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統DTM名詞解釋
Ⅰ 數字地形圖,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地面模型(DTM)的區別
在測繪領域,地形圖是一個專有名詞。國內的地形圖(國外的不了解)一般特指那些特定比例尺系列、有著固定分幅范圍的、全面表達地表面的地形、地物特徵的地圖。其內容特點是全面、均衡、不突出表達某種要素。一般包括:測量控制點、居民地、水系、交通、管線、地貌、植被等內容。數字地形圖的歷史形態是模擬地形圖,一般是紙質的。
地形圖上的地貌是用等高線、高程點、陡坎、陡崖等表達的。等高線和高程點,外加陡坎、陡崖及其比高構成了一種「高程模型」。通過對他們的判讀,可以得到對地表高程的總體印象,是對實際地貌的一種模擬。數字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和高程點是數字高程模型的一種。不規則三角網、規則格網都可以是數字高程模型,其核心特點是都可以對地表高程信息進行完整的模擬。
DTM是數字地形模型。地形是「地表形態」或「地貌形態」的簡稱。地形可以用高程來描述,也可以用坡度、坡向等信息來描述。數字地形模型包括數字高程模型、數字坡度模型、數字坡向模型等。
對應的還有一個DSM,是數字表面模型。DEM必須是高程信息,是地表的模擬,DSM可以是地物表面的模擬,包括植被表面、房屋的表面,對DSM進行加工,去掉房屋、植被等信息,可以形成DEM。
Ⅱ GIS名詞解釋
地理對象: 用地理學理論、方法研究的客體。例如地球就可以是一個地理對象。一座山,山下的河流也可以是地理對象。
空間位置: 空間位置數據描述地物所在位置。這種位置既可以根據大地參照系定義,如大地經緯度坐標,也可以定義為地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如空間上的相鄰、包含等。例如,描述一個建築物的空間位置,可以說出它的絕對三維坐標(x,y,z),也可以說它在某座山的正北方向N米處。
拓撲關系:
指滿足拓撲幾何學原理的各空間數據間的相互關系。即用結點、弧段和多邊形所表示的實體之間的鄰接、關聯、包含和連通關系。如:點與點的鄰接關系、點與面的包含關系、線與面的相離關系、面與面的重合關系等。
拓撲關系是指圖形元素之間相互空間上的連接、鄰接關系並不考慮具體位置.這種拓撲關系是由數字化的點、線、面數據形成的以用戶的查詢或應用分析要求進行圖形選取、疊合、合並等操作。
例如,A麵包含了線ab、bc、ca。ab線又由a、b兩個點形成。
域信息: 這個名詞沒聽過,不過應該是一個區域的各種地理構成要素吧,包括區域行政邊界,區域地理坐標等。
地理參照系:
1、坐標系——確定地面點或空間目標位置所採用的參考系。與測量相關的主要有地理坐標系和平面坐標系。
(1)、地理坐標系
我國在積累了30年測繪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全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建立了我國的大地坐標系。該坐標系採用1975年國際橢球參數,國家大地原點設在陝西省。該系統坐標統一、精度優良,可直接滿足1:5000甚至更大比例尺測圖的需要。我國已開始用該80年坐標系,取代了1954年北京坐標系。
(2)、平面坐標系
將橢球面上的點通過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平面上時,通常使用平面坐標系。平面坐標系分為平面極坐標系和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極坐標系採用極坐標法,即用某點至極點的距離和方向來表示該點的位置的方法,來表示地面點的坐標。主要用於地圖投影理論的研究。平面直角坐標採用直角坐標(笛卡爾坐標)來確定地面點的平面位置。可以通過投影將地理坐標轉換成平面坐標。
2、高程系
我國的高程基準原來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由於觀測數據的積累,黃海平均海水面發生了微小的變化,因此啟用了新的高程系,即「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在採用新的高程基準後,對已有地圖的等高線高程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重新投影: 某些GIS信息系統、平面地圖都是經過投影產生的,但這種投影通常都是利用一種投影方案一次成型,例如著名的高斯-克呂格投影。但由於地球上每個地區的地形情況都是特殊的、不規則的,所以這種統一的投影方案所形成的投影平面未必是最適合這個地區的投影平面,因此就有了重新投影的概念。重新投影,就是根據某個地區的地理特殊性,選擇合理的地理參數(投影面高度等)、合理的投影模型進行投影的方法。
分類編碼:
是指對於各種地理信息數據,在數據錄入前,必須對其進行編碼,將各種屬性數據轉變為計算機可以接受的數字或者字元形式,並制定各類要素分類、分級原則和指標,將地理要素進行分類分級便於GIS存儲管理。
常用的編碼方法:
1、層次分類編碼法
是按照分類對象的從屬和層次關系為排列順序的一種代碼。
優點:能夠明確表示出分類對象的類別;代碼結構有嚴格的隸屬關系。
