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地區稱號的地理知識
A. 南極有什麼稱號
[ 英文名稱:Antarctica;法文名稱:Antarctique 南極[1]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鉑、鈾、鐵、錳、銅、鎳、鈷、鉻、鉛、錫、鋅、金、鋁、銻、石墨、銀、金剛石等。主要分布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探尋資源寶庫南極洲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有大面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里伯斯火山儲有硫磺。根據南極洲有大煤田的事實,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於溫暖的緯度地帶,才能有茂密森林經地質作用而形成煤田,後來經過長途漂移,才來到現今的位置。 南極洲腹地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裡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簡單的植物和一兩種昆蟲。但是,海洋里卻充滿了生機,那裡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綿,大海里還有許許多多叫做磷蝦的微小生物,磷蝦為南極洲眾多的魚類、海鳥、海豹、企鵝以及鯨提供了食物來源。 南極植物地衣氣候嚴寒的南極洲,植物難於生長,偶能見到一些苔蘚、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鳥類以企鵝為多。夏天,企鵝常聚集在沿海一帶,構成有代表性的南極景象。海獸主要有海豹、海獅和海豚等。大陸周圍的海洋,鯨成群,為世界重要的捕鯨區。由於捕殺過甚,鯨的數量大為減少,海豹等海獸也幾乎絕跡。南極附近的海洋中還有極多營養豐富的小磷蝦。南極周圍海洋中還盛產磷蝦,估計年捕獲量可達10.5億噸,可供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 南極洲是個巨大的天然「冷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擁有地球30%左右的淡水資源。 根據近30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存在著豐富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煤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為二疊紀煤,貯相較淺,煤塊呈凹凸狀。鐵礦貯存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其范圍綿延數十千米 ,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南極洲大陸海岸線長約24700千米。南極大陸 邊緣海與島嶼 南極洲邊緣海有屬於南太平洋的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屬於南大西洋的威德爾海等。主要島嶼有奧克蘭群島、布韋島、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阿德萊德島、亞歷山大島、彼得一世島、南喬治亞島、愛德華王子群島、南桑威奇群島。 地形: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和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南極洲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點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 有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綠洲」上有高峰、懸崖、湖泊和火山。南極大陸共有兩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騙島上的欺騙島火山和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譯埃拉波斯火山)。欺騙島火山在1969年2月曾經噴發過,使設在那裡的科學考察站頃刻間化為灰燼,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此心有餘悸。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8℃,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 季節與晝夜 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極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南磁極與難達之極 南磁極即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 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南極橫斷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南極點,從任何海邊到南極點的距離都很遠。東南極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東南極洲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即位於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個噴火口。西南極洲面積只有東南極洲面積的一半,是個群島,其中有些小島位於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島嶼都被大陸冰蓋所覆蓋。較古老的部分(包括有瑪麗.伯德地南部、埃爾斯沃思地、羅斯冰架和毛德皇後地)有一由花岡岩和沉積岩組成的山系。該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
B. 求所有關於南極的地理資料,急!~~~
南極洲
Antarctica
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且唯一無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又稱第七大陸。 位於地球最南端 , 與其他大陸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遠、最寒冷、領土主權懸而未決的大陸。
地理 南極洲為通 常 所說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圍 。 與南美洲最近的距離為965千米,距紐西蘭2000千米、澳大利亞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與印巴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南極橫斷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南極冰蓋最高點為4100米。西南極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極最高峰。
水資源
南極洲 98% 的地域被一個直徑 4500 千米的永久冰蓋所覆蓋,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圍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積為 265 萬平方千米,冬季可擴展到南緯55°,面積達1880萬平方千米;冰蓋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處達4750米;冰蓋總貯冰量為2500萬立方千米,佔全球冰總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0~60米。
氣溫
