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明城鎮地理位置

明城鎮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5 06:07:01

① 明城什麼意思

明城,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乃高明歷史文化古城,歷史上她曾是高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朝成化11年(即公元1475年),高明從高要析出設縣,明城設為縣治,高明故得名。其後近500年間,明城一直是高明的縣治地,在高明的歷史上明城一直保持著重鎮地位(1952年5月至1954年8月,高明、鶴山兩縣合署辦公,縣治遷往鶴山沙坪鎮,1954年8月高明縣縣治遷回明城。1958年11月,高明、鶴山兩縣合並設置高鶴縣,到1981年冬恢復高明縣建制,明城由縣治地改為級鎮,1998年,明城作為高明市經濟、文化次中心的重鎮地位再度確立)。 明城鎮轄1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面積13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面積4平方公里,總人口4萬多人(流動人口1萬人),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衛星鎮,也是著名僑鄉,共有旅外華僑與港澳台同胞1.5萬人。 明城歷史悠久,是原高明縣址的所在地,始建於公元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明代就曾出現「文風鼎盛」時期,歷史上涌現了眾多的文化名人。近代更涌現了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等三位我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明城鎮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高明市中心腹地,距廣州85公里,珠肇公路和廣高公路呈東西向橫穿全鎮。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珠三角著名的「綠洲」,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石灰石、建築用沙石、稀土、煤、鐵等,其中石灰石儲量巨大,為建材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風景名勝從多,「東洲春浪」、「文昌遠眺」、「慶林秋風」、「官逕青驄」、「明峰卓筆」、「鹿洞開屏」、「金灣旭日」、「粵台白鹿」等明城八景聞名遐邇,還有「文昌塔」(建於明萬曆12年即公元1584年,高37米,7層8角,首層直徑8.56米)、「明陽塔」(建於清光渚16年即公元1890年,高16米、3層6角、首層直徑4.22米)等古跡都是明城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明城人民的寶貴歷史遺產。今天,明城鎮內文昌塔下,建立了「三譚」革命紀念館,那裡是足以讓這座古城引以自豪的地方。他們的三人群體塑像,被立在明城風景最美的公園里,讓後世人永遠記住明城古邑中走出過在中國革命中的先驅人物。 近年來,鎮委、鎮政府積極實施「工業立鎮、農業穩鎮、科教興鎮、招商旺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致力於發展綜合型小城鎮,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99年至現在,該鎮共引入企業30家,合同投資金額近3億元。目前已形成以建材、化工、電工、紡織、塑料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以建築業、房地產開發、休閑旅遊、商貿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亦頗具規模,靄雯教育農庄、四季果旅遊農庄已發展成為我市旅遊旺點。 明城鎮種植業久負盛名,如崗根大芥菜、大坪蘿卜、細周瓜等聞名遐邇。近年來「三高」農業發展較快,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南、城東畜牧,城東水產,城東、城北、城西蔬菜為主體的區域化、產業化農業體系,是佛山、高明重要的糧食、蔬果和畜牧基地。目前年平均種植各類經濟作物19500畝(復種),魚塘面積13000多畝,畜牧業上市160多萬只(頭),種植優質水稻3.35萬畝(復種)。農貿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大批商販前來采購,周邊的新興縣、南海市、高要市、鶴山市及鄰近各鎮區的農副產品也到明城交易。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該鎮被評為佛山市級文明鎮、省體育先進鎮;教育資源得到優化調整,辦學條件較差的小學被撤並,中心小學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學校,中心幼兒園、東中綜合樓的投入使用進一步強化了次中心的教育優勢。民政、醫療、計生等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明城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及雄厚的經濟實力,歷來是高明的重點鄉鎮,加上近年來經濟及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98年被高明市委、市政府定位為高明市經濟、文化次中心,2001年被確定為佛山市中心鎮,2002又被定為省中心城鎮,城鎮建設掀開新的一頁。

② 明南京城的地理區位

南京抄地理條件優越,北倚長江,水源襲充沛,運輸便利,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這里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鍾山龍蟠於東,石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 舊城區位於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要沖地帶,居民密集,商業繁榮,為朝廷服務的大批手工業作坊也設置在這里。由於地近皇城,大臣們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區,如徐達宅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鄭和宅在馬府街等。皇帝命令建造的十六處大酒樓則分布在商市匯集的舊城西南一帶。
皇城區設在舊城東側,北枕鍾山支脈富貴山,南臨秦淮河。既有水運方便,又和舊城緊密相聯,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風水術所追求的陽宅「背山、面水、向陽」的模式,唯一的缺點是地勢低窪,但四面環山,為兵家要沖。

