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

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5 10:41:51

A. 新疆烏魯木齊市的人口地理位置環境

人口

都市消費晨報、亞心網全媒體快訊(首席記者 於江艷)據第六次人專口普查和2015年公安人口年屬報資料測算,2015年年末烏魯木齊全市常住人口355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18]

民族

烏魯木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13個。除維吾爾、漢族外,世居的有回、哈薩克、滿、錫伯、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等族。烏魯木齊市有少數民族49個,總人口311.03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口徑)。

B. 維吾爾族的主要分布區

1、維吾爾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三地區,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2、新疆現有55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塔塔爾等13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博爾塔拉等地;

回族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自治縣及五個回族鄉;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蘇自治州;蒙古族住在巴音郭楞、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縣;塔吉克族生活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錫伯族主要居住在伊犁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族居住在烏魯木齊、伊犁、昌吉、哈密等地;烏孜別克族住在喀什、伊寧、塔城、烏魯木齊、莎車等地;俄羅斯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等地;新疆達斡爾族主要居住在塔城市的阿西爾達斡爾鄉;塔塔爾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和南疆部分地區。

(2)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1、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

(1)維吾爾族一般是小家庭,子女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過去雖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多由家長包辦,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這種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了很大的變化。

(2)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築,用天窗採光,屋內設有壁爐,燒柴作飯、取暖。有些人家的牆壁上有用石膏雕塑的壁龕,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裝飾家庭的藝術品。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後,一般都栽培著桃、杏、蘋果、桑樹等,門前往往種植匍萄,形成涼棚,有些人家在庭院里種植各種花卉。

(3)維吾爾族農民日常的食品有饢(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待客、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飯。集市上出賣的烤肉、烤饢、薄皮包子、小水餃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

(4)維吾爾族植棉和棉織業歷史悠久。過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長袍稱為「袷袢」;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穿黑色對襟背心,現在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尕巴」(四愣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2、維吾爾族的宗教與節日

(1)維吾爾族在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紀後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正統派(遜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依鄯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取消了上層宗教人士干涉司法(如設立宗教法庭)、干涉教育、徵收宗教捐稅(如吾守爾、扎卡特、卡斯布里)等特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2)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齋節(肉孜節)、古爾邦節(亦稱庫爾班節或獻牲節)、諾魯孜節。以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最為隆重。

C. 新疆屬於北方地區嗎

大方位屬於中國北方,細化屬於中國西北地區。

中國簡單的劃分方法就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為北方,長江以南為南方,當然還有具體細化。准確來說,新疆屬於西北地區。

中國按照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活動、人文景觀的差異,分為四大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新疆、內蒙古基本都屬於西北地區;北方地區是秦嶺—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的區域。

(3)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地處東經73°40′~96°18′,北緯34°25′~48°10′之間。首府烏魯木齊市,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邊界線長度佔四分之一(5000多千米),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為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縣。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常住人口2444.67萬人(2017年末)。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24省市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新疆位列第五。新疆將全面落實南疆地區14年免費教育政策,推進其他地區14年免費教育,逐步實現全區15年免費教育,即學前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區。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89個縣(市),其中33個為邊境縣(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新疆

