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地理位置
『壹』 陝西省紫陽縣斑桃鎮的地理位置東經,北緯是多少
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斑桃鎮
北緯N32°17′50.65″ 東經E108°38′16.07″
『貳』 聽說一種富硒茶,產自陝西安康的紫陽縣,因富含硒元素,在2012年榮獲,全國十大富硒榜榜首。是紫陽產的嗎
紫陽富硒茶,是出產於中國陝西省南部紫陽縣境內天然富硒區,具有特種保健內功效的高級飲品。是當今容世界上第一個通過科學鑒定的特種保健功效優質綠茶,因為含有硒元素比較高,所以一直是癌症患者和缺硒患者的最佳飲品。
『叄』 紫陽縣回水鎮地理狀況啥樣
洄水鎮地處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東南,大巴山北麓,與嵐皋縣隔河相望,距縣府19.7公里。版權洄公路穿鎮而過。轄權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總人口10197人,總面積55.1平方公里。請看網路衛星地形圖——
谷歌地圖:32.3699780875,108.6499714513
網路地圖:32.3756630000,108.6565600000
騰訊高德:32.3699876112,108.6499976050
圖吧地圖:32.3763629512,108.6525348150
谷歌地球:32.3723429512,108.6456048150
北緯N32°22′20.43″ ,東經E108°38′44.18″
靠近: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權洞路
周邊:洄水鎮
參考: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城關鎮會仙橋街道社區
(善意提醒,中國地名要規范,不能寫錯別字,「洄」水鎮不是「回」水鎮)
『肆』 漢中在陝西的什麼地理位置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
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
希望能幫到你
『伍』 漢陰縣位於西安那個方向
漢陰縣位於西安正南方250多公里。
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漢陰至今,全縣轄14個鎮,179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65平方公里,總人口305678人,漢陰縣是國家衛生縣城 、縣城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
地理
氣候
漢陰氣候溫和濕潤,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海拔290—2128.2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0060.16萬千瓦,水面3.1萬畝,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地貌
漢陰縣境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亘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316國道和陽安鐵路穿境而過。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為淺山丘陵。境內最高處鳳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處漩渦鎮,海拔290米。縣城位於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漢江、月河、觀音河、洞河等,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漢江在境內流長21公里。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無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時。
資源
礦產資源
漢陰自然資源豐富,以礦產、動植物資源最為突出。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砂金、脈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崗岩、石英砂,煤炭等19種,產地64處,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鐵銹紅瓦板岩之鄉和黃金大縣。全縣有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水田12萬畝),人均基本農田達1.05畝。礦產資源有脈金、砂金、瓦板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煤炭、鈾礦等,礦藏儲量大,品質優。
物種
境內有種子植物3000餘種。野生動物400多種,有天然草場68萬畝。農作物有30餘種,經濟作物有20餘種,林木有108科300餘種。經濟林主要是桑、茶、桐、漆、柑橘、板栗、青竹等,珍稀樹種有銀杏、樟、楠、三尖松等。
葯材
中葯材有金銀花、天麻、丹皮、杜仲、板蘭根、黃精、桔梗等250餘種。
水資源
2005年,地下水資源理論藏量為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0060.15萬千瓦,水面3.1萬畝,可供養殖水面近萬畝。
交通
漢陰交通便利,陽安鐵路、十天高速、316國道穿境而過,通鄉公路四通八達。數字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縣18個鄉鎮。旅遊風景區主要有:觀音河水庫、龍寨溝奇石景區、兩合崖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建設亮點頻出,新修改擴建街道10餘條,先後建成了龍崗園林、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廣場、縣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園林城市標志性建築,縣城北城街改造後被省市眾多新聞媒體譽為「陝南縣城第一街」。
『陸』 陝西省紫陽縣
真得很不錯!火鍋,麻辣燙,串串香,蒸盆子。。。。。。玩的地方也很多哦,歡迎你!!!
