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串聯
⑴ 地理知識怎麼串聯啊
把地理分成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然後了解自然對人文社會活動的影響,如對農業、工業、旅遊等的影響,然後是人的活動對自然地理的影響,人們通常會改變局部環境,以使能可持續發展。要知道地理都是一環套一環的,基礎知識一定要掌握牢固,書本一定要熟練,通過題目尤其是高考題加以糅合,總結,效果很好,我以前就是這么做的。
⑵ 高中地理知識點
必修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層次
河外星系
銀河系
最基本的兩大天體:恆星、星雲,還有小行星帶、流星體、彗星
2.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及太陽系概況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近地行星:水、金、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3.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體積、質量、密度居中,與其他七大行星基本一樣,無太大差別
自身:適中的體積、質量,有大氣層,人類能夠呼吸,原態海洋的形成
外部:適合的日地距離→有適宜的溫度→液態水;相對安全的宇宙環境
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光球層:能看見,黑子——標志,11年一周期,影響氣候
日珥
耀斑
日冕層:太陽風
5.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電磁波,來自H、He核聚變
6.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及其關系
自轉 公轉
軌道 赤道面 黃道面
方向 繞地軸自西向東 繞太陽自西向東
周期 恆星日:23h 56min 4s 恆星年:365d 6h 9min 10s
太陽日:24h 回歸年:365d 5h 48min 46s
速度 角速度:極點為0,其他都是1h 15° 近日點:1月,快
線速度:極點為0,向赤道增大 遠日點:7月,慢
黃赤交角:23°26』
7.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自轉
晝夜更替:晨昏線
地方時:15°一時區,東早西晚,東加西減,北京東八區
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北右南左赤道無;手心向上,四指→運動方向,大拇指→偏轉方向
公轉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緯度、季節)
晝夜長短的變化
節氣 日期 高度角 直射點 晝夜情況(北半球) 季節(北半球)
春分 3.21 赤道→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赤道0° 晝夜等長 春
夏至 6.22 北回歸線→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北回歸線23°26』N 晝長於夜 夏
秋分 9.23 赤道→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赤道0° 晝夜等長 秋
冬至 12.22 南回歸線→南北兩極,逐漸降低 南回歸線23°26』S 夜長於晝 冬
四季更替
春:3~5,夏:6~8,秋:9~11,冬:12~2
五帶劃分
寒帶:有極晝極夜,溫帶:四季變化明顯,熱帶:有太陽直射
8.地球的各個圈層名稱及其結構特點
地殼
地幔 地震波
(內→外) 地核
N2: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O2:維持生命活動
CO2:光合作用,保溫作用
O3:生物體的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成雲致雨的重要物質(原料),影響天氣變化
固體雜質:凝結核
外層
熱層 電離層:由大量離子和自由電荷構成,影響無線通訊短波的傳播
中間層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易吸收紫外線;
大氣平穩,天氣晴朗,有飛機;大氣水平運動為主
與人類活動關系最密切;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氣對流運動劇烈,天氣復雜多變
垂直分層的依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和運動狀況
71%海水,鹹水湖多在內陸(∵不循環)
多為極地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可飲用的只佔0.3%;人體內含水65%
生物圈:所有生物體所在的最活躍的圈層
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三大類岩石間的相互轉化過程
2.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整個岩石圈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活動帶(如海嶺等)分割成了許多單元,這些單元叫做板塊
全球岩石圈可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版塊、非洲版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3.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板塊張裂(生長地帶)——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板塊擠壓(消亡地帶)——形成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亞洲東海岸島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北美洲,美洲版塊、太平洋板塊)
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塊構造運動的結果
影響:地中海消失,紅海擴大;太平洋縮小,大西洋擴大
4.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水平運動
褶曲——褶皺——高山、谷地——形成地貌形態的基礎——絕大部分山脈為褶皺山脈
背斜成山有石油,中心老兩翼新;向斜成谷有水,中心新兩翼老
垂直運動
斷層(前提):地塹成谷,地壘成山
5.流水、風、冰川等所產生的外力作用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侵蝕作用:流水(氣候濕潤的山區)、海水、冰川、風力(氣候乾旱、地勢較高)
搬運作用、沉積作用
黃土高原:風力搬運和沉積作用;華北平原:流水沉積
6.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地質作用
二者共同作用使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7.大氣熱量的來源——地面輻射, 波長:輻射源溫度控制
8.大氣的受熱過程
削弱作用
吸收:O3——紫外線(平流層);H2O、CO2——紅外線(對流層);有選擇性
反射: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無選擇性
散射:微小顆粒——可見光短波中的藍紫光;較大顆粒(塵埃、霧粒、小水滴)——所有光;有選擇性
保溫作用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
9.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熱力環流
形成原因:受熱不均
水平運動——風
水平氣壓梯度力——空氣(風)運動的直接動力,高壓指向低壓,垂直於等壓線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摩擦力:與風向相反,近地面
近地面:三個力,風斜穿等壓線;高空:兩個力,風平行等壓線
風壓定律:背風而立,低壓在左前,高壓在右後
10.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
11.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亞洲 海洋 風向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寒冷乾燥) 阿留申低壓 陸地吹向海洋
東亞:西北季風
南亞:東北季風
夏季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海洋吹向陸地
東亞:東南季風
南亞:西南季風
成因
東亞:海陸熱力差異;南亞: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1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向高緯移,冬季向低緯移,與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一致
大氣運動 氣候特點
赤道低壓帶 熱帶雨林氣候,氣流幅合上升,對流強烈,終年高溫多雨
副熱帶高壓帶 副熱帶大陸內部和西岸,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乾旱,是熱帶沙漠氣候
中緯西風帶 40°~60°,大陸西岸地帶,終年盛行從海上吹來的西風影響,溫和濕潤,是熱帶海洋性氣候
西風和副高 30°~40°,大陸西岸地帶,交替受西風和副高控制,形成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季風環流 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環流顯著,形成了三種季風氣候,風向和降水有明顯季節變化
