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墓地理環境
⑴ 周朝墓和秦朝墓有什麼特點
墓葬形制 編輯 西周墓葬 中原地區的西周墓盛行土坑豎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無墓道。大型墓都有1條或2條墓道,但尚未發現商代王陵那樣的有4條墓道的陵墓。 在浚縣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發現過有 2條墓道的大型土坑豎穴墓。這類墓都有寬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兩端各有1條墓道,南墓道較長,都是斜坡狀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築成台階的。辛村1號墓墓室長10.6米,寬9米,連墓道通長56.9 米。墓主大概是諸侯一類的人物。大型墓中級別略低的只有1條墓道,洛陽東郊和寶雞茹家莊都有發現。洛陽東郊發現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見的,寶雞茹家莊的兩座單墓道的大型墓,根據出土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可以確認墓主人是?伯和他的夫人井姬。中小型墓則以墓室的大小以及隨葬器物的多寡來區分。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都挖1個「腰坑」,坑內埋1條狗。葬具大都為木質棺槨。木槨一般都在墓底架兩根枕木,再在枕木上縱鋪方木構成槨底,槨室四壁用榫卯結構的方木壘成,其上橫鋪方木為槨蓋,棺木置於槨室之中。大型墓往往有數重棺槨,中型墓多為1棺1槨,小型墓多為有棺無槨,也有少數小型墓不見棺木痕跡。長江下游地區的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屯溪的土墩墓,系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鋪出與墓室相當的范圍,其上放置各式隨葬器物,然後堆築封土。句容、金壇、溧水發現的土墩墓,多數不用卵石鋪墊,因而也沒有明確的墓室范圍。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內都沒有發現葬具和屍骨的痕跡。葬俗 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極個別的為屈肢葬。頭向不固定。除寶雞茹家莊的?伯墓外,絕大多數是單人葬。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層台上,有的還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沒有發現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則發現有殉葬人。可見是否用人殉葬並不完全取決於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在張家坡已發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發現有殉葬人的約佔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卻不見有用人殉葬的現象,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隨葬品 西周墓葬的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隨葬品很豐富,有製作精緻的成套青銅禮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觶、尊、卣、壺、鎣、盤、匜等。其組合以鼎為核心,用鼎的多寡標志著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銅禮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同商代晚期沒有多大差別,西周晚期酒器類大大減少,食器類數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紋飾也有較大的變化。長安普渡村發現的穆王時期的墓葬中還發現有3枚一套的編鍾。小型墓則多隨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壺、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隨葬陶器的組合與器形上都有較明顯的區別。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銅禮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徵,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錐狀,器物也往往兩兩成對。此外,還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一對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對五柱形器。這一地區的墓中通常隨葬較多的原始瓷器,器類、器形變化也較多。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中雖也有隨葬原始瓷器的,但數量很少,器形也較單一,多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裝飾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飾以及魚、龍、鳥、獸等動物雕像,還有瑪瑙、琉璃串珠等飾物。在琉璃河等地還出土有西周時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沒,僅存痕跡,可以復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見彩圖)車馬坑 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往往附有車馬坑、一般是在主墓的附近另行挖坑埋葬車馬,少者1車2馬,多者可達十多輛車和數十匹馬。埋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整車埋葬,馭馬卧於車轅兩側,另一種是將車子拆卸成零部件散放在坑內,馬的排列也不整齊。也有將車拆散放在主墓內,而另行挖坑葬入馬匹的。車馬坑內多有車馬飾物,有的車馬坑保存較好,痕跡清楚。因此,可以根據這些資料復原西周時期車馬的形制和轡飾。分期和年代 西周墓葬,包括滅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大體上可劃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是滅商前的周墓,即所謂先周墓葬。現已發掘的這種墓葬都是小型墓,大都隨葬1件陶鬲,或1鬲1罐,極少有青銅禮器。鬲多作高領袋足,這種鬲被認為是先周時期的典型器物。第二期為西周早期,所出的青銅禮器器形和商代晚期的相似。隨葬陶器的組合主要為鬲、簋、罐。年代上起自西周初年,下限約在穆王時期。第三期為西周晚期,所出青銅禮器如鼎、?在器形、花紋上有顯著的變化,觚、爵、尊、卣等酒器幾乎絕跡,出現?、壺、盤、匜等新的器形。隨葬陶器組合為鬲、豆、盂、罐。盂是典型的晚期器物,其他如鬲、罐、豆在器形上也有所變化。年代約自穆王以後到西周末年。
⑵ 西周墓葬狀況主要說明當時什麼