2、多源分類編碼法(獨立分類編碼法)
是指對於一個特定的分類目標,根據諸多不同的分類依據分別進行編碼,各位數字代碼之間沒有隸屬關系。
Ⅲ 地理信息系統
在農用地分等中需要對地塊(圖斑)進行空間定位、面積測算、類型調查以及權屬確認等,圖件是輔助農用地分等最重要的技術手段,這些圖件包括土壤圖、地形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坡度圖等。這些圖件如果採用手工方式繪制,操作起來費時費力,更新時也極其不方便。採用GIS技術可以輕松地完成這些工作。GIS技術在農用地分等中的應用貫穿於工作的整個過程。該工作實質上是針對農用地這一特定空間對象所做的多因素疊加綜合分析,以及基於此分析的進一步數據挖掘。在農用地分等中,GIS技術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料庫建設
1.數據採集、檢驗與編輯
主要用於獲取數據,保證農用地分等工作中的數據在內容與空間上的完整性、數據值邏輯上的一致性等。而這一過程的工作量超過全部分等工作量的一半。該過程主要採用自動化掃描輸入與遙感數據集成的方法,掃描後的數據進行自動化編輯與處理後成為工作的基礎數據(底圖)。
2.數據處理
農用地分等工作中,數據的初步處理主要包括數據格式化、轉換和綜合。由於各地採用的專業軟體不同,在開始工作前必須對各種來源的數據進行數據格式、坐標系統和比例尺的統一,使之滿足農用地分等工作的具體要求,同時為分等成果數據的共享打下基礎。數據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數據結構之間的轉化;數據比例尺的變換涉及數據比例尺縮放、平移、旋轉等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投影變換;數據綜合包括數據平滑、特徵集結等。
3.數據的存儲與組織
這一部分工作在農用地分等工作中表現為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對接,是一個數據集成的過程,也是建立分等資料庫的關鍵步驟,涉及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組織。在地理數據組織與管理中,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將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融合為一體。採用GIS軟體系統將二者分開存儲,通過唯一標識碼(單元編碼)連接起來。
以上部分構建了分等資料庫,是農用地分等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而在農用地分等過程中同樣應用了GIS技術,主要表現為採用GIS技術的空間分析技術提取和傳輸空間信息。
(二)在分等計算過程及省級匯總中的應用
1.空間疊加
農用地分等中同一個圖斑受多種因素(主要表現為10個分等因素,涉及土壤圖、地形圖、坡度圖、水文圖等圖件疊加)覆蓋,需要採用疊置分析方法,按照面積或者中心權重進行運算。通過疊置分析將同一地區、同一比例尺的數據層進行疊置,生成一個新的數據層(含有分等相關屬性的圖層),實現了各個圖斑具有多重屬性和各疊置層目標屬性的統計計算。
2.緩沖分析
在因素量化的過程中大量採用了緩沖區分析方法計算確定某一因素的影響范圍。將點、線、面等因素,根據各自的衰減方式計算得出緩沖區多邊形,採用疊置分析的方法將分值賦予各個圖斑。這是GIS重要的和基本的空間分析功能之一。
3.空間分析與計算
在實現三級分等成果的聯動追溯查詢中還使用了包括泰森多邊形分析在內的多種分析方法,解決市級圖斑與縣級圖斑、省級圖斑與市級圖斑的一對多關系。泰森多邊形可用於定性分析、統計分析、鄰近分析等。如用離散點的性質來描述泰森多邊形區域的性質;用離散點的數據來計算泰森多邊形的數據;判斷一個離散點與其他離散點相鄰時,可根據泰森多邊形直接得出。
4.地形分析
主要是利用等高線內插生成DEM或DTM模型描述地表起伏狀況,用於提取各種地形參數,如坡度、坡向等數據。
(三)在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1.用戶管理
用戶管理主要指用戶的添加、刪除和用戶屬性的編輯。該程序是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保證。通過菜單或工具欄,用戶可以進行關聯查詢,通過省或市的數據查詢縣級數據,或者通過市、縣的數據查詢該數據相對應的省、市數據;還可查詢匯總圖中的某個分等單元是由工作底圖中的哪些分等單元綜合而成。
2.綜合查詢
綜合查詢指對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提取和顯示,主要有單目標查詢、多目標查詢和條件查詢。單目標查詢指通過滑鼠選擇某個分等單元,以查看其所有的屬性。多目標查詢指由多邊形框選擇多個分等單元,然後在列表中查看每個分等單元的屬性。條件查詢指使用界面提供的SQL語句編輯工具生成一個SQL條件語句,然後根據它來查找與條件相符合的目標,並把他們突出顯示。
3.空間量算
空間量算包括空間位置、長度、面積的度量和圖層的管理。圖層管理包括圖層的添加和刪除、圖層的移動、圖層數據的表現形式和圖形信息的提示方式。
