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山丘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山丘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5 12:49:12

㈠ 氣候和地形為什麼是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最主

氣候和地形為什麼是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最主要因素呢?雖然我們說組成自然環境五大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比如植被的破壞會影響局部小氣候,像黃土高原由於植被破壞也一定使得局部小氣候發生了改變,只能是局部小氣候,氣候類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黃土高原依然是溫帶季風氣候,盡管可能降水量和溫度等發生了些許變化,但本質未變。而氣候影響植被類型卻是顯而易見具備顛覆意義的,溫帶季風氣候就只能生長溫帶落葉闊葉林,闊葉的原因是由於雨熱同期,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夏季炎熱乾燥,只蒸發而沒有降水補給,再長個大葉子不就是作死嗎?你就長硬葉林吧!這是自我保護啊!落葉子的原因就是由於冬季氣溫在零度以下,你要不落葉子的話就會把更多的表面積暴露在外,活活被凍死,所以趁早落了就成光桿司令了,不用挨凍了!南方氣溫高,咱就不用再落葉子了,咱是常綠!所以氣候對植被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其後一旦確定,你的植被類型也就跑不了的。氣候還對河流的水文特徵和土壤起到致命影響,這里不再贅述。
而地形的作用則是通過影響氣候來奠定的,這里的地形指的是大的地形單元,絕非一個小山丘或是小盆地,應該是大的平原高原或是山脈,只有足夠大才能到達影響氣候類型的程度,比如安第斯上的崛起直接阻擋了西風攜帶水汽的進入,山脈西側地處迎風坡依然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山脈西側則為背風坡,成了悲催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所以說,地形和氣候是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它倆個影響其他的要素更加明顯,而其他的要素對這兩個則不太明顯。在影響力上是不對等的。

㈡ 山丘和高山的區別在哪

一、概念不同

山丘

1、山丘:地球陸地表面的一種地形地貌。山丘亦作「 山邱回 」,基本釋答義是小土山。

2、墳墓。

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

2、傳說中的山名。

3、少數民族名。

二、出處不同

山丘:唐·李白 《江上吟》:「 屈平 詞賦懸日月, 楚王 台榭空山丘。」

譯文: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詞賦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共壽,楚王台榭空山丘。

高山:宋·秦觀 《呂與叔挽章》之一:「舉舉西州士,來為邦國華。藝文尤爾雅,經術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參見「 高山景行 」。

譯文:「舉舉西州的士,來為邦國華。藝文尤其爾雅,經典自成一家。正有高山上,不久成馳水啊。」參見「高山景行」。

三、在地理上區別是高度和坡度。

山丘:坡度較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丘陵地形是世界五大陸地基本地形之一。

高山:一般指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的高地,高山指山嶽主峰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

㈢ 地勢(地形)地貌對土壤分布的影響

湖南省以山丘為主,其中山地面積約107487.8k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0.75%,主要分布於湘東、湘南和湘西等地。海拔多在1000m以上,很多主峰超過1500m,山地土壤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垂直地帶土壤是隨著山地海拔高度上升,生物氣候條件發生相應變化而形成的,因此土壤垂直地帶譜的結構和類型決定於地理位置和山體高度。湖南省處於中亞熱帶,垂直帶譜的基帶土壤為紅壤,紅壤以上依次是黃紅壤、黃壤、暗黃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紅壤帶的分布上限也因山地的地理位置不同,水熱條件的差異,由北向南是有規律地抬升,由東向西有漸降的趨勢。如湘南的都龐嶺紅壤帶分布的上限為海拔700~800m,黃壤帶為海拔1500~1600m,以上為暗黃棕壤帶,山地頂部則為山地草甸土帶(圖1-7)。湘中的南嶽衡山,孤山突起,水熱條件變化顯著,黃壤和暗黃棕壤的分布則較低,海拔750m以下為紅壤和黃紅壤帶,海拔750~1000m為黃壤帶,海拔1000m以上則為暗黃棕壤帶,山地頂部由於高度有限,山地草甸土帶不明顯(圖1-8)。而湘北山地土壤垂直帶的分布更低,如湘東北部的幕阜山,海拔500m以下為紅壤和黃紅壤帶,海拔500~800m為黃壤帶,海拔800~1500m為暗黃棕壤帶,山地頂部則為山地草甸土帶。湘北西部的壺瓶山,海拔600m以下是黃紅壤帶,海拔600~750m為黃壤帶,海拔750~1300m為暗黃棕壤帶,海拔1300m以上為山地草甸土帶,而其西北部的八大公山,海拔460m以下是黃紅壤帶,海拔460~1000m(或1100m)為黃壤帶,海拔1000~1890.4m則為暗黃棕壤帶(圖1-9)。湘東邊境的羅霄山脈處於武夷山脈與雪峰山脈之間,武夷山脈的西北坡,土壤垂直帶譜是:紅壤(海拔700m 以下),黃壤(海拔700~1400m),暗黃棕壤(海拔1400~1800m),其上為山地草甸土(海拔1800m以上),在垂直帶譜中沒有黃紅壤帶。與湘西山地山原相連的雪峰山脈,其西北坡基帶土壤為黃紅壤,土壤垂直帶譜是:黃紅壤(海拔600m以下),黃壤(海拔600~1100m),暗黃棕壤及山地草甸土(海拔1100m以下),沒有出現紅壤帶。羅霄山脈介於兩者之間,其垂直帶譜的基帶土壤是紅壤,但其分布上限較武夷山脈低,一般在海拔400m以下為紅壤帶,海拔400~650m為黃紅壤帶,海拔650~1200m為黃壤帶,海拔1200~1700m為暗黃棕壤帶,其上則為山地草甸土帶,明顯地表現出過渡性的特點。