『柒』 安康紫陽紫蕎印象酒的發展歷史
紫陽縣
(陝西省安康市下轄縣)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紫陽縣位於陝西省南部,地處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隸屬陝西省安康市,縣境西面與四川省萬源市毗鄰,東南方向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交通便利、通訊便捷。由於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紫陽氣候垂直變化較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無霜期為268天。境內有仙人洞真人宮景區、擂鼓台森林公園、文筆山等景點。
中文名稱
紫陽縣
外文名稱
Ziyang County
行政區類別
市轄縣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城關鎮、蒿坪鎮、漢王鎮等21個鎮
政府駐地
城關鎮
電話區號
0915
郵政區碼
725300
地理位置
陝西省南部
面 積
2204平方公里
人 口
35萬
方 言
西南官話-成渝片-紫陽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
著名景點
擂鼓台、仙人洞、任何漂流、文筆山
機 場
安康五里鋪機場、安康富強機場
火車站
安康站、紫陽火車站
車牌代碼
陝G
知名學校
紫陽縣職業教育中心、紫陽中學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貌
▪ 氣候
4 資源
▪ 土地資源
▪ 礦產資源
▪ 水資源
5 人口
6 經濟
▪ 綜合
▪ 工業
▪ 農業
7 交通
8 教育
▪ 幼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9 文化
▪ 紫陽民歌
▪ 社火
▪ 廟會
10 旅遊
▪ 仙人洞
▪ 擂鼓台自然風景區
▪ 任河漂流
11 名優特產
▪ 特產
▪ 小吃
歷史沿革
編輯
今紫陽縣地,據傳為古梁州之域,商代屬庸國,春秋屬巴,戰國後期屬楚之漢中郡。戰國末期,秦滅巴、楚,漢水流域俱歸於秦。
秦漢之際,紫陽地屬益州漢中郡西城縣;曹魏時屬荊州西城郡西城縣;魏文帝改西城為魏興。
晉泰始三年(267),分益州立梁州,魏興郡改屬梁州。東晉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為了安置巴山一帶流民,晉廷增設晉昌、安康等郡縣。寧都縣治在今紫陽境內白馬石,即酈道元《水經注》所記寧都縣治松溪口。
南北朝時,晉昌、安康等郡先屬南,後歸北。劉宋時(約於公元420年),寧都縣劃歸安康郡轄;並分寧都縣南、西城縣西設廣城縣,隸於魏興郡。縣治在王谷(今任河)穀道中,疑為今八廟。
梁天監初,梁州西部被魏佔領,梁武帝將梁州遷設西城。魏分安康郡設魏明郡,轄漢陽、寧都2縣,屬新設立的東梁州。西魏大統元年、梁大同元年(535),梁奪回東梁州。西魏廢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西魏大舉伐梁,佔領漢水上游之地,尋改東梁州為直州,撤銷廣城、漢陽2縣,並入寧都。
北周時。沿襲西魏建置,在寧都縣治增設安康郡,仍屬直州。
隋開皇三年(583)撤銷安康郡;大業三年(607)撤銷直州,同時改寧都為安康,改屬金州總管府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於安康縣兼設西安州,同時分設寧都、廣德2縣;武德二年(619)改西安州為直州;貞觀元年(627)撤銷直州及寧都縣,將廣德縣並入安康,屬山南東道金州西城郡。天寶元年(742)西城郡更名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又更名漢陰郡,並將安康縣更名漢陰。
五代時(907~960),今紫陽縣地仍屬漢陰,隸於金州。先後屬後梁、前蜀、後唐、後周、後晉、後漢、後周領有。
北宋時(960~1127),漢陰縣屬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軍節度;南宋初沿襲北宋建置,建炎四年
(1130)改屬利州路。
元代(1271~1368),漢陰等縣撤銷,轄地歸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
明洪武三年(1370),分金州地設漢陰等縣;洪武十年(1377)撤銷漢陰,並入石泉縣,後又復設,仍屬金州。
正德初,川陝一帶爆發農民起義。明廷於正德五年(1510)設立紫陽堡;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為縣,割金州西南、漢陰縣東南為其疆域,隸於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興安州。
清代,紫陽屬陝安道興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興安州升為府。