D. 新疆常見地址類型及分布論文

哈薩克族的分布哈薩克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全世界有近150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哈薩克、中國、蒙古國、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國,中國的哈薩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和吉木薩爾、木壘、巴里坤草原,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爾木和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舞蹈哈薩克人的舞蹈具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舞步輕快有力,剛健蒼勁,動作瀟灑優美。舞蹈多用「動肩」,步法上多用「馬步」,動律性強,表現風格粗獷剽悍。哈薩克民族主要是一個游牧民族,所以他們的舞蹈以騎馬為題材的較多,有《騎馬舞》、《馴馬舞》、《騎馬勇士舞》、《可愛的小馬駒》、《牧馬舞》和《賽馬舞》等。舞蹈主要表現的是駿馬在草原上賓士的各種驕健姿態,表現了哈薩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氣質。還有一類舞蹈是表現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勞動的,主要有《擀氈舞》、《擠奶舞》、《剪羊毛舞》、《織花毯舞》等,表現的是一種忙碌而歡快的勞動場面。狩獵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薩克人的重要生產活動,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他們細致觀察各種動物,掌握了動物的各種特性,並積累了和它們斗爭的經驗。這些都被哈薩克人民編成了舞蹈,豐富了哈薩克人民的舞蹈藝術。有《鷹舞》、《熊舞》、《斗熊舞》、《瘸熊舞》、《孤雁舞》、《瘸鴨子舞》等,表現了哈薩克人民在狩獵時的情景,這些舞蹈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哈薩克民族樂器◆打擊樂器主要有達布勒、達吾勒帕孜、省達吾勒、當哈拉、斯得爾馬克、阿提推亞克、阿克塔亞克、玉茲塔克勒達克等。
達布勒,是哈薩克人一種古老的戰鼓,作戰時,用以鼓舞士氣。喜慶時,用以烘托氣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樹干製成,兩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獸皮,原始鼓的體積不大,常馱於馬或駱駝背上。後來種類不斷增加,體積也增大,並且安裝了皮繩或木質把手,便於搬動。其外形類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這可能是由於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薩克族後,互相影響的結果。 達吾勒帕茲,原是一種木製框、綳有皮革的樂鼓,下有三隻柱腳。因其附有控制裝置,故哈薩克人又稱之為「可松緊鼓皮的鼓」。以後由木框改為銅、鐵框,雙棍擊擂,聲音鏗鏘有力。這種樂器在歷史上常用於狩獵和戰爭。 省達吾勒,實為達吾勒帕孜的樂器變體。體積小,便於攜帶,用銅製成,單面蒙皮,敲擊起來尖利刺耳,常用於狩獵。哈薩克人稱之為銅鼓或三腳鼓。 當哈拉,原為薩滿巫師用的神具,相當於現在的鈴鼓。哈薩克人稱之為「帶響環的手鼓」。與維吾爾族的達甫、烏孜別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爾相似。最初的當哈拉是用一段鑿空的樹干或薄木板彎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層皮革,鼓圈周圍串著許多可以活動的小鐵環,擊奏起來叮當作響。 阿薩塔亞克,是握在手中搖撼發聲的樂器,亦為薩滿巫跳神時所用,形同傘,由一大一小兩個組成,圓頂周圍綴有許多小項鏈式的銀響環,蓋上雕鏤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全長約1.3米。演奏時主要是靠搖撼發出沙沙聲音,富有節奏感。故亦稱搖撼桿或棍棍音,與維吾爾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製作上復雜一些。 斯得爾馬克,這種樂器狀似盾牌,上鑲有許多小環,頂端插有幾束貓頭鷹毛,故也稱為「貓頭鷹音」。因樂器帶柄,擊打者可持柄搖動以助節奏,聽之清脆悅耳。 阿提推亞克,是一種擊奏樂器,由兩個組成一對,演奏時互相擊打,摹擬出馬蹄的聲音,其狀也酷象馬蹄,故哈薩克人亦稱之為「馬蹄音」。玉茲塔克勒達克,由兩支大小不一的牛角製成,演奏時用木槌敲擊,發出篤篤木魚聲,主要用於打擊節奏。 ◆吹奏樂器主要有色不孜克、卡爾得乃、阿德爾那和各種斯爾那依。色不孜克,哈薩克語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薩克族民間藝人最常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被哈薩克人民譽為「心笛」。這種樂器類似漢民族的豎蕭,是一種豎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種「從文依草」製成,如今發展到用松木、骨頭、銅片、鐵筒和鋼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長約50厘米一70厘米不等。管開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腸細繩保護,現改用銅絲。不吹時套木塞,以保護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潤濕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吹奏時發出不同音階,同時用喉頭發出持續低音,形成雙聲部,音量較小,音色柔和,似鹿鳴。卡爾得乃,是一種聲音響亮的類似號角的長簡喇叭,據考證可能由古代西域馬上樂器骨角或銅角發展而成。目前所見的為黃銅製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彎呈之字形。古時候此種樂器曾做為作戰時鼓舞士氣的號角,或向遠方傳遞警報的工具。