圖1-7 都龐嶺山地韭菜嶺—雲溪水庫土壤垂直分布圖

圖1-8 衡山東南坡土壤垂直分布圖

圖1-9 八大公山(斗篷山—黃家灣)土壤垂直分布圖

綜上所述,湖南山地土壤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特徵,土壤類型隨海拔高度變化;並且在全省范圍內,由南而北,由西而東,又呈有規律的變化(表1-5)。

表1-5 山地土壤垂直帶譜

㈣ 地理丘陵的地形特點

起伏較小,坡度和緩,相對高度較小,海拔200到500之間

㈤ 氣候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我國的地形特徵: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版26%,盆地19%,平權原12%,丘陵10%,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佔三分之二。)
我國地貌的基本特徵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2.山脈眾多,起伏顯著。 3.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我國的氣候: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風寒冷乾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高原山地氣候。

㈥ 關於地理的問題!急! 連線題. 平原 低緩山丘 山地 地勢高,起伏小 丘陵 地勢低平

平原-------地勢低平
山地-------地勢高,起伏小
丘陵-------低緩山丘

㈦ 我國4大高原,4大盆地,3大丘陵,3大平原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230萬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東西橫亘的高大山脈為骨乾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高原面起伏平緩。四周有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山等環繞。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至甘肅和新疆邊境,以及祁連山麓,北接蒙古,南抵長城。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和甘肅、寧夏和河北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高原上地勢坦盪,多寬廣盆地(蒙古語稱為「塔拉」),草原、沙漠和戈壁廣布。

黃土高原:位於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以北,東起太行山,西至洮河和烏鞘嶺。包括山西省和甘肅、寧夏、陝西、河南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多萬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山嶺可達2500米以上。為世界黃土分布最廣、最厚地區。

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西起哀勞山,東至雪峰山、武陵山,北沿大婁山,南與兩廣丘陵相接。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以及四川、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000~2000米。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被昆侖山、天山、阿爾金山所環繞。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甘、新邊境。東西長約1400千米,南北寬約52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准噶爾盆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四周有阿爾泰山、天山及西部諸山環繞,呈三角形,東西長700多千米,南北寬達45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內陸盆地。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的西北部,地處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上,被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所環繞。東西長800千米,南北最寬處達35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內陸盆地。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東部,以廣元、雅安、敘永、奉節等縣市為頂點的連線范圍之內。四周有邛崍山、龍門山、大巴山、巫山和大婁山環繞,其高度多在海拔1000~3000米。盆地底部海拔300~60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盆地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又稱松遼平原。位於祖國東北部,介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抵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最寬達400千米,總面積35萬平方千米左右,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遼河、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的。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長春附近松遼分水嶺處地勢稍高(200~250米)。松遼分水嶺以南稱遼河平原,以北的西部稱松嫩平原,東部稱三江平原。

