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對古代王都選址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古代王都選址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5 00:26:09

❶ 概括古代王朝定都選址遵循的原則 在線等!

古代一般都是根據以下幾項要素,來確定建都地址的:
第一,地面要平坦開闊。都城為全國第一大城市,沒有開闊的原野是不行的。只有建築在比較平坦開闊的地方,才便於都城的布局和發展,也才有比較方便的交通系統和發達的農業生產。因此,我國古代的著名都城,特別是統一王朝的五大都城,無不位於平原上。甚至疆域面積較小的區域性政權的都城,差不多也都位於境內較大的平原上。例如,山西境內的太原、大同、臨汾,便都是在地勢比較平坦的盆地內,四川的成都更是居於全省主要平原的腹地。只有少數都城建在崇山峻嶺之中,但這並不是統治者樂意選擇這種地形建都,而是境內地形都是如此,平地較少,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即使這樣,這種都城仍是建在境內地勢稍平的地方,例如河谷。
就同一都城而言,地面狀況的變化也會引起城址的變化。西漢和隋唐的都城長安都在今西安市,但兩城城址不同,變遷的原因就是隋唐要尋找較為開闊的城址。漢長安城在龍首原北原,北臨渭河。漢代以後由於渭河向南擺動,侵蝕北原,北原面積縮小。因此,隋建大興城時,把城址選在平原面積較大、便於都城發展的龍首原南原。
第二,水源要充足。都城人口稠密,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帝王將相的宮殿園囿、溝渠池塘,需要涓涓的綠水加以美化點綴。近水擇址,也可為灌溉和航運提供方便。因此,水源對城址的選擇有很大影響。由於水源的原因,我國的古都無不是設在大江大河旁邊。西北乾旱地區河流較少,但古都也都是在水源較為豐富的綠洲上。此外,水源的變遷往往直接導致都城城址的遷移。元朝興建大都,不取金中都城舊址而選擇在它的東北郊建城,原因就是金中都城所依賴的水源--蓮花池水系已不能滿足新首都的要求,不得不移動城址,以使用新的水源--高梁河水系。
第三,交通要通暢。要將統治者的命令迅速送達全國各地,來自全國的信息較快地反饋到都城,東西南北的物資盡快地輸送到都城,都離不開優越的交通條件,首先是良好的地理位置。戰國時,秦國的三個都城雍、櫟陽和咸陽,都排列在渭河北岸,主要是因為渭河之北有一條平坦的東西大道,可以直通到當時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晉國。雖然渭南也有一條道路,但卻不如渭北的重要。北京在古代之所以發展為華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和著名古都,原因之一就是位於中原北部通往東北、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幾條道路的連接點,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在古代,利用河流進行水上運輸是最為便捷的交通運輸方式,但不少都城周圍缺少可供航行的河流。為此,朝廷往往動用巨大的人力物力,開挖運河,以彌補天然運力的不足。因此,戰國魏惠王遷都大梁的第二年,就開挖鴻溝,溝通黃河和淮河間的主要水道。隋煬帝在營建東都的同一年,便開通濟渠和大運河,使船隻可在洛陽下水,入黃河和淮河,直下江南。
第四,周圍要山環水繞,便於防守。為了確保都城的安全,不至於輕而易舉就被敵人攻佔,歷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區域是險要之地,今西安之所以成為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其所在的關中區域山環水繞,易守難攻顯然是原因之一。不僅如此,都城的四周最好也有險可依,以資最後的抵抗。建於西安附近的古都,西周的豐、鎬,秦的咸陽,西漢、北朝、隋、唐的長安,城址都沒有越過灞水,原因是要「臨河以為淵」。因為這些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東部,南北流向的灞河無疑是一道天然屏障。隋朝營建的東都洛陽,南望伊闕,北據邙山,東臨瀍[chan潺]水,西接澗河,洛水中貫,顯然在選址時已考慮到防禦的需要。
如果不具備山環水繞的地理形勝,便只好在都城周圍屯駐重兵,藉助於血肉長城,由此就要大大加重都城對外地糧食和物資的需求程度。北宋初太祖之所以打算遷都洛陽或長安,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東周)、漢(西漢和東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他擔心定都開封,屯駐重兵,必然要大大加重人民運輸漕糧的負擔,「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dan單〕(意思是用盡)矣。」(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這種擔心不能說沒有道理。
第五,所在區域經濟要發達。都城既然是全國人口最多的都市,消耗巨量的糧食和生活用品,而古代長途運輸又是如此不便,如果都城所在地區經濟發達,就可以減少對外地的依賴程度。因此,古代都城的所在地往往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上節已經指出,唐中葉以前,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的黃河中下游,所以統一王朝的都城設在長安和洛陽,以後經濟重心南移,迫使都城向東向南移,先是遷到靠近江淮的開封,然後乾脆遷到位於江南的南京。就全國總的經濟格局而言,都城需要位於或靠近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就次一級的區域來說,都城所在地也應該是區域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戰國時,秦國把都城從櫟陽遷到咸陽,主要因為櫟陽所在區域多鹽鹼澤鹵地,沒有經過長期的開發改造,經濟落後,而咸陽一帶人口稠密,開發早,終南山物產豐富,取之不盡。元明清的都城北京雖然已不是經濟重心地區,但所在地也是北方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
第六,山川要秀麗,景色宜人。古代帝王在志得意滿,飲甘饜飫[yanyu厭玉]之餘,還要縱情於聲色犬馬,田獵游樂。他們不僅在城內修建了大量的宮殿樓閣、溝渠池塘,還在城外大造離宮別館、禁園御苑。古今聞名的游覽勝地西安驪山腳下的華清池和杭州的西湖、北京的西郊,當年都是帝王縱情游樂的地方。由於這一原因,歷代統治者在選擇都城地址時,往往也要求都城及其附近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明朝人謝肇淛在《五雜俎[zu祖]》一書中分析南宋高宗定都杭州的原因,甚至說:「高宗之都臨安,不過貪西湖之繁華耳。」即西湖周圍的秀山麗水是促使高宗定都杭州的主要原因

