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皇寺廣場地理位置
① 沈陽皇寺廣場位置怎麼樣
建議住中街,到哪裡都很方便
② 沈陽的皇寺廣場在哪,從西站乘什麼車
打車費用約抄40元(按駕襲車最短時間計算)
1
329路
→
209路
全程約1小時33分鍾/16.44公里
沈陽西站
752米
步行至沈陽西站
沈陽西站
10站
乘坐329路
,
在中海寰宇天下塔灣西站
下車
中海寰宇天下塔灣西站
10米
步行至中海寰宇天下塔灣西站
中海寰宇天下塔灣西站
9站
乘坐209路
(或
125路
)
,
在皇寺廣場站
下車
皇寺廣場站
步行至皇寺廣場
皇寺廣場
③ 皇寺廣場在哪個區
屬於和平區,黃寺廣場的哈爾濱路往北屬於皇姑,往南屬於和平
④ 沈陽市和平區皇寺廣場在什麼街道社區
北市場街道北市社區委員會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⑤ 沈陽的皇寺廣場在哪,從西站乘什麼車
西站坐264路到皇寺廣場,下車前行到東西快速幹道橋下,右轉100米,就是敬業中學.`
⑥ 沈陽東方斯卡拉具體位置在哪
皇寺廣場西北側,每家瑪超市樓下,肯德基邊上,挨著12線的大門!
⑦ 沈陽的皇寺廣場地段為什麼那麼繁華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皇寺廣場繁華是很久以前就有的現象了,原來這里有個火車站,內叫總站,就是現在沈陽容北站的前身。火車總站和古代集市(北市場)聯合起來構成了繁華的皇寺商業區,每家瑪和蘇寧電器是因為有了皇寺商業區才落戶的。
⑧ 沈陽皇寺廣場屬於哪個區
屬於和平區。
「沈陽和平區皇寺廣場(近杜大鬍子店)」的郵編:110002
⑨ 沈陽的皇寺廣場和北市場有什麼區別
提起沈陽皇寺廣場,眾人皆知,但其來歷卻許多人說不清楚。在和平區皇寺街有一實勝寺,全名為蓮花凈土實勝寺,是沈陽地區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一座喇嘛教(亦稱黃教)寺廟。寺院因清太宗皇太極賜建而得名,其寺因是皇帝家廟,皇寺因此得名。
關於實勝寺的來歷。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征服蒙古各部,蒙古喇嘛墨爾根用白駱駝載著瑪哈噶拉佛金像來盛京向皇太極進獻。金像是元世祖時期用千金鑄成,白駱駝走到離沈陽城五里的地方就卧地不起,皇太極於是命令在此地修建一座樓專門供奉瑪哈噶拉佛金像。
崇德元年又在這里建起了寺院。實勝寺建築雄偉,氣勢輝煌。供奉瑪哈噶拉金佛的佛樓在寺院的西北角。實勝寺在寺廟始建於崇禎九年(1636),清雍正四年(1726年)大修,以後屢加修繕。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寺內的主要建築進行了修繕,1961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以來又進行了翻修,佔地22558平方米,建築面積2011平方米,坐北朝南,呈長方形。2002年4月,丹東李世集團在沈陽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與和平區人民政府的支持幫助下,對實勝寺再次維修,動遷了寺廟周圍居民使寺廟再次擴大,新修了鍾,鼓二樓和僧舍,使寺院面貌煥然一新,2004年,實勝寺改擴建工程完成。
實勝寺由於受到皇家的青睞,香火一直很旺。瑪哈噶喇佛金像,於1946年被盜,現佛像為1990年泥塑佛像。
金像丟失與實勝寺的魔難
傳說,1946年3月30日,國民黨遼寧省主席徐箴第二天要來實勝寺看看,兩個特使提前前來「踩點兒」,但就在這天夜裡,金佛卻離奇丟失了。次日,徐箴等聽說金佛丟失了,輕描淡寫地說道:「看來金佛與我無緣啊!佛爺不在我也要拜。」說完,走上佛樓,沖著空佛龕磕了三個頭,他轉而對喇嘛說:「不要著急,不要害怕,老佛爺一定會回來的。」
直到今天,金佛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也沒有露面,金佛的下落成了一個謎。一種說法是1948年沈陽解放前夕,那位省主席徐箴帶領家眷、嫡系逃到了上海。後來,他們乘輪船往台灣跑,聽說輪船超載,沒到台灣就沉了。另一種說法則懷疑是日本人所為,據說當時有兩個日本人住在寺里,公開的說法是學習藏傳佛經,但事後發生的事卻說明這兩個人非常可疑。
