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華中自然地理環境

華中自然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5 08:36:43

❶ 華東 華南 華中 東北四個地區內部差異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本單元的內容分我國的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兩方面。每一部分內容在講述時,都是先大後小,先粗後細。如自然差異,先講全國的三大自然區,然後再講每一個自然區內部的差異;經濟差異,先講全國的三個經濟地帶,再講每個地帶的特徵、差異與發展。

我國的自然差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在自然環境方面存在的差異。綜合地形和氣候這兩個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因素,可把我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每個自然區在地形和氣候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還間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並且形成各區內部差異的主導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終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有明顯差異。由此可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不是僅依靠某一種自然要素的劃分,而是一種綜合性劃分。這種綜合劃分能反映出自然區之間最大的差異。

經濟差異這部分內容主要從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出發,講述我國明顯存在的地帶性經濟差異,並剖析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以及我國為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三個地帶間協調發展所應採取的發展戰略。

本單元的知識與義務教育初中地理的內容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如三大自然區在地形、氣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徵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紹,但初中地理這部分內容是分要素講述,在本單元則是分區域講述,把各要素落實在各區域上。所以說本單元中涉及的許多知識點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識為基礎的,是初中區域地理知識的提煉和綜合。要學習好本單元的知識,需要對初中地理有關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本單元共分4課。自然差異部分2課,經濟差異部分2課。重點就是抓住差異性,從差異中尋找制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為後面各單元做好知識准備。

一、上一課重點是講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全國性差異,本課的重點在於分區講述各區內部的地區性差異。在不同的自然區內部,由於地區差異的主導性因素不同,地區性差異的變化規律也不同。在東部季風區,主導性差異因素是由緯度決定的熱量條件,故呈現出南北方向的變化規律;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主導性差異因素是由經度決定的水分條件,故呈現出東西方向的變化規律;在青藏高寒區,主導性差異因素是由高度決定的水熱條件,故呈現出垂直方向的變化規律。

二、主導性差異因素只是決定區內差異的主要因素,並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東部季風區,主導因素是熱量條件,但在北部地區,水分條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作用不如熱量條件明顯。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除了水分條件這一主導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現了隨高度發生的變化;在西半部地區,由緯度決定的熱量條件也影響了地理環境變化。在青藏高寒區,除了垂直方向的變化外,還體現了呈東南—西北方向的水平變化。在這一課,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各個自然區內部的主要變化規律,因此在每一個大標題上,都點出了該區所要講述的變化規律,如「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等。

三、由於課時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個自然區內部的主要差異,簡明扼要地講述各個自然地區的特點,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其中涉及到的有關界線,是依據主導性差異因素所選取的某一指標,如熱量指標或降水量指標。但應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個自然區內部的主導性差異因素並不是惟一因素一樣,在劃界時,這一主導指標也不是劃分的惟一指標,具體的分界線只能是與這一主導指標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界線與指標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白變化的規律即可,不宜要求學生掌握界線的詳細位置。

❷ 武漢的基本自然地理特點如地理位置 地形和氣候特點等

果說大,的確武漢很大,中國的城市中能夠超過武漢規模的最多不超過3個;武漢最早被作為都城是在三國時期,當時被稱為夏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昌,如今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的鼻祖就是三國時間吳國在龜山上建立的訓練水軍的閱兵樓。形成今天武漢三鎮的格局要歸因於明朝期間的漢水改道,從此將漢口和漢陽區分開來。漢口雖然是最後形成的,但是它的發展速度遠遠的超過了其它兩鎮,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漢口從明到清末數百年間迅速發展為中國重要的商埠,貨物集散地;漢陽的崛起要歸功於張之洞的洋務運動,重工業,鋼鐵廠,兵工廠讓漢陽一夜之間騰飛。惟獨武昌一直默默無聞。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唯一的兩個大都市:上海和武漢,同時被列為了直轄市。幾年之後,武漢的命運出現了第一次轉折:別降級為副省級城市。但是這並不能影響武漢的地位,因為此時大批「武」字頭的重工業落戶武漢,武漢長江大橋的完工,武漢依舊為國民經濟建設貢獻巨大的力量。武漢落後的轉折是連續錯過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身處內陸的武漢沒有從改革中獲得任何機遇,而其他沿海城市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和再發展。怨天不如尤人,長久以來,武漢政府的領導習慣以直轄市自居,和省政府的關系一直很微妙,導致省政府對武漢建設並不是很關心。可以這樣認為從80年代到上個世紀末,武漢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而整個城市建設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難怪別人把偌大的武漢戲稱「最大的縣城」。

武漢的機遇源自新世紀的開始,尤其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省委俞書記原任建設部部長,明確指示湖北省要把武漢作為建設的重點,而新一屆武漢政府求真務實:正視落後和差距,正確定位武漢的發展方向。近幾年來,武漢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事在人為,發展不是僅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更要自己的努力,省市政府的明確目標是腳踏實地,將武漢不僅建設成為城市規模大,而且經濟也要作強作大。在中部崛起中成為領軍人!

