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礦區地理位置圖
A. 銅川礦務局的王石凹
1、地理位置
銅川礦務局王石凹煤礦位於銅川市東郊13公里處的傲背村。
2、自然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0.6℃,極端最高37.7℃(6月),最低-18.2℃(一月)。
降水:降水集中分布於7-9月份為54%,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蒸發量1640mm。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3、交通條件
鐵路:鐵路通過縣境,銅川-蒲城環形煤炭專運鐵路與西延鐵路交匯,鐵路總長145公里。
公路:公路有渭清、西禹公路,公路總長1414公里。 1、礦區歷史
王石凹煤礦由前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提出初步設計方案,西安煤礦設計院承擔技術設計。
1957年王石凹煤礦開工建設。
1961年11月20日王石凹煤礦建成移交生產,年設計能力120萬噸。 1、礦區條件
王石凹煤礦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之一,是銅川礦區煤炭生產的大型骨幹礦井之一,也是當時我國西北地區的第一座最大的機械化豎井,全礦現有3574人。
①生產能力
王石凹煤礦設計能力為年產120萬噸。
2、煤種煤質
王石凹煤礦主要生產5#焦瘦煤,發熱量在5000-5600大卡,供省內各電廠等用戶。 1973年王石凹煤礦首次達到設計能力,原煤產量達到120.1萬噸。
1979年王石凹煤礦原煤產量達到133.3萬噸。
1985年王石凹煤礦又以年產原煤151.33萬噸的紀錄,第三次奪得全國高檔普采冠軍。
2004年王石凹煤礦原煤產量166.82萬噸,為歷史最好水平,先後有6年達到和超過礦井設計能力,有13年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生產計劃。
B. 銅川礦區地質環境保護規劃
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原料,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煤炭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煤炭產量持續增長,生產技術水平逐步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又出現了一系列的地質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土地壓占、水資源破壞、地面塌陷等,影響到煤炭資源的開發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我們需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煤炭生產及環境治理經驗,來減少或避免再出現上述的地質環境問題,同時對已經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做到煤炭資源開發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國內外煤礦區環境保護
1.從開採到利用綜合考慮,統籌規劃
從煤炭開採到利用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對環境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要求從各個環節考慮,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政府應根據各類情況在政策與稅收等方面加以支持,使煤炭企業得以健康發展。從生產方面來講,推行煤礦綠色開采,就是從廣義的資源角度上認識和對待煤、瓦斯、煤矸石、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基本出發點就是防止或盡可能減輕開採煤炭對環境和其他資源的不良影響,目標是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綠色開采技術和潔凈煤技術
針對煤炭開采過程中出現的水土地資源破壞、瓦斯、地面塌陷、地裂縫、煤矸石等問題,實施綠色開采技術和潔凈煤技術。綠色開采技術,主要包括保水採煤技術、煤與瓦斯共采技術、煤層巷道支擴技術與減少矸石排放技術、煤炭地下液化技術等,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減輕或消除煤炭開采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潔凈煤技術(CCT)是指煤炭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旨在減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生產、煤炭加工、燃燒、轉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術的總稱。潔凈煤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並可將煤炭高效地轉化為液體、氣體燃料,保障能源安全。
煤炭地下液化技術:煤炭液化技術是將固體的煤炭轉化為液體燃料、化工原料和產品的先進潔凈煤技術。採用煤炭液化技術在地下將煤炭直接液化,減少煤炭在運輸和利用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煤層配采:我國煤礦大部分是多煤層開采,各煤層煤質不同,在確定煤層的開采方法與開采順序時,改變單一煤層開采,盡可能對各煤層進行合理協調配采。減少礦井煤炭灰分和有害氣體的含量,使硫化物含量低於國家要求的標准。煤層配采可減少地表沉陷強度。
煤矸石充填與改革巷道布置:在井下設立矸石分選系統,利用矸石充填技術,矸石不出井,利用煤矸石進行巷旁充填與采空區充填,既少開了巷道,又提高了巷道支護強度,減少矸石運至地面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巷道布置改革力度,盡量多開煤層巷道,少開掘矸石巷道。利用矸石充填技術,還可以減少和預防地面沉降及地表塌陷的產生。
