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地理環境
『壹』 衣索比亞的地理和氣候是怎樣的
衣索比亞,位於北緯6度~9度,東經34度~40度之間,處於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內陸國版。東與吉布地權、索馬里毗鄰,西北和蘇丹交界,北接厄利垂亞,南和肯亞接壤。
衣索比亞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大部屬衣索比亞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體,佔全境的2/3,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
衣索比亞由於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雖地處熱帶,但是各地溫度冷熱不均。每年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由於不同季節和地區降雨不均,易出現局部乾旱。氣溫范圍為9.7℃-25.5℃。年平均溫度為16℃。
境內河流湖泊較多,青尼羅河發源於此,但利用率不足5%。
『貳』 衣索比亞的地理環境
境內河流湖泊較多,青尼羅河發源於此,但利用率不足5%。
『叄』 衣索比亞的自然特徵
(1)
位於非洲東部,為內陸國家
氣候:熱帶沙漠、高山高原氣候和熱帶草原版氣候
水文:權中部高原為30多條河流發源地,有「東北非水塔之稱」
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非洲屋脊」之稱
資源:黃金、鉑、鎳、等非可再生資源和地熱、水力、森林等可再生資源豐富.
(2)地形,山地多,平原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種植業;有大面積的高山高原氣候適合畜牧業;熱帶沙漠和熱帶草原氣候,降水少;
(3)地熱、水利 、森林資源;能促進經濟發展,利於發展農業,促進民族繁榮,發展外匯旅遊等
『肆』 非洲地理環境是什麼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佔全洲面積的2%。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長約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衣索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復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尼日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大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查德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佔全洲面積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乾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那裡很炎熱!
『伍』 吉布地的地理環境
吉布地國土面積雖小,但境內地形復雜。全境大部分為火山岩物質的高原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高原,內地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塔朱拉灣呈楔形在亞丁灣深入內地,將國土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部分。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分布著多重山脈。只有在曼德海峽與塔朱拉灣沿岸之間延伸著一條狹窄的平原帶,但多為沙漠。在內陸的北部和中部,縱橫著一些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凹地,其間點綴有平原、河流和湖泊。湖泊中的阿薩爾鹽湖(Lac Assal)和阿勞勒湖(Lac Allols)都低於海平面,其中阿薩爾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是非洲最低點。沿海平原與凹地之間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地,一般海拔800米左右。西北部與衣索比亞分界的穆薩阿里山(Moussa Ali)海拔2021米,為全國最高點。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多為高原山地,海拔500-800米。
由於受地球板塊運動的影響,處在東非大裂谷末端的吉布地,其地殼厚度比鄰近地區薄,不僅全境大部分地區系由火山岩物質構成,而且地震的頻率也較高。距今最近的火山群是1978年11月在阿薩爾湖與古拜特灣(Goubet)之間噴發形成的,名為阿爾杜科巴(Ardoukoba)火山。地震雖多發,但震級較低,一般為里氏2-3級。 主要民族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等。
伊薩族(Issa),其人口約佔全國人口50%,主要分布在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和吉布地市。屬索馬里人的一支,操索馬里語。原住索馬里豪德高原,紀元開始後朝西北方向遷徙,其中一部分遷至塔朱拉灣以南地帶,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吉布地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阿法爾族(Afar),其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40%,主要分布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為吉布地第二大民族。屬衣索比亞人種,操阿法爾語。篤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除伊薩族和阿法爾族外,吉布地境內還有伊薩克族(Issak)和加達布西族(Gadabussi),均為吉布地國內主要少數民族,系索馬里人的不同支系。伊薩克人主要分布在東南部邊境,加達布西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方面,這兩個民族與伊薩族相似。
此外,吉布地尚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他們居住在吉布地市及其他城市。
『陸』 求埃及的地理環境 !!!急急急
埃及,別名伊觖帕特,埃及一詞系由古希臘語Aigyptos演變而來,起源於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語名Hikuptah(意為普塔神靈之宮)。埃及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歷史以1798年拿破崙一世入侵為界,大體可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兩大階段。埃及,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土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地當亞、非、歐三洲交通要沖,海岸線長約2700 千米,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開羅。埃及人口和農業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區.本區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號稱古埃及文明。有人說,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文明,這是對尼羅河的最高評價。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北有地中海
,東臨紅海,從而向東向西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連接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成為國際上水陸空「十」字路口交通要害處,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整個埃及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埃及全境96%為沙漠地區。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地中海沿岸為狹小平原。相比而言,埃及是整個北非國家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本國氣候較為單一。除地中海沿岸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較為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外,其餘地方為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終年氣候乾熱,成為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非常乾旱。
尼羅河是埃及人的母親河。發源於赤道以南,非洲東部的高原之上,彎彎曲曲,浩浩盪盪,由南向北奔騰而去。尼羅河貫穿非洲東北部,流經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衣索比亞、蘇丹和埃及等國,最後流入地中海。全長674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一長河,流域面積為28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非洲大陸面積的1/10。[1]
幾千年以來,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之後人們紛紛遷往高處暫住。十月以後,洪水消退,帶來了尼羅河豐沛的土壤,為當地人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人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是沒有說錯的。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26個省:開羅省、吉薩省、蓋勒尤比省、曼努菲亞省、杜姆亞特省、達卡利亞省、卡夫拉•謝赫省、貝尼•蘇夫省、法尤姆省、米尼亞省、索哈傑省、基納省、阿斯旺省、紅海省、西部省、艾斯尤特省、新河谷省、亞歷山大省、布哈拉省、北西奈省、南西奈省、塞得港省、伊斯梅利亞省、蘇伊士省、東部省、馬特魯省。此外還有盧克索直轄市。
『柒』 埃塞維亞的地理位置
你好,沒有埃塞維亞這個地方國家,你是想問衣索比亞嗎?