中華民國初年,紫陽隸於陝西省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撤道,直隸於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以後,隸於陝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30日紫陽解放後,屬陝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轄;1950年2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後,5月整編各區,紫陽縣屬安康專區。1969年,專區改稱地區,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地區。
行政區劃
編輯
紫陽置縣至今,以縣城為中心,以4個自然鎮(東:洞河,西:鞍子溝,南:麻柳壩,北:蒿坪河)為點作為近似邊緣線的基本疆域一直處於穩定狀態。東、西、北3方邊界因受安康地區政區變動影響,有過幾次調整;南部邊界則系省、地邊界線,一直未變。
紫陽縣行政區劃
清乾隆以前,紫陽的四界范圍是:東至石門溝,接興安州(今漢濱區)界;西至羈馬樁,接西鄉縣(後分置定遠廳——今鎮巴縣)界;南至二州埡,接四川太平(今萬源)縣界;北至五里坡(今屬安康轄),接漢陰縣界。東西距離長約35.7公里(圖上正東西向,直線;下同),南北長約55.4公里(正南北向)。總面積約2237平方公里。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興安州升府並置安康縣;五十五年(1790),漢陰改廳:行政區劃亦作相應變動。紫陽縣增加了安家河、牛溪河2地,使全縣總面積達到約2304平方公里,較前增加3%,為紫陽歷史上最寬的疆域。
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開始,紫陽縣政府根據省政府命令,對縣內插花界進行整理。但東南部由於洄水灣、八道河一帶地方武裝從中作梗,調整工作無法進行。三十一年(1942),紫陽縣政府捕殺了古圍鄉聯保主任鍾又可後,才將紫陽、嵐皋邊界劃齊:以洞河為界,其東一律歸嵐皋,其西一律歸紫陽。此時,劃歸嵐皋的僅原屬紫陽的古家村和圍圈2地,前述嵐皋在紫陽境內「飛地」一律歸紫陽。西北部的「飛地」只解決了1處:將朝天河自然村劃歸紫陽。經過調整,紫陽約增加10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達到2269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新調整了紫陽西北部邊界:將原屬紫陽的上七里自然鎮和肖家壩、牟子河自然村劃歸漢陰,牛溪河、朝天河、圓壩子自然村劃歸安康;將漢王城自然鎮原屬漢陰部分及其附近的草川、劉家埡自然村,以及安康縣散處於紫陽境內的「飛地」(包括雙河口自然鎮之一半)全部劃歸紫陽。紫陽因此減少土地面積85平方公里,形成延續至今的2204平方公里現狀。其中磨溝、李家溝、黃泥溝約3平方公里仍為插入安康境內的「飛地」。
1958年12月,嵐皋縣撤銷,大道河以西的7個管理區約200平方公里劃歸紫陽;1961年9月復歸原建制後,紫陽疆域仍如前。截至1987年底,紫陽的四方邊界是:東部邊界,由黑山
寨經天水河、米溪梁、石門溝,跨漢江,南沿洞河至大巴山高峰五個包,總長約100.8公里,分別與安康、嵐皋2縣接壤;西部邊界,由鳳凰山名峰擂鼓台經天字梁、馬家營,跨漢江,南越米倉山嗽家埡、城牆嶺、鰲頭山、羈馬樁、長安寨、官埡子、白河埡、落人洞、梨樹坪至黃草梁,總長約134.6公里,分別與漢陰、鎮巴連界;南部邊界,東起五個包,沿大巴山山脊,經界嶺、混人坪、南天門,跨任河,越米倉山二州埡、冒火山,至黃草梁,總長約81.6公里,分別與城口、萬源、鎮巴3縣相連;北部邊界,東起黑山寨,西經七寶山、空洞山、大地寨、松樹梁,至擂鼓台,總長約48公里,分別與安康、漢陰2縣毗鄰。[1]
2001年調整區劃後,紫陽縣轄21個鎮:城關鎮、蒿坪鎮、漢王鎮、煥古鎮、向陽鎮、洞河鎮、洄水鎮、斑桃鎮、雙橋鎮、高橋鎮、紅椿鎮、高灘鎮、毛壩鎮、瓦廟鎮、麻柳鎮、雙安鎮、界嶺鎮、東木鎮、廣城鎮、繞溪鎮、聯合鎮。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紫陽縣
紫陽縣位於陝西南部,漢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東與安康市相鄰,南與四川省萬源市相連,西與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北與安康市漢陰縣接壤。
地貌
紫陽萬山綜錯,河溪密布,漢江自西北至東南橫貫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漢水,兩條河水將全縣分割為東南部大巴山區、西南部米倉山區、北部鳳凰山區,最低海拔277米,最高海拔2522米。加上蒿坪河川道,從而形成了紫陽「三山兩水一川」的地貌特點。紫陽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筆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帶。
氣候
紫陽縣自然環境圖片 (18張)
