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八達嶺地理環境

八達嶺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5 21:24:36

㈠ 八達嶺長城的具體位置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經度115°59′52''-115°59′31''E,緯度40°21′9''N-40°21′15''N。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

八達嶺長城典型地表現了萬里長城雄偉險峻的風貌。作為北京的屏障,這里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礴的城牆南北盤旋延伸於群巒峻嶺之中,視野所及,不見盡頭。依山勢向兩側展開的長城雄峙危崖,陡壁懸崖上古人所書的"天險"二字,確切的概括了八達嶺位置的軍事重要性。

(1)八達嶺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歷史上八達嶺長城是護衛居庸關的門戶,從八達嶺長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建有關城「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關溝」,而真正扼住關口的是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

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領,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可見當時居庸關只是一個關城,真正的長城是修建在八達嶺的。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這里修築長城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2019年7月,八達嶺特區辦事處正式接管了原由八達嶺旅遊總公司管理的八達嶺長城水關段和古長城段,水關長城和古長城將與八達嶺長城一起由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統一管理。水關長城為八達嶺長城的東段,古長城為八達嶺長城的西大門,同屬於八達嶺長城軍事防禦體系,極大豐富歷史原貌、水門制敵、考古遺址、自然生態等文化價值。

㈡ 八達嶺長城的地理環境

北京八達嶺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依山傍海,為典型的暖溫帶半版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非權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為26.1℃。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3℃以上,成為「夏都」延慶的旅遊龍頭。北京春秋季較短、冬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㈢ 八達嶺長城所在的山是什麼山,是燕山嗎

八達嶺長城[1]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樓台
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1998年,八達嶺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交通十分便利。而且,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3℃以上,成為"夏都"延慶的旅遊龍頭。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條干線鐵路——京張鐵路就經過此地,並在此處設立車站。現有京郊旅遊列車經停八達嶺火車站。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往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連綿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偉大建築之一。

八達嶺長城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於萬曆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

遠眺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是長城建築最精華段,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1953年修復關城和部分城牆後,辟為游覽區。經多次整修,可供游覽地段達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敵台16座。1961年3月「萬里長城——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1995年八達嶺長城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2009年,共有500餘名世界各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執政黨領袖登上過八達嶺長城。2007年5月8日,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㈣ 八達嶺的地理位置

中國軍都山山峰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北延慶縣的南部,南口西北的居庸關的附近。層巒起伏,群峰疊嶂,雄偉壯麗的八達嶺萬里長城屹立在崇山峻嶺上。中國長城最早修築於西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後歷代都有增建。八達嶺地帶的長城建於明代,是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現為游覽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牆體由巨大整齊的條石築成外壁,平均高7.8公尺,寬5.8~6.5公尺。城上有磚砌女牆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設有敵樓、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城。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城始建於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築,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北京不登長城,猶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廟一樣,是不可想像的。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在內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達嶺一覽這里的山河秀色。
今天的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遊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於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往下面看是有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牆緞怕讞瓮城。在瓮城牆上內外兩面都有垛口牆,四面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門湧入城內,將受到四面守城將圍殲,敵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長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八達嶺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僅有5000平方米。瓮城內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館」,是供皇帝路過駐蹕或官員停留住宿的。瓮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楣題額「北門鎖鑰」,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城門洞上,古進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內安裝有木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戰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出反擊號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起沖鋒的出口。瓮城的東門楣題額為「居庸外鎮」,修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鎮」關城的城台上,原來嵌有一塊石碑,為明朝萬曆年間刻制。從碑文可以看一帶長城,先後經80多年時間才完成。這碑中還記錄著修築長城的時間、長度、主持官和管工頭、燒頭、窯匠頭、泥瓦匠頭和名字,以明確責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們中以看到來往不斷的車輛和從門洞穿過的遊人。這里不僅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關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從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慶,西北往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八達嶺也因此得名。
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這時威大將軍」。這門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由於大炮身上鑄有「敕賜神威大將」而得名。它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見當時的軍工業是比較發達的。
北8樓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高達888.9米,建築也很有特色。原來還可登上敵樓觀山望景,但為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
從關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復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看,原來也有鋪房。
南峰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蜓於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宏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峰。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嶺
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在長城的內側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這大概是當年「千總」的指揮所。