③ 地理位置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地理位置 英文名稱:geographical position 定義:地理現象所在的地點。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經緯坐標網中的某個地點;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在某個地域內的相對空間關系。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理學總論(二級學科)
人文地理位置

人文地理位置是用來表達人文需要的地理位置。例如一個國家的首都所在位置,就表明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所在處。一個地方這所以形成經濟中心,也與本地的經濟地理位置相關。像軍事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等是基於基於人類需要的此類位置的反應。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結果。它不僅由自然地理位置決定存在前提,還要把人們對它的種種理解貫通起來。例如,巴西的原先首都是在沿海的里約熱內盧。當時,主要是考慮了海上運輸的方便。顯然這對於一個國家的戰略管理重視是不夠的。後來,經過認真選擇,最後定位到巴西高原東中部位置的巴西利亞去。高原上不僅氣候溫暖如春,還可以從整個國家的戰略發展高度對內地進行很好的開發和管理。從這一點來看,自然地理位置有不可改變的一面,而人文地理位置確可以因人們的需要發生改變。

軍事地理位置

軍事地理位置是在軍事戰略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過去比如海上的優良港口,陸地上的制高點,要沖,關口等。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對戰爭有天然的先發制人的優勢。而且什麼樣的地理位置,就決定只能使用什麼樣的裝備和戰術,或者根本就束手無策。例如,美國對阿富漢恐怖組織的打擊,就是很好的證明。

文化地理位置

文化地理位置主要揭示人類文化源地產生的地方。比如古埃及文化發於尼羅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就成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參考位置。古巴比倫文化發於兩河流域,兩河流域就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文化地理位置所在處。又如,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順理成章成為中國華夏文明的一個顯著文化地理位置。

從上面看出,用不同的尺度來看地理位置,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功能性地理位置來。它們共同為人們理解地理事物的演變,發展等帶來諸多信息。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與其外在客觀事物間的空間關系。這種關系的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離。地理位置的類型主要有:

①數理地理位置。又稱天文位置。用地球經緯度坐標表示,反映某一事物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關系。

②自然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與地表某一自然要素或自然綜合體的相對空間關系。

③政治或經濟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與政治地理或經濟地理條件的相對空間關系

中國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有哪些

‍‍

我認為上海最好。

區位優勢明顯。

交通發達,國際航空港,華東鐵路樞紐,海港優勢,貨物哪哪都能去。上海兩場共擁有六條跑道、三個貨郵國際(地區)轉運中心,是全國首個貨運功能區納入綜合保稅區和自貿試驗區的機場,貨運專用基礎設施建設領先於主要競爭對手。從軟體看,2017年上海機場電子運單使用率達52%,居全球機場第二、全國第一。

科研發達,豐富的高校資源,濃厚的科研氛圍,接軌國際的技術潮流。上海擁有65所高校,每萬人擁有大學生數量全國遙遙領先。ESI資料庫2017年11月新鮮出爐,上海有9所高校名列其中。

資本力量強大,為上海的區位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以及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金融中心之一,已經形成由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與黃金市場等主要金融要素市場組成的多元化金融中心。

社會保障,市民基本生活保障,物價調控有力。

‍‍

⑤ 中國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是哪一座

首先是說一下上海這個城市。上海交通四通八達,水運,空運,陸運都很便利。這個為各國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地處長江三角洲東緣,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長江由此入海,交通便利,腹地廣闊,水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好,位於平原地區,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地理位置優越,是天然良港。上海氣候宜人,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平均氣溫16℃左右。月平均氣溫以一月為最低約3℃,七、八月為最高約28℃。全年無霜期約241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上海具有全球化的戰略位置。國內把上海發展成為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世界把上海看作了解中國進入中國的大門。上海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從大清的時候上海就為世界知曉。後來經過鴉片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使得上海成為知明度很高的城市。上海擁有全國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洋山深水港。更是擁有華東最大鐵路交通樞紐。

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金融,國際物流,科技創新,和航空中心。重慶是國際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超級大城市,是長江上流的經濟文化樞紐,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綜合交通系統,是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以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氣候,冬暖夏涼,夏熱秋涼。重慶有著豐富多樣文化古跡遺址,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老工業基地。