南極素有寒極之稱,其低溫的最根本原因是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大陸永久冰封雪蓋。南極僅有冬夏兩季之分,4~10月為冬季,11~3月為夏季,沿海地區夏季月均氣溫0℃左右,內陸地區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氣溫為-30~-15℃,內陸地區為-70~-40℃;位於東南極的前蘇聯東方站在1983年6月記錄到的最低溫度為-88.3℃。氣溫隨緯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東南極比西南極低。南極雖然貯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態方式存在,故南極異常乾燥,有白色沙漠之稱。沿海地區年降雪量相當於900毫米,而內陸僅為50毫米。在南緯 50°~70°南大洋水域,低壓氣旋不斷,有時環南極水域中的低壓氣旋可同時有6個之多,並自西向東運動,風速可達85千米/小時。南極大陸的冷空氣自海拔高的極點地區向地勢較低的沿海區運動,形成強烈的下降風,風速最大可達300千米/小時。
3000萬年前南極是個氣候溫和、草豐林茂、動物成群的大陸。到了2800萬年前,冰蓋逐漸形成,絕大多數動植物便絕跡了,已不存在高等動物和開花植物,僅有 340餘種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種地衣、85種苔蘚、28 種傘狀菌和25種歐龍牙草。沿海有兩種顯花植物和近千種海藻。南極陸地上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數無脊椎動物生存於植物叢、地衣、泥沼中。在南極發現的無脊椎動物有 387種 。與南極大陸貧乏的生物種類相比較,南大洋生物資源異常豐富,其生態系中有個穩定的食物鏈即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磷蝦→烏賊、魚類→企鵝、鳥類→海豹→鯨 ; 磷蝦是南大洋食物鏈中關鍵的一環,其總貯量為6.5億噸;除此 ,烏賊貯量為 1億噸和近2萬種魚類。南極共有21種企鵝 , 大都生活在南緯 45°~55°地區。
礦物
根據近 30 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 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存在著豐富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煤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為二疊紀煤,貯相較淺,煤塊呈凹凸狀。鐵礦貯存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 , 其范圍綿延數十千米 , 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地質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探索
發現經過 18 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 年英國J.庫克船長歷時 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 ,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 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 74° 15′ , 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 D.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 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J.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1908年英國的 E.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差180千米 ,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維斯和 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國的R.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 找南方大陸 , 歷史上把這一時 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盡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 極和南極點 , 涌現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 , 人類在 南極探 險逐 漸用 機械設 備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H.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R.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L.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領土問題
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從 1908~1941年,共有7個國家先後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要求 。1908 年英國首先宣布對西經20°~50°、南緯50°以南和西經 50°~ 80°、南緯 58°以南包括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 ;1923 年英國又對從東經 160°到西經150°、南緯 60° 以南的羅斯扇形地區提出領土要求並委託紐西蘭總督管理,這也是紐西蘭所要求的那塊扇形大陸。實際上英國當時的真正企圖是要將整個南極大陸納入其版圖。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亞人莫森率領的英-澳-紐西蘭聯合考察隊對上述地區進行了考察。接著,英國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 亞對 南緯 60°以 南 、東經45°~ 136° 和東經142°~160°相當於南極大陸40%的650 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法國以他們的探險者最早發現阿德雷沿岸為由於1924年對東經136°~142°、南緯67°以南的一塊狹長地域提出領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並將這塊地域延伸到極點和南緯60°。
1938年德國派測繪船對毛德皇後地一帶進行閃電式考察,在6天半時間內用飛機對毛德皇後地 60 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進行了航空調查與拍照,並每隔25千米空投一顆曲十字金屬標記物。挪威在 1939 年1月也聲明對東經 45°至西經 20°之間的地域擁有主權,但既沒向南延伸到極點,也沒有規定其北部邊界的緯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德國艦艇以凱爾蓋朗島為基地在西南極水域時常出沒攔劫商船和捕鯨船,從而突出了南美大陸與南極半 島之間德 雷克海 峽的軍事意義。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對西經53°~90°之間、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阿根廷於1941年宣布對西經25°~74°、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他們的依據是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地質上的親緣關系、有效佔領理論以及西班牙原來所宣稱的對南極領土要求的繼承。英國、智利、阿根廷3國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區相重疊,致使3國之間發生爭論。英國於1947年和1955年為此上訴國際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認為南極半島是他們的領土,拒絕由國際法院審理。美國自30年代末開始,為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作準備 。1939年羅斯福總統即明確指示美國當時進行南極考察的人員在南極多設置一些美國標記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時在無人要求的伯德地(瑪麗·伯德地)兩側各建了一個站。美國在 1945~1947年間進行了代號為躍進的大規模考察,並在1948年邀請英、法、挪威、澳大利亞、智利、紐西蘭、阿根廷7國共同商討南極問題,提出由 8 國共管或由聯合國託管。但與會國中有6國堅持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會議無任何結果。