煤層氣開采:銅川礦區的焦坪礦區煤層含有大量的瓦斯,積極進行煤層氣開采技術研究,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為社會提供潔凈能源,既保證了煤礦的安全生產,又提高了礦區的經濟效益。
推廣房柱式與條帶式開采:在礦山淺部煤層採用房柱式與條帶式採煤法,同時對其他煤層進行間歇式開采和煤種配采,可有效地防止地表沉陷。
修改煤炭技術政策和規范,轉變思想,限制對環境會造成嚴重污染煤層的開采強度,淺地表煤層限量開采,待以後技術成熟後再進行開采。
利用先進的煤炭深加工技術:目前水煤漿技術已通過工業性試驗,國家應重視並加大推廣水煤漿技術的力度,減小大型企業因直接利用原煤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積極開展煤變油的試驗研究,既緩解石油緊缺的局面,又加強了環境保護工作。
粉煤灰處理技術:火電廠燃燒後的粉煤灰加入一定量的方解石等化學物質,使燃燒後的粉煤灰直接作為水泥骨料,或應用到其他行業中,使粉煤灰得到綜合利用。
充分利用礦井水資源:有些煤礦排出的礦井水經過簡單的沉澱處理後,即可澆灌農田,可緩解我國北方乾旱的局面。對礦井水進行深層次的處理後,完全可以達到生產和生活用水標准。
二、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
(一)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的原則
總體採取防治結合的原則。「防」主要是針對在未來煤炭開采中盡可能地減少環境問題的產生,實施綠色礦山戰略;「治」是針對已經產生的環境問題和隨著煤炭的開采而出現的問題進行規劃和治理。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對已經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以「治」為主,以「防」為輔,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當務之急,對以前因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產生的各種地質環境問題進行調查、規劃和治理,以改善礦區的地質環境。
1.結合銅川的環境保護規劃,實施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
針對銅川環境問題眾多和煤炭資源面臨枯竭的形勢,銅川已經進行了產業結構、環境保護的規劃。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要符合銅川市的統一規劃。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產業轉型都需要統一的規劃,不能各自為政。企業與城市之間要互相配合,協調發展。
2.實施綠色礦山戰略
正如朱訓在「關於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考與建議」報告中提出的那樣:「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新觀念,保護好礦業城市的生態環境。」針對煤炭資源的開發,要綜合考慮,統籌規劃。從煤炭的開採到利用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統籌兼顧。在煤炭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盡量減少對水資源、土地、大氣等環境和其他資源造成的損害,同時盡可能地實現瓦斯、煤矸石、水資源等的綜合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地質環境保護具體規劃
1.水資源的保護規劃
(1)礦井水資源化
銅川區和焦坪區各礦井,均要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的作用,進行不同程度的污水處理,使之滿足不同的需要,實現污水資源化,同時也可以緩解各個礦區供水緊張的局面。
銅川區礦井屬於缺水礦井,除了金華山礦礦井涌水量較大,部分外排至龐河外,其餘4個礦井的礦井水大部分又復用於井下,基本未外排。但是銅川區的東坡礦、鴨口礦和徐家溝礦未設立污水處理廠,礦井水只排到地表經簡單沉澱後大部分又復用於地下。因此,銅川區的3個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生產礦井都需要建立污水處理廠,根據處理後的水的用途,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外排水必須處理到達標排放。
焦坪區的3個礦井屬於富水礦井,陳家山礦和玉華礦建有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部分井下復用,部分外排。下石節礦的礦井水排到地表,經沉澱處理後大部分又用於井下灑水降塵、灌漿、滅火等,冬季時水還不夠礦井使用。因此,下石節礦也要建立污水處理廠,即使外排水量很小,也要進行處理,達標後排放。焦坪區一方面面臨水源地受到破壞,供水緊張的局面,同時又外排大量的礦坑水,沒有真正實現礦井水資源化。因此,焦坪區應加強污水處理力度,重新規劃礦井水的利用方式,真正實現礦井水的循環利用和礦井水資源化。
玉華礦的洗煤廠採用洗水閉路循環技術,洗煤用水來自礦坑排水,而且煤泥在廠內回收,洗水全部復用。
(2)保水採煤
保水採煤是目前煤炭開采方面提倡的先進的綠色開采技術,通過改進開采方法、頂板管理辦法等措施,使裂隙導水帶的發育高度涉及不到上覆主要含水層,避免含水層中的水沿采動裂隙帶滲漏進巷道,既破壞水資源,又增加排水量。研究地面塌陷與開采方式、采高、頂板管理辦法等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地減少地面塌陷的產生和裂隙帶的發育高度,以避免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層中的水沿地面塌陷直接進入巷道。銅川礦務局已經委託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進行了焦坪礦區放采岩層與地表移動規律研究,並於2004年12月提交了研究報告。該報告揭示了水平煤層分段開采岩層移動的初始垮落、垮落擴展、移動穩定的發展過程以及岩層移動和岩層垮落帶擴展的傳播方式。報告研究結論認為:工作面間煤柱大於60m時,煤柱對采動覆岩有很好的支撐作用,地表沉降可得到有效控制,煤柱寬度小於20m時,支撐范圍太小,多工作面將形成較充分的開采狀態,地表下沉率顯著增大;工作面開采寬度超過165m時,地表下沉率將有明顯增加。這些研究結果為改進開采方式,減少地面塌陷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焦坪區的礦井水的來源為大氣降水沿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補給、第四系覆蓋層滲漏補給、地表水沿導水斷裂帶補給、地表水和大氣降水沿塌陷直接進入井下、含水層中的水沿裂隙導水帶(裂隙帶貫通上部含水層)補給、老窯積水補給及井下工業用水的匯聚。銅川區礦井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的補給、老窯積水補給和井下工業用水的匯聚。