4.圖形操作
對圖形的操作主要指對圖形的瀏覽,主要有縮放、漫遊、全圖顯示、導航圖的顯示、分等單元的突出顯示、前景色及背景色的設置以及圖層的分色顯示。
5.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主要指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數據可以是當前的選擇集,也可以是某個圖層的全部對象。選擇分類的欄位,如鎮、自然質量等,可對選擇統計的對象進行和、最大值、最小值、計數等的統計,並以表的形式表達出來。
6.文件操作
文件操作主要是外部數據的輸入和輸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所有圖層的基本信息(包括圖層的名稱、類型、保存的路徑等)導入工作環境和各圖層文件的生成。圖層信息的入庫通過程序代碼自動錄入。
Ⅳ 地理信息系統名詞解釋
首先得先知道水邊線的意思,水邊線也稱濱線,也就是比較熟知的岸線或者海岸線,泛指陸地與海水面的分界線,在有潮海域海濱則有高潮位與低潮位,分別稱為高海濱線和低海濱線。水邊線提取首先是基於遙感操作和GIS(地理信息技術系統)的典型操作方法。因為採用查船、浮標、觀測台的方法太過於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好比在16世紀要你畫出太平洋的輪廓,可以說難如登天。因此採用現代化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基於遙感和GIS,學者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了各種演算法,並且各有優缺點,具體的方法我自己也不能概括的很全,所以幫你收集了一下,你可以分別查一下。遙感提取水邊線的方法和技術:(建議在這前面先說一下原理)1、闊值分割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圖像的分割方法,有廣泛的應用。但是由於各種因素容易出現誤差。(建議先了解一下,才知道誤差出現在什麼地方)2、邊緣檢測法:了解邊緣的含義,邊緣是圖像局部灰度變化最大的部分。該演算法雖然簡單快速,但是缺乏普遍運用,受噪音影響大,對於淤泥海岸效果不理想。3、數學形態學法4、神經網路分類法5、小波變換法6、分形理論的運用應用和延伸:可以在分析介紹之後說一下提取採用遙感gis技術提取水邊線的應用和延伸應用在近海水產養殖;分析周圍了解海岸線的歷史情況和發展趨勢(典型:黃河三角洲)
Ⅳ 數字地形圖、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地面模型(DTM)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數字地形圖的歷史形態是模擬地形圖,一般是紙質的。
地形圖上的地貌是用等高線、高程點、陡坎、陡崖等表達的。等高線和高程點,外加陡坎、陡崖及其比高構成了一種「高程模型」。通過對數字高程模型(DEM)的判讀,可以得到對地表高程的總體印象,是對實際地貌的一種模擬.數字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和高程點是數字高程模型的一種。不規則三角網、規則格網都可以是數字高程模型,其核心特點是都可以對地表高程信息進行完整的模擬。
數字地面模型(DTM)包括數字高程模型、數字坡度模型、數字坡向模型等。
DEM必須是高程信息,是地表的模擬;DSM可以是地物表面的模擬,包括植被表面、房屋的表面,對DSM進行加工,去掉房屋、植被等信息,可以形成DEM。
Ⅵ 名詞解釋網,DEM與DTM
數字地形模型(DTM):是在空間資料庫中存儲並管理的空間地形數據集合的統稱。是帶有回空間位置特徵和地答形屬性特徵的數字描述。DTM中屬性為高程的要素叫數字高程模型。
DEM:即數字高程模型。通過有限的地形高程數據實現對 地形曲面的數字化模擬,高程數據常常採用絕對高程。
Ⅶ 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量學、地圖學等多門學科綜合的技術。目前國際上普遍承認。雖然GIS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邊緣學科,但其核心是計算機科學,基本技術是資料庫、地圖可視化及空間分析,是處理地理數據的輸入、輸出、管理、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系統。地質環境評價主要是綜合考慮影響環境地質諸多方面的要素,藉助恰當的數學模型和專家經驗,對研究區的環境地質進行分區。
利用GIS可以實現地質環境信息的管理、可視化、查詢、輸出等功能,操作簡單、移植性強。把GIS技術應用在地質環境評價與災害預測中,其優點固然很多,但總的說來也存在如下的一些問題:
(1)在生態環境評價中,一般的GIS軟體雖然都能夠提供諸如數據檢索、疊加分析、屬性統計分析、數字地面模型(DTM)等各種空間分析功能,但是要想滿足為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專業分析的數據要求,僅僅依靠這些空間分析方法往往還很不夠,這就要求我們在GIS基礎軟體平台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拓展其空間分析功能,提取我們感興趣的信息,但是具體如何操作,目前仍是一個亟需與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們相互協作、共同探討的問題。