上述8國的活動引起了蘇聯的關注。1950年6月8日蘇聯照會上述8國政府,表示不承認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不承認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做出有關南極的任何決定。前蘇的堅決立場以及俄早期探險者(如別林斯高晉)在南極考察史中所佔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南極領土紛爭的途徑。
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紐西蘭 7 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挪威4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國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美、蘇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由於對領土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的主要內容為:禁止在條約區從事任何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 , 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對南極任何形式的領土要求;鼓勵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各協商國都有權到其他協商國的南極考察站上視察;協商國決策重大事務的實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極條約的例會和各協商國對南極的自由視察權。中國於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同年10月被接納為協商國。《南極條約》有40個成員國,其中26國為協商國,14國為非協商國。
繼《南極條約》之後,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 ;1988年6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協商國通過140餘項建議措施,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第25條規定,自議定書生效之日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舉行的第十六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通過了13項建議備忘錄並發表了南極條約30周年宣言,重申《南極條約》的宗旨與原則:「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宣言建議1991~2000年為國際南極合作10年。
南極條約組織非聯合國機構。在198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來西亞等國提出將南極問題列入聯大議程,主張南極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由聯合國管理,但遭到南極條約協商國的一致抵制,因此盡管南極問題自1983年以後一直列在聯大議程內,但未取得進展。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簡稱SCAR,隸屬國際科聯,是專門組織、協調南極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學術組織。SCAR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以促進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國之間及其他國際學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大會期間還舉行生物、地質、冰川、氣象、高空大氣物理、大地測量與制圖、人體生理醫學等學科的分組學術討論會和南大洋生態與生物資源、海豹等方面的專家組會議。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開過21次會議。1991年SCAR在德國不來梅舉行大規模的南極科學大會,回顧、總結了30年來在南極研究方面各重大學科取得的進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課題是「南極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計劃中的作用」。SCAR 現有21個正式成員國和7個非正式成員國。中國在1986 年6月舉行的第十九屆會議上被接納為正式成員,並參加了第十九屆以後的各屆會議。中國也成立了與 國際SCAR相對應的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統一協調全國的南極科學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為該委員會主任。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董兆乾在第二十一屆SCAR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中國從1980年起派科學家到外國南極考察站同外國科學家一起開展南極科學研究,並於1985年2月20日在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南緯62°13′、西經58°58′)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後又在1988年底選定南極大陸另一端的達拉斯曼地區南緯69°22′、東經 76°22′處建立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從 1984年起,中國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隊 。自第五次起 ,考察隊兵分兩路,一路奔向長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國在兩個站上進行的主要考察項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質、冰川、環境、氣象、高空大氣物理、人體生理醫學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蘇、英、日6國各1名隊員組成的1990年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從南極半島出發,沿著過南極點、東方站最後到達和平站的最長路線,開始了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橫穿南極大陸的征途,歷時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經過南極點時曾發表《南極宣言》,1990年3月3日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勝利到達終點.
