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案設計
Ⅰ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在人教版教材
網上有很多................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設計 一、內容分析1.設計思路這段內容要講清楚專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屬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從哲學的角度看,差異是絕對的,而統一是相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例如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選擇比較的區域,在空間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Ⅱ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案例分析怎麼寫
同緯度沿海地區的差異,比如撒哈拉沙漠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差異;
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差異,比如中國的西北內陸與東北平原;
高緯度與低緯度地區的差異,比如亞馬遜平原與南極大陸。
Ⅲ 以高中必修1第四單元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說明學情分析對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意義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於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課時安排:共5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課時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
課時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
1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容說課
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後,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後果。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