西周墓葬可大體劃分為2個區域:即中原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兩者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青銅禮器等;後者為土墩墓,隨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見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區的西周墓也有種種差異。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較高而採用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大墓;有的則採用獨特的殉葬禮俗,如寶雞茹家莊?伯墓一槨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隨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隨葬有鷹首劍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陽龐家溝西周墓則隨葬有各種原始瓷器。
⑶ 大河口西周墓地的地理位置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於翼城縣城以東約6公里處,處於一片兩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版高地上。墓地四周除了西權北部與西側台地相接外,皆為溝壑地貌,澮河幹流和支流分別縈繞墓地西南兩側流過,地勢為北高南低的向陽緩坡。其北部為太岳山余脈和尚公德山(又名二峰山),東南為太行山余脈翔山,西部為凸起的丘陵山地,西南為沖積平原。在墓地的周圍發現了幾處不同時期的遺址,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墓地西南方的澮河東岸台地上,西周遺址位於墓地西南約0.5公里處,東周和漢代遺址分布於墓地東北、東側和西南方台地上,墓地范圍內也包含有數十座東周窖穴遺存。
⑷ 橫水西周墓地的簡介:
性質:歷史遺跡
:
:
:
地理位置:橫水西周墓地位於山西運城市絳縣橫水鎮北。 墓主人頭向西,仰身直肢,雙手交疊置於小腹上,隨葬有大量玉飾,頭兩側是耳飾玦和束發的玉箍及帶圓堵頭的飾發小玉串飾,嘴裡有大量玉口?,項上有玉蠶料管項飾1組,左右肩及胸兩側有5組骨牌聯珠串飾組佩,胸正中是3組玉璜瑪瑙管組佩,胸到小腹上是2組柄形器。手中有握玉。外棺東端的棺槨之間有3個殉人,以葦席裹包。 隨葬車馬器放置在二層台及槨蓋板上,有車軎、車轄、鑾鈴、馬鑣、當盧、節約等。陶器、漆木器、青銅禮器,放置在外棺與槨之間,在槨室內外棺南側西段,放在一個東西向的架子上,架子有6—7層,30餘件陶器在最上面,有鬲、高圈足簋、大口尊、三足瓮、圈足瓮、淺盤豆等;其次是漆器;下部的4層是銅禮器,有鼎5、簋5、?、鬲、盂、盤2、盉2、提梁壺、貫耳壺、觶、甬鍾5,共25件,其中8件有銘文;另有漆木器豆、壺、盒、幾案俎等。
M2方向與M1一致。墓口(含墓道)東西長22.3、西寬3.74、東寬2.84米。斜坡形墓道長16.8米,除西端外,越往東越外擴,墓道入墓室處,北側外擴0.4、南側0.52、深距現存墓口6.7、距墓底7.7、總深14.4米,填土經過夯打。
墓室口小底大,在與墓道底平時,長5.74米;墓底長6.16、寬3.8米。四壁靠近槨室處,塗抹一層青灰泥,高1.8米。葬具為一槨兩棺。槨室呈「Ⅱ」字形,長4.1、寬3.14、高2.27米。槨蓋上西部有一車,車輪及車廂放在槨與西壁之間的1.33米的二層台上,車轅和衡在已倒塌的槨室內。外棺在槨室內偏東南,外棺內正中靠西置內棺。
墓主人頭向西,俯身直肢葬。頭下為玉覆面,頸戴玉五聯璜串飾及腹下部,口含玉塊,玉璧隨葬於頭頂下,玉柄形器隨葬腹下、盆骨下,右腹部有玉管,腹兩側各有銅環,另有骨牌飾、貝串飾等。棺槨間有4個殉人,東北角2個,西南角和西北角各一。 棺槨間還放置著大量的隨葬品,西側除一件陶鬲外,主要為銅禮、樂器,自南向北分別為:銅盤、銅鼎2、銅盉、銅鏟、玉圭、銅簋、銅爵、銅觚、銅尊、銅片飾、蚌泡、漆器、銅甬鍾5、銅車軎、蚌泡16、銅?、銅卣等。西南角清理出一大薄片狀銅飾,估計是掛在棺前的「?」一類的東西。
北側自東部2具殉人下及以西部分主要是銅車馬器,分別為:馬頭飾、當盧、馬鑣、車轄、車軎、鑾鈴、環、鈴、斧、節約、飾件、車軛及銅戈、骨鑣、骨束腰形飾、木飾件、銅鼎等。
這2座墓葬出土器物與西周中期的晉侯墓地M91、M92一組,組合與形制接近,時代也不會有很大的距離。M2墓主人為男性,銅器上有「?伯」為自己做器的銘文;M1是女性,在4件銅器上有「?伯乍畢姬寶旅鼎(盤、簋、)」,是?伯為其夫人做器。但M1較M2墓道長,墓壙大而深,槨室用材講究,槨內布置華麗,隨葬品豐厚,隨葬品等級高。M2墓主人為附身葬及兩座均有殉人的葬俗,為同期墓葬中所少見。
這組墓葬之南不遠處為M3,是一座大型長方形土壙豎穴墓,屢遭盜掘。
《禮記》記載的「荒帷」,在M1中被成功地清理出,為本次發掘的最重要的收獲,也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墓內裝飾圖案實物,對西周時期晉南方國和埋葬制度研究,意義重大。
⑸ 古墓的地理位置有什麼要求
古代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依附、順應關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與自然息息相通,必須和諧相處,人脫離了自然就會出現問題。人們在對自然的總結中產生了的風水思想,「入土為安」、「天人合一」是這一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說明了這一觀念:死後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動後人們把鮮花灑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圍種花植樹,「葬」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仍然延續。
當代人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購屋置地之前要選位置,看周邊,那麼應該為故去的人選擇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呢?尤其是當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許多人心中希望為逝去親人選擇一塊風水好的福地的心願能實現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則
依山傍水,青山綠水是人們普遍嚮往的優美環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則,反映在風水學說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財」,意思就是擇山,可以令後世人丁興旺;擇水,可以令財源滾滾。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沒有水的山就彷彿沒有靈魂,所以風水有言:有山無水休尋地,未看山時先看水。由此可見,「山主人丁水主財」是考察墓地風水最簡要亦是最精闢的總結。一些注重理氣的風水理論講求藏風聚氣,所謂:「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葬書》)認為水面越大,聚氣越厚,財富也就越厚。
前朝後靠左右抱的原則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恐怕是人們在墓地聽到比較多的話,這是風水對墓地的周邊地形的總結,實際上就是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個寬敞的盆地,風水所講的「穴」就在這個盆地里,四面的山風水上叫做「砂」。這個地形在前面說到的「 葬」字上也有體現,就是葬字下面的「廾」(發音拱),意思是雙手捧著,雙手並在一起捧著,形成了一個中間凹陷的穴窩,古人認為這就是一個好的葬地,所以說葬字本身就體現了古人的殯葬觀。
屈曲蜿蜒的原則
過去的四合院,寺廟,對著大門都有影壁,現代人裝修的時候也比較重視玄關的設計,影壁和玄關都是應風水而產生的,而不單單是為了好看漂亮。它們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擋正面沖撞而來的煞氣。墓地如何擋住煞氣呢,風水原理主張「直則沖」、「曲則順」,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彎彎曲曲。曲徑通幽不僅有風水所講的實際效果,而且還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如江南的園林建築.