誤讀武漢天氣:外地人經常把武漢的夏天說的十分恐怖,實際初夏從每年的五月中旬開始,暑期進入盛夏,盛夏氣溫最高氣溫大部分時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氣溫比較高,一般在29-30,為什麼給人感覺悶熱呢?武漢水系發達,經過白天的水氣蒸發,導致空氣濕度大,所以給人很不舒服悶熱的感覺,一般到夏天在沒有空調比較難入睡。到了九月,氣溫也可能達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氣溫不再很高,十月之後進入初秋,氣溫會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20-25,天氣乾燥,有時候氣溫也會異常達到接近30或超過。從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十分厲害,超過10度的降溫很常見,從12月底到來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氣溫在一般在1-3度,天氣好時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時常常在0度以下,武漢大 部分家庭是沒有安裝暖氣的,因此家中覺得比較陰冷。三月後進入初春,氣溫回升很快,最高氣溫可以到達20多度,但是低溫還是比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間氣溫下降15到20,大雪紛飛。

理解城市建設:武漢城市格局兩江三鎮,坐擁七湖。水資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10倍。讓人擔憂的是,在過去的時光中,這些寶貴的水資源或重或輕的受到了污染,如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整治。21世紀是水的世紀,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寶貴的水資源。在武漢城市大格局的背景下,武漢的城市建設不得不已江湖為軸線,因此城市不是很中規中矩,給人的感覺有點亂。的確,橫跨兩江對城市建設有很大的約束,尤其對交通建設十分不利,常常出現斷頭路,所以在一些主幹道和過江通道上發生大規模的交通擁擠,在重要的節日更加明顯。必須承認這是武漢做的不好的地方,雖然現在在大規模的改善道路環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

生活:武漢至少現在不被大家認為適合發展:人才流失,工資水平低......但是排除天氣因素(對於外地城市的人),個人認為是個生活的好地方:城市中有山有水,滾滾長江穿城而過,城市裡面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物價水平中等,商品種類齊全,商業競爭激烈,而消費者從中可以的到很多實惠。尤其是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小吃。節假日和家人,朋友或愛人去或逛街,或去爬山,或去東湖,或去感受滾滾長江和江城的夜生活,都別有情調

交通:武漢九省通衢人們應該十分熟悉了:已有京廣線和在建京廣高速線,以及未來沿江鐵路線穿城而過,京九線檫邊而過,武漢擁有三座特大型火車站。京珠,滬蓉高速匯集在此。由於武漢市是唯一沒有健全軌道交通的特大城市,因此城市公交線路十分發達,出行方便。尤其是武漢的公交車,一元錢可以讓你有飆車的感受,很多時候打的還沒有公交快,尤其在晚上,就是極品飛車地上狂飆。

教育:武漢高校雲集,教育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武昌的發展規劃是建設成為教育城區。教育是國民發展的根本大計,武漢每年培養大批人才,但是基本都流失沿海,現在武漢面臨著如何挽留人才為城市建設做貢獻。

商業工業:武漢商業自古就十分發達,尤其是有百年歷史的漢正街,商賈雲集。武漢是華中地區物流中心和集散地。而城市商業呈現出多國鼎立的局面,沒有壟斷,激烈的競爭,使得武漢商品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商家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市民得到的實惠很多,在武漢購物很劃算。武漢的重工業主要有武鋼集團,東風汽車,武船......如今青山區以武鋼為主,而漢陽經濟開發區以東風為龍頭,力求大造工業城區。

人文:武漢的人文歷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來武漢不習慣武漢人說話,感覺如同吵架。其實這和武漢人熱情豪邁有關,說話的時候聲音大,帶有漢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漢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漢人都是很熱情的。武漢人有一種拼搏鬥爭不服輸的精神:抗擊特大洪水,抗擊非典疾病。如今,這種精神正逐步體現在整個城市的建設之中。傳統的漢文化已經淹沒在了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只有在一些老街小巷當中偶爾看見的幾張竹床,老一輩邊納涼邊聊天,才能從中看到一些特有文化的影子......

前景:武漢要以水興城,大造一個適宜居住的花園濱水城市。武昌作為重點建設的教育之都,漢口以商業為建設中心,漢陽的目標是工業新城。將市區內兩江沿岸建設出世界上規模最大,獨一無二的親水休閑平台;到2020年,7條軌道交通線,220公里運營線路將全部建成,長江之上將建成7座大橋和3條過江隧道,真正讓交通暢通無阻。

不足:自身經濟基礎不夠強大,完成資本累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老城區面積大,改造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武漢市民的素質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主要體現在:文明乘車,文明穿越馬路,文明用語,個人文明的生活習慣;就目前看來,主要體現在父輩一代,因此為了文明武漢的明天,要從年輕一代抓起文明素質教育。一個城市的成功不僅僅需要物質文明,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

武漢敞開胸懷,歡迎來客!

