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臨夏州的地理位置

臨夏州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6 02:45:41

⑴ 臨夏盆地在哪裡拜託各位大神

臨夏作為一個地理行政區劃名詞,它可能指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也可專能指臨夏屬州的臨夏市,還有可能是臨夏州的臨夏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⑵ 臨夏的地理環境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臨夏市地處大夏河下游,河床縱坡徑流量均大,落差顯著,從臨夏州西川電站滾坎至木湖峽長23公里的河段,落差達165米。電力蘊藏量比較豐富。總蘊藏量為43820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2468千瓦。實際開發分別占可開發量和蘊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資源的應用臨夏始於明清時期,以水磨為代表的水力資源利用極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經清代、民國均以水磨加工麵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後逐漸以電磨代替。 臨夏市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供開採的金屬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和紅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寬100米,長2萬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內可開采面寬70米、長3000米、深1.5米約31.5萬立方米,含氧化鈣(CaO)54.38%。
紅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數大於13,粘土中碎石、礫石、鈣質結粒總和小於3%,基本符合質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於大夏河大橋上下遊河床中,來源主要為上游岩石風化物經流水沖刷逐年沉積與下遊河床的沉積岩石粒。

⑶ 臨夏市是哪個省

臨夏市地理位置
平均海抄拔1800米,距省會蘭州150公里,為甘肅省西南部中心城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稱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美譽。

⑷ 臨夏市海拔多少

平均海拔1917米。

臨夏市位於甘肅來省西南部,距自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臨夏市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地勢自西向東傾斜,相對高度差398.3米。黃河的一級支流大夏河穿臨夏市城區而過,大夏河一級支流牛津河、紅水河在境內匯入大夏河。

(4)臨夏州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臨夏市坐落在四面環山的一片谷底,地勢相對平坦。北面、西面、南面都被臨夏縣緊緊包圍,只有東面和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有大夏河、洮河、湟水河、廣通河等大大小小的黃河支流三十多條,這些河流最終匯入黃河,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支線。湟水河沿臨夏州北部邊境而走,大夏河、廣通河從境內穿過,洮河從東部邊境由南往北入黃河。

臨夏州東鄰定西市,南靠太子山和甘南州相鄰,西接青海省,北抵蘭州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8169平方千米。

⑸ 臨夏州有幾個縣

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臨夏市)、5縣(臨夏縣 、永靖縣 、廣河版縣 、和政縣 、康樂縣 )、2民族縣(權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5)臨夏州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台、雞冠山四峰組成。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臨夏州_網路

⑹ 臨夏東南西北鄉分別是什麼地方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東臨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瀕蘭州市,是甘肅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漢藏貿易樞紐。
臨夏州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⑺ 臨夏市具體地理位置在哪裡及詳細的介紹

臨夏是一個回族自治州、也就是和市一級的。位於甘肅省。 臨夏回族自治專州概況 臨夏屬回族自治州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臨夏州下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首府臨夏市,全州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稀有少數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記得選我滿意。

⑻ 臨夏回族自治州有幾個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由1縣級市、5縣、2民族縣組成的。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1縣級市、5縣、2民族縣分別是:

臨夏縣政府駐地:韓集鎮 下轄鄉鎮街道:6鎮19鄉 臨夏州西南部,地勢東北低、西南高

永靖縣 政府駐地:劉家峽鎮 下轄鄉鎮街道:17個鄉鎮 臨夏州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廣河縣 政府駐地:城關鎮 下轄鄉鎮街道:6鎮3鄉 臨夏州東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和政縣 政府駐地:城關鎮 下轄鄉鎮街道:6鎮7鄉 臨夏州南部

康樂縣 政府駐地:附城鎮 下轄鄉鎮街道:5鎮10鄉 臨夏州東南端,以種養業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縣

東鄉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鎖南鎮 下轄鄉鎮街道:5鎮19鄉 臨夏州東北部,東鄉族的發祥地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吹麻灘鎮 下轄鄉鎮街道:17個鄉鎮 臨夏州西部,是中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8)臨夏州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前前後後。

一、新中國成立前黨對臨夏民族工作的指示

臨夏州這樣一個多民族的貧困地區,早在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軍甘肅臨夏前,一野前委專門發出的《對臨夏回民工作的指示》中強調:「在臨夏能否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和策略,不僅關系著臨夏地方工作的開展,而且對於爭取西北廣大回民與瓦解青、寧兩馬匪軍,也是有重大影響的。」

「應當堅持團結回族人民……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信教自由與尊重回民風俗習慣的政策。」並提出:「在純粹回民居住的地區,成立回民臨時鄉自治政府,回漢雜居地區,可依其各占居民多少,分別吸收若干回漢積極分子參加工作。」對一個地區的民族問題專門作出指示,實屬罕見。

