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鎮地理位置
Ⅰ 涇川王母娘娘廟的地理位置在哪裡以及有關王母娘娘的傳說是怎樣的
涇川王母娘娘廟位於甘肅省境內的回山之上,是王母娘娘的供奉之所,傳專說中的王屬母娘娘居住在昆侖仙島,是玉皇大帝的妻子,掌管天下的災疫和刑罰,擁有瑤池蟠桃園,園內是長生不老的蟠桃。王母娘娘是一位慈祥善良的女神。五帝時,王母娘娘曾派遣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部落,統一黃河,在百姓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王母娘娘廟石窟位於回山前的回屋旁,該廟是在北魏年間開鑿修建的。
Ⅱ 嘉峪關,山海關地理位置
山海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
天下第一關」即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山海關。 古人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貢。長城東部起點的山海關,成為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史上「關」的代表稱號了。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嶺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的東門,又名「鎮東樓」。乃箭樓格式。經實測:城台高12米,城樓高13米,樓之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 城樓上下內外,共懸掛著三塊木質白地黑字「天下第一關」匾額:樓內一層為原匾,二樓內為清光緒五年王治清鉤摹燕塞湖重刻,二樓內為民國九年楊寶清鉤摹另刻。"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一米有餘。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
嘉峪關(甘肅省嘉峪關市)
地處河西咽喉之地,南有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馬鬃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被譽為河西第一隘口,是歷代封建王朝戍邊設防的重地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及東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關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整個建築由內城、外城、城牆等部分組成「城內有城」,它作為內地與西域、中原與大漠之間紛爭與融合的見證,悲壯而輝煌。 嘉峪關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
Ⅲ 河姆渡地理位置
河姆渡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舉世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
Ⅳ 舊廟鎮的自然地理
舊廟鎮土地、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4年底,探明礦產資源有:金礦石、鐵礦石、石灰石、瑩石、銅礦石、大理石等;通過招商引資開發利用的有:鐵礦石、石灰石。其它礦產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Ⅳ 延安的地理位置
延安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市境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
延安市,陝西省地級市,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5)關廟鎮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延安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延安市位於黃河中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延安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於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點在吳旗縣五穀城鄉的白於山頂,海拔1809.8米;最低點在宜川縣集義鄉猴兒川,海拔388.8米,相對高差1421米。
氣候特徵
延安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易旱氣候區,全年氣候變化受制於季風環流。 延安市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春季乾燥少雨,氣溫回升迅速,氣候多變,有大風、揚沙天氣。季內降水占年總量的17%,3月平均氣溫4.5℃,5月平均氣溫16.9℃,最高可達36.5℃,遇較強冷空氣侵襲時,最低氣溫可降到0℃左右,出現霜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安
Ⅵ 求達州詳細地理位置
