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地理位置
㈠ 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具體情況
阿姆斯特丹
荷蘭即指荷蘭王國的歐洲部分。西、北兩面瀕北海、東臨德國、南接比利時。荷蘭從南到北長約300公里、從東到西寬約200公里。面積為41526平方公里,稍大於比利時,為德國的九分之一。荷蘭因位居歐陸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首都,荷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人口約70萬。中世紀初這里還是個漁村,1926年才建市。19世紀初成為荷蘭王國的首都。16世紀前荷蘭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在此之前,無統一歷史。1566年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17世紀初開始成為海上殖民強國。1795年法軍侵入。拿破崙失敗後,1815年成立荷蘭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雖宣布中立,但仍遭德軍突然侵略。1949年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荷蘭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國度。它被稱之為風車王國,花卉之國,它由風車、木屐、鬱金香所串起的如織美景,帶給人們無數的夢幻與想像。任何時候都是遊玩阿姆斯特丹的好季節。夏天當然是大多數人理想的時間,人們都從房子里跑出來聚會或玩耍,露天音樂會也在公園里開演,整個城市因而充滿了勃勃生機。冬天呢,雖說天氣嚴寒,但相對而言遊客也少了很多,所以住宿會好找許多,各處的旅遊價格也會相應低廉,對於生活在中國南方的朋友來說,也不失為一個看冰的大好機會。來到荷蘭,只需到阿姆斯特丹一游,就可將從古典到現代的「各式各樣的荷蘭」盡收眼底。景點:贊斯堡,西教堂,王宮,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性博物館,梵高美術館。
①荷蘭首都。荷蘭王國的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位於艾瑟爾湖西南岸,人口73.5萬(2003年)。阿姆斯特爾河從市內流過,從而使該城市成為歐洲內陸水運的交匯點。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條大小水道,由1000餘座橋梁相連。漫遊城中,橋梁交錯,河渠縱橫。從空中鳥瞰,波光如緞,狀似蛛網。市內地勢低於海平面1—5米,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由於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2萬家「船屋」。過去,城市的建築幾乎均以塗了黑柏油的木樁打基,以防沉陷。王宮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樁。
「丹」,在荷蘭語中是水壩的意思。是荷蘭人築起的水壩使700年前的一個漁村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16世紀末,阿姆斯特丹已成為重要的港口和貿易都市,並曾於17世紀一度成為世界金融、貿易、文化中心。1806年,荷蘭將首都遷到阿姆斯特丹,但王室、議會、首相府、中央各部和外交使團仍留在海牙。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的工業城市和經濟中心,擁有7700餘家工業企業,工業用鑽石產量佔世界總量的80%。此外,阿姆斯特丹還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第二大港。港口完全實現了現代化。港內外交通運輸十分發達。
鮮花是荷蘭重要的出口商品。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南郊的阿斯梅爾花卉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市,花卉銷往100多個國家。
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獨特的景觀使阿姆斯特丹的旅遊業十分發達,
阿姆斯特丹又是歐洲文化藝術的名城。全市有40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各種藝術品100多萬件,其中不乏蜚聲全球的倫勃朗、哈爾斯和弗美爾等大師的傑作。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梵高美術館以收藏17世紀荷蘭藝術品而聞名,梵高去世前兩天完成的《烏鴉的麥田》和《吃馬鈴薯的農夫》就陳列在這里。
1994年,阿姆斯特丹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首都,黃金時代的原貌多有保留,幾乎是一座活的博物館。美麗的運河交織出「水都」風光,林立的博物館囊括荷蘭所有知名畫家的作品。古典音樂殿堂--國家音樂廳里的演出更是不容錯過。
阿姆斯特丹顯得古老而極有味道。所有三層和四層的小樓房被藍色、綠色和紅色精心地裝飾著,可愛得就象假的一般。這些玩具一般的樓房的門,是那麼的狹小,僅能容得一個人走進。古時此地有一條奇怪的法律,門越大交納的稅就越多,無奈的人們只好將門盡量做小,卻把窗戶做得很大,傢具什麼的都從窗口吊運進出。所有小樓房的頂部,都有數個伸出來的鐵鉤子,以固定吊運物品所用的繩索。
密密的水道又將這些可愛的街巷一塊一塊地分割開來,成群的海鷗在水道和樓房間飛舞,欺負著在水裡覓食的鴨子,仿若北方的威尼斯。
主要景點
國家音樂廳(Concertgebouw,Concertgebouwplein 2-6):國家音樂廳是阿姆斯特丹國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根據地,演出季節自9月到次年6月。購票處在萊茲廣場的旅遊服務處、阿姆斯特丹旅遊服務處或該樂團辦公室。