由於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紫陽氣候垂直變化較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無霜期為268天。
年降水總量1066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682.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9月,夏季多發洪澇。
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紫陽縣土地總面積2204平方公里,合330萬畝。按利用狀況分,各類面積如下:直接生產用地,共315萬畝。其中:耕地943568畝,內有水田29180畝,水平地46291畝,坡地和梯地74448畝,菜地30000畝,陡坡地163649畝;園地170760畝,含茶園97000餘畝。桑園63000餘畝;其它25000餘畝;林地(包括疏林和灌木林)903507畝;草山草坡1151227畝。間接生產用地,共73050畝。其中城鎮用地10995畝,交通用地28995畝,內有鐵路用地4995畝、公路用地10995畝、鄉間小路用地14865畝,廠礦用地1005畝。特種用地(古跡、風景區)10005畝。暫未利用地,主要是裸露的石岩12132畝。水域55437畝。[2]
礦產資源
截止2005年底,已發現的各類礦產36種,探明、控制資源儲量的礦產6種,推斷資源儲量的10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煤、石煤,金屬礦產有鐵(鈦磁鐵礦為主)、錳、鈦、釩、鉬、銅、鉛、鋅、金、鋁土礦等10種,非金屬礦產有瓦板岩(包括飾面板岩)、毒重石、重晶石、磷、硫鐵礦、石灰岩礦、大理岩、白雲岩、飾面輝綠岩、正長斑岩、凝石灰岩礦、脈石英、玉石、粘土、高嶺土、建築用砂、透閃石、滑石、石膏、石棉、螢石、石墨、鑄石原料礦等23種,水氣礦產有礦泉水和地下水。此外,我縣還有鈮、鉭、稀土、硒、鎳、鎵、辰砂、鉑、鈷、鎢、鈾、雌黃、雄黃等礦化類型。
紫陽縣的優勢礦產有瓦板岩(包括飾面板岩)、毒重石、鐵(鈦磁鐵礦為主)、鈦、石煤、錳、釩、水泥用石灰岩礦、飾面和鑄石原料用輝綠岩、富硒礦泉水等。其中瓦板岩的預測資源儲量20億立方米,探明、控制及推斷資源儲量2168.93萬立方米;飾面板岩的預測資源儲量40億立方米,探明、控制及推斷資源儲量817.41萬立方米;鐵(礦石)的預測資源儲量為10億噸,探明、控制及推斷資源儲量44893.69萬噸,基礎儲量1925萬噸;鈦(Ti02)的預測資源儲量5000萬噸,探明、控制及推斷資源儲量25327.9千噸,基礎儲量l515千噸。毒重石(礦石)的預測資源儲量為450萬噸,探明、控制及推斷資源儲量為330.4萬噸;煤、石煤的預測資源儲量60000萬噸,2005年保有資源儲量1394.66萬噸;錳(礦石)的預測資源儲量為430萬噸,探明、控制和推斷資源儲量180萬噸;水泥用石灰岩礦的預測資源儲量5億噸,探明、控制和推斷資源儲量2602.7萬噸,基礎儲量1481.6萬噸。
水資源
漢江、任河這里交匯,形成了獨具一格「鴛鴦水」景觀。全縣大小河流104條,可利用水域面積5.5萬畝,是水產開發的理想之地。
人口
編輯
自置縣至明末,人口確數不可考。據康熙《紫陽縣新志·賦役》:置縣後陸續有流民遷入紫陽縣,人口持續增加,曾有過一段人煙輻湊、民物康阜時期。萬曆二十一年(1593)行「一條鞭」法時,「增流丁共上中下官流丁三千七十四丁」(康熙《紫陽縣新志·賦役》,下同)。崇禎時,應稅丁數「增至四千五百九十八丁」。按當時丁口比例推算,有人口1.4萬多人。
明末清初,紫陽縣屢經戰亂,人口銳減,「兵荒之後,比屋逃亡」。順治九年(1652),即一次「旨免逃亡丁三千七百三十一丁。康熙十八年(1679),吳三桂叛軍吳世璠部由紫撤退入川,「灰燼余黎,又席捲而入西蜀」。康熙二十三年(1684),「實在共丁六百七十三丁」,有人口1507人,逃亡人數高達70%。
清初戰亂平息之後,清廷採取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乾隆四十年(1775),有人口近2.6萬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約2.9萬人;嘉慶十七年(1812)有戶1.6萬,人近5.9萬;至道光十八年(1838),人口猛增至12.78萬。與嘉慶十七年相較,26年間人口增長了6.8萬,年均凈增2600餘人。
自道光十八年(1838)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100年間,人口穩定發展,①始終在12~14萬之間徘徊。