C. 南極洲有什麼稱號
寒極,風極,和白色沙漠
D. 南極地理環境
南極寒帶氣候也稱冰原氣候、冰漠氣候。主要包括南極大陸,也包括北極的格回林答蘭島部分和其它一些島嶼。地理景觀為冰原景觀,無植被。南極寒帶氣候的氣候特徵是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是冰洋氣團的源地,曾出現過全球最低溫。南極寒帶氣候區的年降水量約100毫米,都是降雪。雪量不多,但因常年累積,形成深厚的冰層。風速約在25米每秒以上,最大超過100米每秒,吹雪稱為雪暴。本區無定居居民,只有少數科學考察研究者,代表動物為企鵝。南極的大氣層有臭氧空洞,是嚴重的環境問題。
E. 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可以用什麼什麼什麼來概括,所以也被稱為地球上的什麼和什
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可以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來概括,享有「世界冷極」「世界風極」和「世界旱極」的極端稱號。
F. 南極洲地理概況有哪些
位於地球的南端,由圍繞南極的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組成。是最後被人類到達的大陸,也叫「第七大陸」。面積約1,405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面積1,239.4萬平方公里,陸緣冰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9.4%左右。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十多個海,海岸線長2.4萬公里。地理位置極為孤立,隔970公里寬的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相望,距澳大利亞為3,500公里,距南非約4,000公里。是世界最高的洲,平均海拔約為2,350米,內陸高原達3,700米。最高點阿蒙森海西南的文森山,海拔6,096米。有一系列巍峨的橫斷山脈。全洲幾乎全為冰所覆蓋,露岩只佔2%,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南極大陸動植物活躍的地方。大陸冰平均厚度1,880米,最厚處達4,000米以上,因此除去上層冰蓋之後的大陸基盤,平均高度僅410米,而西南極洲平均高度在海平面以下140米。大陸冰的體積2,400萬立方公里,佔世界冰量的89%,淡水的70%。冰原大體呈圓丘形,從中部高原緩慢外流,延伸成300多個陸緣冰。周圍海上漂浮的冰山約有22萬個,平均壽命約為13年,最大冰山長333公里、寬96公里。世界上最寒冷、十分乾燥和風力最強的洲。年平均氣溫-25℃,內陸高原為-56℃。極點的最低氣溫為-94.5℃(1967年);11月至次年3月為暖季,1月平均氣溫皆在0℃以下,由南極圈至南極點的連續永晝天數逐漸增加;4月至11月為寒季,7月平均氣溫在-20——70℃。由南極圈向南極點連續永夜的天數逐漸增加,並有絢麗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稱「南極光」。年平均降水量僅55毫米,中部為5毫米,極點為3毫米,只南極半島能達500毫米左右。由於溫度很低,降雪幾乎不溶化,每年除外流1,200-2,000立方公里的冰外,還凈累積200-1,000立方公里的冰。風速一般達17-18米/秒,最強風速達100米/秒,是世界上風力最大的地區。僅有藻類、苔蘚、地衣和兩種微小的種子植物,生長干無長年冰雪覆蓋的綠洲上。海中和岸棲的動物很多,有海豹、海象、鯨、企鵝、海燕、海鷗和信天翁,由於一些國家的濫捕,鯨類數量銳減,海豹等更瀕臨滅絕。甲殼類浮游動物繁多,僅每年磷蝦的產量多達幾億至50億噸,已成為重要捕撈對象。礦物資源豐富,有金、銀、銅、鐵、鎳、鉑、錫、鋁土、錳、鈷、鋅、銻、鈈、煤、石油、天然氣、石墨、石英、金剛石等220種,尤以煤、鐵、石油、天然氣和放射性礦物重要,大多分布在南極半島及沿海島嶼上。全洲沒有人類定居,只有一些從事科研考察人員和捕撈船隊。1772年開始南極探險之後,不少國家對南極洲提出領土權,1959年簽訂《南極條約》,對各國的領土要求權凍結30年。許多國家對南極洲領土與資源開發的斗爭仍很激烈。不少國家在南極洲設有考察站。中國在喬治島設有長城站,在東南極洲普里茲灣設有中山站。
【概況】名稱:南極洲(Antarctica)。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也叫「第七大陸。」
位置:位於地球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四周瀕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
面積: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9.4%。
范圍:由圍繞南極的大陸、陸緣冰和島嶼組成,其中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千米,陸緣冰面積158.2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7.6萬平方千米。
地理分區: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後地、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喬治五世海岸、維多利亞地、南極高原和極點。面積1018萬平方千米。西南極洲位於西經50°-160°之間,包括南極半島、亞歷山大島、埃爾斯沃思地以及伯德地(瑪麗。伯德地)等,面積229萬平方千米。
居民: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查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簡史:1738-1739年,法國人布韋航海時發現了南極附近的一個島嶼(今布韋島)。1772-1775年,英國人庫克到達南極附近的南設得蘭群島。1820?821年,美國人帕爾默、沙俄人別林斯高晉和拉扎列夫、英國人布蘭斯菲爾德先後發現了南極大陸。1838-1842年,英國人羅斯、法國人迪爾維爾、美國人威爾克斯等先後考察了南極大陸。1911年12月阿蒙森等四名挪威人首次到達南極極點。1928-1929年,美國人作了幾次南極飛行考察,並建立了「小亞美利加基地」。