『捌』 描述衣索比亞在的地理位置
埃塞俄來比亞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源。東與吉布地、索馬里毗鄰,西同蘇丹、南蘇丹交界,南與肯亞接壤,北接厄利垂亞。高原佔全國面積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
衣索比亞位於北緯6度~9度,東經34度~40度之間,處於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內陸國。
『玖』 非洲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非洲為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東南部高,西北部低。重要地形區: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大裂谷(地球的傷痕)海岸線平直
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缺少海灣和島嶼(島嶼數量最少的大洲)。幾內亞灣是最大的海灣,馬達加斯加島是最大的島,索馬里半島是最大的半島。好望角地處大陸西南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分界處。
沙漠廣布
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撒哈拉沙漠面積佔全非洲陸地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僅次於南極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它位於非洲北部,那兒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源自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河流和湖泊
河流季節變化大(干濕所致),多峽谷、急流和瀑布(維多利亞瀑布為非洲最大瀑布)。水能資源豐富,不利航運。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的流域面積和流量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二位。湖泊多集中在東非高原,為斷層湖,狹長水深,串珠狀排列於東非大裂谷。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阿薩勒湖,非洲鹹水湖,非洲大陸最低點。
熱帶大陸
非洲大陸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帶呈南北對稱性分布(以赤道為中央)
非洲經濟是由在非洲的貿易、工業和人力資源組成的。非洲的人口約有十億,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5%(2008資料)。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非洲貧窮的原因有部分是因為其動盪的歷史有關。非洲非殖民化的不穩定加劇了冷戰沖突。自20世紀中期,冷戰、貪污和專制統治也令非洲的經濟更加不景氣。
非洲經濟展望報告特別提到:自2001年以來,非洲與中國的貿易增加了10倍,於2008年更達到了100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迅速增長,而拉丁美洲也經歷了溫和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相比之下,非洲的許多地區在外貿、投資、人均收入和其他的經濟增長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窮對非洲有很大的影響,包括較低的預期壽命、暴力和不穩定,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持續影響了非洲大陸的發展。然而,數據顯示部分非洲大陸正在經歷快速的增長。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經濟增長的比率。在經濟發展最快的非洲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情況。在2007年,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包括茅利塔尼亞19.8%、安哥拉17.6%、蘇丹9.6%、莫三比克7.9%和馬拉維7.8%。
許多國際機構對新興非洲國家的經濟現代化越來越有興趣,尤其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非洲的經濟卻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雖然在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經合組織)中沒有任何非洲國家加入了發達國家之列,但整個非洲並非完全的貧窮不堪,而在財富方面也有很大的變數。在非洲北邊的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和歐洲及中東等發達國家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南非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無論是在國內生產總值,或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是全非洲最高的。在它鄰近的國家也能從中分享南非的財富。一些細小但石油藏量豐富的國家如加彭和赤道幾內亞,也加入在非洲10個最富有的國家之列。
南北兩端大陸經濟較撒哈拉以南非洲為高在熱帶的東非地區,因其長期前殖民地歷史,使其貿易和發展較其他地方快,因而較其他地方富裕及穩定。一些群島如塞席爾群島、留尼汪、模里西斯和維德角,也較內陸國家富裕,但較不穩定的葛摩經濟則依然很差。
最貧窮的國家是那些正處於內戰或剛剛擺脫內戰的國家。其中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獅子山和蒲隆地。最貧窮的地區一直是非洲之角,雖然在歷史上,該地區曾經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最富有的地方。特別是衣索比亞,它在經濟方面曾有一段長時間的成功。貧困、飢荒和戰爭,已經困擾了這些地區幾十年。這些國家內部充滿了相當多的變數,城市地區,尤其是實行資本主義的城市,一般都比農村地區富裕。社會不平等現象在非洲國家十分明顯,上層階級收入大大高於社會中的多數人口。
受到專制統治和殖民主義的影響,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據聯合國在2006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23位的都是非洲國家(第155位至第177位)。
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緩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史瓦濟蘭人均預期壽命只有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波札那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之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發展得最快的城市。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迦納、肯亞、喀麥隆和埃及,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共和國和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
『拾』 衣索比亞的地理環境怎樣
衣索比亞位於北緯6度~9度,東經34度~40度之間,處於非洲之角的中心,是內陸國回。東與吉答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北和蘇丹交界,北接厄利垂亞,南和肯亞接壤。
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大部屬衣索比亞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體,佔全境的2/3,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北部的達羅爾窪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為全國最低點。紅海沿岸為狹長的帶狀平原。北部、南部、東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約佔全國面積的25%。西門山脈的達善峰海拔高度為4,623米,為衣索比亞全國最高峰。
由於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雖地處熱帶,但是各地溫度冷熱不均。每年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由於不同季節和地區降雨不均,易出現局部乾旱。氣溫范圍為9.7℃-25.5℃。年平均溫度為16℃。
境內河流湖泊較多,青尼羅河發源於此,但利用率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