解放後,由於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社會安定,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年齡結構輕,人口控制較晚,人口逐年遞增,只在1959~1961年自然災害時期下降,1985年底已達72084戶、326376人,36年中凈增42055戶、165236人,平均年增長4590人,翻了一番。[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85018人,其中:城關鎮35342人,蒿坪鎮22625人,漢王鎮11799人,煥古鎮9748人,向陽鎮12093人,洞河鎮15485人,洄水鎮8253人,斑桃鎮7633人,雙橋鎮9806人,高橋鎮16461人,紅椿鎮14173人,高灘鎮8988人,毛壩鎮9317人,瓦廟鎮12045人,麻柳鎮10655人,雙安鄉11801人,金川鄉6831人,苗河鄉3365人,界嶺鄉5569人,六河鄉1697人,深磨鄉1431人,芭蕉鄉7436人,東木鄉8105人,燎原鄉5146人,廣城鄉7294人,繞溪鄉7806人,白鶴鄉4448人,聯合鄉6010人,青荊鄉3656人。
2012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8.42萬人。出生率9.82‰,死亡率7.77‰;自然增長率2.05‰。
經濟
編輯
綜合
截止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3.2億元,增長15.3%;完成財政收入2.65億元,增長20%,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6億元,增長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億元,增長1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83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905元,增長16.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77‰。三產結構比由2011年的27.8:35.2:37優化為23.4∶44.7:31.9,二產比重提高9.5個百分點。
工業
據地下考古發掘證明,東漢時期紫陽縣已有磚、瓦生產,清乾隆二十年(1755)後,隨著外省移民大量遷入,紫陽縣手工業漸趨發達。除磚瓦製造外,還出現了木材加工、小農具加工、糧油加工、釀酒、染織、鑄造、造紙及煤炭採掘等行業。清末,茶葉、生絲、桐油、菜油、油漆等產品「多由水路下至湖北老河口出賣,間或上行至漢中,從陸路至省銷售」(光緒《紫陽縣鄉土志》);彩轎、滑桿、竹床、竹幾、蓬、席、篩、簸、枕簟等竹製品,箱簟、繩、衣、襪、鞋等棕製品,夏布、麻布、魚網等麻織品,綢、縐紗等絲織品,以及草紙、白酒、糖、糕點、煤炭、磚、瓦等產品,皆因產量小,只在境內銷售。
民國時期,紫陽縣手工業除榨油、繅絲、制茶等生產稍有發展外,其餘皆不發達。據民國二十九年(1940)《紫陽經濟調查》統計,年產桐油150餘噸、漆油75噸、生絲0.5噸、茶100餘噸,總產值(按銷售價計算)51.9萬元(法幣),產品大多銷往湖北老河口,只有少量茶葉由漢中轉運甘肅銷售。
1949年底全縣共有手工業坊、廠(場)、鋪、館、店542家,從業人員941人,總產值152.95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換算,後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7%。1950~1957年,在對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開始興辦國營工業。1957年底全縣有國營企業3家、手工業合作社(組)28家、公私合營企業1家,總產值340.73萬元(國營佔3.5%,集體佔60.6%,個體佔35.9%),比1949年增長1.2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1958~1960年,在「左」傾錯誤思想指導下,盲目建廠、「大煉鋼鐵」,浪費資金195.25萬元。1962年開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到1963年全縣共保留國營企業4家,職工227人;集體企業20家,職工446人。1970~1980年,為配合修建襄渝鐵路,在調整時期停辦的蒿坪煤礦、段家溝煤礦、洞河水泥廠、漢城陶瓷廠、縣機磚廠等廠礦相繼恢復生產並擴建,同時新建了農機廠、鐵佛煤礦、紫黃錳礦、麻柳磷肥廠、洞河白陶瓷廠和麻柳水泥廠,其中洞河水泥廠、白陶瓷廠、麻柳磷肥廠、紫黃錳礦、鐵佛煤礦開辦不久即停辦,浪費資金150餘萬元。[4]
「十五」期間,紫陽縣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是全縣工
工廠車間