❷ 簡述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文化的不同影響。

(抄1)古代中國發祥襲於中原地區,屬於遼闊地域農耕經濟,長期以來血緣紐帶不能突破,由於治水、對外戰爭等公共事務的需要,更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體制。
(2)古代希臘多山地、港灣,山脈把陸地分割成小塊,有利於小國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人們可以早出晚歸,一切國家政務比較簡單,易於在公民大會中討論和表決。土地貧瘠,生產力不發達,促使人們產生積極、勇敢和富於進取的精神。多種經濟形態並存,人員頻繁交往流動,導致地緣戰勝血緣,形成「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有利於民煮制的發展。海外貿易興盛,以平等交換為原則,有助於人們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民煮政治的建立。愛琴海地區氣候宜人,人們喜歡在露天進行政治活動,直接或間接促成了希臘民煮政治的建立。

❸ 古代王朝定都選址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一)自然
1.地理
易守難攻,土地肥沃,交通方便,能夠壓制四方。
2.氣候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二)人文
1.經濟
糧食生產及運輸方便,經濟中心,商業繁華。
2.政策
選取一個可以很好的輻射到周圍領土的地區來作為政權的核心,可以隨時撲滅可能的叛亂。
3.胡人
和當時中原政權面臨的少數民族的威脅有關,或遠或近,目的是加強對胡人政權的防範。
4.歷史優勢
前朝古都,有建築基礎,營造方便,節省財力物力,與民休息。