從採煤設計入手,采礦專家應與水文地質專家相互結合,優化出最佳的頂板管理辦法,其目標是經濟合理,技術可行,找到保護水資源環境與保證煤炭回採率的最佳結合點。銅川北區的採煤和頂板管理方法目前全部為放頂煤全陷,以前有的工作面採用的是長壁分層全陷。銅川區的採煤方法全部為長壁全陷(包括以前和現在)。這種採煤方法和頂板管理方法,非常不利於地下水資源的保護。礦井應與科研院所聯合研究,設計新的採掘方案,探尋水資源保護與煤炭開採的優化方案(圖5-20)。
圖5-20 銅川礦區水環境保護規劃圖
2.煤矸石的治理和應用規劃
銅川市區(三里洞礦、桃園礦、王家河礦、史家河礦)煤矸石作為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的原料、水泥的混合材料、混凝土摻合料、混凝土集料和混凝土砌塊加以應用。因為這些矸石山位於市區或緊臨市區,影響較大,而且礦井已經關閉(僅桃園礦存在部分殘采)。銅川東區(王石凹礦、史家河礦、李家塔礦、金華山礦、徐家溝礦、鴨口礦、東坡礦)的煤矸石作為水泥的混合材料、建築材料、混凝土砌塊加以應用。焦坪區的煤矸石可以用作生產免燒磚和煤矸石發電,由於焦坪區礦井的服務年限較長,且每年煤矸石的產生量較多,因此規劃一煤矸石電廠。交通不便地區的煤矸石可進行覆土復墾,或進行無土復墾。銅川礦區2006年煤炭產量為967萬t,產生煤矸石108.9萬t,綜合利用量是15萬t,處置量是16.6萬t,堆存量為60.5萬t,年煤矸石的利用率僅為15.5%。銅川礦區現有煤矸石山16座,累計矸石堆存量約為2410萬t,而整個銅川的煤矸石堆存量約為4200萬t。煤矸石作為水泥原料、混凝土砌塊、摻合料、混凝土集料、混凝土砌塊、水泥的混合材料等的應用,每個生產單位的年利用量在幾萬噸至幾十萬噸之間,而煤矸石的堆存量和新產生量又較大,因此,在銅川市區和銅川東區應鼓勵多種方法的應用。具體的各個礦井的煤矸石應用規劃見圖5-21。
圖5-21 銅川礦區煤矸石資源化規劃圖
對現存煤矸石的治理措施:對於目前正在自燃的煤矸石進行滅火,可以採用黃土等惰性物質覆蓋燃燒區的覆蓋法、向燃燒區噴灑石灰乳或其他滅火漿液灌澆法以及將滅火材料製成漿液用機械注入矸石堆內部,通過「降溫」和「隔氧」來滅火,從而消滅自燃和減少污染。對於堆放於各個溝谷中的煤矸石要進行覆土或是綠化,防止揚塵的產生。要在溝谷的底端修築防禦設施、排水設施,防止煤矸石的滑坍。對於煤矸石淋濾液要進行收集處理,防止造成土壤、地表水體和地下水的污染。
對於新排出的煤矸石,改變以往從山頂直接向下傾倒的方法。應實行分層堆放,層層壓實,上覆黃土,邊緣注漿等措施,防止煤矸石發生自燃和滑坡。當煤矸石的堆放厚度達到8~10m時,用機械把煤矸石推平壓實,然後在其上方覆蓋0.6~0.8m厚的黃土,再推平壓實,然後方可在其上覆蓋另一層的煤矸石。依此類推,實行層層壓實,並上覆黃土,上一層比下一層向後退8m,整體呈梯田型。當矸石山飽和後,在最上層覆蓋1.0~1.2m厚的黃土,並進行綠化。在層與層之間形成的梯形邊坡上要採用打鑽注漿的方式進行封閉隔氧。同時還要修建疏排水工程,防止煤矸石山發生滑坡。
3.地面塌陷的地裂縫的規劃治理
銅川礦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現象普遍,對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影響極大。銅川礦區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規劃治理按穩定區、正在發育區和未來可能發生區3類進行。
(1)穩定區的規劃治理
對於地面塌陷已經穩定的地區,實行土地復墾,結合銅川市的總體規劃,綜合利用。其中銅川市區的穩定塌陷區按照銅川市區的發展規劃,進行城市建設、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其他地方的塌陷穩定區應以生態修復為主(居民區除外),因地制宜地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保持健康的生態環境即可。
(2)正在發育區的規劃治理
對於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正在發育的地區,要加強觀測,密切注意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發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把危害降低到最小。同時應加強這方面的科學研究,掌握采空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發育規律,為防止災害的發生和治理災害提供科學依據(圖5-22)。
圖5-22 銅川礦區地面塌陷治理規劃圖
(3)未來可能發生區的規劃治理
在目前的情況下,銅川礦區的采空區全部存在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問題。如何防止在未來的采空區再次出現同樣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要考慮並逐步解決的問題。目前銅川礦區的開采方法為長壁全陷和放頂煤全陷,根據銅川礦區的地層結構,這種採煤方法必然會導致采空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產生。這就需要研究采空區的沉陷規律,結合礦區的地層結構,改進開采方法和頂板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產生。
4.焦坪礦區瓦斯利用規劃