13.鋒面、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氣團
冷氣團: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暖氣團: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大陸氣團:乾冷;海洋氣團:暖濕
鋒
准靜止鋒
江淮——梅雨;昆明:冬雨
氣團運動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後 雨量
冷鋒 冷氣團到暖氣團 氣溫高,氣壓低,晴朗 陰雨,大風降溫 氣溫降低,氣溫升高,晴朗 陣雨
暖鋒 暖氣團到冷氣團 氣溫低,氣壓高,晴朗 陰雨天氣 氣溫升高,氣溫降低,晴朗 連續降雨
氣旋和反氣旋
氣旋:產生於低壓區,北半球氣旋水平方向沿逆時針方向輻聚,垂直方向上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產生於高壓區,北半球反氣旋水平方向沿順時針方向輻散,垂直方向上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4.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15.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聯系地球各個圈層,並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使水資源不斷更新、再生、持續利用
塑造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
16.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中低緯:北順南逆,西暖東寒
中高緯:北逆南無,西寒東暖
17.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
寒流:降溫降濕
暖流:增溫增濕
漁業
三大漁場:寒暖流交匯形成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秘魯漁場:秘魯寒流為上升流,把深層物體帶到表層
航海
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物
利:加速污染物流動擴散,使其稀釋凈化
弊:擴大污染范圍
⑶ 高中地理知識
單一指標就是一個,綜合指標是多項指標合起來,自然指標就是環境指標,人文指標是一些人類創造的因素的指標。
⑷ 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知識的有效銜接與融合
自從地理再次成為高考科目之一以後,高中地理的教學就明顯受到重視。而初版中地理作為非考試科權目,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僅作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地理課往往遭受排擠,甚至被砍掉。即使正常開設地理課,教師、學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學嚴重脫節。但高中的地理教學中,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十分密切,而且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難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知識嚴重缺乏,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與融合非常重要。那麼如何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機的糅合在一起呢?作者集思廣益,提出了一系列的針對性觀點與思路,與廣大地理教學同仁商榷、共勉。
⑸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框圖——自己總結的或那種像大地圖一樣的圖表
《北斗地圖》 北斗地圖·考試圖典:新課標中學地理圖文詳解指導地圖冊 [平裝]
~ 譚木高考復習研究室 (作者), 譚木 (編者)
⑹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學科知識銜接學習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學科知識銜接學習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地理是高考科目之一,高中地理的學習任務一定要重視。
而初中地理作為非考試科目,
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
僅作為可有可無的「副科」
出現。
同學們也因它是「副科」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所以初中畢業生的地理
基礎知識普遍薄弱,
初、
高中地理學習嚴重脫節。
但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較密切,
且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
難度上的跨度大,
同學們初中地理知識
缺乏,
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學習。
因此,
在學習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
的銜接與融合非常重要。
一、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高中是同學們成長的兩個重要階段,這兩個階段跨度比較大。升入高中
的學生在思維方式、
學習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要有一個質的飛躍,
才能適
應高中學習要求。
(
1
)學習態度與方法的轉變
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初中,
各初中地理教學情況不一,
但同學們要看到,
初、
高中地理知識的不同要求與不同學習方法。
如氣候知識,
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
氣候的主要的分布區域,
而高中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
成
因和分布規律,
還要根據文字描述或圖表等相關資料,
分析、
判斷和推理氣候類
型、形成原因、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學習新的思想和學習方法,否則
同學們會漸漸感覺學習吃力。
(
2
)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地理知識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聯系交融,在學習和聽課時要充分利用
課本圖表、
地圖冊等,
還要注意地理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如在學習地形對氣候的
影響時,
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
「正午太陽高
度角測量」,
要運用到相關的數學知識,
「大氣熱力環流」,
又涉及到物理理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等。
這些都讓同學們發現,
原
來各學科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地理知識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
比起其他
學科,
地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許多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經常是地理試題的切入點,而熱點、焦點問題最終落腳
點還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因此,
在平時的地理課學習中,
要關注與
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
並切實將熱點、
焦點問題與所學地理教材相結合,
從
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
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學習內容的銜接
教學內容的銜接不是初、高中知識簡單的羅列與堆砌,而是把中國地理和世
界地理知識與高中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以及選修必修教材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
來,
因為地理事實的空間分布,
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和結構變化,
地理現象的產
生、發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位置來呈現。初
中所涉及的區域地理是高中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
許多原理內容
的引入都要通過區域地理的具體案例來闡明。
原理掌握後,
也需要通過區域地理
的事實來印證,
所以在學習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時,
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地理事