業經濟總量得以擴大,總值達24521萬元,較「九五」末的8020萬元凈增16501萬元,增長3倍多;二是工業經濟增速穩步提升,「十五」期間,年均增速25.1%,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8.5%高出16.6個百分點,超「十五」計劃設定增速2.8個百分點;三是規模工商企業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規模工業經濟達到12000萬元,年均增速75%,五年凈增3.75倍;四是工業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隨著企業所有制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革新,紫陽工業一反過去粗放型單純出售資源的模式,正在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工業發展;五是工業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紫陽工業圍繞礦產、水能、富硒生物三大資源開發,逐步形成了以紫陽天然板石、水泥生產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水電、煤炭為主體的能源工業。以鋇鹽、錳金屬、鐵礦砂為主體的重化工工業和以茶葉、繅絲、富硒特色食(飲)品為主體的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四大支柱產業。
2012年全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6.09億元,比上年增長31.0%,占生產總值比重34.5%,較上年提高10.7個百分點,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67.8%。規模以上工業當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4.83億元,增長36.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當年完成總產值31944萬元,同比增長65.7%,占總產值的9%;非金屬礦采選業當年完成總產值26022萬元,同比增長95.4%,占總產值的7%;農副食品加工業年末總產值35048萬元,同比增長119.2%,占總產值的10%;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年末總產值128623萬元,同比增長121.5%,占總產值的36%;紡織業年末總產值13160萬元,同比下降0.1%,占總產值的4%;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年末總產值8055萬元,同比增長0.4%,占總產值的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年末總產值72388萬元,同比增長78.4%,占總產值的20%;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年末總產值25971萬元,同比增長13.8%,占總產值的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年末總產值14656萬元,同比增長8.0%,占總產值的5%。
農業
農業在紫陽縣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歷史悠久,結構
大棚蔬菜
以糧食種植為主,以林、牧、副業為輔。紫陽解放後,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40280噸增加到1985年的77493噸,增加了0.92倍。因人口膨脹,糧食仍不能自給,其間只有1953和1956兩年未吃國家返銷糧,截至1985年,累計吃返銷糧115991噸。
紫陽縣解放後,農業的發展幾起幾伏,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自解放初至1957年,農業總產值以年9.61%的速度遞增。1958~1964年,主要農產品連年減產,產值年遞增1.19%,1965~1966年又稍有回升。1967~1969年,年產值不足3000萬元,其中1968糧食年產33755噸,不足1951年半數。1970~1976年,年產值上升到4000餘萬元,1977~1983年又上升到5000餘萬元,1985年達6322萬元。自1978年以後,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林、牧、副業的產值比重上升,商品率提高。截至1985年,有「兩戶」(專業戶、重點戶)7800戶,農業商品產值2018萬元。為指導組織農業生產,中共紫陽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先後設置農工部、農牧局、林特局、水電局、鄉鎮(社隊)企業局等機構主管農業。同時,國家還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農業。其中1979~1983年扶持總額達1394.95萬元,年均279萬元。[5]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63.22萬畝,比上年增長1.0%。其中,夏糧26.77萬畝,下降0.89%;秋糧36.45萬畝,增長2.0%。糧食總產量10.69萬噸,增長6.0%。其中,夏糧3.91萬噸,增長7.4%;秋糧6.78萬噸,增長5.3%。2012年造林面積9.6萬畝,比上年增長21.5%。水產品產量5881噸,比上年增長14.5%。
交通
編輯
安毛高速公路