在焦坪區規劃一個瓦斯發電廠和一座瓦斯儲備站。焦坪區礦井全部為高瓦斯礦井,據初步測算:北區煤層瓦斯的湧出量每分鍾在150~180m3之間,按每立方米發3度電計算,每年可發電2.8億度,相當於14萬t優質煤炭發的電,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200萬元。這樣既節約了資源,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又避免了瓦斯排入大氣中造成大氣污染,可謂一舉兩得。瓦斯還是一種清潔能源,在焦坪區建立一個瓦斯儲備站,可與銅川市的天然氣並網,可以供居民生活燃氣,還可以減少使用煤炭造成的環境污染。已在下石節礦建了一座瓦斯發電站,少量的瓦斯得到利用。
瓦斯發電投資小、回收快,一般3年左右即可收回全部投資。瓦斯發電成本低(與燃煤發電相比),因為瓦斯一般是作為廢氣排放的,瓦斯發電既節約了能源,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瓦斯發電技術成熟,設備完備,與礦井實際情況相結合即可實現。瓦斯發電站結構簡單,易於安裝。瓦斯發電耗氣量大,耗氣穩定,有利於開展CDM項目,獲得減排資金的支持。瓦斯發電設備可在熱電聯產、備用電力和調峰等方面應用,前景廣闊。
C. 陝西銅川油頁岩含礦區資源評價
陝西銅川油頁岩含礦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處於東經108°56ྲྀ″~109°6ཟ″,北緯35°10″~35°16ན″之間,包括何家坊、烈橋、塔泥河和瑤曲摩天溝等油頁岩勘查區。大地構造位置上處於鄂爾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帶上。該區交通條件便利,有高速公路直接與西安相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簡單。本含礦區地形北高南低,區域氣候一般寒冷少雨。
一、地質背景
(一)構造特徵
本含礦區位於鄂爾多斯地台南緣,上三疊統延長組地層呈帶狀分布,斷層比較發育。發育較大規模的斷層有E1前烈橋東西大溝逆掩斷層、E2下里村—馮家渠逆掩斷層、F1前烈橋—半截溝正斷層和F2前烈橋南正斷層。
F1位於烈橋南側,該正斷層走向北東東,斷面傾向北西,最大斷距在烈橋一帶,大約50~80m;F2位於F1南側,走向亦為北東東,斷面傾向北西,最大斷距亦在烈橋一帶,大約100~150m;E1位於F1和F2之間,走向亦為北東東,斷面傾向北西;E2位於馮家渠附近,走向亦為北東東,傾向北西。
(二)地層特徵
本含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上三疊統延長組和新近系。
1.上三疊統延長組第一層(T3y1)
岩性主要為灰綠色、灰青色、粉紅色長石砂岩,夾有紫色泥質砂岩、砂質頁岩、頁岩及灰綠色細砂岩,出露於金鎖關—馬村溝一帶及後何家坊、半截溝北一帶溝谷中。該層下部為厚砂岩夾頁岩,底部夾薄層紫色頁岩;中部為中—薄層砂岩、頁岩互層;上部又為厚層砂岩夾頁岩,砂質頁岩,砂岩顆粒下部為中—粗粒結構,向上變為細粒結構。
2.上三疊統延長組第二層(T3y2)
岩性以灰綠色厚層、薄層砂岩、頁岩為主,夾有黑色頁岩,在全區分布。該層下部為淺灰—灰綠色厚層砂岩,具十字層構造夾煤線及煤塊碎屑,中見蘆木、植物種子化石;中部為灰綠—灰藍色中—厚層細砂岩、砂質頁岩、頁岩互層。頁岩頂部見有暗色泥岩和薄層油頁岩,砂岩厚度變化大,中見蘆木化石;上部為灰綠—灰色頁岩、砂岩。
3.上三疊統延長組第三層(T3y3)
為本區油頁岩賦存層位,該層下部以灰綠色厚層、薄層砂岩、頁岩為主,夾有黑色頁岩、油頁岩,油頁岩中常見方鱗魚、蘆木及植物化石等;中部為灰綠色—黃綠色細砂岩、泥岩互層帶,常夾黑色頁岩、油頁岩薄層;上部為灰綠色厚層砂岩,中夾薄層頁岩、泥質砂岩,含煤層。
二、油頁岩特徵及分布規律
(一)油頁岩特徵分析
本區油頁岩一般為巨厚層狀礦床,礦層內砂岩、頁岩夾層極少而薄,其與上部、下部油砂岩夾油頁岩層,界線分明。礦石色褐黑—紫黑—烏黑,薄板狀,薄頁狀、紙片狀。具油脂光澤,性脆質輕,斷口參差不齊,很易燃燒。該含礦區產狀比較平緩,傾角不大,僅烈橋勘查區產狀比較陡,傾角30°~40°,其他各勘查區傾角皆不大於20°;該含礦區埋藏深度較淺,最大埋深僅為250m,多處見油頁岩出露;含油率最高為9.25%,最低為3.58%,一般含油率5%~7%;灰分平均大於70%以上,屬高灰分油頁岩;全硫含量較高,一般大於3%;質量較輕,體重僅為1.90t/m3。
(二)油頁岩形成環境分析
鄂爾多斯地台南部包括本區在內,自二疊紀始即坳陷成一內陸淺湖,接受沉積,至三疊紀坳陷作用繼續加劇,湖水加深,湖盆中心水體形成還原環境,在溫濕氣候條件下,流水帶來豐富動、植物遺體與湖水中水生動、植物遺體等一起堆積於湖盆中心底部而生成油頁岩。
據T3y3層地層橫向變化可知,T3y3層厚層油頁岩沉積時,此內陸淺湖在中部石油溝、東西草溝間被一水下高起脊樑分隔開來,西部坳陷中心在本區西北旬邑一帶,湖水較深,沉積細,油頁岩層厚有少量砂岩、頁岩夾層;東部坳陷中心在本區東北宜君、黃龍、洛河一帶,湖泊較淺,距剝蝕區較近,沉積物粗,油頁岩層向東,砂岩、頁岩夾層漸次增多,並為黑色頁岩相所代替。
據T3y3層地層縱向變化:上部、下部較粗,以油砂砂岩為主,夾薄層頁岩,中部細,以厚層頁岩為主,砂岩、頁岩夾層極薄。據此可知,此內陸湖盆,在T3y3層沉積初期,或以振盪運動頻繁,或以流水量增大沉積時粗時細,適合油頁岩生成環境一般保存持續不長,僅其中期湖盆保持在較為穩定狀態,沉積了一層較厚、分布較廣、穩定的油頁岩層。總之,本區油頁岩沉積環境為陸台型淺湖相。
(三)油頁岩成因類型分析
本次資源評價在銅川何家坊采樣分析,可知其乾酪根類型為Ⅰ型,故油頁岩成因類型為腐泥型。
(四)油頁岩分布特徵
本區上三疊統延長組各層均發現有油頁岩,但其中除T3y3層中部厚層油頁岩外,一般厚度甚小,呈薄層狀產出無工業價值,其中厚度較大者,可達1~2m左右,但亦延伸不長,即行變薄或尖滅。該層油頁岩厚度較大,但分布不是很穩定,厚度變化比較大(圖7-6)。在本含礦區北部烈橋至塔泥河一帶,其厚度變化是自西往東漸次變厚,在烈橋附近厚度是14.0m,在東部塔泥河附近,油頁岩厚度達到了24.3m;在南部馮家渠至壩王莊一帶,其厚度變化是自西往東逐漸變厚,西部馮家渠厚度僅為13.5m,至東部壩王莊時油頁岩厚度達到22.0m。油頁岩厚度在南北方向上基本是南薄北厚,南部何家坊勘查區,在采坑中可見頁理發育的油頁岩呈近水平狀產出,厚度可達20餘m,平均厚度為13.6m,北部烈橋勘查區平均厚度為14.15m,塔泥河勘查區平均厚度為16.85m。含油率基本上也是南低北高,南部何家坊勘查區平均含油率為6.30%,北部烈橋勘查區平均含油率為7.09%,塔泥河勘查區平均含油率為7.74%。
圖7-6 陝西銅川油頁岩含礦區地層對比圖
三、油頁岩資源評價
(一)勘查工作程度分析
1.地質勘查工作