⑥ 雲南文山州的地理位置

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建立,是雲南省的東南門戶。東鄰廣西百色地區,西連紅河州,北接曲靖地區,南部的麻栗坡、馬關、富寧3縣與越南河江省接壤。州府駐文山縣開化鎮,距省會昆明市公路里程320公里。323國道橫穿全境全州總面積3.22萬平方公里,97%是山區和半山區,岩溶面積佔51%,境內多石灰岩地形。境內有南盤江、西洋江、盤龍江流經。海拔一般為1000~1800米,最高2991米,最低107米,州府所在地1260米。北回歸線橫貫中部, 70%的地區屬亞熱帶氣候,30%的地區屬溫帶氣候。年均氣溫15.8~19.3℃,年均降雨量992~1329毫米,年均日照1492~2090小時,無霜期273~353天,熱區面積佔21%。1995年末,有耕地342.8萬畝(農民人均1.2畝),宜林荒山297.3萬畝。經濟作物有著名的三七、八角、辣椒、茴香、油茶、油桐等。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甘蔗、茶葉及多種水果。礦產有煤、鐵、錫、鎢、錳、銻、鋅、鉛等。有電力、化肥、農機製造、煤炭、製糖、造紙、醫葯等工業。這里氣候溫和,土壤也適宜三七葯材生長。《本草綱目》中稱三七為「金不換」,文山州盛產三七(田七),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之冠,故世稱文山為三七之鄉。名勝有邱北普者黑、文山三元洞、廣南壩美世外桃源等

⑦ 慈溪的地理位置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環杭州灣地區上海、杭州、寧波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隨著2008年5月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通車,給慈溪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這座比舊金山金門跨海大橋長15倍的雙塔鋼筋混凝土斜拉橋將橫跨廣袤而洶涌的杭州灣海域,從此慈溪將一躍成為連接上海、寧波兩大都市的「黃金節點」,融入滬、杭、甬2小時交通圈,這將極大提升慈溪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戰略地位。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65.2萬畝 戶籍總人口101.03萬人,轄17個鎮、3個街道,共297個行政村、27個居委會、28個社區,市政府駐地滸山街道。
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1988年10月撤縣設市。
慈溪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市境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為遼闊平原,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果蔬等農特產品;北部為杭州灣,擁有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塗資源,近期可圍墾開發的海塗近10餘萬畝,是全省土地後備資源最豐足的地區之一。
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上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慈溪又有「唐塗宋地」之稱,悠久的海塗圍墾歷史,塑造了慈溪人開拓進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遠流長。慈溪更有對外交流合作的傳統,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達蓬山啟航,東渡日本,拉開了對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織融匯在一起,善於兼容並蓄,注重務實開拓,崇尚合作共贏,講求開放、誠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為慈溪新時期無可比擬的人文競爭力。
自然地理
慈溪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灘塗三級台階狀朝杭州灣展開。南部丘陵屬翠屏山丘陵區,系四明山余脈,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約佔全境面積的十分之二。東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間;至石堰鄉,地層下陷為東橫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東栲栳山,最高峰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地層成因單一,屬侵蝕剝蝕地貌。平原為 寧紹平原之一部,東西長55公里,面積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地勢自西向東緩緩傾斜,西部地區北高南低,東部地區南高北低,以大古塘河為界分南北二部分,兩者面積之比為2:8。南部近山平原成陸於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積物淤積而成,組成物質多 為粘土及亞粘土,局部夾有泥炭。北部濱海平原,系900年以來新成 陸土地,組成物質為亞粘土、亞沙土和粉砂。平原以北為凸入杭州灣 的扇形三北淺灘,1986年圖版量標以理論基準面零米線計算,達433. 5平方公里,灘塗沉積物以粉細砂和沙質泥等細顆粒物質為主,東部 地區顆粒較粗。海岸帶升降有明顯的周期性,全岸線正繼續向北推移 ,土地資源在不斷增加中。
慈溪南部丘陵屬翠屏山丘陵區,系四明山余脈,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約佔全境面積的十分之二。東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間;至石堰鄉,地層下陷為東橫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東栲栳山,最高峰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地層成因單一,屬侵蝕剝蝕地貌。平原為寧紹平原之一部,東西長55公里,面積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眾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攔蓄能力弱,年人均水佔有量僅578立方米,為浙江全省人均佔有量的24%, 系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內陸水域計61.75平方 公里,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有較長河道73條,長770公里,河床 坡降平緩,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 淞浦、古窯浦、淹浦、水雲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東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橫河、東橫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 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總長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萬立 方米。現有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湖庫13座,即鳳浦湖、靈湖、窯湖、長溪水庫、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嶴湖以 及3座海塗水庫,現有總庫容7653萬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庫5座、山塘 154處,合計庫容185.5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貧乏,可開采淡水資源僅782萬立方米/年。
慈溪海面居杭州灣主流隱蔽區,水層淺薄,海水鹹度低於外海,含沙量高且變幅大。海岸地貌形態變化和泥沙搬運的主動力為潮汐和潮流。潮汛屬不規則半日潮,歷年平均潮位2.1米,歷史最高潮位5.33米 ,最低潮位-0.55米。杭州灣為我國潮差最大的海灣,灣頂潮差8.93 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黃山2.53米,新慈溪市地處浙東杭州灣南岸,東、東南接鎮海區、江北區,西、西南連餘姚市,介於北緯30°02'~30°24'和東經121°02'~121° 42'之間,為滬、杭、甬三角地區結合部。市境總面積1154平方公里 (不含海域,未計入1954年後新成陸土地),海岸線北凸成弧形,長66公里(1986年圖版量標為77.56公里)。
慈溪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 短。平均年日照時數203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氣溫16.0 ℃,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歷史極端最高氣 溫38.5℃,最低-9.3℃。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 均年徑流總量5.122億立方米,降水高峰月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 %。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風,夏季盛行東到東南風,全年以東風為主, 年平均風速3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9.6天。夏秋間多熱帶風暴。境 內災害性氣候以水、旱、風、潮為主,另有氣溫異常等。
慈溪土壤為典型的組合型平原土壤,類型單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 規則,土層深厚,肥力穩長,生產利用率高。近山平原母質復雜,多 屬水稻土,結構層次分明,稜柱狀結構發育,潛育性現象普遍,土層 深厚、土質均細、粘粒含量高、蓄水量足,質地以重壤為主,丘陵區 多為自然土壤,正逐步紅壤化中,有紅壤、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 多石礫,粘粒含量高,質地為中壤至輕粘,酸性重,養分貧乏,保肥 保水性能差。濱海平原地區,母質均為海積物,自海邊向內依次有鹽 土、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顆粒勻細,質地均一,粉砂含量高,含 可溶性鹽類,呈中性至微鹼性。七塘以南,多為中壤,耕層結構良好 ,蓄水保肥能力和耕性均好,七塘以北為新墾土地,成土歷史短,富 含石灰質,土質中壤至輕壤,團粒結構發育差,保肥保水能力弱。