音樂劇院(Muziek Theater,Amstel 3):音樂劇院是荷蘭國立歌劇院與國家芭蕾舞團所在地。是一座現代化的圓形劇場,與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為鄰。
荷蘭賭場(Holland Casino, Max Euweplein):需帶護照,不得作弊。營業時間為每天13:30-3:00,門票為荷幣5元。
麗錦秀(LIDO,Max Euwiplein):麗錦秀是模仿巴黎麗都晚餐秀。
王宮(Koninklijk Paoeis, Dam):1655年興建時作為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現在則為王室迎賓館。
西教堂(Westerkerk/toren, Prinsengracht 281):進教堂免費。登塔參觀須參加每小時一次的導游團。塔高85公尺,需步行上樓。從塔上可一覽阿姆斯特丹全景,值得一看。
海尼根啤酒博物館(Heineken Brouwerij, Stadtouderkade 78):海尼根啤酒博物館1988年以前是生產啤酒的工廠。跟隨導游參觀約需一個半小時。參觀後可無限量暢飲啤酒,是一項頗受歡迎的行程。
考斯特鑽石廠:考斯特鑽石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鑽石廠,維多利亞女皇皇冠上的鑽石便是在這里切割打磨出來的,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所有的女人興奮不已了。
凡·高博物館(Rijksmuseum Vincent van Glgh P. Potterstraat 7):凡·高博物館在考斯特鑽石廠的附近。凡·高博物館門票較貴,但物有所值,此處收藏了凡·高的許多名作,如「向日葵」、「罌粟花」、有耳朵的和沒有耳朵的自畫像,以及他生命中最後一年中所作的四幅油畫;但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那幅無以倫比的「繁星之夜」便不在此處。博物館中還有許多其他人的畫作展出,都是歷史上「荷蘭畫派」的代表作。這些油畫和凡·高的早期作品一樣,陰暗晦澀,彷彿失掉了所有的色彩。想起荷蘭天空中一直陰雲密布,所以也無怪乎這些油畫是那樣的陰暗。後人曾推斷凡·高是在服了一種致幻的葯物之後才畫出了後期的那些作品,現在想來這種推斷也是有道理的。在荷蘭的陰雲籠罩下能畫也那麼明亮的色彩,還真有些不可思議呢。
此外,阿姆斯特丹一些有名的游覽景點還有:阿姆斯特克林博物館(Amstelkring Museum,O.Z.Vooburgwal 40)、荷蘭海洋博物館(Nederlands Scheepvaart Museum, Kattenburgerplein)、安妮之家(Nmme Frankguis Prinsengracht263)、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Amsterdams Historisch Museum,Kalverstraat 92)、市立現代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 of Modren Art,P.Potterstraat 13)等。
②美國紐約州的工業城市。位於莫霍克河畔,伊利運河附近。人口2.1萬。最早居民多來自荷蘭,故以荷蘭城市阿姆斯特丹命名。1825年伊利運河開鑿後,發展迅速。1831年建鎮。1855年建市。工業以輕工業為主。有規模很大的地毯、毛毯廠,還生產手套、襯衣、紐扣、紙盒等產品。有歷史建築物蓋·帕克庄園(1766年),現已作為保存印第安人和殖民時代文物的陳列館。
The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非常稀有全黑鑽石Amsterdam,33.74 carats,145光瓣面,由一顆55.85 carat原石切成。此全黑鑽石Amsterdam發現於南非。到2001年全黑鑽石Amsterdam被放於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Christie's London)拍賣,拍賣價為2,000 USD。成為全世界最高拍賣價黑鑽石。它的主人特根(D.Drukker)將它公開在歐洲鑽石協會(European Diamond Council)展出,以紀念阿姆斯特丹700周年。
荷蘭王國的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位於艾瑟爾湖西南岸,人口73.5萬(2003年)。阿姆斯特爾河從市內流過,從而使該城市成為歐洲內陸水運的交匯點。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條大小水道,由1000餘座橋梁相連。漫遊城中,橋梁交錯,河渠縱橫。從空中鳥瞰,波光如緞,狀似蛛網。市內地勢低於海平面1—5米,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由於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2萬家「船屋」。過去,城市的建築幾乎均以塗了黑柏油的木樁打基,以防沉陷。王宮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樁。
「丹」,在荷蘭語中是水壩的意思。是荷蘭人築起的水壩使700年前的一個漁村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16世紀末,阿姆斯特丹已成為重要的港口和貿易都市,並曾於17世紀一度成為世界金融、貿易、文化中心。1806年,荷蘭將首都遷到阿姆斯特丹,但王室、議會、首相府、中央各部和外交使團仍留在海牙。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的工業城市和經濟中心,擁有7700餘家工業企業,工業用鑽石產量佔世界總量的80%。此外,阿姆斯特丹還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第二大港。港口完全實現了現代化。港內外交通運輸十分發達。