㈤ 居庸關,八達嶺地理位置地勢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

㈥ 八達嶺長城的地理位置及所屬地的氣候類型和特徵。

八達嶺長城的地理位置及所屬地的氣候類型和特徵。
地理位置: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㈦ 請簡介八達嶺長城的地理位置及軍事防禦的作用和特點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1998年,八達嶺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交通十分便利。而且,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3℃以上。八達嶺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達嶺長城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於萬曆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
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是長城建築最精華段,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
八達嶺原為隘口,後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逐漸增建為長城,並修築敵樓、墩台。起自川草花頂,經石佛寺口、青龍橋東口、青龍橋西口、王瓜峪口、八達嶺口、化木樑口、於家沖口、黑豆谷口至石峽峪,全長約12千米。八達嶺長城、關城、城牆、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構成明代北京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岔道城 岔道城
在八達嶺火車站附近,有一座氣勢雄渾,建築堅固的大城堡,這就是"北門鎖鑰"關城的前哨指揮部——岔道城。據《居庸志略》載:"八達嶺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當時設有"把總"三名,駐兵八百員,在八達嶺長城中起著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
古炮
陳展於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製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餘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製品。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後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一般。
關城
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岩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餘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牆寬20餘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城台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牆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牆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於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牆厚3.3米、周長2 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 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萬曆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城牆
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牆兩側用花崗岩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0.8~1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牆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牆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牆磚鋪砌,使牆頂平整。牆磚長0.4米、寬0.2米、厚0.1米,每塊磚重15千克,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築成梯道,便於上下。牆頂兩邊有磚砌矮牆,外側叫雉堞或垛牆,內側叫宇牆或女兒牆。垛牆為迎敵面,牆高1.7~2米,便於掩護人體,一般在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築垛口,垛口之間距離約1米。垛口的磚是特製的,一邊為斜邊,碼在口上,呈扇面狀,外寬內窄,觀察面大。擋垛上部設有瞭望孔。牆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部分射孔和瞭望孔的磚面上雕有圖案花紋。內側宇牆高約1米。垛牆和宇牆都用城磚砌成,牆頂用一層脊磚。脊磚兩邊低中間高,或內側高外側低,便於排水。城牆頂部形成有牆的巷道,在兩邊牆根砌有小水槽,積水沿水槽流到較低處的宇牆下部,經出水孔把水引至牆外的吐水嘴上,瀉流城牆外。吐水口是1米多長的石槽,在長城內側,伸出牆體以外。每隔一定距離,城牆下部即開有一個登城口。口為券門洞,高1.8米、寬0.8米,門框用4塊規格一致的石料組裝,門內有石階,通向城牆頂上。城牆在跨過溪流、沙河的地方都用磚砌成水門,有的大如城門,如石佛寺水關;有的較小,像一座橋,城牆從橋上經過。城牆經過小路時留有一個過門,平時可以出入,戰時堵塞。