可爾得乃還可以演奏軍樂,在迎賓、集會和凱旋儀式上演奏。阿德爾那(獨孔笛),是哈薩克族的古老樂器,長約60-70厘米,音量較大,樂器形制較卡爾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間狩獵時,用它模擬鳥的鳴囀、狼的嗥叫、駱駝的悲呼、駿馬的長嘶。特別是用它模擬呦呦的鹿聲極為真實,能誘捕到獵物,故民間又別稱之為二鹿笛。在戰爭年代,哈薩克人常用阿德爾那發令沖鋒,傳遞信號,鼓舞戰鬥士氣。斯爾那依,哈薩克人稱之為口弦。它在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稱為沙孜斯爾那依;用蘆葦做的口弦稱為哈木斯斯爾那依。口弦又被稱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製作材料因地而宜,簡單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質、骨質和葦質。現在多以鐵、銅、銀等金屬製成。其形如鉗,外圈中部連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彎曲突出。演奏時左手執口弦,置於唇間,右手撥彈簧舌尖端,以氣振額發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樂,給人以一種竊竊私語之感。一般為婦女們演奏。在哈薩克民間還有一種阿吾茲闊不茲的吹奏樂器,也屬口弦類。◆拉奏樂器庫布孜,用整塊木頭雕鑿製成,呈彎柄勺形,琴頸短,琴腹是大勺狀,全長為60-70厘米,音箱腹面張開,背面下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上張兩根或三根用馬尾或牛筋、駱駝筋製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樹膠擦拭,琴勁無指板、無品位。演奏時,兩膝夾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馬尾弓拉奏。琴聲與小提琴聲相仿,演奏方法較小提琴復雜。現代庫布孜經改進後,增加為四根琴弦,並安裝有紙板和共鳴箱,拉奏起來,聲音細膩、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現力。目前常用於舞蹈伴奏。克勒庫布孜和尚庫布孜實為庫布孜簡單和復雜的兩種同類樂器。克勒庫布孜琴製作無一定規模,只能在邊遠偏僻的山區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薩克族民間古老的拉奏樂器之一。琴身為整塊木料鑿成,一根弦無指板,常用馬尾制弦,琴為弓形,古樸而簡潔。尚庫布孜則為哈薩克民間近代流行的一種復合拉奏樂器。此琴由鐵皮製成,犁形,上面固定鋼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鈴,拉奏鋼弦。演奏時,琴弦與鈴聲匯融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曲調和音響,此樂器在民間多為婦女演奏。◆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數是兩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腸製作,現在已用尼龍纏鋼絲弦代替了羊腸弦,並增加和使用了銅質品位。改革後的冬不拉,在原基礎上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個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個琴品,最近出現了調21個琴品的冬不拉。根據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長短、所綳琴弦和纏品位數目多少以及伸縮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將其定名為五種不同類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稱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稱為「魯里瑪」;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稱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稱為「巴茲」,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稱為「庫拉勒巴茲」。此外還因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有十幾種。謝勒鐵爾,由整塊木料鑿成,琴腹蒙皮革為音箱,一般長約65一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沒有琴品(琴級),故常稱為無品冬不拉,多數為兩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間稱之為二弦謝勒鐵爾和三弦謝勒鐵爾。琴弦常用馬尾絲直接固定,用公馬尾絲製作的為佳品。琴首沒木軸,通過弦軸,調試音律。薩孜,是哈薩克族人民傳統娛樂活動以及民間對唱時常用的伴奏樂器。長50厘米-1米。形制柄長弦多,上設有6 個琴軸,綳牲畜腸弦,琴面板上常繪有民間圖案,或繪制飛禽草木圖案。節特根(也稱節特曼、節特康),琴身長1米左右,呈長方形,用整塊木頭雕鑿而成,木盆狀音室,類似漢民族古琴和古箏式的卧式彈奏樂器,用馬尾絲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當琴碼。節特根無松緊琴弦的琴軸,而是通過左右移動做為琴碼的踝骨來調節音調的高低。由於琴有精良的共鳴箱,備有較多的琴弦,所以彈奏起來音量大,音域寬,音色優美動聽。皮克利,是一種雕鏤精細、鑲嵌美觀的兩根弦彈奏樂器,形制小巧玲戲,類似曼陀鈴琴。有人將其劃在冬不拉樂器類,稱其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類。綜觀哈薩克的彈奏樂器,大致可分為橫卧式與豎立式兩類,以後者為主,前者為副,可稱為哈薩克的主體樂器類。哈薩克的彈奏樂器彈奏性強,餘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強,音色明亮、清脆,技巧靈活,為該族彈唱音樂的主要樂器,亦可用於獨奏式合奏。