(1)鄂爾多斯地台油頁岩礦藏,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有人進行調查研究,1934年,潘鍾祥著《陝北油頁岩地質》、1946年,王恭睦著《陝西彬縣水北村油頁岩地質》,1948年,田在藝著《陝西彬縣油頁岩區地質》。解放後,石油工業部西安地質調查處在調查地台石油地質工作中,亦多注意,1957年,該處劉紹龍同志編寫《鄂爾多斯地台油頁岩》一文,對地台油頁岩又有較為詳細的全面評述。
(2)1959年,陝西省石油工業局勘測院渭北隊提交了《銅川北部油頁岩普查初勘報告》。
(3)1961年,陝西省石油化工廳602隊提交了《銅川市何家坊油頁岩詳細勘探報告》。
(4)1962年,陝西省石油化工廳602隊提交了《銅川市瑤曲鎮摩天溝油頁岩詳細勘探報告》。
2.勘查程度與精度
本含礦區有銅川何家坊和瑤曲摩天溝兩個勘查區曾做過勘查工作,其勘查程度達到詳細勘探階段,但在本次資源評價工作中未能收集到此兩份詳細勘探報告,雖經多方尋找也未果。故本次資源評價採用《銅川北部油頁岩普查初勘報告》,其勘查程度為普查,並且其精度不高,僅布置有三個鑽孔,且未參與儲量計算,僅依靠探槽和地表露頭控制儲量,因此其儲量可靠性不高。
(二)資源評價
1.勘查區資源評價
銅川含礦區包括何家坊、烈橋、塔泥河和瑤曲摩天溝四個勘查區,經評價各勘查區獲得資源儲量情況如下:
(1)何家坊勘查區得油頁岩資源儲量69739萬t,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27198萬t,頁岩油資源儲量4394萬t,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1713萬t,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1285萬t。
(2)烈橋勘查區得油頁岩資源儲量11760萬t,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4234萬t,頁岩油資源儲量834萬t,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300萬t,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225萬t。
(3)塔泥河勘查區得油頁岩資源儲量8864萬t,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3457萬t,頁岩油資源儲量686萬t,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268萬t,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201萬t。
(4)瑤曲摩天溝勘查區得油頁岩資源儲量2302萬t,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1048萬t,頁岩油資源儲量134萬t,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61萬t,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46萬t。
總計,銅川含礦區得油頁岩資源儲量92664萬t,其中,油頁岩查明資源儲量92664萬t;油頁岩技術可采資源儲量35937萬t,其中,油頁岩查明技術可采資源儲量35937萬t。頁岩油資源儲量6048萬t,其中,頁岩油查明資源儲量6048萬t;頁岩油技術可采資源儲量2342萬t,其中,頁岩油查明技術可采資源儲量2342萬t;頁岩油可回收資源儲量1757萬t,其中,頁岩油查明可回收資源儲量1757萬t。
D. 鄂爾多斯盆地
1.石炭—二疊系煤層
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層主要分布於石炭系太原組及二疊系山西組。煤層總厚以北厚南薄為特徵。西北部烏海及東北部府谷煤層累計厚度達20~35 m,柳林—神木一帶厚度在10~20 m,而南部銅川等地煤層總厚度僅5 m左右(圖3-7)。
太原組各煤岩系形成於廣闊的濱海平原區,在成煤過程中形成了廣覆型富煤區。但是,由於各處古構造、古環境及同沉積構造的差異,導致了各地煤層富集程度的差別(表3-13)。盆地內石炭系太原組含煤層數較少,煤層厚度薄。該組共含煤5~12層,可採煤最大累厚度達36.50 m,含煤系數平均17.51%,最高達38.20%,其中僅10號煤(陝西俗稱「丈八煤」),是全區分布最穩定的主採煤層。
圖3-6 柴達木盆地及祁連地區侏羅系煤層等厚線圖
圖3-7 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煤層等厚線圖
10號煤層產於第二岩性段I旋迴的上部,在北部府谷、保德一帶厚0~20 m。在平面上10號煤層常與同期砂體過渡,被分為2~3個分層。由於砂體的影響,厚度變化較大。保德以南至宜川—富縣以北的中部區,含煤3~5層,一般可採煤1層,最厚12 m左右,含煤系數平均為10.35%,最厚15 m。吳堡礦區以南至韓城一帶的廣大地區,該煤層分布連續,厚度變化較小,含煤3~7層,一般厚度為4~8 m,最大12.42 m,含煤系數平均為7.0%,多以單層產出,局部有分叉現象(圖3-8)。在盆地南緣地區,10號煤層厚度變化較大,其中澄合礦區厚度為0~4.05 m,並常有大面積缺失。蒲白礦區至銅川一帶,煤層分布基本穩定,但厚度變化亦大,一般厚1~3 m,個別地段可達20.73 m,常有變薄、尖滅的現象,且厚度變化受沉積時基底古地形和同沉積坳陷作用的控制明顯,在古地形低凹處和同沉積作用較強的地段煤層沉積厚度大,在古地形凸起處和相對隆起處煤層變薄甚至尖滅。
表3-13 鄂爾多斯盆地太原組含煤情況一覽表
圖3-8 鄂爾多斯盆地吳堡地區太原組10煤層分叉現象
從表3-13可以看出,北部含煤性最好,是煤層的富煤區。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有逐漸變差的趨勢。區內大約在東經108°30′以東,是太原組可採煤層的分布區。富煤區則分布在銅川—延安—靖邊以東的廣大地區,以西為薄煤區。由東向西隨著逐漸靠近108°線的中央隆起區,煤層層數減少,煤層發生變薄或尖滅。