二、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前的民族區域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宣告成立,就開始實行一項重大的民族政策,這就是在少數民族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從我國的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堅持把民族問題作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堅持把民族工作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在各個歷史時期適時作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保證了解決民族問題在正確的道路上勝利前進,民族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49年6月,在我們黨的倡議和領導下,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問題。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及其基本政策,作出了重大決策。《共同綱領》第六章,專門就新中國的民族政策作了4條原則規定:

第5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民族團結的行為。

第51條,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凡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地方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第5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均有按照統一的國家軍事制度,參加人民解放軍及組織地方人民公安部隊的權利。

第53條,各少數民族均有使用和發展其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應幫助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大眾發展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事業。(《民族問題文獻匯編》,1290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相當於省一級的民族自治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相繼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還有1256個民族鄉。

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域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自治地方的數量和布局,與中國的民族分布和構成基本上相適應。

新中國誕生後,甘肅是最早建立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省份之一,而臨夏地區的一些縣市又是全省最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方。1950年9月25日,臨夏地區第一個縣級區域自治地方——東鄉族自治區成立。

1953年9月6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內務部批准,廣通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195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還在臨夏各縣市批准設立11個相當於區一級的民族自治區和19個相當於鄉一級的民族自治區。

三、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

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表明,全國回族人口有350萬人,在當時全國少數民族中排列為第三位。其中110萬聚居於當時的甘肅省境內。因此,中央民委向黨中央提出了建立省一級回族自治區的報告,這一報告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從1956年5月起,中共甘肅省委和人民政府先後邀請1700多名回漢族各界人士,召開座談會,進行充分醞釀。

在提出的多個方案中,也提出了臨夏是回族聚居地之一,應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經過幾上幾下的討論,省級回族自治區的落腳點最終定在了甘肅省東北部,這里有西海固(現寧夏固原)和河東(現寧夏吳忠)兩個大的民族自治區相連。

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議案》,1958年10月25日,省一級的回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

因為在省級自治區的建立中不能包括回族聚居的臨夏專區,所以,陳毅副總理在《關於成立回族自治區問題給中央的報告》中建議:另將回族聚居的臨夏專署改建為回族自治州。1956年9月11日在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7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設置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決定》。

在臨夏地區,實行更廣泛區域的民族自治,也成為全地區幹部群眾的一致願望,根據這一意願,中共臨夏地委於1956年7月10日提出了《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意見》,7月23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第54次會議通過《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方案》並上報國務院。

7月31日,地委副書記葛曼在臨夏專區1000多人參加的幹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報告》。地委宣傳部根據報告精神擬定了宣傳大綱,重點內容是: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第二,幾年來臨夏全區各方面的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為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第三,成立回族自治州的意義;

第四,全州幹部群眾要以積極的態度和實際行動迎接自治州的成立。

1956年8月23日至27日,中共臨夏地委召開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會議通過並組成了自治州籌備委員會,由沈遐熙任主任,張樂山、張質生、賈書德、馬歧山為副主任。

經過充分的宣傳和籌備工作,自治州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1956年11月13日至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臨夏市隆重召開,選舉產生了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

會議選舉沈遐熙(回族)為州長,張質生、馬彥良(回族)、賈書德、馬歧山(東鄉族)為副州長;王瑞剛等28人為委員,共青團代表337人,其中回族134人、漢族128人、東鄉族57人、保安族8人、撒拉族5人、土族2人、藏族2人、維吾爾族1人,共有婦女代表60人。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同時,宣布撤銷了原甘肅省臨夏專區,並改廣通回族自治縣為廣通縣。對原東鄉族自治縣和臨夏縣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以及東鄉族、保安族聚居的民族鄉均予以保留。當時自治州的管轄范圍是臨夏、和政、康樂、永靖、廣通、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市七個縣、市和自治縣。

11月20日,由4萬多名各族群眾參加的隆重慶祝會在臨夏市東校場舉行,國家民委辦公廳主任甘春雷、甘肅省副省長陳成義及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事務負責人等參加了慶祝大會。

陳成義在講話中說:「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臨夏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臨夏地委書記葛曼講話說:「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又一次光輝的勝利,也是我們臨夏人民團結進步,共同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州長沈遐熙在講話中號召:「全州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向幸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前進。」

臨夏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臨夏回族自治州也成立60年了。期間,民族區域自治法規不斷得以完善,自治地方的設置也更為合理。1981年9月30日,又成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至此,臨夏回族自治州轄一市七縣,其中包括兩個民族自治縣。全州總人口219萬人,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

⑼ 臨夏市屬於哪個省

臨夏,隸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州委、州政府回所在地,也答是全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全市轄4鎮7街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