鮮花是荷蘭重要的出口商品。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南郊的阿斯梅爾花卉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市,花卉銷往100多個國家。
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獨特的景觀使阿姆斯特丹的旅遊業十分發達,
阿姆斯特丹又是歐洲文化藝術的名城。全市有40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各種藝術品100多萬件,其中不乏蜚聲全球的倫勃朗、哈爾斯和弗美爾等大師的傑作。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梵高美術館以收藏17世紀荷蘭藝術品而聞名,梵高去世前兩天完成的《烏鴉的麥田》和《吃馬鈴薯的農夫》就陳列在這里。
1994年,阿姆斯特丹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公里,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港區水域深廣,內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
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城市市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港區100多平方公里。市區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星城共有102.4萬。
鹿特丹地勢平坦,位於荷蘭低地區,低於海平面1米左右。其東北部的衛星城亞歷山大斯塔德附近低於海平面6.7米,為荷蘭最低點,該處有居民17.5萬。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城市歷史】
[編輯本段]
從沼澤地崛起
鹿特丹在歷史上幾經興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漁村,該河古時從南荷蘭的沼澤地區流人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馬斯河北岸修建堤壩,用閘門將鹿特河與馬斯河隔開。1340年荷蘭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時,挖掘運河與代爾夫特和萊頓相通,使鹿特丹開始繁榮起來。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壞。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軍隊佔領和掠奪,幾個月以後西班牙人撤退。當時有許多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來,使鹿特丹進入一個恢復發展時期。
到了16世紀,鹿特丹城市建設逐步發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許多港口,為對外交通和貿易奠定了基礎。到18世紀;鹿特丹的對外貿易更為蓬勃興旺,集中對法國和英國開展貿易,當時也有船隻遠航到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到19世紀,鹿特丹在轉口貿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於德國在1870年統一,在萊茵地區,特別是在魯爾地區實行工業化,使鹿特丹也相應地得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及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特別是1877年鐵路接通南部市區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運河新河道,使其運輸條件大為改善。城市的擴展,港口運輸網路的建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河流和運河聯為一體,至20世紀初鹿特丹一躍而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世界上設備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損失。1940年5月14日,德國空軍對這座城市狂轟濫炸,整個市中心和東部廣大地區完全被破壞,包括建於15世紀的聖勞倫斯大教堂在內的許多公共建築物被炸成一片瓦礫。只有市政府、郵政總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館等建築殘留下來,倖免於難。鹿特丹的瓦爾港機場(歐洲第一民用機場)也遭到破壞。1944年秋季,德軍撤退時還大肆破壞城市設施,如總長為7700多米的遠洋貨輪碼頭區和約40%的碼頭設備遭到破壞。
重建與發展
戰後,市政當局開始執行重建計劃,並徵用整個被破壞的地區。港口設施的重建於1949年完成,並逐步恢復了海上交通運輸。60一70年代建成了博特萊克港和石油化工區,開挖深23米、寬400—600米、長12公里的貝爾河,並修建歐羅波特港。港口和工業區面積自二戰後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公里擴大到100平方公里,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它有400條海上航線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約有3.1萬艘海輪和18—20萬艘內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高達3億噸,裝卸集裝箱達400多萬只標准箱。港口設備先進,擁有機械化裝卸碼頭,大型倉庫和冷藏庫,是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其餘為香港、新加坡、高雄、紐約等)。港內可停泊30—50萬噸巨型油輪。進口和過境的大宗貨物有石油、石油製品、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為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