明堂開闊的原則
古代有人出了名、當了官或者發了財,人們往往會議論這個人祖墳的風水,稱之為:地靈人傑。風水認為明堂開闊有利於孕育人材,發展事業,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還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廣闊平整的地方,明堂開闊,生機勃勃,才能前途無量。反之,墓地不宜設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歸自然的原則
現在的城市規劃里,墓地離城市越來越遠。為什麼不離城市近一點呢,去掃墓祭奠還方便,豈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樓大廈中間豈不更現代?在這里,陰宅的風水與陽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張人車合一、人機(計算機)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則講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風上水的原則
墓地也講究「上風上水」,北京上風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於北京西北的昌平區。西北是根據北京的中軸線確定的,這條中軸線北起鼓樓,經過故宮博物院、前門,南至永定門,中心點就是故宮,也稱紫禁城。
綜上所述,風水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擇吉避凶,這與辦喪事選墓地希望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至於風水是否會福蔭子孫,人旺業興,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擇一塊吉壤福地,總不會錯的。據說大名鼎鼎的建築大師貝聿銘,超級富豪比爾 ·蓋茨在選擇建築設計和住宅的時候都會參考風水的因素。
中國很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風水是分不開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風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風水,不能不來北京,陽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陰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講:山川有靈無主,屍骨有主無靈。若把有主無靈的屍骨葬到相當好的有靈無主的山川上去,則可使無靈的屍骨有了靈氣,無主的山川有了主人。這在「風水」學上叫「理氣」。理氣好對後人會有極大的福蔭,財、丁、貴、壽均可於此而出。
《易經?系辭》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遠古時代殯葬極為簡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來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跡,不少就是墳墓的遺跡遺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國至春秋時代時,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並逐漸形成一套隆重復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於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後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而作為為人擇地卜葬的堪輿家(風水師),更以陰宅為先務之急。
風水理論認為,祖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的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皇陵一般都位於京師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均以長安為京師,故此這五個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於長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為京師,所以這三代的皇陵皆位於北京附近。
⑹ 秦代古墓特點,比如風水,地形,陪葬品。
秦人陵墓制度的演變特徵
從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封為諸侯立國開始,到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為止,前後600年間,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秦人在從西到東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先後建立了四大陵區,即禮縣陵區、雍城陵區、芷陽陵區和秦始皇陵園。這與秦人不斷增長的政治、經濟勢力是相吻合的,與秦人不斷消滅其他政治勢力、統一全國的步伐是相一致的。因此,探討秦的陵墓制度,在有關秦文化的研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秦的陵墓制度,從西周晚期一直延續到秦的統一,經歷了中國歷史變革中最重要的一段時期,形成了四大陵區,其序列之完整,在列國陵墓發展演變過程中,實屬罕見。而且,從中國古代整個陵墓制度發展演變史的角度看,它也是這個鏈環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秦陵墓制度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幾乎代表了中國古代陵墓制度從發生到定型的整個階段,由它所開創定型而成熟的許多制度,對後代帝王陵墓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擬通過十個方面,對秦陵墓制度發展演變的特徵做一初步的梳理,以期加深對秦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
