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碉房與地理環境
❶ 青藏高原民居與環境的關系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一帶,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傳統藏族民居大多採用石構,形如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
碉房,藏語稱為「卡爾」(tnkhar)或「宗卡爾」(rdzong—mkhar),原意為堡寨,多建於險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聳,易守難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後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類建築的代表。
碉房是有著特定含義的建築,它對西藏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如土石結構、如平頂風格;但碉房並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西藏腹心地區的農村和城鎮居民居住的房屋稱為「慷巴」(khang—pa),有樓房亦有隻建一層的平房。樓房多為二三層,個別富裕人家的樓房有四五層,而建一層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筆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無論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薩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見到大量的一層民居。而在藏東昌都和藏東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則較少一層房屋,多是二三層的樓房,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多雨潮濕的氣候使然。一層房屋顯然不能稱之為「碉房」,即使三四層的樓房也似與「碉房」無關,兩者的名稱、功能和作用都不同。因而,「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
藏東貢覺縣三岩地區,人們所居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為「康爾」(即「卡爾」,為藏語mkhar的不同譯音)的碉房。劉偉先生在三岩地區考察時記述了「康爾」的情況:「三岩房子『康爾』都是土夯的,低層畜養牛羊,二三層住人,頂端晾曬農作物或其他東西。房屋高達十幾米,大都修建在地勢險要的山坡上。這種碉堡式的建築是中級野蠻社會的典型居房,上面沒有窗,只有槍眼。一來是帕族之間打冤家防衛用,二來作為氣窗,給屋內通氣,漏入些光,上樓下樓全憑一根砍出鋸齒樣腳蹬的圓木。」
三岩地區過去乃蠻荒之地,地形險要,人剽悍驍勇,常搶掠商旅。歷史上曾搶劫運送皇帝贈送給達賴喇嘛物品的商隊,引來漢藏軍隊的圍剿,但因山高地險,「康爾」堡寨甚為堅固,令官軍十分頭疼。《清實錄》和《多仁班智達傳》等藏漢文史料對此都有記述。三岩社會帶有濃厚的父系宗族制特徵,人們分屬於眾多的稱為「帕措」的以父系血統關系為紐帶的集團,各「帕措」之間互不統屬,喋血械鬥頻繁,因而人們的住房為易守難攻的碉房。
三岩人從房屋名稱到建築形式都全面繼承了藏族古代的「碉房」,這在西藏腹心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在山南地區,從措美通往洛扎的路途中,可以見到一座座高聳的稱為「索孔」(意為「哨所」——碉房)的高大建築物,大多已經坍塌或殘缺不全,高的達15米以上,碉樓四周留有許多射擊孔,顯然這是用於戰爭或防備攻擊時的建築物。這是真正的碉樓而非民居。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建築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碉房民居色彩樸素協調,基本採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黃色,石塊的米黃、青色、暗紅色,木料部分則塗上暗紅,與明亮色調的牆面屋頂形成對比。粗石壘造的牆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帶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藍天白雲、雪山冰川的映襯下,座座碉房造型嚴整而色彩富麗,風格粗獷而凝重。
碉房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佔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❷ 西藏的碉房有什麼特點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築形式。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❸ 藏族的碉房主要有幾層,房間的朝向是什麼
藏族的復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層,主要制房間朝南或東南,平面近乎正方形,外牆做得很厚實。這里雨水相當少,因此屋頂多為平頂。住宅內的房間用途,以四層樓的住宅為能其底層養牲口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為廚房、儲藏室,三層為卧室,四層設經堂(藏人信佛教,神位的上面是不能住人或放別的東西的,所以須設在房子的頂層)。
❹ 藏族碉房的概述