(一)地理環境因素是建都的基本條件
地理條件是所有擇都條件中的首要因素。因為在諸多原因中,唯有地理條件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受人為影響最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優越的地理條件加上其他特定的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輔助因素,使之成為當時定都的最佳選擇。地理環境因素是建都的基本條件。史念海對地理因素影響都城所在地的選擇及其建設進行了一番論述,古代都城選址一般是有六個原則:探求國土的中心點,利用交通的沖要位置,憑借險要的地勢,地理位置對與對外政策的影響———也就是地理位置對政治的影響,選址應該接近王朝或者政權建立者的根據地,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關系。侯勇堅的區域中心地原則,內制外拓原則;故地人和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地理因素對於都城選址的影響。
(二)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綜合原因
選擇首都需要綜合考慮並權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但其中最緊要者,正如譚其驤所說,主要是軍事、政治、經濟三方面。而其中軍事、政治原因又占首要地位。
古代中國的首都更多地建在政治需要與軍事需要相結合、並且也更有利於實施政治統治、具有便利交通要件的重要戰略位置,以有利於戰時指揮調度,同時也有利於政治統治渠道的暢通。
其次是經濟因素。城市的生存與發展仰賴於農村的經濟給養。這種經濟的因素從兩個方面影響了中國古代都城的選擇:一是所選定的都城位於富庶的農業區域中心;二是所選擇的都城交通相對發達,能夠較為便利地從各地運輸物資至此。

❹ 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古代統一的關系

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回東端,北答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❺ 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交流和貿易有何影響

1 地理環境影響古文明的進程與發展
在遠古時代人們出行不易,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雖終其一生,但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莊子對其有很好的描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早期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這就是文化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持有類似觀點的人物很多,如古代希羅多德,近代房龍等。
更進一步說,地理環境決定論也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地理環境決定論對社會形態也產生重要影響(地域政治)。
1)古希臘的航海、貿易、移民與地理環境影響
這是550BC(公元前)希臘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圖,可得到以下結論:
希臘半島位於地中海東部中央,通過航海,希臘人可以很方便地達到埃及、小亞西亞、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敘利亞、義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航海的運載能力要超過陸路運輸,尤其在古代,人們在陸路只能依靠人力或馱獸,成本極高;相對而言海路運輸的規模更大,成本也低。通過海路,古希臘可以與多個古代文明發達的地區發生接觸,多種文化可在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古代文明,古代希臘人使用當時的交通工具是可以到達上述地區的。從這個角度說,整個西方的歷史從很早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考慮以希臘為中心的陸路交通,比如由雅典出發旅行到達印度河流域,會碰到一些地理障礙,如高原、山地、沙漠等。但這些地理障礙在當時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知道古希臘時期發生了馬其頓亞力山大大帝(356 BC - 323 BC)的遠征,他由希臘出發一路與波斯人作戰,最後在波斯高原北部,靠近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把波斯國王的殘余勢力肅清,同時越過北印度的高山進入了印度。
所以,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西徐亞(又譯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區)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復雜險惡的地理環境也比較適合小國寡民式的城邦。
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謂政治(politics),正是城邦事務的意思。

2)古中國的經濟農業也受地理環境的嚴重影響
由地圖可見,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穿過沙漠、高山可進入中亞,這條路線即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一方面很難走,另一方面它是陸路,其規模和效率都是沒法和航海相比的; 絲綢之路可以建立起古代中國和印度、波斯的聯系,但絲綢之路的開通是比較晚的,最少也要晚至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之後。而在中亞發生的可以媲美於亞歷山大遠征的偉大戰役是發生在唐朝天寶十年(751年)的的怛羅斯戰役。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當然到宋代以後又有所謂海上絲綢之路,並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渠道。
根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線的西北,氣候乾燥,適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居的統一專制帝國與游牧民族之間的和戰問題可說是近2000年來中國歷史的主線。
按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該地區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是農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因此其政治是很不同於西方的,更強調世俗的秩序(家庭的和國家的)和各種道德倫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以達到內聖外王是典型的中國價值觀。