(一) 地理位置及其與都邑的相對關系
秦人春秋早期的禮縣陵區,位於禮縣城東13公里的大堡子山上,與圓頂山墓地隔西漢水相望。圓頂山墓地被認為是春秋早期的一處高級貴族墓地,在此附近發現了西周末到春秋早期的灰層堆積,有可能是秦人早期的一處政治中心所在地。雖然其作為政治中心的時間不是很長,但卻可以說明秦公墓地位於都邑附近這一事實。
雍城陵區位於陝西鳳翔縣城南的三畤原上,北距春秋時期的秦都雍城10公里左右。芷陽陵區位於驪山西麓、灞河東岸的銅人原上,處於秦通楚國的武關道旁,距離戰國後期至秦統一時的都城咸陽約有30多公里。秦始皇陵園則背靠驪山,面臨渭河,處在咸陽通往潼關的交通大道上。
從陵墓與都城的距離上看,隨著陵區從西到東的遷移,兩者的距離越來越大,這與秦人政治、軍事勢力的增長,版圖的擴大是同步的。
秦滅漢興,西漢都城長安位於渭河南岸,除文帝的灞陵位於灞河岸邊外,其餘陵墓均位於渭河以北的咸陽塬上,從西向東一字排開。都城與陵墓的布局,呈扇形分布。都城與各陵園以及各個陵園之間的距離都比較大,不僅是因為獨立陵園制的實行,陵邑的設立,更是因為西漢政治的相對穩定,國力的增強,版圖的進一步擴大。
早期陵墓與都城的距離比較近,越到後期,距離則比較遠,這種情況不能僅看數字的大小,還要看當時國力的強弱,版圖的大小。以西漢時的疆域面積與秦都雍城時的實力范圍比較來看,西漢帝王陵墓仍然處於都城的附近,與秦公陵園處於雍城附近相若。「陵隨都移」是早期國家的普遍現象,都城的遷移必然帶動陵墓墓地的變動。所以 ,陵墓墓地的變動間接地出於政治軍事上的原因。商周時期的都城遷移,多是因為外族的入侵;而秦國的遷都則是由於政治實力的增長和軍事擴張的需要。
(二) 從圍溝到垣牆
古代帝王陵墓周圍建築圍墓溝,是從秦人開始的。最早為秦人的雍城陵區,在該陵區共發現14座秦公陵園,時代從春秋中期一直延續到戰國中期。在整個陵區的西、南、北三面發現有外圍溝,在每座陵園及部分中字形大墓周圍設有中圍溝或內圍溝,結構規整,系為人工開鑿。[1]
與雍城陵區陵園周圍的內圍溝、中圍溝及外圍溝均為人工開辟不同,芷陽陵區的各陵園周圍的圍溝多為人工開辟的壕溝與經人工修葺的自然壕溝相結合組成的防禦設施。這種採用自然壕溝起防禦功能的做法,早在春秋早期的秦禮縣陵區已顯露出來。該陵區位於一處黃土梁峁上,東、南、西三面均為溝壑,東北部通過低緩的丘陵與北邊的峁塬相接。這三面自然溝壑的防禦作用,與後代的雍城陵區、芷陽陵區陵園周圍的圍溝是一脈相承的。
與雍城陵區、芷陽陵區不同的是,秦始皇陵園並沒有採用圍墓溝,而是根據當時社會上的整個形勢,在陵園周圍建築了雙重垣牆。始皇陵雙重牆垣的整體布局,與雍城陵園外的雙重圍溝有相似之處,兩者都呈回字形,所不同者,只是一為挖土成壕,一為夯土成牆。從發展過程來看,秦始皇陵園的雙重牆垣正是對自身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從功能上看,陵墓周圍的垣牆進一步加強了圍墓溝的幾個作用。從背景上看,陵園周圍垣牆的出現,則是與墳丘墓的流行同時的。
春秋戰國時期,秦公陵區是以設置圍墓溝為其特徵的,而在東方的某些國家,則採用了不同的模式。如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陵出土的「兆域圖」,有內外兩重垣牆,即內宮垣和中宮垣,二者相套呈狹長的回字形。[2]河南輝縣固圍村的魏王陵,亦是橫長方的回字形垣牆的陵園。[3]這些國家實行的雙重垣牆制,應該是模仿其都城的城牆而設置的。
秦始皇陵園的雙重垣牆,從形制和功能上,對春秋戰國時期陵墓周圍的圍墓溝和垣牆等制度做了統一,形成了定製,是集權主義不斷發展的產物,並進而影響到後代帝王陵園的垣牆制度。[4]
(三)從不封不樹到高墳大冢
商周以前中原地區的墓葬是沒有墳丘的。《易·系辭傳下》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記載劉向曾指出:「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壠之處。」從考古發掘和調查資料來看,這樣的說法對中原地區來說可能是符合事實的。
根據對禮縣大堡子山秦公陵園、雍城秦公陵園的調查和發掘看,從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的秦國陵墓上沒有封土。
秦國陵墓上的封土,出現於秦獻公、孝公時期。《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記載:「可(何)謂甸人?守孝公、獻公冢者也。」說明此時秦已有墳丘墓。而《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引劉向曰:「及秦惠文、武、昭、(孝文、)嚴(庄)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所瘞藏。」則說明至少到秦惠文王時期,建築墳丘似乎已成為定製並普遍流行。考古發現的秦國陵墓上的封土,最早為芷陽陵區各陵園的大墓。芷陽陵區發現的10座大型秦公室貴族墓上都有封土,殘高2—10米不等。