中文名稱:達州所屬地區:中國四川下轄地區:通川區、達縣、宣漢電話區號:0818郵政區碼:635000地理位置: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面積:16591平方千米人口:650萬(2009年)著名景點:達州元九登高節達州市現轄通川區、達縣、宣漢、開江、大竹、渠縣5個縣和代管萬源市 通川區 通川區轄3個街道(東城、西城、朝陽)、7個鎮(西外、北外、羅江、蒲家、復興、雙龍、魏興)、3個鄉(新村、盤石、東岳)。 達縣 達縣轄南外、亭子、福善、麻柳、檀木、大樹、南嶽、萬家、景市、百節、趙家、河市、石板、金埡、渡市、管村、石梯、石橋、堡子、江陵、碑廟21個鎮及大風、江陽、東興、安仁、葫蘆、大灘、花紅、黃庭、黃都、平灘、碑高、馬家、木子、雙廟、斌郎、幺塘、陳家、龍會、罐子、申家、草興、木頭、金檀、大堰、趙固、九嶺、橋灣、五四、銀鐵、沿河、香隆、永進、洛車、道讓、虎讓、米城、龍灘、梓桐、北山、金石、安雲、青寧、檬雙43個鄉 宣漢 宣漢縣轄19個鎮(東鄉、南壩、天生、雙河、土黃、胡家、清溪、樊噲、峰城、大成、黃金、柏樹、芭蕉、五寶、毛壩、華景、普光、君塘、新華)、31個鄉(柳池、老君、明月、紅嶺、七里、廟安、天寶、東林、三河、老君、下八、黃石、涼風、上峽、塔河、茶河、天台、觀山、南坪、鳳林、桃花、白馬、漆碑、石鐵、廠溪、紅峰、鳳鳴、花池、土主、慶雲、馬渡、隘口)、4個民族鄉(龍泉土家族鄉、渡口土家族鄉、三墩土家族鄉、漆樹土家族鄉) 開江 開江縣轄10個鎮(新寧、普安、任市、回龍、天師、永興、講治、甘棠、長嶺、廣福、沙壩場)、10個鄉(騎龍、長田、新太、靈岩、梅家、新街、靖安、拔妙、寶石) 大竹 大竹轄 竹陽鎮 71561 烏木鎮 18889 楊家鎮 16810 清河鎮 20607 柏林鎮 22427 石河鎮 24124 石橋鋪鎮 25060 觀音鎮 15350 周家鎮 28626 石子鎮 13544 文星鎮 22739 高穴鎮 17793 廟壩鎮 17178 清水鎮 18721 城東鄉 14202 城西鄉18181 竹北鄉 24490 團壩鄉 19223 東柳鄉 20289 朝陽鄉 15419 人和鄉 13844 田壩鄉 8465 中華鄉 10386 黃家鄉 7809 柏家鄉 12256 李家鄉 14994 月華鄉 13603 余家鄉 15001 雙橋鄉 8880 雙拱鄉 12086 二郎鄉 13511 蒲包鄉 4006 永勝鄉 20161 新生鄉 16377 安吉鄉 14123 白壩鄉 17579 雙溪鄉 14010 羅城鄉 10959 高灘鄉 14677 明灘鄉 12572 八渡鄉 12753 西河鄉 9371 中和鄉 9868 天城鄉 14217 揚通鄉 12536 吉星鄉 8681 四合鄉 13633 張家鄉 6765 石龍鄉 9209 童家鄉 14564 神合鄉 10269 媽媽鄉 14910 金雞鄉 11061 五倉鄉 9678 黃灘鄉 8732 牌坊鄉 12838 新橋鄉 10118 姚市鄉 11995 歐家鄉 8256 高家鄉 5979 民主鄉 12103 蓮印鄉 13758 川主鄉 10908 渠縣 渠縣轄15個鎮(渠江、三匯、臨巴、有慶、天星、涌興、土溪、文崇、貴福、岩峰、靜邊、琅邪、寶城、氵鮮渡、清溪場)、45個鄉(渠南、渠北、青龍、板橋、錫溪、龍潭、河東、李馥、青神、流溪、東安、匯東、匯南、匯北、豐樂、報恩、安北、平安、千佛、柏水、義和、大義、水口、三板、巨光、蔡和、鶴林、青絲、萬壽、白兔、射洪、望江、和樂、龍鳳、新市、宋家、拱市、中灘、屏西、定遠、嘉禾、李渡、望溪、雙土、卷硐) 萬源市 萬源市行政區劃圖萬源市現轄12個鎮、40個鄉:太平鎮、青花鎮、舊院鎮、羅文鎮、河口鎮、草壩鎮、竹峪鎮、大竹鎮、黃鍾鎮、官渡鎮、白沙鎮、沙灘鎮、茶埡鄉、長石鄉、白羊鄉、鐵礦鄉、固軍鄉、井溪鄉、堰塘鄉、蜂桶鄉、花樓鄉、長壩鄉、曾家鄉、大沙鄉、秦河鄉、廟埡鄉、鷹背鄉、石窩鄉、玉帶鄉、新店鄉、魏家鄉、柳黃鄉、溪口鄉、永寧鄉、虹橋鄉、康樂鄉、白果鄉、鍾亭鄉、廟子鄉、紫溪鄉、廟坡鄉、梨樹鄉、皮窩鄉、絲羅鄉、罐壩鄉、石人鄉、趙塘鄉、中坪鄉、八台鄉、花萼鄉、曹家鄉、石塘鄉
Ⅶ 汜水關的地理位置
虎牢關(2張)
汜水關,本名虎牢關,屬古成皋縣,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縣為汜水縣,唐朝以後稱為汜水關。又名虎關、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8公里的汜水鎮,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這里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該景區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遊客。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於此。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擊敗燕師於此;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飛大破金兵於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戰紛繁,時聞殺聲。虎牢關為歷史上的古戰場,帝王的爭地圖疆為人們留下了很多可供觀瞻的歷史遺跡名勝。
虎牢關已經開始規劃建立風景區,把虎牢關的路盡情重修擴寬,擴修三義廟(關羽的廟),修整點將台(呂布當年用的),並且黃河渡口開始有不少的遊船(供遊客乘坐)還有餐飲業的船(供吃飯)
Ⅷ 虎牢關的地理位置
