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恆山地理位置怎樣的

恆山地理位置怎樣的

發布時間: 2021-02-25 16:13:10

㈠ 恆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外形與特點
北嶽恆山,恆山山脈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恆山,號稱 108峰,東西綿延 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恆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 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並;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唐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恆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里,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

傳說
恆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恆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為五嶽的第二高度。恆山以道教聞名,據《雲笈七簽》卷二十七記載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於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亦曾修道於此。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餘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恆山,看到這里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恆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恆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恆山朝聖。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覽過恆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恆山的詩章。

歷史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游記》中。

古人由此贊嘆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 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恆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恆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恆山而分天下;宋仗恆山守天下;金恃恆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恆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恆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恆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徵。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岩巒疊萬重,鬼恆浩難測」,點出了恆山的地貌特徵。登上恆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嶽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山居其北,岩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㈡ 恆山的地理元素是什麼

恆山,即恆山主峰地區,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境內,與恆山景區范圍相當,專面積147.51平方公里,地屬理坐標北緯39º23′至39º44′,東經113º36′至113º57′之間。

㈢ 恆山地理位置

恆山,人稱北嶽,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版國內外。權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岳、紫岳。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

㈣ 北嶽恆山在哪裡

北嶽恆山在山西省,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千米處,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恆山橫亘於山西北部高原與冀中平原之間,山間河谷處的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

恆山山系,按照山峰展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主脈、北支脈、南延支脈三部分。主脈主要在山西省境內,桑乾 河支流渾河、滹沱河之間,隔滹沱河與五台山山系相望。北支脈位於桑乾河、桑乾河支流渾河之間。南支脈從主脈自靈丘縣北部向東北延伸至河北省蔚縣南部。

(4)恆山地理位置怎樣的擴展閱讀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山體大都由前寒武變質岩系組成,原是一個長期隆起,遭受剝蝕的古陸一,經北台期剝蝕夷平成為準平原化地面。由於喜馬拉稚山運動以來發生差異性斷塊隆起,使古陸解體。風化和重力崩坍占顯著地位。

㈤ 北嶽恆山它的地理位

北嶽主峰——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中國「著名的道家名岳、道教名內山」,北嶽是道家容得護國五嶽之一,恆山是道教的,各種知識、學問、技巧、藝術等等,多樣性類型文化得,開拓、創新、發展、弘揚、傳播:新思維、新思想、新理論、新科學、新實踐、新方法、新成就、新時尚、新風格的主要場所之一。

㈥ 恆山的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㈦ 北嶽恆山在哪裡啊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

恆山橫亘於山西北部高原與冀中平原之間,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山間河谷處的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7)恆山地理位置怎樣的擴展閱讀:

恆山的地形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恆山山地的排列及形態受斷層控制。沿斷裂沉陷帶發育了桑乾河谷地、渾河谷地、滹沱河上游谷地,其間的隆起帶則形成大體平行斜列的六棱山、恆山。

這些山地都是北側翹起的斷塊山地,其北坡極為陡峻,平地拔起,斷崖如削;南坡則較和緩,分水嶺偏於北側。

山體大都由前寒武變質岩系組成,原是一個長期隆起,遭受剝蝕的古陸一,經北台期剝蝕夷平成為準平原化地面。由於喜馬拉稚山運動以來發生差異性斷塊隆起,使古陸解體。風化和重力崩坍占顯著地位。

㈧ 北嶽恆山它的地理位置

東岳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內(1512米),位於湖南長沙容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縣。

㈨ 恆山位於哪裡

恆山,謂之「北嶽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內高是山,玄岳等,明容末清初被確定為「五嶽」之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