15英寸等雨線
所以說古中國的經濟基礎農業受到地理環境的極大影響
由於長期處於專制的大一統政體下,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的民族和國家概念。近代國家概念是基於民族的,基於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行政權利帶有神聖性(所謂民族國家)。而中國歷史對國家行政權利則帶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把國家行政權功利化、物品化的體現(所謂朝代國家)。中國的民族主要是漢族,漢族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各民族融合的產物,可以理解為漢化後的人民,或喪失民族性的人民。因為在古代中國,與漢族相對應的是所有其他民族,這些民族都比漢族的文明程度要差,其歷史發展趨勢都是逐漸漢化。
2 地理環境仍然對現代經濟和地區不平衡性產生重大影響
現代地理環境造成的經濟差異依然存在,即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而大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圈都是沿海、沿江湖泊為依託的。
在1984年開始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東北、東和東南方沿海在風水是上處於有利的方位,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初,借大力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形成經濟圈的更大需求。環渤海城市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等得到全面發展。
而在晚期開發大西北的戰略中,其西部經濟遠沒有東部經濟發展的快,其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為什麼?就是因為西部沒有沿海那樣具有大的海和江河湖泊等。其地理因素的差別是明顯的。
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的經濟圈或經濟格局,都是依託沿海、湖泊而發展起來的。

中國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民主制發展的影響

希臘是山地,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比較適合航海,商業,這些行業的發展需要自然科學知識,自專然科學是個體勞動,屬不需要大規模的協作,這樣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個性化的人格獨立,從而奠定了希臘民主的基礎,獨立,自由。

中國的黃河流域發展是耕種為主的農業,需要集體勞動,集體勞動需要的是統一,這樣就需要有人帶著統一的人群做同樣的事,中過的民主來源於協同,中庸,統一。這也是文化的差異

❼ 四大文明在地理環境對古代文明的產生的影響

古印度- 恆河母親河,除此之外不會了...還沒有研究到這里。
因為不知道古回印度有什麼好說的所以答講一下古希臘-小國寡民,城邦被阻擋,當地無法發展農業,所以很多人選擇成為商人。並且因為臨近地中海,船隻容易往來,所以海上貿易很流行,人們與埃及、義大利等地貿易。
古埃及-除了三角洲和綠洲之外全是沙漠,但在尼羅河上游有很多金礦,所以很有錢。有很多礦石和可以蓋房子的石頭(拿來堆金字塔了)
古巴比倫-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一,兩河流域,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之間。由於經常有自然災害,人們態度普遍比其他地方消極,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很多都有著「人類的命運都是神欽定」的感覺。
中國- 黃河長江,地方大沃土多,交通順利並且對農業友好,這樣的地方沒有一個大統一的國家根本說不過去。
隨緣看到這個問題純手打的。