【南極考察】國際活動年12月,由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其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廢物,凍結對南極的領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入了《南極條約》。
我國與南極年11月20日,我國派出591人組成的南極考察隊,乘「向陽紅10號」考察船首次赴南極建站與考察。1985年2月中國南極長城站在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端落成,地理坐標為南緯62°12′59〃,西經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國東南極考察隊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標為南緯69°22′24〃,東經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極點2903千米
【自然環境】海岸線南極洲大陸海岸線長約24700千米。
邊緣海與島嶼南極洲邊緣海有屬於南太平洋的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屬於南大西洋的威德爾海等。主要島嶼有奧克蘭群島、布韋島、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阿德萊德島、亞歷山大島、彼得一世島、南喬治亞島、愛德華王子群島、南桑威奇群島。
地形橫貫南極的山脈將南極大陸分為兩部分。東南極洲,面積較大,為一古老的地盾和準平原,橫貫南極山脈綿延於地盾的邊緣;西南極洲面積較小,為一褶皺帶,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東西兩部分之間有一沉陷地帶,從羅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爾海。南極洲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點伯德地(瑪麗?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僅2%的土地無長年冰雪覆蓋,被稱為南極冰原的「綠洲」,是動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綠洲」上有高峰、懸崖、湖泊和火山。羅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
氣候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乾燥。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6℃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89.2℃,為世界最冷的陸地。全洲平均風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風速常達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僅大陸邊緣地區可達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大陸內部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季節與晝夜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連續黑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連續白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南磁極與難達之極南磁極即地磁的南極,1985年南磁極的位置約為東經139°24′,南緯65°36′。「難達之極」是約以南緯82°和東經55°-60°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勢高峻,成為大陸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線,是難於接近或到達的地區。
【自然資源】礦物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鉑、鈾、鐵、錳、銅、鎳、鈷、鉻、鉛、錫、鋅、金、銅、鋁、銻、石墨、銀、金剛石等。主要分布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有大面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里伯斯火山儲有硫磺。
生物南極洲植物稀少,僅有苔蘚、藻類、地衣和幾種顯花植物。海水中或陸地邊緣的常見動物有海豹、海獅和海豚,鳥類有企鵝、信天翁、海鷗、海燕等;海洋中盛產鯨類,有藍鯨、鯡鯨和駝背鯨等,是世界上產鯨最多的地區。南極周圍海洋中還盛產磷蝦,估計年捕獲量可達10.5億噸,可供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
水資源南極洲是個巨大的天然「冷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
根據近30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存在著豐富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煤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為二疊紀煤,貯相較淺,煤塊呈凹凸狀。鐵礦貯存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其范圍綿延數十千米,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發現經過18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年英國J.庫克船長歷時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74°15′,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D.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J.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1908年英國的E.