(2)地質環境評價具有多因素、多層次、不確定性強等特點,目前在利用GIS眾多的評價預測模型中,不管是多災種還是單災種評價,人們都在努力尋求一種普遍適合的模型來解決地質環境的評價。雖然普遍的評價模型在宏觀決策中有重要的意義,適合建立面向大眾和政府的決策支持系統,但對中小尺度范圍的評價時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尋求特定地區特定的地質環境評價模型很有必要。
(3)地質環境評價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數據採集和處理的工作量非常大,會涉及到地層、水文、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各個方面,對於這些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必然會涉及輸入到GIS中資料的准確性問題,因為GIS所能完成的工作只是依據所得到的資料,對其作出相應的處理,也就是說「如果輸入GIS的數據是『垃圾』,輸出的結果也只會是『垃圾』,這不會因昂貴的設備和高級技術人才而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對所有的資料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取捨,以保證輸入GIS的數據合理。
(4)從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來看,就兩者的結合方式而言,大部分應用都集中在將GIS用於數據的前後期處理和結果的顯示輸出方面,兩者的結合還處於低階水平。作為緊緊追隨工業標准化要求發展的GIS技術,標准化適當數據的缺乏也構成其廣泛應用的桎梏;此外,GIS軟體處理分析能力以及對於數據誤差分析能力的不足、GIS處理包括時間在內的四維能力的不足、災害模型建立的高難度性以及機構間協調不夠而造成的成果用戶面太窄等因素都暫時限制了GIS在地質災害研究中的應用。
Ⅷ 地理信息系統,"數據辭典",名詞解釋
中文名稱:地理信息系統 英文名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定義1:在計算機軟硬體支持下,把各種地理信息按照空間分布及屬性,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更新、顯示、制圖、綜合分析和應用的技術系統。 所屬學科:測繪學(一級學科);測繪學總類(二級學科) 定義2:在計算機軟硬體支持下,把各種地理信息按照空間分布及屬性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更新、顯示、制圖、綜合分析和應用的技術系統。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3:在計算機軟體、硬體及網路支持下,對有關空間數據進行預處理、輸入、存儲、查詢檢索、處理、分析、顯示、更新和提供應用以及在不同用戶、不同系統、不同地點之間傳輸地理數據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信息系統(二級學科) 定義4:能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地理數據,生成並輸出各種地理信息的系統。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信息學(二級學科)
數據詞典(data dictionary,簡稱DD)就是用來定義數據流圖中的各個成分的具體含義的。對數據流圖中出現的每一個數據流、文件、加工給出詳細定義。數據字典主要有四類條目:數據流、數據項、數據存儲、基本加工。數據項是組成數據流和數據存儲的最小元素。
數據詞典存放資料庫中有關數據資源的文件說明、報告、控制及檢測等信息。大部分是對資料庫本身進行監控的基本信息。所描述的數據范圍包括數據項、記錄、文件、子模式、模式、資料庫、數據用途、數據來源、數據地理方式、事務作業、應用模塊及用戶等。在數據詞典中對數據作的規范說明應包括:①符號。即給每一數據項一個具唯一性的簡短標簽;②標志符。即標志數據項的名字,亦具唯一性;③註解信息。即描述每一數據項的確切含義;④技術信息。用於計算機處理,包括數據位數、數據類型、數據精度、變化范圍、存取方法、數據處理設備以及數據處理的計算機語言等;⑤檢索信息。即列出各種起檢索作用的數據數值清單、目錄。
Ⅸ 考研真題地理信息系統名詞解釋有哪些
1. 地理信息系統
2. 地理信息
3. 地理信息科學
4. 地理數據
5. 地理信息流
6. 數據
7. 信息系統
8,四叉數據結構
9. 不規則三角網模型
10. 拓撲關系
11. 拓撲結構
12.遊程編碼
13. 空間數據結構
14. 矢量數據結構
15. 柵格數據結構
16. 空間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