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地理位置原因
『壹』 從地理角度介紹汶川地震的產生原因 危害 影響
簡單地說,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個大板塊之間互相擠壓.另外還有
火山噴發
引起.
地震分為
天然地震
和
人工地震
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
構造地震
,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
地震波
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
火山地震
,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
沖擊地震
)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
核爆
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
高壓注水
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
誘發地震
。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
震源深度
。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
淺源地震
,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
中源地震
,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
。
破壞性地震
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
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幔
物質的
熱對流
。是由地球內部
放射性元素
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
板塊運動
,
地質構造
。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內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的振動.
〔2〕其它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也可以間接誘發地震.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風,
洋流
,河流等地表過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陽所驅動的。
地震災害
原因與防治對策
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沖擊性地震
(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
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
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貳』 汶川地震原因 地理知識回答 專業點的
四川地處於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和 地中還-喜馬拉雅山之間,地殼外部比較活躍
『叄』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一開始主要是擠壓,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回放。
從大的方面來答說,汶川處於中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認為,因為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地質分布、地殼厚度、地殼運動速度差別很大,而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和西部變化差別最大的這個帶上,即南北地震帶——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都為地震密集帶。
這種背景下,陳學忠研究了四川地區的地震危險性,發現從歷史經驗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區7級以上強震發生之前幾年,周圍都有一個接近8級左右的大震發生,根據這種現象,然後往後推,昆侖山2001年已經發生了8.1級地震,如果這種規律延續的話,幾年之後四川地區就會發生這種地震。
『肆』 汶川大地震原因(地理)
汶川地震原因是:
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回致地震。高原物答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希望你滿意
『伍』 汶川大地震所在地的具體地質構造情況
一.汶川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汶川區地質構造位置處於南北向東亞鏡像反映內中軸地震帶與北容東-南西向太行山-龍門山地震帶的交織部位。前者從"康滇地軸"經四川的龍門山以西地帶,再由甘肅武都向北通過天水,庄浪,靜寧,以及六盤山,到寧夏的賀蘭山,及其以西的北阿拉善,是一條縱貫中國,並把中國分為構造屬性有明顯差別的東西二部分的"東亞鏡像反映中軸帶";由歷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可知,它又是一條近南北向的地震帶,故我國地震界習慣性地稱之為"南北地震帶"。由於這個帶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北東向構造和一系的北西向構造作麥穗狀交叉而成,所以無論是環太平洋構造波系或特提斯構造波系的地震帶活動,在"中軸帶"上的相應部位都要發生較強地震。後者基本與燕遼-太行-龍門山構造帶符合,向東北穿渤海,過渡到長白山構造帶。這條地震帶從太行山西側及汾河斷陷向西南抵達秦嶺構造結,活動性突然減弱,斜穿秦嶺後,到甘肅武都地區,又重新顯示活動性,到四川松潘地區(包括汶川),已相當活動,然後通過康定,瀘定,冕寧,西昌等處,進入雲南,經騰沖和潞西,出國境。這祥的構造背景就必然形成了該區既是地震多發區又是地震強烈區。
『陸』 四川地震原因 地理位置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佔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中新網9月3日電 測繪局、地震局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在發布會上介紹了近期地震發生比較多的兩個原因。
第一,汶川8級地震發生以後,從我們多年總結研究的經驗來講,這么大的地震發生以後,在全國范圍內會存在一些調整,會發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我們感覺震區以外的一些地區,包括西藏、新疆以及四川與雲南交界的地方發生一些地震。按照統計規律,每年我們國家發生5級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到目前為止,除汶川地震強餘震以外,現在中國大陸已經發生了21次5級以上地震,從目前情況來說,整個地震數量超過平均水平,相對來說強一些。
第二,最近地震發生這些區域在我們國家都是地震多發地區,包括新疆、西藏、雲南,是我們國家地震多發的一些省市,從本身來講,這些地方也會發生一些地震
馬宗晉表示,「對於強餘震還需較長時間加強研究」。他介紹,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汶川大震後112天內,中國地震台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餘震。其中6級以上餘震8次,最大的餘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餘震39次。餘震的數量和強度仍有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帶又發生了5.6、6.0和6.1級較強餘震,造成十餘人傷亡。
馬宗晉表示,目前,通過對我國大陸地區地震資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確認5
『柒』 汶川地震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汶川地震成因:
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回致地震。高原物質向東答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地震類型:
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影響范圍:包括震中50千米范圍內的縣城和200千米范圍內的大中城市。成都、陝西、甘肅、寧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內蒙古、廣西、海南、香港、澳門、西藏、江蘇、江西、上海、浙江、遼寧、福建、台灣等地等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陝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捌』 汶川的地理概況
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而汶水即為岷江。如果可以鳥瞰這里,蜿蜒的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里。你也會發現,這里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為6250米,東南部岷江出口處海拔則僅為780米。相對高差大, 地形坡度陡, 臨空面發育, 溝谷縱橫,切割強烈。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
據有關專家介紹,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告訴新華社記者,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處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斜跨北東南西方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位於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之間,其規模大而位置特殊。該地震帶長約400公里,寬70公里。
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構造活動與地表共同孕育的結果。龍門山形成於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現今龍門山最顯著的地貌特徵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處在1 000 m至2 000 m之間。沿北東方向,龍門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龍門山地區宏觀上看構造性質相似, 受力環境一致, 地質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不少整體研究。汶川縣處於九頂山新華夏構造帶, 地質構造復雜, 斷層、褶皺發育, 構造對岩土體的改造強烈。同時, 區域構造運動應力場的作用使岩體節理裂隙發育, 岩性破碎, 結構面發育, 從而使岩體力學性質大為變化, 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條件。
1610~1900年龍門山地震帶只有2次強震記載,而1900年後的階段較為活躍,1900年至2000年這100年間5級以上地震則比較完整, 共發生14次地震, 即1900年邛崍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縣和茂縣地震、1940年茂縣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綿竹地震等。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準台江道崇曾詳細研究了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動特徵,他指出,1960年以來大於等於4.5級的地震有明顯「成組」發生特徵,可以把此間(1960~1994)14次地震劃分成7組, 除了第6組為次地震外, 其餘各組均成對出現。1995年,有研究表示,該帶強震頻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對活躍。強震活動的盛衰變化沒有明顯規律,其主體活動地段為汶川-茂縣一北川段和天全一寶興段,二者的強震具有交替發生的特點。
不過汶川縣地震台的陳曉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了一些變化,龍門山地震帶(中南段)中強地震具有明顯的遷移特徵。即1900年前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是由北(北東)往南(南西)遷移;1900年以來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東)遷移。
根據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USGS)的測量數據,昨天的大地震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財經》雜志引述研究人員的話指出,且不論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的數據是否准確,但此次大地震屬於淺源地震,當無疑義。通常,震源位於地下70公里之內的,都稱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淺,地震能量越大。」
本報記者在《四川地震》2007年6月期上查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監測研究所對當年1~3月的全省地震月報目錄(里氏震級ML ≥3.0),共有22處,其中2007年2月12日的那次地震震中也為汶川,震級3.2級,深度8公里。
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胡炎認為:X形活動斷裂帶控制著川、滇兩省大多數主要地震的發生, 如「蹺蹺板」兩端之互動。據已發生過的破壞性地震資料看, 一般情況下, 南東向組發震時, 北西向組在休息,反之亦然。
有關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在地震學中,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由於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釋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邊地區有可能發生餘震。
『玖』 汶川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
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