金佛丟失後,實勝寺歷經磨難。先是國民黨當局認定:金佛被盜,系皇寺喇嘛所為。氣勢洶洶的警察對眾喇嘛進行了嚴刑拷打,壓杠子、灌涼水、坐老虎凳,逼他們招認。案發的第三天凌晨,皇寺突然起火,多虧撲救及時,才使寺院倖免於灰燼。更奇怪的是,這次火因尚未查明,兩天後,皇寺又起大火。因為喇嘛們都被抓去審查,牌樓和山門被燒毀。
最慘重的一次損失則是「文革」期間,一群人來到實勝寺內,僅用了短短兩天時間就砍伐了古松,焚燒了經書,推倒了大部分建築。當時實勝寺里藏經很多,光是《大藏經》就三百多部,連同照片等資料,據說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鍾樓里掛著的那口千斤鑄鐵巨鍾也被砸了個稀爛,只留下4個耳朵。乾隆寫的那塊牌匾也沒能逃過一劫,被砸得粉碎。不過,作為目前實勝寺最古老的建築,原來放金佛的佛樓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原來,當時寺廟外的居民已經開始向寺內蠶食,有的借寺院牆搭建小房住人,有的建起了鐵匠鋪,把實勝寺緊緊地夾在中間。有幾家民宅建在佛樓旁邊,那群人也不曉得佛樓的意義,以為空空一座樓,也是一戶普通人家,便沒有留意.
沈陽北市場的最初興旺,也是因一座廟而起。
清初,蒙古族信奉喇嘛教的首領元裔丹大汗戰死沙場,他的母親和妻子為表歸順清朝之誠意,從遙遠的察哈爾出發,特以白駱駝載瑪哈噶喇金佛、金字喇嘛經和傳國玉璽來到盛京。清太宗皇太極以厚禮相迎,並在盛京城西三里賜建了喇嘛教寺廟———實勝寺。於是,也正因此,逢雙逢節前來上香祭祀的百姓逐漸開始在這附近形成集市,北市場開始初具雛形。
張作霖下令開建兩市場
1918年,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由當時的代省長王永江執行,在之前日俄戰爭後形成的商埠地開辟了兩個市場,即南市場和北市場。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到30年代,這兩大市場分別達到了他們歷史上的極盛時期,成為聞名關內外的「雜巴地」。
初建時格局至今可辨
時至今日,盡管經過多次改造和修建,南北市場里都已難覓當年的景象,但當年初建時留下的格局還依稀可辨。南市場坐落在商埠地的西南,東至三經街,西至馬路灣,北至大西路,南至十三緯路,基本上以一個「華興場」的廣場為中心,沿廣場周圍街路四散而建。這個廣場如今仍然存在,只不過因其太小,現在的南市人更願意在為人指路時把它稱為「轉盤」。
至於北市場,則是基本以實勝寺為中心,呈帶狀分布在現今沈陽市政府的「後脖子」上。氣勢宏偉的新建北市牌樓里,實勝寺的朱檐仍在,而它們訴說的,究竟是當年的怎樣一種輝煌呢?
「北市場地區到上世紀30年代已經成為一個熱鬧的『雜巴地』,擁有各種娛樂場所150餘家,飯店120餘家,以及6家影劇院和一批當鋪、煙館、摔跤場等,形成了具有濃郁文化傳統特色的繁華娛樂區,成為了東北民俗文化的縮影。」和陳天明老人充滿感性色彩的回憶相比,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對於北市場的描述也更凸顯了它當時的地位。對於曾長期生活於偏遠之地以及戰爭中的奉天市民來說,這個地方更像是一處代表了安靜與平和的棲息地,在充滿了濃濃生活氣息的同時,也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奉天此時的發展。也正因此,北市場里,成就了更多的「名」。
北市場北市場是中國早年的十大鬧市之一,是老沈陽著名商業區、市井文化的縮影。太平寺是全國唯一的錫伯族家廟,實勝寺是滿清第一個皇家寺廟,中共滿洲省委舊地見證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風光歲月。現今的北市場成為集商住辦公、餐欽娛樂、購物觀光一體,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民俗民風,現代商業文明和傳統文明相融合的商業區、成為沈陽旅遊文化和商業文化的新賣點
⑩ 皇寺廣場在沈陽和平區嗎
是,是在和平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