鄂爾多斯盆地下二疊統山西組煤層主要發育於盆地的西緣、北部及東部,含煤2~5層,其中4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在烏海至橫山堡一帶煤層累計厚度一般大於12 m,含煤系數在8.1%~10.4%;陝西北部地區累計煤層厚度可達10 m,其中府谷地區厚0~13.13 m,吳堡一帶一般厚1.6~5 m,含煤系數在1.8%~38.2%;河東煤田一般為6 m左右,其中北部煤厚度可達16 m,含煤系數5.6~32.3%;南部韓城一帶厚0.18~9.25 m,一般厚1~5 m,含煤系數在0~17.3%(表3-14)。煤層厚度變化總體上表現為,東西向中間薄兩側厚,南北向南部薄北部厚。由韓城礦區中部向西至銅川逐漸變薄至不可采甚至尖滅,為零星分布的薄透鏡體,其餘均為局部可採煤層,大部分地區為透鏡狀或煤線,大致在榆林—延川—合陽一線以西本組煤層基本沒有發育;在南緣的渭北地區,由合陽至銅川一帶,仍有零星分布的透鏡狀薄煤或煤線,一般不可采。
表3-14 鄂爾多斯盆地下二疊統山西組含煤情況
2.三疊系瓦窯堡組煤層
上三疊統延長組、瓦窯堡組煤層僅在子長、志丹及洛川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含煤。含煤最多可達32層,其中Ⅴ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Ⅰ~Ⅳ號煤層厚度多在0.5 m以下,一般不可采,僅在局部地段可達0.6~0.8 m,極個別點厚度達1 m左右,其他煤層均為0.1~0.3 m左右的煤線。總含煤系數0.2%~1.9%。V號煤層發育在第4岩性段頂部,緊靠第5段之底油頁岩層之下,一般為單層產出,有時分叉為兩層。在第4段保存完整的地區,V號煤層均有分布,其厚度為0.2~2.95 m,呈層狀,為復雜或較復雜結構的煤層,含夾矸2~4層。分布連續的富煤區在子長—安塞間,其外為斷續分布的小面積可采區,煤層厚度及含煤系數均由富煤中心向四周逐漸變小(圖3-9)。
3.侏羅系延安組煤層
下、中侏羅統延安組是本盆地主要含煤地層,該組煤層層數多,總厚度大。盆地北部的杭錦旗、烏審及東勝的地區煤層總厚度一般為10~30 m,盆地西部馬家灘、鹽池至環縣及華亭地區煤層厚度多大於20 m,往南及往東煤層層數減少,厚度逐漸變薄。黃陵、延長至神木一線煤層尖滅(圖3-10)。各區含煤特徵如下。
在陝北侏羅紀煤田含煤多達27層,主可採煤層為3號、4號、8號和9號,局部可採煤層如2號、5號、7號煤層,1號和6號煤為零星可採煤層(表3-15)。各煤層基本產於4個岩性段的中部,每個煤層分別位於各段中級旋迴的頂部(圖3-11)。煤層厚度、間距、結構及穩定性以第3段含煤性為最好,含煤系數7.37%~12.7%,其次是第1段,含煤系數5%~8%。全組總含煤系數0.2%~0.9%,由東南邊緣向北西含煤系數逐漸增加。
侏羅系3號煤層是陝北侏羅紀煤田最發育的煤層,分布廣,連續性好,厚度大而穩定,一般厚3~5 m,最厚達12 m之多。由東北端的府谷至西部定邊,整個煤田幾乎都有3號煤層分布,尤以榆林、神木地區發育好,其可采面積約2萬 km2。富煤帶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厚度中心位於榆溪河上游及榆溪河—禿尾河之間。煤層厚度變化的總趨勢由東南向北西逐漸增厚。由於成煤後直羅組河道的強烈沖刷,沿禿尾河形成一個北西向的薄煤區或缺失區,使3號煤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延邊以西至安邊一帶是煤層的變薄區,厚1~3 m。定邊一帶仍是3號煤的穩定分布區,厚3~5 m左右。
圖3-9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瓦窯堡組煤厚等值線及可採煤層系數等值線圖
南部黃隴侏羅紀煤田中,3號煤基本沒有發育,僅在彬長礦區的局部地段見有透鏡狀薄煤或煤線。
4號煤層:產於第3岩性段旋迴的上部,主要分布於陝北侏羅紀煤田的東北段榆林以北的地區,亦是榆、神、府地區的主要可採煤層。榆林附近及其以南的地區多不可采。可采區內為厚度穩定、連續性好的中厚煤層,一般厚1.3~3.5 m,最厚達5.19 m。總的分布特點是由東南邊緣向北西逐漸增厚,厚度中心位於紅鹼淖一帶,呈北東向分布。該煤層在定邊地區為局部可採煤層,在黃隴煤田一般沒有發育,僅在彬長礦區可見零星分布的透鏡狀煤層。
圖3-10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煤厚分布圖
8號煤層:產於第1岩性段Ⅰ旋迴之頂部,寶塔山砂岩K標志層之上,與其下9號煤為同一煤組的兩個分層,二者常有分叉合並現象,是延安組中分布最廣的煤層之一,在陝北侏羅紀煤田中主要分布在榆溪河東北部和定邊一帶,其間為薄煤區或煤線,總的分布趨勢是由西南的榆溪河向東北逐漸增厚,厚度中心位於禿尾河上游紅鹼淖一帶,厚0.83~6.60 m。在黃隴侏羅紀煤田中該煤層為惟一主可採煤層,分布穩定、厚度大。主要分布在店頭、焦坪、彬長及阡隴幾個成煤盆地中,為該區的主要工業煤層,厚0~34 m,一般厚2~8 m。在盆地中由邊緣向中心逐漸增厚,由於該煤田中古隆起、同期河道及後期河道發育,往往破壞了該煤層的連續性,形成一個孤立的煤盆地,或在盆地中形成幾個富煤帶。
9號煤層:可采區主要分布在陝北侏羅紀煤田中,其展布和變化特點與8 號煤相似,亦是神府地區的主採煤層。在黃隴煤田中,局部地段僅是8號煤的一個分層,大部分地區沒有發育。
圖3-11 鄂爾多斯盆地安口礦區侏羅系主採煤層煤岩柱狀圖
甘肅華亭礦區5個煤層組含煤7層,主可採煤層為5號煤層,其平均厚度為46.51 m,局部可採煤層如2~2號煤層、2~3號煤層、3號煤層及4號煤層(表3-15),含煤系數5%。
寧夏汝箕溝礦區含煤地層共含煤11層,可采及局部可采者7層。可採煤層總厚度為22.95~45.38 m。5~2煤層為主要可采層、4~2煤次之,余為局部可採煤層。煤層結構多為復雜型,煤層間距變化大,為7~53 m之間。煤層總厚在達峰溝最大達34.02 m,至衛東和大嶺井田減薄至22.95~24.63 m,含煤系數為9%~13%,至立新井田煤系減薄為160 m,煤層分叉,厚度減薄到20.63 m,至北段和南段煤系厚僅30 m,煤層總厚度只有2.3~2.9 m,下部煤層已逐漸尖滅(表3-15)。
表3-15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煤層情況一覽表
從上述各主要煤層厚煤帶分布的特點可以看出:盆地西北地區煤層厚度相對較大、含煤性較好;盆地南部、東部含煤性變差,煤系厚度逐漸變小,煤層層數減少,厚度變薄;大理河以南,葫蘆河以北,吳旗以東地區無煤沉積。
E. 銅川礦區離未央有多遠
銅川礦物局(礦區)離未央區約一百零七公里。請見圖。
F. 銅川煤礦位於哪個省
當然是老陝的啦。
