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受地理環境影響的表現
❶ 湖北境內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湖北的河流特徵:支流眾多、流程長、流域廣、流向由西北向東南流,流量大、水位高、汛期長(夏秋季節)、無結冰期等河流。流域內的氣候,特別是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對河流的流量、水位變化、冰情等影響很大。土質和植被的狀況又影響河流的含沙量。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除長江、漢江幹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從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鯿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
(1)湖北受地理環境影響的表現擴展閱讀
湖北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其中漢水為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由陝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公里,全長1532公里,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至武漢匯入長江,流域面積6.24萬平方公里。
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湖北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24%和20%。
❷ 湖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湖北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那些有影響的人物
屈原!
萬曆首輔張居正!
湖北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荊州就是回。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的都城答郢都就在現在荊州附近。
自然資源豐富,湖泊眾多,盛產蓮藕,湖北人很多都比較喜歡吃蓮藕。
湖北民風淳樸,人民大腦都比較靈活。
❸ 湖北地理條件及氣候如何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編輯本段]湖北氣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❹ 速求湖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災害和自然環境。詳細一點,O(∩_∩)O謝謝
湖北簡介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
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
全省設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❺ 湖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湖北省,簡稱「鄂」,又稱「千湖之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省會是武漢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為宜昌市、襄陽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化沉澱豐厚、文物古跡眾多。全省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萬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4處。有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鍾祥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於秭歸縣;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鍾出土於隨州擂鼓墩,堪稱古代青銅冶煉技術頂峰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的盤龍城就出土於荊楚大地;工藝精湛的漆繪、木雕製品和古代絲綢大都出土於荊州江陵。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故里、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還有以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古隆中、當陽長坂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根基厚實
提起湖北的歷史名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惟楚有才」這個典故。湖北位於祖國中部,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素有重教興學、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在鍾靈毓秀的荊山楚水之間,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❻ 湖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湖北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那些有影響的人物
古代
提起湖北的歷史名人,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惟楚有才」這個典故。湖北位於祖國中部,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素有重教興學、培養人才的優良傳統。在鍾靈毓秀的荊山楚水之間,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以下歷史名人(不完全統計):
武漢:、鍾子期(漢陽)、二程(黃陂)、春申君、吳偉(江夏)、熊廷弼(武昌)