敵樓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台,也有上、下兩層的敵台,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台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台突出牆外,收牆於台內。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①南、北四樓。位於關城南、北兩峰上,南、北各有4座敵樓,是最早開放游覽的地段。兩峰相對高差大、坡度陡,敵樓由低處向高處依次峙立,南北遙相呼應。從關城到南四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樓與四樓之間,山勢陡峭,城牆逶迤約500米,最險要處坡度達70度。從關城到北四樓,城牆長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離長,但較南峰平緩。過第三樓呈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樓,此段有100餘級台階。這8座敵樓與敵樓之間的長城於20世紀50年代修復。北峰4座敵樓本為兩層,只恢復了3座,第三座的上層未恢復;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層也未恢復,南三樓上原有鋪舍,柱基依在,未復原。每座樓原來都有記載修築經過的題名石碑,已無存,只留碑座。有的敵樓券門的門樞臼和放門杠的孔眼依稀可見。
②北五樓。券洞最多的敵樓。樓長9.25米、寬9.34米,上下兩層。從券門進入一層,內有許多券洞,每面4行磚垛,每垛之間都用券頂拱連,共30餘個券洞托起第二層的地面。
③北六樓。面積最大的敵樓。樓長12.6米、寬8.5米,底層面積約100平方米。長面7行磚垛,寬面4行,垛頂發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間留空,成為長方形天井。可從天井登梯上到樓頂。
④北八樓。海拔888米,為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敵樓,是俯瞰長城最佳之處,故又名觀日台。樓內兩層,有梯可上。一層迎敵面有6個箭窗,其數目之多居敵樓之首。關城平台到北八樓長城相距1500餘米,相對高度228米。
⑤建有鋪舍的敵樓。新修復的敵樓中有兩座建有鋪舍。一是北十樓,一是南六樓。鋪舍是建在二層樓上的小屋,硬山頂,雕窗紅柱。
墩台
又稱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階,以繩梯上下;每台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禦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
又稱牆台。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築。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的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的平台,即為城台。
戰台
修築於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 一。內可儲兵器、彈葯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據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築敵台、戰台一千二百座(原計劃要建三千座)。當遇戰爭爆發之時,在敵台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一個戰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葯300斤。此外,在戰台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製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台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的城台、敵台(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即使是有了火器的時代,要塞和陣地的依託仍然是必不可少,長城本身就是積極防禦的代表傑作,在要塞中可以安全保護我們的軍隊,囤積糧草物資,長城最大的作用不是在於那道牆而是牆連接起來的要塞,這樣的一個要塞的作用至少超過了那些普通的要塞多個以上。歷史上游牧民族對長城常常苦惱不已,他們只能在防禦堅固集有重兵的要塞前面戰斗才希翼戰略上的突破。而迫使他們在不利環境下的會戰正是長城的發揮的軍事意義。而正是有了長城,那些原本孤立的要塞不再是孤立的了,因此也更不容易陷落。
明朝初期蒙古族的勢力還十分強盛,朱元璋採納了朱升「高築牆」的建議,不僅各州府縣的城池構築得十分鞏固,而且對長城的修築和防務十分重視。在長城外建立軍事重鎮,封諸王子率軍駐扎邊鎮,實行軍屯以守國境。大體沿長城一線劃為九個防區,是謂「九邊」:「九邊」之前,設置了大寧[寧城]、開平[多倫]、東勝[托克托]三衛;並且分別以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和雁門、寧武、偏關「外三關」為樞紐,構成兩道長城防線。占燕山、軍都山、太行山以及恆山、管涔山、呂梁山之地利,加大了防禦縱深,瞰制了主要殲敵戰場。這種防禦布勢,不僅著眼於敵人從正面[薊州、宣府、大同]進攻,而且考慮了敵人取陝、晉組織戰略迂迴的可能,是比較縝密的。京師核心防禦的組織,充分體現了環形防禦的思想。主要防禦方向居庸關的外鎮在八達嶺,再往北有岔道城,而南口堡則既是接應前出的據點,亦是防敵側背包抄的對外正面。京東方向,則針對通州北塞籬村至懷柔蘇家口間地形平漫的不利情況,密築敵台,界之以牆,使京師有重關之險。由於邊防的鞏固,保障了國家的安定,社會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明成祖時,利用長城作為掩護野戰部隊集結的基地,親率大軍進行五次北征,保護了邊境不受侵犯和襲擾。成化時,由於延綏巡撫都御史餘子俊調集軍民大修邊牆,使侵入河套的韃靼退兵,邊牆完成後八年之久不敢犯邊境。隆慶時,邊患千緊,於是調抗倭名將戚繼光到薊州主持長城防務。戚繼光自選沿山海關到居庸關長在構築空心敵台,加強長城的防禦功能,其次根據長在附近地形特點,訓練守城部隊,在邊外山谷丘陵地用步戰,平原開闊地用車戰,近邊之地用馬戰。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兀良哈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部侵擾邊境,被戚繼光打敗,並派兵出塞追地擊,將董狐狸的北北長禿擒獲,後來董狐狸嫻率族民三百人,叩關請罪表示願意投降,才將長禿放回,並建立通貢互市關系。戚繼光在薊州的十六年間,邊防安定,生產發展。戚繼光認為,「守固以築台為策,而戰必以練兵為先,」將築城與訓練雙管齊下的經驗,甚得重視。