華北平原:在黃河下游地區。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東到渤海、黃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止於蘇、皖兩省北部,同長江中下游平原相接。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沖積平原。主要由黃河、海河、淮河、灤河沖積形成。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黃河下游天然堤橫貫平原中部,將華北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稱黃淮平原,北部稱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在長江三峽以東,淮陽山地和黃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以北,向東直抵海濱。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沿江兩岸寬窄不等,可以分為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四部分。地勢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河湖眾多,農業發達。

主要丘陵

我國的丘陵較多,分布廣泛,尤其東部地區較廣。自北而南,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和兩廣丘陵等。

遼東丘陵在遼東半島,由長白山的延續部分及其支脈組成,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有千山山脈,盛產蘋果;山東丘陵在山東省中部和東部,其西部有泰山、魯山、蒙山、沂山等,其東部為嶗山丘陵(膠東丘陵),西部海拔多在500~1000米,東部多為海拔400米左右的寬谷低丘;江南丘陵指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雲貴高原以東的丘陵和低山,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及安徽省南部,丘陵之間多河谷盆地;廣東和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低山和丘陵總稱兩廣丘陵,多為海拔200~400米之間山丘,山丘之間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是重要農耕區,山區礦產資源豐富。此外,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等地區也有丘陵分布。

很多丘陵已開辟為梯田、果園或栽培經濟林木,有的丘陵區的山峰成了著名風景旅遊區。

我國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勢,利於夏季風深入內陸,使季風區面積廣闊,形成豐沛的降水,為農林牧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

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同一溫度帶內形成了不同特點的多種氣候,使各溫度帶內的農林牧經濟部門,形成了不同的特點。

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我國大河多西源東流,為發展內河航運、溝通東西交通,提供了物質環境條件,如長江、珠江等。

我國呈階梯狀分布的地勢特點,使大河流經階梯過渡地帶時,產生了巨大的水能。我國水能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為水電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獨特的高寒氣候,產生了高寒草原,出現了高寒畜牧業。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來的暖濕氣流難以北進,使得我國西北部氣候更加乾燥,影響了那裡農林牧業生產條件。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廣大的特點,進一步影響了我國氣候的復雜性,為多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環境基礎

㈧ 梯田對自然土地的影響

農業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修築梯田時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後,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水平階整地後坡面外高內低的梯田稱反坡梯田。反坡面坡度視荒山坡度大小而異,一般為300-500,坡陡面窄者反坡度較大,反之較小。田面寬1.5米-3米。長度視地形被碎程度而定。埂外坡及內側坡均為600。反坡梯田能改善立地條件,蓄水保土,適用於乾旱及水土沖刷較重而坡行平整的山坡地及黃土高原,但修築較費工。

坡式梯田
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階梯狀而地塊內呈斜坡的一類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來。為了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則在適應位置壘石築埂,形成地塊雛形,並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塊內坡度逐步減小,從而增加地表徑流的下滲量,減少地面沖刷。許多地方在邊埂上栽桑植果,栽種黃花草等,既鞏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條件許可時,坡式梯田應改造成水平梯田。

[編輯本段]復式梯田
指因山就勢、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開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種形式的梯田組合。它的修建宜經過統籌規劃,在必要條件下還可配合水平溝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蝕能力。修建復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節省工程投資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梯田,沿著陡峭的山坡層層向上分布,就像是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階。梯田是為種植莊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類改造地表形態最令人驚嘆的方式之一。
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起初人們清除森林或小山項,以便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者作為防禦工事。大致在同一時期,這類梯田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
梯田要注意防止侵蝕,即雨水沿山坡沖走土壤。大多數梯田邊緣都圍有石牆,以防止土壤的流失。在沒有石頭的地方,梯田的邊牆採用了長滿草的土埂。在梯田「台階」內的土壤能夠保存雨水,確保植物得到足夠的水分。
▲梯田布滿秘魯的這個山谷,並延伸到肉眼所能見到的遠方,構成一幅由小塊農田拼綴起來的畫面
▲幾百年前,南美洲的土著人修建梯田來種植糧食作物。直到今天這些梯田有的還在使用
光閃閃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鏡子,這是在亞洲許多水稻種植區出現的景觀。梯田發光是因為它們存有水。水稻種植睚這種槽形梯田中,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長。通常藉助錯綜的溝渠系統向梯田供水。

總的來說,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修築梯田時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後,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