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武漢科技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報告

武漢科技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2-25 13:39:34

⑴ 武漢大學地理信息系統排名如何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設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的學校之一,後並入版武漢大學。
武測的權測繪遙感一直是很強大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相關的其他專業辦學成績也相當不錯。不管什麼樣的排名榜單,武大的GIS總是在最前幾位。更多的時候是排第一位的。

而武大的GIS專業覆蓋范圍比較廣,有制圖方向,軟體開發方向等。正式的GIS專業屬於資源與環境學院,而遙感測繪等學院也有相關的課程。
總之,作為武大的王牌學院,遙感、測繪、資環這三個學院沒有垃圾專業,而GIS一般認為是全國最強的。不同的排名可能有不同的評分體系,這個出現些許差別是正常的,但是武大的GIS絕對是一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⑵ 武漢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介紹

地理信息科學

本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主要學習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專本理論和知識屬,培養學生在國土、規劃、環境、交通、房產等領域的地理信息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合作進行本科生2+2項目,本專業包含數字地圖與空間信息工程方向。

主要專業課程有:空間資料庫、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應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數字測圖、數字地圖制圖軟體設計等。

畢業生可在城市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交通、房地產及信息技術(IT)等行業從事與地理信息有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⑶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怎麼樣

只要是與測繪有關的專業 武漢大學都是全國最牛B的

⑷ 關於考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的情況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測繪學科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89年初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攝影測量與遙感及大地測量專業的相關實驗室為基礎開始籌建,並在當年由國家計委正式批准成立;1991年世界銀行貸款啟動,成為世界銀行在中國的七個跟蹤示範實驗室之一;1992年國家測繪局投入開放研究基金,實驗室正式對外開放;1995年通過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國家測繪局組織的聯合驗收;2004年,在國家科技部等部委召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20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上,實驗室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獲「金牛獎」。2000年、2005年、2010年,實驗室在國家科技部開展的評估中連續三次被評為「優秀」。
實驗室主任為龔健雅院士。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李德仁院士。
實驗室遵循適度發展規模,並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拓展研究方向,不斷引進高水平人才。實驗室有固定人員97人,其中,研究人員86人。研究人員中,院士7人;教授57人,副教授25人;博士學位67人,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員46人。
目前所設的研究室有:航空航天攝影測量、遙感影像信息處理、空間信息系統與服務、3S集成與空間信息通訊、導航與深空探測,以及水環境遙感與數字流域研究中心等。

⑸ 請問武漢大學的本科專業: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全國的排名和實力如何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設GIS專業的學校之一,後並入武漢大學。武測的測繪遙感一直是很強大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相關的其他專業辦學成績也相當不錯。不管什麼樣的排名榜單,武大的GIS總是在最前幾位。更多的時候是排第一位的。

而武大的GIS專業覆蓋范圍比較廣,有制圖方向,軟體開發方向等。正式的GIS專業屬於資源與環境學院,而遙感測繪等學院也有相關的課程。總之,作為武大的王牌學院,遙感測繪資環這三個學院沒有垃圾專業,而GIS一般認為是全國最強的。不同的排名可能有不同的評分體系,這個出現些許差別是正常的,但是武大的GIS絕對是一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除了GIS專業,武漢大學的國際軟體學院還有一個相關專業,叫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這個專業側重GIS相關軟體的開發,由邊馥苓教授,即當年創辦武大GIS專業的老教授一手創辦。這個專業由於在國內開設的學校很少,而其中有一部分雖然名字相同但是內容不一樣,所以算下來全國也就兩三所開設這一專業的學校。而在這些學校當中,武大的這一專業無疑是最強的。而且武大這一專業有自己的重點實驗室,並且使用卡耐基梅隆大學(全美GIS專業排名第二)的英文原版教材。所以,如果你有意學GIS,那麼也可以考慮一下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這個專業。

⑹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考研的具體情況,及相關教材。

給個網址 http://sres.whu.e.cn/list_show.asp?id=970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研究生版招生 裡面有鏈接權

⑺ 武漢理工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怎麼樣 是不是很爛我被調劑了

坦坦盪盪說出那六個字! 此qin shou老師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風氣!!!

2003年就讀,本科住在升升公寓,上課跑馬房山和鑒湖。食堂很爛,宿舍很破,宿舍只讓接校園網,網速按Byte算(你沒看錯,聊QQ都會看不到消息);C語言老師做習題演示,結果出來的答案和教案上不一樣,她一個人在那鼓搗了半節課,學生坐下面啞口無言;接觸的專業課老師,只會就本宣科,並且人品惡劣。一個南湖校區建了多年費錢無數,新生就住後食堂還沒建好,每天用車拉飯去。。。學生家長上告教育廳,一查管後勤基建的副校長就進去了;正校長周祖德論文抄襲被媒體曝光,汽院、材料這些優勢專業江河日下。總的來說,慎重擇校,遠離武理工。

最後說點正能量的:大一大高數老師很棒,退休後返聘的,學識淵博授課風趣,待學生很熱心,對待逃課的學生也如是。

⑻ 地理信息系統與數學的關系有多大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具有特定服務功能的系統,而數字高程模型只是一種帶有數值高度的數據模型,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東西,或者說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包含數字高程模型。地理信息系統不一定有高度數據,有可能只有一個經緯度,但是如果地理信息系統里邊除了經緯度還有海拔高度,並且可以生成帶高度的模型,那麼說明該地理信息系統包含數字高程模型。除了這些,地理信息系統還可以支持數據統計和分析,圖形處理和其他服務,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相比來說,數字高程模型只是用於生成帶高度的地形的模型。
兩者詳細的定義如下,從定義可以看出,一個是完整的服務系統,一個只是簡單的數學模型,後者只是從屬於前者專為地形服務的模型數據而已: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它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簡而言之,是對地球上存在的現象和發生的事件進行成圖和分析)。 GIS 技術把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資料庫操作(例如查詢和統計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簡稱DEM。它是用一組有序數值陣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種實體地面模型,是數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簡稱DTM)的一個分支,其它各種地形特徵值均可由此派生。一般認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內的各種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變化率等因子在內的線性和非線性組合的空間分布,其中DEM是零階單純的單項數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變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礎上派生。