❽ 一個王朝的都城選址會考慮哪些問題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條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故多位於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如南京有"龍盤虎踞"之勢,北京有"背山帶海"的形勝等.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條件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謂自然條件,第一就是山水條件.有一種說法叫選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們搞建築.都城是一個建築群體,跟蓋房子一樣.蓋房子要採光,要朝陽.建都城呢,要選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麼呢 面水是為了生活需要,背山當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對於都城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慮政治的安全,考慮它經濟的發展,或者正常的一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運作.所以說不考慮基本的經濟條件,基本的環境條件是不行的.
第二個還要考慮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還是商王朝,它盡量考慮它的都城要能夠便於控制它的國家.但居中這個理念並不完全的就處於整個國土的中間.長期以來,我覺得中國首都,在我統計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陽,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居中的地區,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個中心樞紐.古代人重視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後人修的,沒有修路條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後就要修路,實際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有各種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現在的包頭,從西安到包頭.有弛道,還有各種道路.東邊可以到現在的遼寧綏中,甚至山東半島.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會很遠,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現在長江三峽.有的通過棧道連的.因此呢,因為當時要想對國家行使統治,行使權利,沒有必要的交通設施,那根本沒法達到,沒法滿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選址當中,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勢,地理位置,都是非常關心的.
再一個就是人文的和經濟發展條件.人文條件呢,包括它的發家,發展.比如秦人他起於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營.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長安.我們說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於現在的岐山,扶風一帶.就是寶雞地區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兒.再一個人文背景,這地區相對應該說比較發達的或者比較先進吧,經濟上應該比較發達,不能說經濟上太貧窮或者說自然條件太惡劣.但是最起碼的生活沒法維持,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像秦定都完咸陽以後,到漢朝為什麼不定都在洛陽而定都在長安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長安在當時的人認為來講,人們把全國的土地分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現在的所謂的大西北,渭河流域,關中地區,當初是上上的,被稱為"天府之國".現在我們天府之國是指成都平原,當時指天府之國是關中平原.當然這個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讓一個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叫鄭國的給他修一條渠,叫鄭國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鄭國渠就是引涇河的水,大家知道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就是涇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個清的一個渾的.把涇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從而把它的當地產量大大提高,國力大大增強.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定都特別要注意的地形.產量提高了,糧食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越落後,歷史越久遠,糧食對人們的重要性越大.到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說糧食越來越大家覺得無所謂了,社會越進步,飲食在經濟所佔的比例越小,因此農業來說對一個古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陽,洛陽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這地方呢,應該說各方面條件農業生產相當好.北京這個地區呢.應該說尤其元明清這三個朝代以後,這個時期經濟的發展,因為整個中國經濟的東移,我後面還要講到這些事情.
它不單單是農業,涉及另一個方面的經濟,經濟重心的東移,而造成都城的東移,也是跟經濟有關.我想呢,作為都城的選址這方面呢,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因素,還有個軍事因素.比如像元代,當然它主要發源地是靠北的,內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東北地區,但是明代為什麼也立都北京呢 從南京要遷過來呢 應該說在明代的時候,當時作為軍事的主要的來自軍事外邊的威脅,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對它沒什麼威脅,在明代的時候,在元明清的時候都是這樣.這樣的話,把政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放在了北京,應該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這也就是為什麼選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選址這個問題呢.也不單單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軍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環境的;也有地理環境的;綜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所謂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因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臨的不同軍事任務,面臨的軍事形勢.比如在漢代,西漢的時候,它的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匈奴,從北部和西部來的匈奴.因此它擱在長安,到了東漢的時候就變成洛陽了.相對來說那時候的匈奴威脅比西漢小多了.它更便於指揮了,為了和匈奴作戰便於指揮放得更西部地區;再一個劉秀家的大本營在南陽,南陽在洛陽南部,洛陽離它更近一些;從他的政治勢力發展來說擱在洛陽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說作為都城的選址,我想不但是中國,可能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都是由多種因素所形成的.最後導致這么一個結果選在哪兒,有時選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①京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②京都應選擇全國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利政令四達,制內御外;③京都應選擇憑險可守的自然條件,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國家長治久安.歷史上任何政權都城位置的選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條件,而只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相對有利的地點,所以都城的選定往往反映該時期總的形勢.反之,都城一旦確定,也對整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❾ 淺談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屬大河文明。就不得不提到尼羅河了。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

尼羅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 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希臘多德記載:「那裡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床,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只是等待收獲了。」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使古埃及的歷史比較單純。從約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三十一個王朝。其間雖然經歷過內部動 亂和短暫的外族入侵,但總的來說政治狀況比較穩定。

尼羅河最下游分成許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積約240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現代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里。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

❿ 地理環境對古代經濟和發展有何影響

古代農業經濟分為耕種 游牧 打獵 打魚等。中國從北向南。
水熱條件,平原與山區 高原都有明顯的區別!
靠近銅礦 鐵礦 景德鎮陶瓷 木材加工等!
江南蠶和棉花加工行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