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差180千米,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09年D.莫森、E.戴維斯和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國的R.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找南方大陸,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盡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極和南極點,涌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人類在南極探險逐漸用機械設備取代了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H.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R.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L.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從1908~1941年,共有7個國家先後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要求。1908年英國首先宣布對西經20°~50°、南緯50°以南和西經50°~80°、南緯58°以南包括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1923年英國又對從東經160°到西經150°、南緯60°以南的羅斯扇形地區提出領土要求並委託紐西蘭總督管理,這也是紐西蘭所要求的那塊扇形大陸。實際上英國當時的真正企圖是要將整個南極大陸納入其版圖。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亞人莫森率領的英-澳-紐西蘭聯合考察隊對上述地區進行了考察。接著,英國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亞對南緯60°以南、東經45°~136°和東經142°~160°相當於南極大陸40%的65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法國以他們的探險者最早發現阿德雷沿岸為由於1924年對東經136°~142°、南緯67°以南的一塊狹長地域提出領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並將這塊地域延伸到極點和南緯60°。
年德國派測繪船對毛德皇後地一帶進行閃電式考察,在6天半時間內用飛機對毛德皇後地6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進行了航空調查與拍照,並每隔25千米空投一顆曲十字金屬標記物。挪威在1939年1月也聲明對東經45°至西經20°之間的地域擁有主權,但既沒向南延伸到極點,也沒有規定其北部邊界的緯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艦艇以凱爾蓋朗島為基地在西南極水域時常出沒攔劫商船和捕鯨船,從而突出了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之間德雷克海峽的軍事意義。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對西經53°~90°之間、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阿根廷於1941年宣布對西經25°~74°、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他們的依據是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地質上的親緣關系、有效佔領理論以及西班牙原來所宣稱的對南極領土要求的繼承。英國、智利、阿根廷3國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區相重疊,致使3國之間發生爭論。英國於1947年和1955年為此上訴國際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認為南極半島是他們的領土,拒絕由國際法院審理。美國自30年代末開始,為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作準備。1939年羅斯福總統即明確指示美國當時進行南極考察的人員在南極多設置一些美國標記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時在無人要求的伯德地(瑪麗?伯德地)兩側各建了一個站。美國在1945~1947年間進行了代號為躍進的大規模考察,並在1948年邀請英、法、挪威、澳大利亞、智利、紐西蘭、阿根廷7國共同商討南極問題,提出由8國共管或由聯合國託管。但與會國中有6國堅持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會議無任何結果。
上述8國的活動引起了蘇聯的關注。1950年6月8日蘇聯照會上述8國政府,表示不承認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不承認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做出有關南極的任何決定。前蘇的堅決立場以及俄早期探險者(如別林斯高晉)在南極考察史中所佔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南極領土紛爭的途徑。
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紐西蘭7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挪威4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國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美、蘇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由於對領土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