秦統一以後,秦始皇為自己修築了規模宏大的墳墓,將春秋戰國以來流行的墳丘墓進一步放大,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形狀呈覆斗形,頂部略平,中腰有兩個緩坡狀的台階,形成三層階梯。[5]秦始皇陵的修建,是對春秋戰國時代流行的墳丘墓的一個總結,它將墳丘墓的高大的外在特點表現到了極致,後代帝王的陵墓多有採用墳丘墓者,但都沒有超過它的規模。這個特點的形成,是與秦代高度發達的中央集權制分不開的,也同秦始皇個人至高無上的權威有關。
西漢一代,除過文帝的霸陵外,其餘的帝、後陵及各地的諸侯王墓,基本上都仿照秦始皇陵建成高大的墳丘墓。除此之外,墳丘墓在中國一直延續了兩千年之久,到現在仍然在民間流行。
(四)從墓上建築到陵寢的發展
春秋早期的秦禮縣陵區,沒有發現墓上建築。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的秦雍城陵區,發現了多處墓上建築。根據目前公布的資料,18座中字形大墓的墓室之上,除M17外,均發現有繩紋瓦片;凸字形的M30上也發現有繩紋瓦片。在M1的墓室上,曾發現許多春秋時代的筒瓦、板瓦。[6]另對M37上的建築遺跡進行了試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建築遺跡的布局特點。[7]秦公大墓上的這些建築遺跡,是目前有關先秦墓上建築的最可靠的資料。
正當戰國中後期東方各國競相在陵墓上建起高大的墳丘和墓上建築時,位於關中的秦國,既沒有繼承先祖的雍地傳統,在墓室正上方的地表上建起墓上建築,也沒有仿照東方國家的樣式,在高大的墳丘上起墓上建築,而是直接越過了這一步,將墓葬的附屬建築建在了墳丘的周圍。
在秦芷陽陵區發現的4座秦公陵園內,均發現有地面建築遺跡。這些地面建築的分布沒有固定的位置,可以在主墓的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也可位於相臨兩條墓道之間的夾角區,總之,看不出有特別的規律,推測可能是依照墓地的地理環境以及各種設施的整體布局來安排的。不過,由殘存的夯土遺跡及各種建築材料來看,此處地面建築的規模當是很壯觀的。
如果說芷陽陵區各陵園內地面建築的安排還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的話,那麼,驪山陵區的秦始皇陵園則在各種設施的布局上要嚴謹得多。
根據多年來對秦始皇陵封土的反復觀察、勘探,可以肯定在始皇陵的封土上確實沒有發現任何木構建築遺跡。[8]而在始皇陵封土的北側及內城北部的西區,卻發現了大型地面建築遺跡,結合文獻來看,這三組建築應為陵寢建築。
與以前陵園內的建築相比,很明顯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園內的陵寢建築是直接承繼了芷陽陵區各陵園在墓側起地面建築的做法。在墓側起陵寢建築的做法,由芷陽陵園開其端,秦始皇陵園繼其後,並使其固定下來,成為定製,進而影響到西漢帝王陵園的建制。
(五)從中字形到亞字形的墓葬結構
按照墓道的多少,可以將墓葬結構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無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2、一條墓道的甲字形墓。3、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4、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墓。墓坑的大小,墓道的多少,腰坑、壁龕、耳室的設置,都與墓葬的規格、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有關。
春秋早期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公夫婦墓,均為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此時的秦人羽翼尚未豐滿,憑借護送平王東遷這一偶然的機會,獲得了諸侯的地位。
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的秦雍城陵區,該處墓葬的最高等級仍為中字形墓,秦公的中字形墓處於陵園的主要位置。雖然使用了中字形墓,但在墓葬的規模、隨葬品的豐富程度等方面超過了同時期的所有諸侯國。
戰國中期以後,秦的實力已遠遠超出了所有的對手,而東方各國都處於衰落的地位,東周君已被廢黜,統一天下的任務無可替代的落在了秦人的肩上。公元前337年,秦孝公死,其子即位,是為惠文君,十三年始稱王。因此,有理由推測,從這時起,秦的「公墓」形制開始由亞字形取代了中字形。芷陽陵區的三座亞字形墓的規模都很大,其墓主被推測為秦王。
秦始皇剛即位,便為自己修建陵墓。始皇陵除了繼承國君才能使用的亞字形墓,而且又有了新的發展。地宮的四面設置墓道,東邊五個,西邊一個,北邊一個,南邊不明,推測也應該有一條。東邊的五條墓道,中間一條最長,為 60米,大端寬20米,小端寬13米,其餘四條均較短。陵墓的方向應該坐西面東,不僅與秦人的傳統一致,也與陵園的整體布局相合。
西漢帝陵沿用了先秦天子使用的亞字形葬制,並在坐西朝東的方向上與秦的陵墓方向一致。
(六)高等級的棺槨葬具
目前已經發掘的幾座秦公墓,葬具保存都不理想,部分是由於木質腐朽,未能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由於遭到盜掘,致使葬具及隨葬品等受到嚴重破壞。
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M2和M3的葬具為木槨和漆棺,均朽。棺周圍殘留有金箔片,說明漆棺上原來鑲有金箔棺飾。類似的金箔飾片曾發現於河南淅川下寺乙組春秋楚墓M2中。這些金箔飾片出土於棺具之上,其大小形狀均與秦公墓中所出金箔飾片有相似之處。[9]