今日鹿特丹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荷蘭已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它是歐共體最早成員國之一,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歐洲前列。其工業門類齊全,擁有歐洲最大的煉油廠,造船業很發達,石油化工、家用電器、電子儀器、乳品加工、人造黃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此外還有汽車裝配、工程機械、鐵路器材、輕工業(紙張、服裝、咖啡、茶、可可、香煙、啤酒)等製造部門。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於一座新興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設規劃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新布局實施的,建築物基本上是戰後新建的,外觀新穎別致,大多為西歐風格,造型獨特,異彩紛呈。市區有規模宏大的銀行、保險公司和國際貿易中心機構。在老城區,許多街道路面是用石頭鋪成的,保留數百年前的風貌。鹿特丹是一座位於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內河道很多,有各種各樣的船隻停泊在河邊。在建築物近旁,在河畔,在橋邊,荷蘭獨特的風車隨處可見,構成一幅幅如畫的景色。
市內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地鐵和各類船隻。乘車經常要過橋、過河,在河網里穿梭行駛。市區街道整齊清潔,其最大特點是居民住戶的樓層窗戶都養有五顏六色的鮮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歐洲港口花園城市。在郊區有許多菜園和花圃,種植各種蔬菜和花卉。商店裡商品琳琅滿目,市場供應極大豐富,出售的貨物大部分是來自歐共體的產品。街道上賓士的有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除荷蘭本國的飛利浦產品外,尚有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產品。通訊郵電發達,街道上公用電話亭到處可見,對外聯絡頗為方便。各國風味的餐館、酒家、快餐店鱗次櫛比,還有華僑餐館供應地道的中餐。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遊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市內有許多博物館、畫廊、公園、圖書館、電影院和音樂廳。人民生活不僅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休閑時間去尋求生活的樂趣。
城市建設再展宏圖
鹿特丹市政當局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它的城市中心擴展到馬斯河南岸,是通過埃拉斯穆斯(Erasmus)橋向南延伸的,該橋目前正在建造中。在科普范祖伊德(Kop van Zuid),這是一個新的、生氣蓬勃的綠色地區,佔地面積為125萬平方米,正沿著舊港的沿岸興起。這個地區將建設成為集住宅區、辦公樓、商業和娛樂設施為一體的綜合區。第一批新的住宅樓目前正在建造中,計劃可居住5300個家庭。
1994年起開始修建新的地鐵車站,第一期工程總共為4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面積,3.5萬平方米商業和商店面積和6萬平方米的休閑和其他設施面積。紐約飯店和航海模擬中心已經落成,並投入使用。「五洲」外國節日市場將設在原先的貿易中心內,這是一個有蓋市場,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每日均可在那裡出售。活動廣場將經常有音樂演出,在保稅倉庫建築內將有許多酒店和餐館為廣大雇客服務。
【鹿特丹港】
[編輯本段]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裏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碼頭總長42公里,吃水最深處達22 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隨著歐洲經濟復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目前,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佔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產總值的2.5%。