⑧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地理位置

明城牆遺址公園屬於古建築遺址類型的景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地域,版崇文門東大街至東便門權。東起東便門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

⑨ 羅布泊地理位置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東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匯集於此,曾經形成巨大的湖泊。蒙古語羅布泊即(多水匯入之湖)。古代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因河流改道湖泊多次變遷。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羅布泊衛星影像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此後湖水減少,樓蘭城成為廢墟。1921年後塔里木河東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測量時湖水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1962年湖水減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後乾涸,現僅為大片鹽殼。
根據湖水變化,一些探險家認為羅布泊為「游移湖」或「交替湖」,擺動於北緯39°∼40°和40°∼41°之間。近來中國科學家作了實地考察,發現湖泊的西北隅、西南隅有明顯的河流三角洲,說明塔里木河下游、孔雀河水系變遷時,河水曾從不同方向注入湖盆。湖盆為塔里木盆地最低處,入湖泥沙很少,沉積過程微弱。湖底沉積物的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匯水中心。只是湖水有時偏北,有時偏南,並非大范圍的「游移」。
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位於塔里木盆地東部。曾是我國的一個湖泊,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於世。自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它才逐漸為人所知。
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並且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注入羅布泊的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的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勒河流入湖中。
那裡曾經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現已成為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夏季氣溫高達70℃。天空不見一隻鳥,沒有任何飛禽敢於穿越。

⑩ 請問明朝末年至清朝前期的一些地理位置

建州女真部生活在今吉林省南部和遼寧省北部廣大地區,建州即今遼寧省新賓縣。
葉赫那拉女真部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遼源一帶;葉赫古城,明朝叫北關,在威遠堡北60里。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有葉赫河(原稱大清河)。
烏拉女真部在今天大慶油田、滿洲里靠近內蒙古赤峰一帶;今吉林市北有烏拉古城。
輝發女真部以居輝發河得名,原居薩哈連烏拉(指今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區。又做回跋,回波,回怕,回怕里,灰扒,晦發,瓦法,斡盤等多種音譯。輝發古城在今吉林省東南部輝南縣境內。
哈達女真部其活動地區為今天遼寧省開原市東南小清河一帶。哈達城:明朝叫南關(廣順關外)。康乾盛世地圖集中哈達城、葉赫城位於東遼河 南與清河北地帶,哈達城在葉赫城西方(實為南邊);「亦失哈達」(依車哈達即「新」哈達城)今遼寧省西豐縣境內;一說開原東140里哈達河(今小清河)北岸。哈達老城在開原東65里的南城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