E. 關於新疆的資料

1、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國內與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相鄰,周邊依次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是中國面積最大、交界鄰國最多、陸地國界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區。

2、歷史沿革

新疆古稱西域(意為西部疆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遷徙融合的走廊,是"多元一體"文化和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政權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並於同年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清乾隆後期改稱西域為新疆(意為故土新歸),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設在烏魯木齊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斗,新疆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3、區劃人口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55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塔塔爾等13個民族。截至2017年末,新疆總人口2444.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7.18萬人,城鎮化率達49.38%。

截止到2019年9月,全區轄有14個地級行政單位,其中包括5個自治州、5個地區和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吐魯番、哈密4個地級市;有68個縣、24個縣級市、13個市轄區;有872個鄉鎮,其中包括 42個民族鄉;有城市社區2810個,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村501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有14個師、178個農牧團場,總人口283.41萬人。

4、氣候

新疆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境內山脈融雪形成大小河流570多條。冰川儲量2.1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42.7%,有"固體水庫"之稱。水資源總量832億立方米,居全國前列,但單位面積產水量僅為全國平均的六分之一。

5、礦產

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截至2017年底發現的礦產有142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82.08%。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13種,居前五位的有56種,居前十位的有77種。煤炭探明資源儲量4461.02億噸,石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9.09億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54萬億立方米。

據全疆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新疆石油預測資源量230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預測資源量16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預測儲量的40%。鐵、銅、金、鉻、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

(5)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成立過程:

新疆和平解放(1949.9.25)後,仍沿用過去的行省制(1884年)。1949年12月,在中共中央及中央新疆分局的領導之下,成立了以包爾漢、高錦純、賽福鼎為領導的,由新疆各族各辦代表組成的新疆省人民政府,在政府內設立了民族事務委員會管理民族工作。

1952年8月,新疆省召開第一屆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決議》,宣布成立新疆省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委員會,包爾漢擔任主任。

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從鄉一級開始試點。1954年6月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成立,並按自治要求改組各級機關。這是新疆建立的第一個專署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7月,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等3個專區級民族區域自治。

1955年9月12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撤銷新疆省建制、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議案》。9月30日,新疆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撤銷新疆省建制。

參考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建立回顧

參考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概況

F. 阿克蘇的地理位置

阿克蘇市位抄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東與沙雅縣相鄰,西與柯坪、烏什縣毗連,南與阿瓦提、洛浦、策勒縣接壤,北與溫宿、新和縣為界。地理坐標為北緯39°30'ˇ41°27',東經79°39'ˇ82°01'。市境總面積18369.9平方公里,全市總面積18369.9平方公里,人口56萬人,建成區28.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2.8萬人,有維吾爾、漢回、柯爾克孜、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烏孜別克、壯、滿、錫伯、布依、土家、苗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3%,漢族占總人口的57%,人口密度30.8人/平方公里。 東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隔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和田地區相望,西南連接喀什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以天山為分水嶺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相連,西北同吉爾斯斯坦共和國、哈薩剋期坦共和國交界 。

G. 中國處於什麼地理位置

中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國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中國的經緯度位置: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5] 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當。