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區是該市的主體,佔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無閘,冬季不凍,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風浪侵襲,最大可泊54.4萬噸超級油輪。海輪碼頭總長56公里,河船碼頭總長33.6公里,實行雜貨、石油、煤炭、礦砂、糧食、化工、散裝、集裝箱專業化裝卸,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舶,年吞吐貨物3億噸左右。港口貨物的運輸干線萊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鐵路與國內外交通網相連。進港原油除經萊匣河轉運外,還鋪設運輸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聯邦德國、比得時。大宗過境貨運占貨運總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製品佔70%,其餘為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國為聯邦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從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擁有許多提供特別服務。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並進行了巨大投資。現在,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准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現在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鹿特丹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1)公路集裝箱運輸。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稠密的公路網,將鹿特丹與歐洲所有的大城市連接起來,從鹿特丹出發,只需8~10小時就可以到達巴黎、法蘭克福和漢堡,到達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魯爾地帶和比利時大部分地區所需的時間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歐這樣較遠的地區也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荷蘭的公路運輸擁有雄厚的實力,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是由荷蘭承擔的。(2)鐵路集裝箱運輸。鹿特丹幾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裝箱列車向歐洲各地發車。(3)駁船集裝箱運輸。近年來,由於運價低等原因,鹿特丹駁船集裝箱運輸得到了迅速發展。幾乎每天都有駁船將集裝箱由鹿特丹運至萊茵河沿岸各集裝箱碼頭)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內陸集裝箱碼頭開始大量出現。在歐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興建了32個集裝箱碼頭。90年代以來,鹿待丹開始實施新的擴能計劃,建造10~15萬噸級的第五、第六代集裝箱碼頭。到2010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600萬箱,以確保歐洲最大集裝箱運輸中心的地位。
1957年,由於港口極大的擴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歐洲之門港這個名稱,這意味著他們想成為「歐洲的大門」。其實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和倉庫地。城市對集裝箱轉載進行了大量投資,以在遠東世界經濟國中競爭。在馬斯平地港的碼頭上可毫無困難的裝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
集裝箱尺寸的標准化對此也有貢獻。在不列顛港,位於Botlek水道中的卡蘭橋後,人們主要裝卸(多為日本)汽車。運汽車船的特徵是其高而對風敏感的結構。
佩爾尼斯和馬斯平地港上主要是煉油廠。自1936年石油港的數量和面積不斷發展。瓦爾港內主要裝卸零裝貨。很多是「流動」轉載,直接可上內河航運船。
【城市旅遊】
[編輯本段]
德夫哈芬(Delfshaven)
在這兒您會發現恍若風景畫的荷蘭舊街。約在375年前,英國清教徒為了宗教信仰,而從這兒乘船到美國去。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為派特·海恩(Piet Heyn)的出生地而聞名。這位誕生於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隊司令,曾俘虜西班牙「寶藏」船隊,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廣場上。
博曼斯美術館(Musem Boynams-van Beuningen)
館內的收藏含括了14世紀到19世紀中葉西歐著名畫家的畫作,如:魯本斯的《蘇珊娜富曼》、波希的《放湯子》、《地獄》、《迦納的婚禮》等等。主宰19世紀畫史的畫家像是梵谷、莫納、高更、畢`加索等人的畫作也不少,二樓還特別闢室展示二十世紀的作品,收藏相當豐富。
周邊景點:
小孩堤防(kinderdijk)
位於鹿特丹南面12公里處。在小孩堤防,19座風車面對面排列成兩排。一排圓形磚結構的風車為Nederwaard地區進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風車讓Overwaard不遭受滅頂之災。其中有部分風車向公眾開放。它們將讓遊客們對從前風車主及其家庭生活留下逼真的印象。1997年,這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
三角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最為壯觀的防潮工程。