實。因此在學習時要充分考慮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
在高中地理學習之初,
不一定非要先將初中知識重新蜻蜓點水般的重新再看
一遍,
因為初高中對地理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
簡單的重復,
往往突出不了學科
重點,體現不出再學的必要性。
⑺ 高中地理知識框架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太多了,發不了,借別人的筆記看也行啊
⑻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
初高中地理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要正確處理好高中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只有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產生的原因、特點,預測它的發展變化趨勢。部分高二文科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感到相當陌生,這無疑給高中地理教學出了個難題。如何抓住基礎,適時提升,重組教材內容,強化地理知識的融合,就成為高中地理教師探討的課題。 根據中學地理課程的安排和高考考綱的要求,一般文科班的地理課教學和總復習的安排都是分科後先復習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知識,同時教學高中的選修(一)、選修(二)課程,高三第一學期開始高一必修課程的復習,一直安排到高三第二學期的全市模擬考試前結束(大約在三月下旬)。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對於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是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於剛上高中的同學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較難學,特別是高中第一單元的內容,許多同學認為即使把教材上的內容看會了,一到應用時、做題時就不會了。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知識的銜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轉變學生對初中地理的看法及學法。 許多學生對於初中地理普遍認為,只要看一看書,背一背,記一記,在考試時臨時突擊過關就可以了。考試一結束可能等到上高中的時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對於學生可以說不重視,因此學習也就是應付了事。到了高中我們教師要轉變學生對地理是一門副科的看法和學法,介紹地理這門學科的特點,使學生快速地融入到學習之中。 二、在學生中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首先,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或者課下找學生了解,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上交上來,老師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並記錄下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情況,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 其次,研究新課標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的目標 。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教學大綱進行對比分析,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 「知己知彼」後,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復習的起點和重點。 三、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重點突出必備知識。 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銜接,並不是所有的內容一定要有銜接。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復習的內容。如初中學生對於地圖的掌握可以說是一個空白,學生不會看圖,不知道怎麼看圖,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有幾大洲,各大洲的具體位置更不用說了。因此,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圖冊,培養學生讀圖、認圖,畫圖的能力。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很重要,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特點,了解地理學習的規律,地理的學習很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另外地理與其他學科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如地理上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數學上講球體知識的時候可以用地理上的經度和緯度的知識來分析;英語上的許多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都涉及到地理知識。 在學習方法上讓學生培養學會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自己要學會應用規律,總結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地理,學習地理,學好地理! 五、拓展區域地理,實現初高中內容的融合 地理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而區域的問題都是綜合的,區域地理既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歸宿,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從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看,試題以區域地理作為命題背景和切入點,利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解釋,一定程度上區域地理是試題的「門檻」。由此可見,區域地理復習就應該依據高考大綱要求,拓展區域地理內容,實現初高中地理內容的有機融合。 1、構建區域體系,培養空間概念和空間思維能力。 依據高考考試大綱要求的區域地理內容,記憶重要區域的空間位置,構建「腦圖」,解決在地圖上定位和定向的知識,為地理學科後繼知識學習掃清空間分布的障礙。形成最基本的地圖基礎。 ①填圖,依託圖例和注記,把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位置鞏固在地圖上,為形成知識體系提供空間平台。 ②拆分普通地圖,突出主要地理事實,以中心事物為載體,在圖中提煉主題,培養提取信息能力。 ③疊加專題地圖,將相關聯的地理事物放在同一幅地圖上,養成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形成綜合能力。 2、整合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內容,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分析區域特徵,形成區域綜合分析和空間思維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①從經緯網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位置入手,認識地理環境的水平結構。分析區域的氣候(包括熱量、光照、降水)、植被、土壤、農業等具有地帶性特徵的地理要素。 ②從地形剖面圖著眼,掌握地理環境的垂直結構。根據對地形剖面圖的分析,理解一個地區的地勢、水文、交通線走向等非地帶性地理要素,全面地認識一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徵。 ③在准確掌握區域地理環境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的前提下,立足本區,向外延伸,比較區域差異。 ④尋找區域主題,在眾多地理要素中找到本區獨具特色或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形成規范性的表述,聯系周邊地區,形成對主題的深刻思想。 3、案例教學 以某區域為載體分析其重要地理要素,如地形(山地、高原、盆地等)、氣候、水文(河流、湖泊等)、生物、土壤等,用高中地理的方法分析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總結分析區域特徵的方法。
⑼ 能夠高中知識(各科目)串聯起來的問題(每個100個!)
你這個問題提得太深奧了,神仙也回答不出。生物 物理 化學都是理科,而知識問題都是各有各的不同點,所以根本無法串聯。
⑽ 高中地理知識點: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版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權(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