紫陽交通條件便利、通訊便捷。襄渝鐵路擁有鐵路運營里程66.76公里,內河航道里程66.4公里。310省道穿境而過。公路通車里程1500公里,公路通村率達到95%。[6]
2010年底G65(包頭-茂名)高速公路通車「陝川」高速公路途經我市紫陽縣9個鄉鎮33個行政村,高速路沿線可視范圍內需改造民居2189戶。其中:含農業戶口1355戶,城鎮社區居民457戶,縣城高速路下站口棚戶區民居改造377戶。截止2011年1月中旬,高速路沿線9個鄉鎮中2189戶民居改造現已全面竣工。超額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1752戶任務的25%,共計投資6567萬元,改造面積33萬平方米,受益人口8756人。[7]
教育
編輯
幼兒教育
紫陽縣幼兒教育始於1950年,其後時停時辦。1985年底,全縣僅縣城有幼兒園1所,部分小學設有學前班,招收幼兒入學。全縣接受幼兒教育的幼兒占幼兒總人數(3~6周歲幼兒數)的1.3%。
1950年春,城關聯校附設幼稚班,招收學齡前兒童20名入學;同年,毛壩關、高橋、紅椿壩、瓦房店、洞河、蒿坪河、漢王城等鎮也在完全小學內附設幼兒班,共招收學齡翦兒童約200名。1953年所有幼稚班皆停辦。
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縣城創建幼兒園,分設大兒班、小兒班。4~6歲幼兒入大兒班,2~4歲幼兒入小兒班。入園幼兒48名,有教職工6人。同年,各集鎮也紛紛創建幼兒園,共20餘所,招收幼兒500餘名,有教職工50餘名。1960年因天災人禍財力不敷,各集鎮幼兒園皆停辦。1966年秋縣幼兒園停辦,1978年6月恢復。到1985年,園內有教職工21名,幼兒160餘名。
1983年以來,城關、蒿坪、毛壩、高灘、瓦房等小學附設學前班,以解決幼兒入園困難。每校每學年約招收30名學齡前兒童入學,施以幼兒教育,受到群眾歡迎。[8]
截止2012年,紫陽縣共有幼兒園32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7576人。
小學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實行教育改革,停製科興學堂,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紫陽縣將書院、義學悉改為學堂。縣城有高等小學堂1所,初等小學堂2所,其他東、西、南、北4鄉24地皆設初等小學堂,共50餘所。課程有:修身、讀經、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物、圖畫、體操等。
民國初,改學堂為學校。十二年(1923)知事楊家駒創建城關初級女子學校。至十四年(1925)全縣共有高等小學校1所、初級國民小學校51所(其中:城關6所,東區18所,西區8所,南區11所,北區8所)、初級女子學校10所(其中:城關1所,東區1所,西區3所,南區3所,北區2所)。二十七年(1938)各地女校停辦。後改縣立高等小學校為城關中心小學校,並建保國民小學(初級小學)。至1949年底,全縣共有中心小學12所,保國民小學120所。課程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體操、勞作等。
紫陽縣解放後,原中心小學改稱完全小學,學制仍為6年,
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體育、歌詠等。原保國民小學,或撤或並,統稱普通小學(即初級小學,簡稱普小),課程有國語、算術、珠算、圖畫、體育、歌詠等。1953年全縣共有完全小
望採納
『捌』 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四王廟具體位置在哪裡
希望有幫助啊~
『玖』 紫陽縣的教育
紫陽縣幼兒教育始於1950年,其後時停時辦。1985年底,全縣僅縣城有幼兒園1所,部分小學設有學前班,招收幼兒入學。全縣接受幼兒教育的幼兒占幼兒總人數(3~6周歲幼兒數)的1.3%。
1950年春,城關聯校附設幼稚班,招收學齡前兒童20名入學;同年,毛壩關、高橋、紅椿壩、瓦房店、洞河、蒿坪河、漢王城等鎮也在完全小學內附設幼兒班,共招收學齡翦兒童約200名。1953年所有幼稚班皆停辦。
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縣城創建幼兒園,分設大兒班、小兒班。4~6歲幼兒入大兒班,2~4歲幼兒入小兒班。入園幼兒48名,有教職工6人。同年,各集鎮也紛紛創建幼兒園,共20餘所,招收幼兒500餘名,有教職工50餘名。1960年因天災人禍財力不敷,各集鎮幼兒園皆停辦。1966年秋縣幼兒園停辦,1978年6月恢復。到1985年,園內有教職工21名,幼兒160餘名。
1983年以來,城關、蒿坪、毛壩、高灘、瓦房等小學附設學前班,以解決幼兒入園困難。每校每學年約招收30名學齡前兒童入學,施以幼兒教育,受到群眾歡迎。
截止2012年,紫陽縣共有幼兒園32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7576人。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實行教育改革,停製科興學堂,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紫陽縣將書院、義學悉改為學堂。縣城有高等小學堂1所,初等小學堂2所,其他東、西、南、北4鄉24地皆設初等小學堂,共50餘所。課程有:修身、讀經、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物、圖畫、體操等。