黃石:孟嘉、吳國倫、陳光亨、潘師道、江自康、劉繼盛、呂調陽、徐祥、柯瑾、余國柱等
鄂州:王家璧、柯逢時、閔孝荃、曹林懋、萬廷獻、塗曉墅、程清泉、劉藝舟、吳兆麟、鄧定遠、黎子玉、周華琴、劉伯垂、彭楚藩、吳兆麟、張金保、萬籟聲等
十堰:尹吉甫(房縣)、陳世美、秦香蓮(丹江口)施洋
荊州:楚莊王、優孟、伯牙、楚成王、楚穆王、楚宣王、楚威王、岑參、張居正(荊州)、孫叔敖、戎昱(江陵)、伍子胥、申包胥(監利)、車胤、公安三袁(公安)、楊溥(石首)、黃承彥(洪湖)
宜昌:屈原(秭歸)、王昭君(興山)、董和、董允(枝江)、文安之等;
襄陽:卞和(南漳)、劉秀、宋玉、王延壽、王逸、馬謖、馬良、向朗、向寵(宜城)張悌、龐德公、龐統、習鑿齒、孟浩然、張繼、張柬之、柳渾、杜審言、范宗尹、魏玩、蒯越、蔡瑁、楊儀、廖化、張悌、習郁、神會、任亨泰、王聰兒、單懋謙等;
荊門:老萊子、養由基(沙洋)、朱厚熜(鍾祥)、王匡、王鳳(京山)、周培公等;
孝感:斗子文(雲夢)、黃香(雲夢)、斗彀於菟、費禕、孟宗、熊賜履(孝昌)、宋庠、宋祁(安陸人)、硯彌堅、李幼滋、陳蕖(應城)等;
黃岡:五祖弘忍、瞿九思、汪可受、帥承瀛、邢綉娘、魏英(黃梅)、畢升、金光悌(英山)、歐鵬(黃州人)、聞一多、姚明恭、陳沆、龐安時(浠水)、李時珍、康茂才、顧景星(蘄春)、徐壽輝、萬密齋、瞿瀛、王葆心(羅田)、四祖道信、余玠、楊際泰(武穴)、鄒普勝、閻伯嶼、梅之煥、周文江、劉天和、李長庚(麻城人)等;
隨州:連南夫、楊漣(廣水)、明玉珍(隨縣)、季梁、曾侯乙(曾都)、邊居誼等;
仙桃:陳友諒、張定邊、張必先、陳文燭、徐耀文、盧靖、盧弼、張難先、李之龍、楊顯東等;
恩施:巴務相(長陽)、巴蔓子、牟文綬(利川)、田彥伊、雷世興、伍昌臣(宣恩)、田世爵、田舜年、田九霄、陳連升、田九齡(鶴峰)、覃鼎、溫朝鍾、王錫九(咸豐)、饒應祺、樊增祥、陳世凱、妺喜(恩施)等;
天門:劉焉、劉璋、陸羽、皮日休、鍾惺、譚元春、周嘉謨、魯鐸等。
咸寧:方瓊、方琳
❼ 湖北是個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什麼樣的氣候
湖北位於抄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雙七場降水充足。
❽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1.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回和拉尼娜現象時,洋流發生改變,對世界答上很多地區的氣候都有影響,包括對我國.
2.影響海洋生物資源.有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養料,從而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有利於魚類大量繁.寒暖流交匯也能夠形成水障,使得魚群集中,往往形成較大的漁場(如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有上升補償流的地方也能形成大的漁場(如秘魯漁場).
3.影響海洋航行的速度與安全.順著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節省燃料,節省時間;逆著洋流航行會減慢速度,浪費時間,浪費燃料.寒、暖流的交匯處容易形成海霧,從而不利於海上航行.從北極地區南下的洋流也會攜帶海冰,威脅海上航行安全(如泰坦尼克號撞冰山事件).
4.影響海洋環境.對於海洋污染來說,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5.影響全球的水熱平衡.洋流流動的過程中伴隨著水分和熱量的交換.
❾ 湖北的地理環境等相關簡介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東經108°21ˊ~116°07ˊ,北緯29°05ˊ~33°20ˊ之間。
湖北東連安徽,南界湖南、江西,西部與重慶市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陝西毗鄰,東西長約740.6公里,南北寬約470.2公里,版圖面積約18.5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95%。湖北地處中國地貌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勢為西高東低,西、北、東三面環山,外高、內低,向南敞開,形成一個不完整的盆地。大巴山脈在本省境內的最高峰—神農頂的海拔3105.4米,為華中最高峰,有「華中屋脊」之稱。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根據海拔高度、形態特徵,全省地貌可劃分為平原、崗地、丘陵、山地4種類型,分別佔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辦公室,1998)。湖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北段,北部接近我國北亞熱帶的北界,南跨越中亞熱帶的北界。處於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等特點。由於境內地形結構復雜,導致地區氣候差異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小氣候區域(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1995)。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屬於濕潤帶,局部地區甚至屬於多雨地帶。因而河流水源補給充足,境內以長江、漢江為骨幹,接納了省內干余條中小河流。長江從重慶巫山縣入境,浩盪東流,橫貫全省,至黃梅縣出境長達1061公里。漢江自陝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省內,於漢口匯入長江,省境長878公里,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省內河長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130公里,通航里程10000餘公里。全省水資源數量較為富裕,但因受水氣來源和地形條件的影響,地區分布不均,各地豐歉程度不一。
湖北成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氣候條件復雜、成土母質多種多樣,因而土壤類型繁多,表現出南北過渡地區特徵。全省土壤分可分為11個土類,土屬137個,土種455個。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2 。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