㈧ 八達嶺長城有什麼特點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這段長城始建於1505年,是明代進行了長達80餘年的修建完成的,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經過80餘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嚴密防禦體系。
八達嶺長城,遵循秦時築城依山就勢。因險阻敵的原則,走最高的山脊,隨山脊轉折而彎曲,不求取直拉平,以減少切上填方,做到省工省料,堅固實用。
八達嶺長城的牆體,是萬里長城中最雄偉壯觀的地段。建造者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在險峻的高山上築成。
八達嶺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以適應戰斗的需要。而在北峰至青龍橋一段城牆,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兩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
八達嶺長城牆體兩面都用抗腐蝕、抗風化、性能好、硬度較高的花崗岩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一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一噸半多。
石條一層層壘砌起來,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
牆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牆體上面鋪三四層城磚,用石灰膏或者是糯米汁粘接灌縫。這樣,使得城牆三面風雨不透。
八達嶺長城牆頂兩邊有磚砌矮牆,外側叫雉堞或垛牆,內側叫「宇牆」或「女兒牆」。垛牆為迎敵面,顯示著「保存自己,打擊敵人」的構築思想。
牆高互1.7米至2米,便於掩護人體,一般是砌到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築垛口。
垛口的磚是特製的,頭部呈尖形,碼在口上,內外都呈扇面,外寬內窄,觀察面大,不易被敵箭射中。
擋垛上部留有0.3米大小的方洞,呈外扇面形,這叫「瞭望孔」,備以觀察敵情。牆下部隔不遠處就砌有寬0.3米,高0.35米的方洞,外口呈扇面形,這叫「射孔」。在敵方兵臨城下或搭雲梯登城時,通過射孔用石塊。火球、刀矛阻擊敵人。
內側的宇牆,高約一米,主要是保護城上人馬行走安全,防止在緊急時刻掉落城下。
垛牆和宇牆用的是特製大磚,長0.36米,寬0.2米,厚0.1米。牆頂一層用脊磚。脊磚兩邊底中間高,或內側高外側低,便於排除積水。
城牆頂部形成兩邊有牆的巷道,在兩邊磚牆根,特意砌有小水槽,積水沿水槽而流,至較低處的宇牆下部,經流水孔把水引到牆外的吐水嘴上,泄流城牆之外。
長城的防守是分段的,「班組」各負其責。平時,守城軍士駐扎城下,遇有烽煙報警,登城上崗。
長城內側,每隔一定距離,城牆下部就開有一個登城口,登城兵士各行其道,臨陣不亂。
這種小型登城口,叫券門,「後勤」人員運送軍械器具、飲水和干糧,也都從這里登城。券門是圓拱形小門,高1.8米,寬0.8米,門框用4塊規格一致的石料組裝。門內有石階,通向城牆頂上。
修長城用的大磚和石料,多是就地取材,分派當地政府專門監制。古磚上寫有標記,標明州府及製作者,出了問題,便於追查。
砌牆的石條有的長達兩米,重1000多千克。在山嶺起伏、坡度陡峭沒有道路的山峰上施工,把大量的土方、條石和磚運上山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據說,壘牆所用的黃土和磚,都是用排隊傳遞的辦法,一筐一筐,一塊一塊傳遞或挑抬上去的。民間也有「用山羊背磚上山」的傳說。至於搬運大石條,那就要運用斜面和滾木、杠木等辦法來運輸了。
可以說,長城上的每一撮土、每一塊磚和石頭,都浸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同時,也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成就。
修築長城採用分段包乾的辦法,每段修成後,都要立碑,記載主持官員和工頭的名字,及所修長度和工期。
蜿蜒曲折的八達嶺長城

㈨ 八達嶺的地理位置在那裡

八達嶺是現存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八達嶺在延慶縣境內,處於西山與君都山相交的一條關溝北口。西山屬於太行山脈,君都山屬於燕山山脈,這條關溝全長18.5千米,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的通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