民國初,改學堂為學校。十二年(1923)知事楊家駒創建城關初級女子學校。至十四年(1925)全縣共有高等小學校1所、初級國民小學校51所(其中:城關6所,東區18所,西區8所,南區11所,北區8所)、初級女子學校10所(其中:城關1所,東區1所,西區3所,南區3所,北區2所)。二十七年(1938)各地女校停辦。後改縣立高等小學校為城關中心小學校,並建保國民小學(初級小學)。至1949年底,全縣共有中心小學12所,保國民小學120所。課程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體操、勞作等。
紫陽縣解放後,原中心小學改稱完全小學,學制仍為6年,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體育、歌詠等。原保國民小學,或撤或並,統稱普通小學(即初級小學,簡稱普小),課程有國語、算術、珠算、圖畫、體育、歌詠等。1953年全縣共有完全小學12所,普小178所,共分340班(其中復式班163個),在校學生9279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40%。1957年全縣共有小學192所,553班,在校學生18644名,比1953年增加1倍。經過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到1960年,全縣共有小學226所,在校學生23732人。1961年秋,國家對中小學實行全面整頓,紫陽縣對小學撤並後保留198所,在校學生7036名,比1960年減少70%。1965年貫徹公辦和民辦相結合的辦學方針,全縣共辦耕讀小學878所,吸收耕讀學生123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60%。「文化大革命」期間,學制改為5年,課程只設政語、數學、軍體、音樂等,由於受極「左」思潮影響,學校紀律鬆弛,教學質量下降。1979年以後,各學校通過整頓,學習紀律和風氣開始好轉,學生學習成績上升,主要課程有:語文、數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體育、唱歌、圖畫等。1985年,全縣有小學494所(其中完全小學110所),在校學生463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普及率達到93%,鞏固率達到99%,畢業率達到90%。
截止2012年,紫陽縣共有小學102所,招生827人,在校學生20972人。 民國三十年(1941)紫陽縣立初級中學創立,校址在縣城。首期招生120名,學制3年,首屆畢業生58名。三十七年(1948)有6個班(含2個簡師班),在校學生242名。1956年新建高橋初級中學,校址在高橋鎮,首期招生52名。1957年全縣共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805人。1958年縣城初級中學設高中班,成為紫陽縣第一所完全中學,學制為三三制;同年,毛壩中學、蒿坪民辦中學成立。1960年瓦房、漢城等區鎮相繼建立初級中學,全縣時有完全中學1所、初中7所,在校學生1998名(高中生217名)。1961年經調整後,保留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學制改為二二制,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內容大多是工農業生產常識;同時在全縣范圍內不顧辦學條件,盲目發展中學教育,片面強調區區有高中,社社有初中。到1976年,全縣完全中學發展到11所,初中發展到78所,在校學生10704名。1979~1982年對中學布局作了調整。到1983年,保留完全中學3所、初中24所(單設初中10所,八年制學校14所)。1985年初中畢業率為98%,高中為100%;初中升學率為25.5%,高中為9.6%。
截止2012年,紫陽縣共有普通中學20所,招生數4226人,在校學生15382人。
小學、初中學齡人口凈入學率均達到10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5.0%。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9.13%、98.39%、99.23%。
『拾』 紫陽縣人民政府經度偉度是多少
紫陽縣人民政府經度偉度是
網路地圖:32.5258818000,108.5408033400
騰訊高德:32.5202030000,108.5342260000
谷歌地球:32.5224932600,108.5297981700
北緯N32°31′20.98″ 東經回E108°31′47.27″
靠近:陝西答省安康市紫陽縣橋溝路
周邊:紫陽縣人民政府
參考: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