由於荷蘭地勢低窪,河道縱橫,上游水量豐盛,在汛期受風暴潮災害嚴重。於是,1953年,政府出台了一項防洪計劃,命名為「三角洲工程」(也稱為「北海大壩工程」),目的就是治理這個富庶的三角洲地區。該工程是一項大型擋潮和海口控制工程,建設地點是荷蘭西南部的韋斯特思爾德的新水道口上,主要包括兩扇巨大的防潮閘大門、平時存放防潮閘大門用的船塢、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動防潮閘大門及其供水排水的電力設施以及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等幾個部分。它的建成使位於福克角三角洲以上的鹿特丹地區100多萬居民免受風暴潮災害之苦。
㈡ 鹿特丹港口的區位條件
位於北海沿岸的鹿特丹,不僅是荷蘭最大工業城市和貿易金融中心,也是整個西歐的工業基地和貿易中心,是聞名於世的84座世界名城之一。
鹿特丹位於荷蘭西南部北海沿岸,是典型海洋性氣候區,冬暖夏涼,7月平均氣溫18-19℃,1月平均氣溫2-3℃,港口四季不凍,長年暢通無阻。
鹿特丹地處北海航運要沖,扼西歐內陸出海咽喉,自鹿特丹可方便出海,並經萊茵河與有關運河、高速公路、鐵路、石油管線連接西歐陸上運輸網,通往包括西歐、中歐和東歐部分地區在內的廣大歐洲腹地,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尤其是以鹿特丹為中心,半徑500千米范圍內的英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等西歐國家的主要工業區是其主要經濟腹地。這一地區工農業和貿易高度發達,居住有1.6億以上高收入人口,產業和人口密集程度高,為鹿特丹提供了充足的轉運貨源和優良的轉口貿易條件。
鹿特丹具有河海結合的區位優勢,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境內河網密布?quot;血脈暢通",僅萊茵河與斯海爾德河就為鹿特丹港1/3的轉運貨物提供了便捷的運輸渠道。除運河外,港區鐵路、高速公路與國內外交通網相通,並有年輸送能力5000萬噸的石油管線通往阿姆斯特丹、德國、比利時,具有高效的港口集疏運系統。
鹿特丹有700多年的歷史,1283年這里還只是一個小漁村,但到了14世紀中葉,隨著荷蘭海上強國地位的確立,鹿特丹發展成為重要港口。此後,它緊緊抓住西歐海上運輸和貿易日益繁榮和通往印度航路發現的機遇,加速港口建設,使城市迅速發展成為荷蘭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商業中心,19-20世紀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1870年以後德國魯爾區成為世界最大工業區,通往北海的運河--新航線建成。在這樣的背景下,鹿特丹加強了馬斯河南岸岸線開發,使港區西延,並於30年代修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挖入式港口--瓦爾港,煉油、食品加工等工業也應運而生,使得港口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鹿特丹已成為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年吞吐量達4200萬噸,城市人口達60萬,進入大城市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口和城市更是進入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階段。盡管戰爭期間鹿特丹遭受嚴重破壞,港區1/3毀於戰火,但它以"奮斗自強"精神自律自勉,艱苦創業,迅速重建並發展起來,不僅在馬斯河北岸老城原址重建嶄新的市中心,而且根據貨流增長和世界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船型增大趨勢,以及採用集裝箱船、滾裝船等先進運輸方式的需要,把港區沿馬斯河南岸快速西延,經過開挖港池、疏浚航道一系列重大工程措施,於1947-1974年期間建造起三大全新港口、工業區,吸引了大批貨流和石油、化工企業,從而使港區面積由戰前26.3平方千米擴大到約100平方千米,並以年3億噸以上的吞吐量躍居世界第一港,鹿特丹已發展成為世界性大都市。
荷蘭大部分地區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鹿特丹也不例外,其原材料如石油、礦石、煤炭等主要依靠進口。但鹿特丹人文資源豐富,是世界性旅遊勝地,其舊城中心戴爾福斯哈溫和新市中心的超現代化和未來主義建築舉世聞名,港口附近的高185米的"伏洛馬斯特"觀望塔是一大觀光勝景。此外,像童堤鎮古老的大風車、哥達鎮的早期建築等都是鹿特丹名勝,吸引了大量境內外遊客。
政策策略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110萬人口的鹿特丹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自由港政策在起重要作用。鹿特丹貨源的75%的轉口,港區設"保稅倉庫",專供待售和轉口貨物整船寄存,僅收倉儲費用,免徵關稅,海關給貨主很大方便,在手續上盡量適應各國商人過境、轉口和分銷要求,除毒品和軍火外,幾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種類和數量限制,港口的優惠政策大大促進了過境貿易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外國船隻和貨物過境,獲取了大量運費。此外,西歐共同市場的成立,減少了國際屏障,使得西歐國家商品大多通過內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後轉運世界各地,促進了鹿特丹的建設和迅速發展。借鑒鹿特丹的經驗,在連雲港設立保稅區是很必要的。
㈢ 鹿特丹為什麼成為歐洲第一港口請以比較科學的論述
眾多的海運專線和廣闊的多式聯運網路使得鹿特丹港成為極具吸引力的門戶港和中轉港。
優越的地理位置
由於直接位於北海和萊茵河口,鹿特丹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最佳的通達性。無需船閘,船舶從外海便可迅速直達深水碼頭,在此裝卸貨物並且可隨時前往下一站目的地。通過廣闊的鐵路、內河、公路、近洋和管道網路,鹿特丹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有著多種選擇的連通方式。