雍城秦公一號大墓M1的槨室分主、副兩部分,其平面呈曲尺形,主槨室位於墓室中部,副槨室位於主槨室西南。主、副槨室中各有柏木槨具一套。主槨形同一座長方體的木屋,用截面邊長21厘米的枋木疊築而成。副槨亦用邊長21厘米的枋木疊築。副槨四壁及底和蓋均為單層,枋木兩端無榫頭,與主槨室有門洞相通。
秦公一號大墓用枋木疊壘而成的槨室,類似於漢代實行的「黃腸題湊」 。《漢書·霍光傳》顏注引服虔雲:「蘇林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與服虔的說法不同的是,一號大墓的黃腸木與槨是一整體,而且其木頭皆向外,這應當是黃腸題湊的早期形態。
《漢書·霍光傳》記載道:霍光死後,昭帝賜贈「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仔細分析這句話,便可以看出,前後表達的是並列的兩重意思,即前半的「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正藏」對應於後半的「樅木」「外藏槨」。秦公一號大墓的主、副槨室,均包括在柏木「黃腸題湊」之內,故應為「正藏」,而墓道內的殉人以及一號陵園內的車馬坑等則為「外藏槨」了。
(七)從葬坑
從葬坑的設立,同陪葬墓的出現一樣早,最早出現的從葬坑為車馬坑。它屬於「外藏槨」的范疇,所謂「廄之屬」是也。
西周以前的車馬坑多為長方形,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了刀把形、曲尺形、凸字形和目字形等車馬坑,而且此時的隨葬車馬制度已與列鼎制度相對應,規模和數量也在逐漸增大。如大堡子山春秋早期秦公墓的兩座車馬坑即為刀把形,已發掘的K1全長36.5米,共有殉車4排,每排並列3乘,共計12乘;每車兩服兩驂4匹馬,共計48匹馬。[10]從對墓地流散文物的統計來看,該車馬坑的主墓用了諸侯一級的9鼎之制。圓頂山春秋秦高級貴族墓地已發掘的車馬坑K1為長方形,共殉5輛車16匹馬。其主墓M3遭到盜掘,僅出土了鼎1、尊1、陶鼎2以及銅劍、銅戈等,推斷應為中等貴族墓葬。[11]
在上村嶺虢國墓地,從7鼎墓的諸侯級墓到3鼎的元士墓,其隨葬車馬數目,構成了與鼎制相對應的隨葬車馬的等級序列。[12]
鳳翔秦公陵園發現的14座陵園內,每座都隨葬有1~4座凸字形或目字形車馬坑,排列在主墓的右前方。[13]
戰國時期的車馬坑繼續發展,但制度本身卻遭到破壞,趨於鬆弛。秦芷陽陵區的幾座陵園的車馬坑已不像雍城陵園那麼嚴格,隨意性增強。
秦始皇陵從葬坑的分布,大體可分為5個區域:一是始皇陵現封土周圍;二是陵園西側內外城垣之間的南部地區;三是陵園東側內外城垣之間的南部地區;四是外城垣東側司馬道的左右兩側;五是外城垣北側。由於各坑的內涵和性能不同,而坑的形制也不相同。坑的平面有長方形、方形、曲尺形、凹字形、中字形、甲字形、F形、巨字形等,此類從葬坑都有數量不等的斜坡形門道。秦始皇陵園已發現的180餘座從葬坑,部分經過試掘或正式發掘,內涵大體清楚,可將其初步分為七類: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兵馬俑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和府藏坑。
(八)從人殉到人俑的殉葬制度
從考古發現來看,秦的人殉歷史至少在兩周之際就已開始了。如春秋早期的大堡子山秦公墓就已有殉人。[14]與大堡子山秦公墓地隔西漢水相望的圓頂山趙坪墓地,1998年共發掘墓葬3座,車馬坑1座,都有殉人。[15]
秦墓中的殉人集中發現於鳳翔地區,位於秦都雍城的附近。主要有三個地方:秦公一號陵園內的M1;八旗屯墓地和西村墓地。
目前雍城秦公墓只發掘了一座,即秦公一號大墓。大墓共殉人186人。[16]八旗屯墓地位於雍水南岸,隔岸與雍城相望,屬都城南郊。墓地經過多次發掘,共發現殉人墓和車馬坑13座。[17]西村墓地位於南指揮鄉西村西約300米處,墓地的南邊緊臨23號秦公大墓。在該墓地發掘清理殉人墓1座,殉人4名。該墓為戰國中期。[18]
這三處墓地,相互間連成一片。八旗屯墓地位於秦公陵園北側,西村墓地就位於陵區之間,都處於秦都雍城的近郊。
此外,在戶縣和咸陽各發現殉人秦墓1座。[19]
以上所見殉人秦墓主要分布於三個地區:甘肅天水地區的禮縣大堡子山附近,陝西寶雞地區的鳳翔秦都雍城近郊和西安地區的近郊戶縣和咸陽。這正是秦人由西向東發展的三個主要活動區。而鳳翔秦都雍城附近則是發現殉人最多的地區,這也與史書記載的秦國人殉制度主要發生於定都雍城時是相符的。
目前發現人俑的秦墓總計有五處:(1)陝西隴縣邊家莊M5發現的兩個木俑。[20](2)陝西省雍城考古隊對鳳翔秦公陵園做調查時,在九號陵園內發現石俑兩件。[21](3)咸陽石油鋼管廠秦墓M28057,出土泥質灰陶騎馬俑2件。[22](4)高陵縣益爾公司基建考古中,發掘秦墓51座,出土人物俑1件。另有4件俑與2頭牛及2輛車組成一組模型。[23](5)銅川棗廟秦墓共發掘25座,6座墓中出土彩塑泥俑8件。[24]
除以上墓葬出土的人俑外,就是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及其它從葬坑所出各類人俑了。這些人俑多發現於咸陽附近及其以東地區戰國中晚期的墓葬中。從時間上看,這一時期人俑的突然增多,可能與秦獻公元年「止從死」的政令有關,反映了秦人喪葬觀念的變化。從地域上看,人殉主要發現於鳳翔秦都雍城附近,人俑主要發現於咸陽附近及其以東地區,這種地域上的互補,應該與前後兩個統治階層的統治方式的變化和認識的發展有關。
(九)陪葬墓
陪葬墓在商代殷墟王陵就已出現,不過這時還沒有形成用某種身份以上的貴族才能陪葬的制度。[25]到西周時期,陪葬墓制度正式確立。《周禮·春官·冢人》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後,各以其族。」就是說,王墓居中埋葬,諸侯、卿、大夫、士則陪葬於王墓的前後,不過它是以「族墓葬」的形式出現的,陪葬者的身份限於五等爵制之內。