虎牢關,屬古成皋縣,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縣為汜水縣,唐朝以後稱為汜水關。又名虎關、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8公里的汜水鎮,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穆天子傳》記載:天子獵於鄭,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蓄之東虢,因曰虎牢。
西周時,虎牢屬古東虢國地界,歸屬於鄭國管轄。魯隱公五年(前719年),鄭敗燕師於虎牢。魯庄公二十一年(前672年),周王室爆發「子頹之亂」,周惠王復辟,鄭國因功獲賜予虎牢以東的地方。魯襄公二年(前570年),晉國佔領虎牢。韓哀侯二年(前376年),韓國由虎牢滅鄭。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
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該景區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遊客。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於此。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擊敗燕師於此。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飛大破金兵於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虎牢關仍是鏖戰紛繁,時聞殺聲。虎牢關為歷史上的古戰場,帝王的爭地圖疆為人們留下了很多可供觀瞻的歷史遺跡名勝。
虎牢關已經開始規劃建立風景區,把虎牢關的路盡情重修擴寬,擴修三義廟(關羽的廟),修整點將台(呂布當年用的),並且黃河渡口開始有不少的遊船(供遊客乘坐)還有餐飲業的船(供吃飯)。
Ⅸ 安徽省臨泉縣關廟鎮位於東經多度。北緯多少度
安徽省臨泉縣關廟鎮位於皖西最南面,地處大別山腹地,主產:靈芝、葯材、板栗等專農特產。
安徽省屬臨泉縣關廟鎮的地理坐標為:
北緯N33°05′54.21″ 東經E114°54′21.78″
海拔:43.61 米
具體如下圖:
Ⅹ 山海關地理位置在哪
山海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
山海關---
--------------------------------------------------------------------------------
萬里長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和悠久的歷史著稱於世。它像一條巨龍,越荒漠穿草原,盤旋在高山之上,遊走於黃河岸旁和渤海之濱,它從修築伊始到最後完成,歷史兩千多年。現存的長城,主要是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在前人的基礎上修築的,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000多公里。有人作過這樣一個粗略的估計:如果單單把現存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築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圍牆,那麼它可以環繞地球一周多。所以,稱中國萬里長城為世界的奇跡是當之無愧的。
在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長城上,有一座雄偉的城樓,依山傍海,十分壯觀。這就是歷史名關-——山海關,世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位於華北與東北的交界處,北倚群巒疊翠的燕山,南襟煙波浩淼的渤海。遠古時期這里屬幽州碣石,是中原與東北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交往的交通要道。到了中古時期,又成為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兩漢時期,設置臨榆縣。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始稱山海關。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地勢險要,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
山海關系河北省秦皇島市三個城市區之一,現轄 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全區總面積192平方公里,全區人口13.8萬。 山海關屬溫暖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最熱七月份平均氣溫 24.6攝氏度,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6.1攝氏度,全年平均氣溫10.1攝氏度;無台風、無梅雨,年平均降水量668.1毫米,全年無霜期在180天以上,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15小時。全區夏季為西南風,冬季為東北風。本區標准凍土深度為0.85米。 山海關海陸空立體交通條件十分優越。京沈高速公路、 102國道和205國道,京山、沈山鐵路均在此交匯,京沈高速公路出口距城區僅5公里,從山海關到北京、到沈陽分別只有2個小時和3個小時的路程。