全球樞紐和門戶
鹿特丹港憑借其連接到全球逾1000個港口的500多條遠洋、近洋、支線船和滾裝船航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樞紐和歐洲門戶。此外,多家航運公司將鹿特丹港定為他們首個和最後掛靠港,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結合卓越的腹地連接和較短轉運時間,通過鹿特丹港運輸的貨物比其他西北歐的港口能夠更快、更高效地到達目的地。
班輪運輸服務
鹿特丹港提供500多條遠洋、近洋、支線船和滾裝船班輪運輸服務,連接到全球逾千個港口。所有大型的航運公司都掛靠鹿特丹港,以提供它們的洲際航運服務。荷蘭有著促進歐亞間貿易與投資關系的悠久傳統。鹿特丹港作為歐洲最四通八達的門戶和樞紐,可在24小時內與歐洲各主要工業集群相連接,並覆蓋歐洲5億人口的消費者市場。最先進的碼頭和基礎設施使鹿特丹港成為世界上對於所有貿易類型最快捷、可靠和高效的港口。
腹地連接
鹿特丹港能提供結合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道等廣泛的多式聯運網路,確保您的貨物能夠輕鬆快速地採用最優運輸方式出入歐洲的其他地區。從鹿特丹出發,24小時之內能夠到達西歐的主要工業和經濟中心。根據貨物量、需要的時間、價格和可持續性,客戶可選擇最佳的運輸方式。在這里,無論是何種貨物類型,您都可以找到合適可靠的運輸方案。
適合任何集裝箱船通入
鹿特丹港的集裝箱轉運集中在馬斯平原和Waal-/Eemhaven港區,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沒有船閘和潮差,任何集裝箱船都可隨時直接從北海進入這些碼頭。在一個小時之內,集裝箱船便可停泊在馬斯平原一期或二期的碼頭,隨即進行裝卸。這些碼頭同樣適用於最大型的船舶。
分撥、倉儲和港口增值服務
鹿特丹港是倉儲、分撥和增值服務供應商的集聚地,且擁有極佳的連通網路,因此是歐洲地區高效分撥的重要樞紐。
㈣ 鹿特丹海港究竟有多大
荷蘭第二大城鹿特丹,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口,新馬斯河兩岸,距北海25.7公里,又鄰近英國、比利時、法國、聯邦德國等西歐發達國家的主要工業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而成為這些國家大宗進出口貨物的集散中心素有「歐洲門戶」之稱。1965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貨物吞吐量1.31億噸。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歐洲共同市場的建立,更促進了鹿特丹港的繁榮。1982年有3萬多艘來自世界各地的遠洋海輪在這里停泊,再加上20萬艘左右的內河船泊,貨物吞吐量達2.52億噸(1973年曾超過3億噸),居世界第一位。港內航道水深無閘,不淤、不凍、不移,並可免受風浪侵襲。港區水域面積2910公頃,其中2148公頃供遠洋海輪使用;全港380個泊位,海船碼頭總長37.9公里,可以停泊載重54.5萬噸的超級油輪。碼頭的專業化很強,分別設有石油、礦石、鋼鐵、化工品、汽車、木材、穀物、雜貨、魚肉、菜果、散裝貨、集裝箱等專用碼頭,此外還有客運碼頭、自裝自卸船碼頭和子母船作業區。港口設施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相當高,平均每6分鍾即有一艘海輪進出該港,而整個港口的職工只有16000多人。
㈤ 荷蘭鹿特丹港的交通位置優勢
不想復灌水太多哦不好意思,制復制太多也不好啦~~
請樓主去網路看看吧~~
http://ke..com/view/32538.htm
㈥ 鹿特丹港地理位置
鹿特丹港(Port of Rotterdam),是歐洲第一大港,全球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鹿特丹港位於萊茵內河與馬斯河交匯處,是通往容歐洲的天然門戶。鹿特丹港區面積為10556公頃,其中工業用地面積為5257公頃,基礎設施和水域面積5299公頃。港口長度40公里,碼頭長度89公里,總泊位656個,航道最大水深22米,是500多條航線的船籍港或停靠港,通往全球1000多個港口,貨運量占荷蘭全國的78%。鹿特丹港既是歐洲最大的原油、石油產品、穀物等散裝貨轉運地,同時又是世界第六大集裝箱轉運港口,並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
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19世紀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為世界第10。
㈦ 鹿特丹海港的規模是怎樣的
荷蘭第二大城鹿特丹,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口,新馬斯河兩岸,距北海25.7公里,又鄰近英國、比利時、法國、聯邦德國等西歐發達國家的主要工業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而成為這些國家大宗進出口貨物的集散中心素有「歐洲門戶」之稱。1965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貨物吞吐量1.31億噸。隨著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歐洲共同市場的建立,更促進了鹿特丹港的繁榮。1982年有3萬多艘來自世界各地的遠洋海輪在這里停泊,再加上20萬艘左右的內河船泊,貨物吞吐量達2.52億噸(1973年曾超過3億噸),居世界第一位。港內航道水深無閘,不淤、不凍、不移,並可免受風浪侵襲。港區水域面積2910公頃,其中2148公頃供遠洋海輪使用;全港380個泊位,海船碼頭總長37.9公里,可以停泊載重54.5萬噸的超級油輪。碼頭的專業化很強,分別設有石油、礦石、鋼鐵、化工品、汽車、木材、穀物、雜貨、魚肉、菜果、散裝貨、集裝箱等專用碼頭,此外還有客運碼頭、自裝自卸船碼頭和子母船作業區。港口設施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相當高,平均每6分鍾即有一艘海輪進出該港,而整個港口的職工只有16000多人。港區現代化的水、陸、空交通,把港口與國內和歐洲各國重要城市連接起來。