銅川市位於陝西省中部,黃土高原南緣,處於關中平原向陝北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介於東經108°34′-109°29′、北緯34°50′-35「34′之間,是陝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通往人文初祖黃DI陵及YAN安的必經之地,距西安市區 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咸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銅川市總人口數為8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人,城鎮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台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礦務局現轄銅川(東區)、焦坪(北區)兩個自然礦區,目前有8對生產礦井,核定生產能力每年1061萬噸;綜合採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0%,其中五大主力礦井的採掘機械化程度達100%。截至2006年底,全局在冊職工27143人,離退休職工32783人,職工家屬共21﹒7萬人。企業資產總額51﹒07億元。建局52年來,累計產銷煤炭2﹒876億多噸,上繳稅金15﹒66億多元,為經濟發展和地方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按照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的長遠規劃和礦務局的近期發展目標,銅川礦務局在穩定銅川老礦區生產能力,確保年產量800—1000萬噸的基礎上,戰略重點向陝北轉移。全局煤炭生產規模將達到2000萬噸。堅持煤與非煤並重、綜合發展的方針,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煤炭產業鏈,充分利用礦區資源實施瓦斯發電、煤炭化工等項目,將銅川礦務局建成陝西煤化集團公司旗下以煤為主,多業並舉,煤、電、化、火工、建材、建築等綜合發展的大型骨幹企業。
銅川一煤礦發生礦車脫軌事故 兩名礦工重傷身亡
2013年1月4日,銅川市一煤礦2名礦工在井下鏟除軌道滑冰時,由於礦車脫軌不幸死亡。事發印台區喬子梁煤礦為整改礦井,銅川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調查組。
據了解,印台區喬子梁煤礦為機械化改造礦井,2012年11月26日印台區ZF同意該礦井下維修整改。今年1月4日凌晨1時10分,因副井結冰嚴重,2名工人清理結冰行至距井口485米時礦車脫軌,2人重傷醫治無效死亡。當日銅川市要求喬子梁煤礦停產整頓;印台區政府對該礦監管不到位,給予通報批評。昨日起,印台轄區內所有煤礦停產,開展隱患大排查。初步認定,這是一起因安全防範措施不到位、冒險組織作業引發的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G. 銅川礦務局的資源
銅川礦區位於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西部,東臨蒲白礦區,西接旬邑、淳化礦區,儲版量16億噸;焦坪權礦區位於黃隴侏羅紀煤田中部,南臨銅川礦區,北接黃陵礦區,地質儲量11.94億噸,可采儲量7.98億噸,礦井呈東西橫向點布,長達100多華里,號稱「百里煤海」。所採煤田,按地質年代分為銅川、焦坪兩個自然礦區。主要生產焦煤、瘦煤、長焰煤和不粘煤等品種,供應省內電廠、華中、華東電網及其它工業用戶和民用。
銅川礦區的東坡、金華山、王石凹等礦生產的焦瘦煤,生產能力達400萬噸,主要用於電力等工業;焦坪礦區的陳家山、下石節、玉華礦生產能力660萬噸,生產的長焰煤、不粘煤,為優質動力煤。
按照陝煤集團公司「十一五」規劃和礦務局的發展目標,在穩定銅川老礦區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戰略重點向陝北轉移。我們堅信,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實現「十一五」規劃的宏偉藍圖中,銅川礦務局這顆「渭北明珠」,必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璀璨的光芒。
H. 銅川礦務局的東坡煤礦
1、地理位置
陝西銅川礦務局東坡煤礦位於銅川煤城東陲的印台區高樓河鄉,與蒲城、白水、富平三縣接壤,西距銅川市37千米,東距蒲城縣45千米。
2、自然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氣溫:極端最高37.7℃(6月),最低-18.2℃(一月),多年平均氣溫10.6℃。
降水:降水量累年平均為588m,集中分布於7-9月份為54%,蒸發量1640mm。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3、交通條件
東坡礦井四鄰西距晉長二級路0.3公里,東元慶集煤站2公里,太洛公路約5公里。 1、礦區歷史
1958年10月東坡煤礦始建。
中途因故停建,1970年東坡煤礦重建。
同年10月份東坡煤礦簡易投產。
1984-1988年東坡煤礦進行了改擴建,設計能力為90萬噸/年。 1、礦區條件
東坡煤礦隸屬銅川礦務局,是陝西省煤業集團管轄的企業。東坡煤礦井田面積32.35KM2,全礦現有職工2566人。
①儲量
東坡煤礦可采儲量4311.4萬噸,尚可服務年限為29.3年。
②生產能力
東坡煤礦近幾年來,經過對礦井生產、運輸、通風和提升系統的技術改造,使礦井生產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2004年礦井生產能力核定為105萬噸/年。
2、煤種煤質
東坡煤礦煤質牌號為焦瘦煤,主要作動力用煤,宜作火力發電,蒸汔機車、建材廠、一般鍋爐用煤和民用煤。
東坡煤礦商品煤的各項指標為:灰份30.50%、水份3.9%、硫份低於2.5%、揮發份25%、發熱量5300大卡、粘結性4%。 1、地理位置
銅川礦務局金華山煤礦位於渭北煤田銅川礦區東部,行政區劃隸屬銅川市印台區紅土鎮管轄,東西分別與徐家溝,王石凹礦毗鄰。
2、自然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降水: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集中分布於7-9月份為54%,蒸發量1640mm。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1、礦區歷史
1958年7月金華山煤礦開工建設。