G. 關於極地地區的地理知識
極地在地球的南北兩端(即南極和北極),緯度66.5以上,為長年白雪覆蓋的地方。內終年白雪覆蓋大容地,氣溫非常低,以致於幾乎沒有植物生長。極地最大的特徵就在晝夜長短隨四季的變化而改變:冬天時在極地幾乎看不到太陽,稱為永夜;而夏天時就算到了午夜,太陽則還是在地平線上,不會下山,稱為極晝。極地區域接受較其他地區微弱的陽光,因為陽光以傾斜的角度射向極地,同時其穿梭大氣層路程較長,使其能量被吸收、分散及反射。此原因令極地的氣候以地球大部分的冬天更為嚴寒。
地球的轉軸傾角為影響極地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極地為距離赤道最遠,它們所得的陽光為最少。而該地大量的冰雪反射大量的陽光,使該地少量的陽光更為微少。極地氣候的特徵為其寒帶氣候、非常低的溫度、大量的冰川和極不平均的日照時間;其不平均的日照時間使其夏天沒有日落,冬天中期沒有日出。
H. 南極地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稱號
極地酷寒,多狂風,抄降水稀少.夏季出現極晝時,太陽總在地平線上,但太陽高度小,陽光嬌弱無力,根本無法驅散冰原上的寒氣.1680年8月,科學家在蘇聯東方站曾測得-88.3℃的極端最低氣溫.在這樣低的溫度下,將一杯熱水向空中潑灑,水未落到地面就凍成了冰粒.南極洲是世界上風力最大和風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約有2/3的時間刮大風.法國南極觀察站曾記錄過92.5米/秒的世界最高風速(12級台風的風速為33米/秒).南極洲的年平均降水量僅為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陸,而且降水幾乎全部是雪. 故答案為:世界寒極;白色沙漠;世界風極. |
I. 南極大冒險有哪些地理知識
南極大冒險相關地理知識:
1、南極常住居民——企鵝;
2、南極常年冰雪覆蓋專——稱「白色荒屬漠」;
3、南極常年風力強勁(風力8級以上天數每年超300天)——稱「風庫」;
4、南極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稱「冰雪高原」;
5、南極點(緯度90°S)上的四面方向都是朝南;
6、南極地區緯度66.5°S~90°S之間;
7、南極地區每年6月22日(夏至日)前後極夜現象最明顯;
8、南極地區每年12月22日(冬至日)前後極晝現象最明顯……
J. 南極地理
南極洲,位於南極點四周,為冰雪覆蓋的大陸,周圍島嶼星羅棋布。南極洲的面積,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島嶼面積共約14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兩倍, 為世界第五大陸。
南極洲四周圍繞著多風暴且易結冰的南大洋,為大西洋、太 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積約3800萬平方公里,為方便研究,被 稱為世界第五大洋。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峽。 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500公里;距離非洲約有4000公里;與中國北京 的距離約有12000公里。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橫貫南極山脈 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
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 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難接近點,從任何海邊到難接近點的距離都很遠。 東南極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東南極洲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即位於羅 斯島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個噴火口。
西南極洲面積只有東南極洲面積的一半, 是個群島,其中有些小島位於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島嶼都被大陸冰蓋所覆蓋。較古老的部分(包 括有瑪麗.伯德地南部、埃爾斯沃思地、羅斯冰架和毛德皇後地)有一由花岡岩和沉積岩組成的山系。 該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極半島的中部。西南極洲的北部,即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紀地質時 期的火山運動所造成的。南極洲的最高處——文森山地(5140米)位於西南極洲。
位於南極高原的比德莫爾冰川是南極洲 較大的冰川。流域面積與法國相當的羅斯冰架, 為羅斯海最南的分界線。位於大陸另一邊的威 德爾海,是另一個深入內陸、而以菲爾希納冰 架為終端的深海灣。菲爾希納冰架向南延伸, 與位於極地高原前方而海拔較高的羅斯冰架匯合。
南極洲分布有眾多的淡水和鹹水湖池,最 有名的是唐胡安池,其湖水含鹽度極高,每升 湖水含鹽量可達270多克,即使是在-70℃,湖 水也不結冰。南極洲還有一種表面結冰、湖底 高溫高鹽的湖,如較有名的萬達湖和邦尼湖。 這種湖,表面結著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清澈, 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含鹽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湖底水的含鹽量往往可以高出海水的10倍。 湖水的溫度亦隨深度增加而升高,在全年平均氣溫-20℃的環境中,湖底水溫可高達25℃。
南極洲的氣候通常較同緯度的北極區為冷,是世界最冷 的地區。而在海邊,並不像較高的內陸地區那麼冷。在國際 地球物理年期間,科學家在海岸地區測得的最冷月的平均溫 度是-18℃,而在南極點同月的平均溫度是-62℃。1983年7月 31日,蘇聯學者在東方站記錄到-89.2℃的低溫,是世界記 錄到的最低自然溫度。南極洲的風力,因地而異。一般而言, 海岸附近的風勢最強,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東南極洲的 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帶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40- 50米/秒。據澳大利亞莫森站20年的統計資料,每年八級以 上大風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觀測到的最大風速為 82米/秒。法國的迪維爾站曾觀測到風速達100米/秒的颶風, 其風力相當於12級台風的3倍,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 的最大風速。