春秋時期的諸侯墓中,以秦公墓最為清晰。早期的禮縣陵區,在秦公墓的旁邊,也發現了不少的中小型墓,但是兩座秦公墓相距較近,其餘的墓葬則分布的較遠,集中在一塊。秦公陵園雖然有了陪葬墓,但這種分布格局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雍城陵園,是秦公墓制度漸趨完善的時期。不但出現了圍溝、墓上建築,而且陪葬制度初步完善。陵園布局以右為上,作為主墓的中字形大墓居右,其餘的中字形、甲字形陪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刀把形、凸字形或目字形等從葬坑排列在主墓右前方。[26]
從芷陽陵區開始,陪葬墓由點向面發展,不僅有一兩個大型墓葬,還有成片的陪葬墓群,其數量多少不等。分布也不像雍城陵園那樣有規律,在大墓的南邊、東邊和北邊都有,車馬坑、地面建築的分布與其呼應,對主墓形成了拱衛的狀況。
秦始皇陵園的陪葬墓已發現四處:第一處位於陵墓現存封土的西北角,有甲字形大墓1座;第二處位於內城的北半部東區,有墓葬33座;第三處位於陵園西側內外城垣之間,有墓61座;第四處位於陵園外城垣東側的上焦村西,有墓17座。
秦始皇陵園開始的獨立陵園制也為西漢所繼承。但西漢帝陵的陪葬墓多位於陵墓東司馬道的兩側,少數位於帝陵以北,這與芷陽陵區及秦始皇陵園不同。西漢帝陵的陪葬墓不僅數量極多,而且規模也很大。
西周時期實行的「公墓」制度,其實質乃是為了維護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封建宗法制和整個公族的利益,陪葬者都與「先王」有著或濃或淡的血緣關系,在親屬關繫上至少是「同族」。到西漢以後,陪葬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陪葬者除了皇室的同姓血親外,一些沒有血緣關系的大臣、功臣等也在陪葬之列。此外,在一些帝陵的陪葬墓區,還形成了陪葬墓園,它實際上成了皇帝賞賜的家族墓地。
(十)陵邑的創設
秦始皇以前的國君陵園未見有置陵邑者,陵邑的設置創始於秦始皇。《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臣愚以園邑之興,始自強秦。古者丘隴且不欲其著名,豈況築郭邑,建都郛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十六年,「秦置麗邑」。
秦始皇十六年置麗邑,二十六年統一全國後,即「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這里的咸陽不應該僅指都城本身,還應包括始皇陵的范圍之內。[27]
從秦人的傳統及列國的情況來看,陵墓位於都城附近是一個通例,這在前文已有論述。所以說,秦始皇陵也在都城附近,即位於咸陽的大范圍之內,不過這是以秦統一後的版圖來作標尺的。再從都城本身的情況看,各種朝廟宮觀、樓台苑囿以及寫放的六國宮室,已將都城的空間占的差不多了,以至於將朝宮作於渭南。可見,咸陽的范圍應該是很廣大了,秦始皇陵及其陵邑位於咸陽范圍之內,沒有什麼不當。既然咸陽城內的范圍已很狹小了,所以這新遷來的十二萬戶,只能分散於都城周圍了。而麗邑是一個新置的邑,更重要的還在於要為始皇陵的修建提供服務,充實麗邑也是一個必要的措施,因此有一部分「豪富」即安置於麗邑是可以肯定的。
秦始皇三十五年,又發「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如此大規模的動用人力,組織、管理便是一個問題。流動人口不便於管理,而將其安插於各固定的縣邑、村落,使其定居下來,既有利於調動,更解決了不少的社會問題。於是,「因徙三萬家麗邑,……,皆復不事十歲」。
由此可見,麗邑的設置,主要是服務於陵園的修建工程,以減少由於大量的人口流動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更方便的組織和管理修陵人員;另一方面,將一部分豪富遷於麗邑,既充實了麗邑,促進了麗邑的發展,也在客觀上起到了強干弱支的社會作用。
秦始皇開創的陵邑制度,也為西漢王朝所繼承。西漢皇帝在陵墓旁設置陵邑,結束於元帝時期。《漢書·元帝紀》載:「今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咸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後來漢成帝雖然聽了陳湯和解萬年的話,又起昌陵邑,但最終還是半途而廢。東漢再沒有實行陵邑制度。
小 結
秦的陵墓制度,在600年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對制度的創新,還有對外來文化因素的吸收融合,最終將其融為一體,形成了有著鮮明特色的陵墓制度,從而極大地反映了秦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通過對有限的考古資料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勾劃出秦的陵墓制度演變的軌跡。
秦陵墓的建立,遵循了帝王陵墓建造的一般規律,即大多建造於山水俱佳的形勝之地,並且離都城的距離比較近;由於政治實力的增強和軍事擴張的需要,隨著秦國都城的遷移,秦的陵墓墓地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而產生了四大陵區。
在帝王陵墓中,秦的雍城陵園最早出現了圍墓溝,其規整的形制說明其產生已久,實際上,在秦的大堡子山墓地已現端倪;春秋戰國之際的東方國家,卻在陵園的周圍建起了垣牆;而秦始皇陵園周圍的雙重垣牆,又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墳丘墓約出現於春秋晚期,戰國時代,墳丘墓作為一種等級的象徵廣泛流行於諸侯之間;根據出土秦簡的記載,秦公陵墓上的墳丘出現於獻公、孝公時期,秦始皇的麗山陵,將春秋戰國時期的墳丘墓進一步放大,形成了中腰三層階梯的覆斗形,將墳丘墓的高大的外在特徵表現到了極致。帝王陵墓的墓上建築似乎最早也是從秦雍城陵園開始的,當時建在墓室的正上方;墳丘出現以後,被建到了墳丘之上,這種情況僅見於東方國家;到了芷陽陵區,則建在墳丘的旁側,始皇陵園則使其趨向嚴謹。