1963年11月金華山煤礦建成投產,設計生產能力45萬噸/年,1977年9月至1987年10月改擴建,設計生產能力達到90萬噸/年。 1、礦區條件
金華山煤礦隸屬於銅川礦務局。金華山煤礦寬約4.5公里,長約5公里,井田面積23平方公里,煤層埋深為480米。
①儲量
截止2004年底金華山煤礦保有地質儲量7642.9萬噸,可采量4710.9萬噸。
②生產能力
金華山煤礦建成之初設計生產能力45萬噸/年,後經1977年9月至1987年10月改擴建,設計生產能力達到90萬噸/年。
2004年金華山煤礦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噸/年。
2、煤種煤質
金華山煤礦主產煤種為焦瘦煤,商品煤發熱量達5100大卡/公斤以上,具有中灰、中低硫、高發熱量的特點,屬優質配焦煤及熱動力用煤。 1、地理位置
銅川礦務局鴨口煤礦地處銅川市印台區廣陽鎮,西距銅川市35公里。
2、自然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降水:蒸發量1640mm,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集中分布於7-9月份為54%。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3、交通條件
鴨口煤礦至廣陽鎮路段屬銅川礦務局專用公路,
鐵路:鐵路總長145公里通過縣境,銅川-蒲城環形煤炭專運鐵路與西延鐵路交匯。
公路:公路有渭清、西禹公路,公路總長1414公里。 1、礦區歷史
1958年12月15日鴨口煤礦始建。
1966年12月28日鴨口煤礦移交投產。 1、礦區條件
鴨口煤礦隸屬於銅川礦務局,面積21.3平方公里。
①儲量
鴨口煤礦地質儲量100萬噸。
②生產能力
鴨口煤礦礦井年設計和核定生產能力均為60萬噸,服務年限85年。
2、煤種煤質
鴨口煤礦礦井為低沼氣礦井,主要可採煤層5#2,瘦混煤品種。
商品煤發熱量4800-5200大卡,質量穩定,是優質的工業和電力用煤,建礦以來累計生產原煤1681萬噸。 鴨口煤礦礦井原煤產量由投產初期的4.7萬噸/年增加到60萬噸/年,最高年產達68萬噸。
2002年鴨口煤礦原煤產量42萬噸。
2005年鴨口煤礦原煤產量的58.2萬噸。
I. 銅川礦務局的陳家山
1、地理位置
陳家山煤礦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西北方向,著名佛教聖地香山腳下,距離銅川市區70KM,行政區屬耀州區廟灣鎮,為陝北侏羅紀煤田焦坪礦區西部邊緣井田。
2、自然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降水:降水量累年平均588m,集中分布於7-9月份為54%,蒸發量1640mm。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3、交通條件
鐵路:鐵路通過縣境總長145公里,銅川-蒲城環形煤炭專運鐵路與西延鐵路交匯。
公路:公路有渭清、西禹公路,公路總長1414公里。 1、礦區歷史
1970年4月28日陳家山煤礦開工建設。
1979年6月11日和1981年12月15日分兩期工程建成投產。 1、礦區條件
陳家山煤礦是銅川礦務局大型現代化礦井和國家出口煤基地之一. 井田走向5.5公里,傾斜長2.9公里,面積16.1KM2,礦井現有在冊職工3267人,其中:1個綜采隊,3個綜掘隊,2個掘進隊。
①儲量
陳家山煤礦地質儲量14174.9萬噸,可采儲量9446.2萬噸。
②生產能力
陳家山煤礦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150萬噸/年,於2003年11月30日達產。經過技術改造後,2004年度礦井核定生產能力為260萬噸。
陳家山煤礦採掘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100%和75.7%。
2、煤種煤質
陳家山煤礦煤質優良,煤質為低-中灰、低硫、低磷、中-高發熱量的不粘煤(BN)。
主導產品「香山」牌優質長焰煤,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遠銷日本、韓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 2003年陳家山煤礦原煤產量為165萬噸。
2004年陳家山煤礦原煤產量為214萬噸。
J. 銅川礦務局的煤礦
1、地理位置
銅川礦務局玉華煤礦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西北37公里處的焦坪礦區東北端的印台區玉華鎮(原焦坪煤礦),距銅川市37公里。
2、自然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0.6℃,最低-18.2℃(一月),極端最高37.7℃(6月)。
風況:向風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風,主導風向為NE,次主導風向為SW,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18m/S,靜風頻率塬區18%,谷區34%。
3、交通條件
鐵路:鐵路運輸咸(陽)—銅(川)線與隴海線接軌,礦區專用鐵路線梅(家坪)—七(里鎮)線直達玉華礦區。
公路:公路運輸與210國道及銅(川)—黃(陵)高速公路相接。 1、礦區歷史
銅川礦務局玉華煤礦是國家「八五」和「九五」期間重點煤礦建設項目。是焦坪煤礦的後續煤礦.
1991年12月玉華煤礦正式開工建設。
2002年8月玉華煤礦正式竣工投產。
玉華煤礦是陝煤集團公司的骨幹礦井,銅川礦務局一座新型現代化支柱礦井。 1、礦區條件
玉華煤礦是國家「八五」期間重點煤炭建設項目。井田走向7—10.5公里,傾斜寬2.8—4.8公里,井田面積34平方公里。
①儲量
玉華煤礦井田地質儲量37738萬噸,可采儲量26280萬噸,
②生產能力
玉華煤礦礦井設計年原為產量150萬噸,經過改擴建工程,生產能力將提升成為年產3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生產企業。
玉華煤礦礦井實行一井一面機械化生產,機械化程度達100%。
2、煤種煤質
玉華煤礦主采侏羅紀4-2煤層,煤層平均厚度10米,煤種為長焰煤,低灰、低磷、低硫,發熱量6000大卡以上。 2002年玉華煤礦原煤產量為116.87萬噸。
2003年玉華煤礦原煤產量180.14萬噸。
2004年玉華煤礦原煤產量實現222.2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