,被稱為卧龍十景。
「中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
龍門位於洛陽城南12千米處,石窟就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長達1000米。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漢、隋、唐和北宋諸朝,前後延續共達400多年之久。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共2100多個,佛塔40餘座,碑刻題記3600多塊,全山造像10萬余尊。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在迄今為止的1400多年裡。龍門石窟遭受到自然風化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損毀嚴重。建國後,這一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