中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為中國南海南沙群島區域的一座暗沙,是實際上的中國領土的最南端(非位於其東北約15海里的曾母暗沙)。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立地暗沙屬於海南省三沙市管轄。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中國東西跨越經度60多度,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相差5個時區。

(7)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陸地領土: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及其附屬各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包括釣魚島群島、蘇岩礁),陸地領土約960萬平方千米。

海洋國土:渤海全域和黃海、東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共約470萬平方千米,其中,南中國海九段線以內的所有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中國領空為領土和領海以上35千米的空域。

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長18400多公里,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約為35989.76平方公里。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公里,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

國土面積: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居世界第三位。 [47] 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

H. 新疆喀什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

新疆喀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有:

喀什地區地處歐亞大陸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西南部。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北與柯坪縣、阿瓦提縣相連,西北與阿圖什市、烏恰縣和阿克陶縣相連,東南與皮山縣相連,西部與塔吉克相連,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周邊鄰近國家還有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印度3個國家。

喀什地區三面環山,一面敞開,北有天山南脈橫卧,西有帕米爾高原聳立,南部是喀喇昆侖山,東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諸山和沙漠環繞的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猶如綠色的寶石鑲嵌其中。

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貌輪廓是由穩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侖山地槽褶皺帶為主的構造單元組成。印度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北冰洋的寒冷氣流也較難穿透,造成喀什地區乾旱炎熱的暖溫帶的荒漠景觀。

(8)烏孜別克族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喀什的風景名勝有:

一、金胡楊國家森林公園

澤普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澤普縣西南40公里處的亞斯墩林場境內,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風景區內天然胡楊林面積廣達1.8萬畝。公園原始胡楊林保護完好,葉爾羌河與其分支環繞公園,具有兩河加一島的特色。2003年11月,被國家林業部正式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

二、喀什老城

喀什噶爾老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心,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南至人民路,北至色滿路、亞瓦格路,西至雲木拉克夏路,東至吐曼河觀光帶,包括吐曼河風光帶,東湖、南湖和人民公園等全景開放式景點,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

三、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山體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西部塔吉克境內主峰共產主義峰海拔7495米,列寧峰7134米。東西部差異顯著。西帕米爾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都很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喀什

I.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

白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保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

藏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朝鮮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高山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

哈尼族介紹
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

哈薩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赫哲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

基諾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

滿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門巴族介紹
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

納西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

傣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

徳昻族介紹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

東鄉族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

怒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獨龍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布朗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

瑤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

仡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畲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

佤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

彝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裕固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

壯族介紹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

烏孜別克族介紹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錫伯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

塔吉克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塔爾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

你的分可不好掙呀。

J. 西南地區著名的少數民族

水族,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佤族是雲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盂連等地,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有35.1萬多人,其中西盟、滄源兩個佤族自治縣就有18萬多人。原稱「卡佤族」,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

佤族地區處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山巒重疊,平壩極少,被稱為阿佤山。山區氣候比較復雜,盛產經濟林木。密林深處,棲息著象、虎、豹、熊、鹿、野豬等珍貴野生動物。

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從事農業為主,喜飲酒、嚼檳榔。嚼檳榔使許多人染成黑齒赤唇,以此為美。飲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節慶、婚喪、待客、議事時,都要按傳統禮儀敬酒,因而有「無酒不成禮」之說。

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舞」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有27萬多人,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數居住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兔峨鄉之外,多數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三縣,斷斷續續綿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的南端,與僳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雜居。

怒族有自己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己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

門巴族聚居位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過去,由於山川阻隔,對外交通十分困難,外界人很難涉足,令人們十分嚮往。

門巴族的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著名的詩歌集《倉央嘉措情歌》為六世紀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

門巴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林業。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加金》曲是珞巴族專門用以敘述民族歷史的最古老曲調,在當地廣為流傳。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自稱為哈尼、卡多、雅尼、碧約、布都、白宏等,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占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布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區已發展到地方經濟;有的保存著土司制度的殘余;瀾滄西南部,孟連、滄源,耿馬和西雙版納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領主所統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殘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采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分,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葯材和特產。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分,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葯材和特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