山海關火車站是特等站,位於京沈鐵路、京沈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中段。山海關民航機場位於城西南3公里處,可起降大中型客機,通往上海、廣州、哈爾濱、西安等15個城市,並准備增開國內其他航線和國際航線。近臨城區的山船碼頭有4個深水泊位,是良好的裝運內外貨物的作業區。城西15公里有全國第二大港-秦皇島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年貨物吞吐量超過億噸,與世界109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有業務往來。 山海關三次產業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質量穩定,工業已形成船舶修造、鐵路橋梁、機械加工、金屬加工等多種行業和門類體系;農業呈城郊型,龍頭企業帶動,果菜二分天下稱雄;旅遊業興旺不衰,「向山野拓展、向海上延伸、向古城挖潛」,連續五年門票收入在 5000萬元以上,成為支柱產業。
山海關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北依燕山,東傍渤海,地扼東北通向華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時,這里是關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隘;戰時則是兵家必爭之地。前人曾以「兩面三刀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險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陽)之間的「鎖鑰」,是恰如其分的。山海關之所以稱為「天下第一關」,乃極言其地勢險要,修築精巧,作用重大。當年,山海關關城周長4公里多,外繞寬16米、深8米的護城河,城高12米。城的四面各有一個關門,其東門日「鎮東」,即「天下第一關」門。在門城的東西各築羅城,關城南北各長翼城,以駐軍隊,互為犄角。關城東數里外又築威遠城、烽火台、敵台等附屬工程。以上這些建築,好象眾星拱月般地拱衛著主建築山海關關城,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起著長城東首要害重鎮的作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建築藝術和軍事才能。
山海關東門城樓上懸掛著「天下第一關」匾額,這五個字每字高達1.6米,筆力頓挫凝重,雄勁渾厚.匾額的藝術風格與關山險隘的建築格局十分諧調,使整個城樓顯得更加奇特俊秀。
登上「天下第一關」城樓,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煙波浩淼;北登長城,蜿蜓起伏,氣勢磅礴。那邊連綿起伏的城牆上,每隔幾百米,就有敵台高聳。在城樓上,俯瞰附近敵樓、烽火台,凝視城樓內陳列的兵器盔甲的寒光,頓時感到關高城重,壁壘森嚴,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萬里長城這條蒼龍的巨首「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長城自關城蜿蜓南下,在南海口急驟轉折與海岸平行,止於老龍頭山崗上的寧海城。今天到龍頭,仍可看到長城常受海濤重擊,木材石料難以長久保持堅固,工匠們便用鐵鍋固沙打基礎,上面再砌磚石。現在老龍頭及其附近的城牆已經修復,它地勢高峻,海天開闊,樹木繁茂,空氣清涼濕潤,是登高望海的理想場所。
在山海關附近,還有根據歷史傳說修建的孟姜女廟。據傳說,孟姜女跨過萬水千山為丈夫送寒衣,當來到修長城的工地時,聽說丈夫已經累死,頓時悲痛欲絕,一連三天三夜,將一段長城哭倒。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姜女廟)。孟姜女廟坐落在山海關城東鳳凰山頂上,廟內現有山門、前殿、後殿和振衣亭四座建築。前殿供孟姜女塑像,身著青衫素服,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孟姜女像兩側有童男童女侍立。殿後有望夫石。千百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詩文、戲曲、傳說、唱本廣泛流傳,給長城古關增添了悲壯色彩。
從孟姜女廟向東南滄海中眺望,有一組暴露出海面的奇形礁石,其中有一塊類似人形的巨大礁石聳立在波海中,這就是民間傳說的「姜女墳」。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帝王,像統一中國的秦始皇贏政,漢朝武帝劉撤,魏武帝曹操,唐朝太宗李世民,都有曾到過碣石這個地方,留下了著名的遺跡和詩篇。1986年,在山海關外15公里處瀕臨渤海的綏中縣萬家鄉發現了六處秦漢大型宮殿遺址群。無獨有偶,在山海關西南北戴河區橫山南邊也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的遺址。據考察推斷,這兩面三山處遺址很可能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過去傳說秦皇島是由秦始皇親臨這個地方而得名,如今有了確鑿的依據,然而碣石在哪裡?過去一直眾說紛紜。秦始皇行宮遺址的發現,「東臨碣石」千古之迷被揭開。位於海中的姜女墳礁石距綏中縣秦代行宮遺址旁的海岸線僅四百米。據考古學家考證,「姜女墳」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碣石」。這一發現,使山海關勝境更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