依據禮制的規定,天子的墓葬使用亞字形,而西周時期的諸侯墓使用亞字形,除過在燕侯墓地發現的一例外,在其他國家中都沒有發現;中字形才是諸侯之制。雖然春秋到戰國早期秦公陵墓都使用了中字形,但其規模卻遠遠超出了禮制的規定,戰國中期以後,又使用了亞字形。在葬具的使用上,大堡子山墓地已經使用了金箔飾片;秦公一號大墓則使用了柏木的「黃腸題湊」 。青銅禮器在標志等級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大堡子山的M3,僅目前知道就隨葬有13鼎4簋3壺。以上各方面都表現了秦人在陵墓制度上的創新精神。
人殉出現的時間很早,商周時期曾普遍流行,東周時期的上層統治者中還很盛行,但秦國人殉數量最多,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在雍城陵園,開始出現了陵園內陪葬人俑的制度。人俑代替人殉,是歷史的進步。
陪葬墓和從葬坑都出現於殷商時代。秦公陵園中,大堡子山墓地的陪葬墓,布局比較分散,雍城陵區趨於完善,以後經過秦始皇陵園的發展,到西漢時,陪葬墓的位置由陵墓的周圍基本固定到司馬道的兩側,並逐漸形成為定製。最早出現的從葬坑為車馬坑,西周以前多為長方形,春秋以後出現了多種形狀,同時又與列鼎制度相對應,規模和數量也在增大。秦始皇陵的從葬坑,使其形狀和種類都得到了發展。陵邑的創設,開始於秦始皇陵。此後西漢沿用陵邑制度,一直到宣帝以後被廢棄。
總之,秦的四大陵區,在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新的因素出現:大堡子山墓地中字形墓和金箔棺飾的使用,雍城墓地雙重圍溝、陵寢建築以及人俑的出現,芷陽墓地亞字形墓和墳丘的出現,秦始皇陵園垣牆、形制多樣的從葬坑以及陵邑的出現等。這既反映了秦陵墓制度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又反映了中國古代陵墓制度從發生到定型的一般過程,還從側面表現了秦人在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國力等各方面的消長與變化。
秦陵墓制度的發展過程,也是秦文化的不斷發展過程。秦人對商周陵墓制度的繼承,說到底是對文化的承襲和發展。它對列國陵墓制度中的一些因素的吸收,也是由於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秦的陵墓制度,作為秦文化的一個方面,正反映了秦文化的開放性和創新性的文化特質。
秦陵墓制度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從分裂到統一、從封建(封邦建制)到集權的發展時期。政治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和思想上的開放。反映在陵墓制度上,便是「集中公墓制」向「獨立陵園制」的轉變,[28]秦的陵墓制度,是這一轉變的突出表現。
秦的陵墓制度,也對後代特別是西漢的陵墓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西漢帝陵的墓葬形制、墳丘、垣牆等諸多方面,尤其是坐西朝東的墓向,均直接受到了秦始皇陵園的深刻影響。秦的陵墓制度,是「漢承秦制」的重要內容。
⑺ 大河口西周墓地的墓地概況
大河抄口西周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佔地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有墓葬千餘座。從2009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墓地進行的大面積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0餘平方米,發現墓葬615座、車馬坑22座。墓葬內不僅首次發現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國寶,而且首次發現西周時期三足銅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銅器,個別墓葬甚至發現有金器,三千年前的這些寶器為研究古代封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2011年4月25日,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圍201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⑻ 西周墓葬習俗
西周抄墓葬形制 中原地區的西周襲墓盛行土坑豎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無墓道。大型墓都有1條或2條墓道,但尚未發現商代王陵那樣的有4條墓道的陵墓。 在浚縣辛村和北京琉璃河都曾發現過有 2條墓道的大型土坑豎穴墓。這類墓都有寬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兩端各有1條墓道,南墓道較長,都是斜坡狀的,北墓道略短,也有築成台階的。辛村1號墓墓室長10.6米,寬9米,連墓道通長56.9 米。墓主大概是諸侯一類的人物。大型墓中級別略低的只有1條墓道,洛陽東郊和寶雞茹家莊都有發現。洛陽東郊發現的大型墓,墓道作曲尺形,在西周墓中是很少見的,寶雞茹家莊的兩座單墓道的大型墓,根據出土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可以確認墓主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