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題環境生態經濟效益
① 從地理角度分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原因
退田還湖.
退田還湖使鄱陽湖生態得到改善,如:生物多樣性得到一定恢復\湖泊的調蓄作用也有了一定增強等.
② 地理 說說這種生態農業所取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這種? 那種?
③ 高中地理,評價某事物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從哪裡方面考慮
生態效益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依據生態平衡規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條件產生的有益影響和有利效果,它關繫到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生態效益的基礎是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高效循環。
生態環境中的諸多物質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雖然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運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態環境中的部分物質要素功能,但也會引起其他物質要素的變化,使生態平衡狀況處於不斷地變動之中。毀林墾荒、圍湖造田、亂排「三廢」、過量使用化學製品、捕殺野生動物,雖然可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但也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經濟利益得以滿足;而由上述行為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環境污染、食物鏈中斷、物種減少、資源短缺、使生態失衡災害不斷,給人類全局的、長遠的、持久的經濟利益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是可以統一的。只要在生產經營者和生態環境相結合進行經營活動中,突出其三個特徵,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會性,要從微觀入手嚴格宏觀調控。發展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的事情,可以說生態經濟是全民經濟。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從自身做起保護和促進生態平衡,使社會再生產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發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國家密切關注微觀經濟動態,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嚴格調控人們的利益關系,預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體在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二是突出其歷史性,要在發展生態經濟過程中,繼承前人優秀成果,探索新的辦法注重不斷創新。人類已積累了不少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驗,我們應該認真借鑒和利用;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又必須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決當代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善於創新才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三是突出其科學性,充分利用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綜合作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類的社會再生產活動,是以生態環境為載體以取得經濟效益為目的。因而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才能達到預期目的。這兩個規律雖然發揮作用的領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響著人們生產的物質成果的質量和數量。因此,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中決不可忽視這兩個規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生態效益。人類在總結無數次自然界的懲罰中,終於在20世紀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要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使世界各國掌握了如何發展經濟的科學依據。目前,各國正結合本國以及全球生態變化的實際,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此,人類將在新的認識指導下,去創造全面、持久的經濟效益。
④ 沼澤的生態環境效應高中地理簡答題
沼澤屬於濕地的一種,可以借用濕地的功能
物質生產功能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 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2、大氣組分調節功能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3、水分調節功能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4、凈化功能
沼澤濕地象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自然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的卡爾庫塔市,城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東郊的人工濕地,其污水處理費用相當低,成為世界性的典範。
5、提供動物棲息地功能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6、調節局部小氣候
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
潮間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間泥、沙或鹽鹼灘;潮間沼澤包括鹽鹼草甸、潮汐半鹽水沼澤和淡水沼澤;潮間有林濕地包括紅樹林、聶帕櫚和潮汐淡水沼澤林。
瀉湖濕地:半咸至鹹水湖,有一個或多個狹窄水道與海相同。
鹽湖(內陸排水區):永久性和季節性的鹽水或鹼水湖泥灘和沼澤
望採納
⑤ 結合森林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概述森林的生態效益
你這個問題類似於今年高考北京文綜卷40題的第2問,以下是高考預設的標准答案,你不妨參考一下: 增加碳儲量,凈化空氣,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增加降水,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
⑥ 高考地理中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區分
總的來說,生態是當今比較時髦的一個,應該也是常考的一方面。根據我的高考經驗及版個人理解,生態答案的范權圍更廣一些,比如生物多樣性啊,環境的美化啊,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啊,帶動經濟啊什麼的。環境就比較狹窄了,圍繞氣候啊,水土保持啊什麼的就行了。(可以參考一下不同設問的答案的不同之處)
⑦ 高中地理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都分別需要分析哪些內容
經濟:就是指增加收入,增強實力,提高技術,優化產業結構等;
社會:與人文和生活有關,如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等
生態:如優化環境、減少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⑧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關於地理政治主觀題回答方面)
經濟效益好就是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小,就是要少投入,多產出,走新型工專業化道路。
社會效益舉屬個例子吧,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有人在裡面坐著不點餐是不會有人趕你走的,其他飯店絕對不這樣,這就是企業的一種社會效益。還有做慈善等等。
環境效益:是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是科學發展觀中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句話
生態效益就是干什麼都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它們的棲息地等。
總之,要那麼那麼多的效益說白了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在提高下層次就是維護社會穩定政權穩定之類的、
希望你能採納,謝謝
⑨ 西部開發問題,有人認為經濟效益第一,有人認為環境保護第一,你的看法是
西部要做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地理書上說的
⑩ 生態效益是什麼
生態效益也稱為「環境效益」。人類的生產活動可產生兩方面的效果:①積版極效果,即生產權出各種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②消極效果,即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自然環境。在積極效果方面,生產所獲得的純收益(即利潤)就是經濟效益。在消極效果方面,如生產過程中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盲目墾殖等)所引起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資源浪費等),或排出「三廢」污染環境。凡是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自然環境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都是消極的生態效益。因此,在計算人類生產活動的總效益時,經濟效益是正值,生態效益是負值。有些生產活動,如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等,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美化環境的生態效益。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既要考慮提高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產出最佳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