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0- 50毫米,越往大陸內部,降水量越少,南極點附近只有3毫米。 降水量較多的地方是沿海地區,年平均降水量有200-500毫米,而南設得蘭群島地區降水量比較多。 南極洲的降水幾乎都是雪。
南極洲有藏量豐富的礦物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220多種,包括煤、鐵、銅、鉛、鋅、鋁、 金、銀、石墨、金剛石和石油等。還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釷、鈈和鈾等稀有礦藏。據科學家估計, 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蘊藏著150億桶的石油和3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南極洲煤的蘊 藏量大約有5000億噸。在東南極洲的維多利亞地以南煤的蘊藏量極為豐富,煤田面積達25萬平方公 里。
在南極大陸的岩石或陡坡上唯一發現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們面北朝著太陽生長。生物 學家在大陸的邊緣及附近的島嶼,已經發現約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在南極洲最溫暖的南設得蘭 群島以外和南極半島的北部,也發現了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在夏天解凍的池塘里,還發現了 200種淡水藻類。在雪地上也有藻類生長。
南極地區的動物主要有鯨、海豹和企鵝。它們從陸地周 圍的海水中覓取食物。在本世紀50年代,南極海域的捕鯨量曾 達到世界捕鯨量的70%左右。所捕獲的最大藍鯨,身長37.8米, 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南極海域生產名貴毛皮的海豹 慘遭捕殺,現有6種海豹。生活在南極地區的企鵝有4種,即帝 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和帽帶企鵝。帽帶企鵝大部分分 布在南極半島。帝企鵝體型最大,高約122厘米,重達41公斤; 阿德利企鵝是南極洲最常見的鳥類,高約48厘米,重約5公斤。 南極洲的許多島上也有其他種類的鳥,包括雪鳥、信天翁、海 鷗、賊鷗和燕鷗。南極洲還有一些不會飛的昆蟲。在南極點的 483公里范圍內發現有粉紅色的小蟲生長。南極海域的特色之一 是浮游生物如甲殼動物豐富,其中磷蝦的蘊藏量就有10億噸至 50億噸。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每年捕獲 l億噸至1.5億噸, 也不會影響南大洋的生態平衡。
南極大陸的98%被冰雪覆蓋著。經過科學家 多年的測量計算,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為2800萬立方 公里,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大厚度為4800米。最 厚的冰蓋位於東南極洲的澳大利亞凱西站以東510公 里處。南極大陸常年被冰雪覆蓋著,使得南極大陸, 特別是東南極洲形成一個穹狀的高原,平均高度為 2350米,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比包括青藏高原 在內的亞洲大陸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 計這巨大的冰蓋,南極大陸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 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南極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 90%的冰雪儲存在這里,占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 72%。南極洲有眾多的冰川。其中,蘭伯特冰川是世 界上最大的冰川,這條冰川充填在一條長400公里、 寬64公里、最大深度為2500米的巨大斷陷谷地中。它 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人海,構成埃默里冰架。 南極洲有大小不等的陸緣冰架約300個。其中西南極洲 的羅斯冰架和威德爾海灣的菲爾希納冰架,是世界上 最著名的冰架。羅斯冰架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菲爾 希納冰架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南極洲四周的冰障有 10多座。在羅斯冰架臨海的羅斯冰障長達900公里。
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極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據專家 測定。冰障在不斷地移動,羅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動3米, 最快達4米。在南極大陸的毛德皇後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 海中伸出100多公里,寬度達50多公里,高度20?30米。由於 海冰從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極大陸面積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 科學家測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夏季南極大陸的直徑為 3600公里,而冬季可達5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