荷蘭人民早在14世紀就建成鹿特丹市,並築港修碼頭進行港務作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個著名港市被毀於德國法西斯的炸彈之下。今天的鹿特丹,完全是戰後重建起來的。1982年市區人口57.6萬,僅次於首都阿姆斯特丹;包括近郊人口在內,達102.4萬,居全國第一位。市內擁有發達的煉油、造船、化學、機械等工業,並是全國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㈧ 鹿特丹港有什麼特點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裏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碼頭總長42公里,吃水最深處達22 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隨著歐洲經濟復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佔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產總值的2.5%。
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區是該市的主體,佔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無閘,冬季不凍,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風浪侵襲,最大可泊54.4萬噸超級油輪。海輪碼頭總長56公里,河船碼頭總長33.6公里,實行雜貨、石油、煤炭、礦砂、糧食、化工、散裝、集裝箱專業化裝卸,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舶,年吞吐貨物3億噸左右。港口貨物的運輸干線萊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鐵路與國內外交通網相連。進港原油除經萊匣河轉運外,還鋪設運輸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德國、比利時。大宗過境貨運占貨運總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製品佔70%,其餘為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國為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從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擁有許多提供特別服務。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並進行了巨大投資。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准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
㈨ 荷蘭鹿特丹港口優勢是什麼
荷蘭鹿特丹港口優勢是:
地理優勢: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裏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碼頭總長42公里,吃水最深處達22 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政府支持:
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隨著歐洲經濟復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佔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產總值的2.5%。
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荷蘭高度重視港口開發和海運業發展,並建成了現代化的海港和良好的物流服務網路。
服務優勢: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並進行了巨大投資。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准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
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由於運價低等原因,鹿特丹駁船集裝箱運輸得到了迅速發展。幾乎每天都有駁船將集裝箱由鹿特丹運至萊茵河沿岸各集裝箱碼頭)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內陸集裝箱碼頭開始大量出現。在歐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興建了32個集裝箱碼頭。90年代以來,鹿待丹開始實施新的擴能計劃,建造10~15萬噸級的第五、第六代集裝箱碼頭。到2010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600萬箱,以確保歐洲最大集裝箱運輸中心的地位。
參考鏈接:
鹿特丹_網路
http://ke..com/link?url=#4_1
㈩ 地理:鹿特丹港的區位優勢是什麼
鹿特丹港地處歐洲萊茵河三角洲,擁有遼闊富饒、經濟發達的廣闊腹地內,素有"歐洲門戶港"之稱容
詳見 http://ke..com/view/115434.ht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