❸ 華中地區自然環境如何近年來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華中地區是中國植物資源的核心地帶,華中地區植物資源無論是物種數量還是回區系成分,在世界上均答具有極強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有性。

中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個區域的植物種類特色不一,但南方與東南亞接壤,北邊與蒙古、俄羅斯及中亞諸國毗鄰,西疆又與印度等國緊靠,所以這些區域的部分植物並非中國獨有,而真正有中國特色的植物在華中地區較為集中,像三峽、神農架一帶就是許多中國特有植物的原產地。
華中地區既是我國南部亞熱帶與北部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又是我國西南部高原與東部低山丘陵的連接區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植物生長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被列為世界上25個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之一。目前,中國植物的特有屬92個、特有種4035個,其中華中地區分別為31個、1591個。
我國主要的酸雨區有 西南 、 華中、 華東酸雨區,其中 華中 是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❹ 請問華中師范大學考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什麼區別啊急。。。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初試考的科目都一樣,復試的時候不一樣。

❺ 華中地區的地理環境

河南省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湖北省、湖南省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淮河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集中於夏季,冬季北部常有大雪,通常集中在河南省境內。
河南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湖北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
湖南位於長江以南,緯度偏低,為大陸性特徵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可以用四句話概括湖南的氣候特徵: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溫多變,夏秋多旱;嚴寒期短,暑熱期長。 華中地區水資源豐富。
河南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水資源人均佔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國第22位,佔全國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水力資源蘊藏量490.5萬千瓦,可供開發量315千瓦 ;
湖北省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約800餘個,湖泊總面積2983.5平方公里。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擁有水資源總量為825.28億立方米 ;
湖南省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淡水面積達1.35萬平方公里。湘北有洞庭湖,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江、資水、沅水和澧水等4大水系,分別從西南向東北流入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5公里以上河流5341條,河流可通航里程1.5萬公里,內河航線貫通95%的縣市和30%以上的鄉鎮。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湖南省水資源總量1689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2500立方米,水資源相對較豐富 。

❻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❼ 華中師大的自然地理學怎麼樣歷史地理學呢

華中師大的人抄文地理還行,主要還是做湖北省旅遊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這一塊,自然地理的話就不好說了。當然,全國的話,中山大學,以做旅遊規劃的人文地理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歷史地理,碩士的話,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沒有這個碩士點,歷史文化學院有。要考歷史地理,畢業之後准備到地理這一塊工作的話,建議考復旦大學(復旦的歷史地理出來教歷史和地理都行)和陝西師范大學。當然,武漢大學和北大的歷史地理也值得奮斗,但是比復旦和陝師大遜色。
自然地理的話,建議考南京師大、陝西師大或東北師大吧。當然,其他的,像北大、北師大、華東師大、蘭州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更強啊。
當然,華中師大做自然地理的張毅、吳宜進、周勇等老師人挺好的。做歷史地理的龔勝生、張全明在全國還是有一定名氣。
本人就是華中師大地理專業的,不妄自菲薄,也不忽悠年輕人。

❽ 中國華中 華南 華北是華東之類的是怎麼分的

華北:地區名——一般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1949~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

華南:地區名——在自然地理上廣義的華南地區,指中國南嶺以南及武夷山以東地區,包括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華東:地區名——一般指中國東部7省1市所在的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和上海市。1950~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

華中:地區名——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長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部分地區。

(8)華中自然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先後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簡稱大區。華北由中央直轄,東北設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大區設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是一級地方政府,分別管轄若干省級行政單位。

1954年,撤銷六大行政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地區改由中央直轄。這一劃分方式影響比較深遠。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❾ 華北,華中,華南,華東這幾個地區是怎麼劃分的

華北、華南、華東、華中是按照中國地理大區劃分的。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市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拓展資料

1、華北地區1949~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個地形帶。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面積125.5萬平方千米。1990年全區人口1.32億。漢族為主,有蒙古、回、滿等少數民族。是中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鐵礦儲量佔全國1/4,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區內工農業均較發達,是中國最大的能源工業基地、重要的鋼鐵基地和棉花基地。

2、華南地區屬熱帶、南亞熱帶氣候。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經濟基礎較好。是中國經濟建設的前沿,對外開放的窗口。擁有豐富的土地、水、氣、生物、礦產和旅遊資源,有較好的工業和商業外貿基礎。


3、華東地區1950~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為主。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面積79.47萬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3.32億,佔全國29.0%。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5681.98億元,佔全國32.2%;國民收入4888.19億元,佔全國33.9%(以上數字均不包括台灣省)。全區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技術水平較高的經濟區。輕工、機械、電子工業在全國佔主導地位。鐵路、水運、公路、航運四通八達。是中國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之一。

4、華中地區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長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部分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