⑼ 武漢大學地理科學類專業和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有什麼區別,地理科學類就業好嗎

地理科學類是大類,以後會分專業,就業情況各不同。地理信息系統(科學)各方面都比專較強勢。資環官網http://sres.whu.e.cn/ 去看看吧屬

⑽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學上應用

GIS與測繪學和地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為GIS中的空間實體提供各種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數;電子速測儀、GPS全球定位技術、解析或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等現代測繪技術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動地獲取空間目標的數字信息產品,為GIS提供豐富和更為實時的信息源,並促使GIS向更高層次發展。地理學是GIS的理論依託。有的學者斷言,「地理信息系統和信息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說GIS的興起和發展是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把鑰匙,那麼,信息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將是打開地理科學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門,必將為地理科學的發展和提高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GIS被譽為地學的第三代語言——用數字形式來描述空間實體。

GIS按研究的范圍大小可分為全球性的、區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綜合性的與專題性的。同級的各種專業應用系統集中起來,可以構成相應地域同級的區域綜合系統。在規劃、建立應用系統時應統一規劃這兩種系統的發展,以減小重復很費,提高數據共享程度和實用性。
在配電自動化系統中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個重要內容:由於配電網節點多,設備分散,其運行管理工作常於地理位置有關,引入配電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可以更加直觀的進行運行管理;其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管理(FM),是將變電站、饋線、變壓器、開關、電桿等設備的技術數據反映在地理背景圖上;用戶信息系統(CIS),指藉助GIS對大量用戶信息,如用戶名稱、地址、帳號、電話、用電量和負荷、供電優先順序、停電記錄等進行處理,便於迅速判斷故障的影響范圍,而用電量和負荷的統計信息還可作為網路分析的依據;停電管理系統(OMS),是指接到停電投訴後,GIS通過調用CIS和SCADA功能,迅速查明故障地點和影響范圍,選擇合理的操作順序和路徑,顯示處理過程中的進展,並自動將有關信息轉給用戶投訴電話應答系統;另外GIS還可具有輔助配電網發展規劃設計功能等。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起步稍晚,但發展勢頭相當迅猛,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是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推廣電子計算機在測量、制圖和遙感領域中的應用。隨著國際遙感技術的發展,我國在1974年開始引進美國地球資源衛星圖像,開展了遙感圖像處理和解譯工作。1976年召開了第一次遙感技術規劃會議,形成了遙感技術試驗和應用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先後開展了京津唐地區紅外遙感試驗。新疆哈密地區航空遙感試驗、天津渤海灣地區的環境遙感研究、天津地區的農業土地資源遙感清查工作。長期以來,國家測繪局系統開展了一系列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形測圖,為建立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解析和數字測圖、機助制圖、數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也同步進行。1977年誕生了第一張由計算機輸出的全要素地圖。1978年,國家計委在黃山召開了全國第一屆資料庫學術討論會。所有這些為GIS的研製和應用作了技術上的准備。
第二是試驗階段。進入80年代之後,我國執行「六五」、「七五」計劃,國民經濟全面發展,很快對「信息革命」作出熱烈響應。在大力開展遙感應用的同時,GIS也全面進入試驗階段。在典型試驗中主要研究數據規范和標准、空間資料庫建設、數據處理和分析演算法及應用軟體的開發等。以農業為對象,研究有關質量評價和動態分析預報的模式與軟體,並用於水庫淹沒損失、水資源估算、土地資源清查、環境質量評價與人口趨勢分析等多項專題的試驗研究。在專題試驗和應用方面,在全國大地測量和數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國1:100萬地留資料庫系統和全國土地信息系統、1:4見萬全國資源和環境信息系統及1:25o萬水土保持信息系統,並開展了黃土高原信息系統以及洪水災情預報與分析系統等專題研究試驗。用於輔助城市規劃的各種小型信息系統在城市建設和規劃部門也獲得了認可。
在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方面得到很大發展。在國內召開了多次關於GIS的國際學術討論會。1985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1988年和199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先後建立了「信息工程專業」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我國許多大學中開設了rs方面的課程和不同層次的講習班,已培養出了一大批從事GIS研究與應用的博士和碩土。
第三是GIS全面發展階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來,我國的GIS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走上了全面發展階段。國家測繪局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字化測繪信息產業。1:100萬地圖資料庫已公開發售,衛:25萬地圖資料庫也已完成建庫,並開始了全國1石萬地圖資料庫生產與建庫工作,各省測繪局正在抓緊建立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應用從典型試驗逐步走向運行系統,這樣就可保證向GIS源源不斷地提供地形和專題信息。進入90年代以來,沿海、沿江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土地的有償使用和外資的引進,急需GIS為之服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用於城市規劃、土地管理、交通、電力及各種基礎設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統在我國許多城市相繼建立。
在基礎研究和軟體開發方面,科技部在「九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綜合應用」列入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在該項目中投入相當大的研究經費支持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開發我國自主版權的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GIS基礎軟體與國外的差距迅速縮小,涌現出若干能參與市場競爭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如GeoStar, MapGIS, OityStar, ViewGIS等。在遙感方面,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已建立全國基於IK4遙感影像土地分類結果的土地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國家這一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