碉房,藏語稱為「卡爾」(tnkhar)或「宗卡爾」(rdzong–mkhar),原意為堡寨,多建於險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聳,易守難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後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類建築的代表。碉房是有著特定含義的建築,它對西藏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如土石結構、如平頂風格;但碉房並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西藏腹心地區的農村和城鎮居民居住的房屋稱為「慷巴」(khang–pa),有樓房亦有隻建一層的平房。樓房多為二三層,個別富裕人家的樓房有四五層,而建一層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筆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無論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薩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見到大量的一層民居。而在藏東昌都和藏東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則較少一層房屋,多是二三層的樓房,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多雨潮濕的氣候使然。一層房屋顯然不能稱之為「碉房」,即使三四層的樓房也似與「碉房」無關,兩者的名稱、功能和作用都不同。因而,「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藏東貢覺縣三岩地區,人們所居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為「康爾」(即「卡爾」,為藏語mkhar的不同譯音)的碉房。劉偉先生在三岩地區考察時記述了「康爾」的情況:「三岩房子『康爾』都是土夯的,低層畜養牛羊,二三層住人,頂端晾曬農作物或其他東西。房屋高達十幾米,大都修建在地勢險要的山坡上。這種碉堡式的建築是中級野蠻社會的典型居房,上面沒有窗,只有槍眼。一來是帕族之間打冤家防衛用,二來作為氣窗,給屋內通氣,漏入些光,上樓下樓全憑一根砍出鋸齒樣腳蹬的圓木。」三岩地區過去乃蠻荒之地,地形險要,人剽悍驍勇,常搶掠商旅。歷史上曾搶劫運送皇帝贈送給達賴喇嘛物品的商隊,引來漢藏軍隊的圍剿,但因山高地險,「康爾」堡寨甚為堅固,令官軍十分頭疼。《清實錄》和《多仁班智達傳》等藏漢文史料對此都有記述。三岩社會帶有濃厚的父系宗族制特徵,人們分屬於眾多的稱為「帕措」的以父系血統關系為紐帶的集團,各「帕措」之間互不統屬,喋血械鬥頻繁,因而人們的住房為易守難攻的碉房。三岩人從房屋名稱到建築形式都全面繼承了藏族古代的「碉房」,這在西藏腹心地區是絕無僅有的。在山南地區,從措美通往洛扎的路途中,可以見到一座座高聳的稱為「索孔」(意為「哨所」––碉房)的高大建築物,大多已經坍塌或殘缺不全,高的達15米以上,碉樓四周留有許多射擊孔,顯然這是用於戰爭或防備攻擊時的建築物。這是真正的碉樓而非民居。
❺ 藏族碉房的特點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物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青海南部玉樹、果洛、黃南州的一些地區,是農牧兼營的半農半牧區,也是盛產石材的山巒河谷地帶。藏胞的居住建築多為石砌二層或局部三層樓房,大都建在背風向陽,能防禦侵襲的山坡地段。主體為石木作,外牆用塊石或片石砌築,牆厚近一米,牆上開孔少,門窗洞也很小。
碉房樓上住人,房內最好的一間是佛堂,旁邊是卧室和廚房。個別小的碉房廚房和卧室共用一間,門窗小,排列不整齊,室內採光差。碉房屋頂為平頂,草泥面用石磙壓光,可供打麥、晾曬及做戶外活動之用。按其形式可分為碉樓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獨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樓式碉房一般為二三層,個別也有四層,四周高牆封閉,有的上層為凹型平面,利於採光和戶外活動,這是當地藏居的主要形式。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層碉房之上局部突出兩三個房間,多作為經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頂,形成頂點呈塔狀。它是一個地區的主要建築,多是過去百戶、千戶頭人的居所,以示威嚴。
獨立式碉房無院落,多建在荒山隱蔽的山窪地段,平面隨地形而異,分散於山巒河谷之中。在居住集中的村落,這種獨立式碉房高低錯落、層疊而上,小徑石階通達各碉房之間。而院式碉房除了以碉房為主體之外,前面或三面砌築院牆,形成封閉式院落,沿院牆布置牲畜圈、雜用房及傭人住房等。這種院式碉房多為貴族頭人所住。在形成村落的地方,有的碉房彼此相連,依山就勢,因地成形,突出塔式碉房或院式碉房,在自由多變中形成了一個地區的中心,聯系各處的小徑巷道,有寬有窄,曲曲折折,這是碉房群體布局的重要特點。
「碉院」是一組較大的綜合性建築,一般三層,局部四層,平面為四全院式,中間有較大的天井內院,設小花壇,可種樹木花卉。內院四周設迴廊,石砌外牆用全封閉,除了門洞,牆上開少量小窗。底層為牲畜圈、雜用房;二層多為倉庫、接待房、傭工房等;三層為卧室、廚房和糧倉、珍寶庫;四層為經堂、佛堂、經書庫。有的在外牆女兒牆部分刷以黑色或棕色圓珠圖案,窗上檐一層或二層方椽挑出,作為傳統式藏窗形式,豐富了立面,改變了石牆面之笨拙感。
碉房在青南藏區適應性很強,特別是在野獸出沒之地,是較好的住居,同時有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等特點,故能被廣泛採用和發展。而碉院只是為個別貴族頭人、巨商所住,標准高,建造難,投資大,故很少見到。
❻ 藏族碉房的特點(數字介紹)
在青海南部玉樹、果洛、黃南州的一些地區,是農牧兼營的半農半牧區,那裡是盛產石材的山巒河谷地帶。藏胞的居住建築多為石砌二層或局部三層樓房,大都建在背風向陽,能防禦侵襲的山坡地段。為石木作,外牆用塊石或片石砌築,牆厚80-100公分,牆上開孔少,門窗洞也很小,外形堅實、穩重、粗獷,其形似碉樓,一般稱為「碉房」。
碉房底層布置牛、羊圈和雜用房,樓上住人,房內把最好的一間作為佛堂,其旁是卧室和廚房,有個別小的碉房是廚房和卧室同一間。門窗小排列不整齊,室內採光差。屋頂為平頂,草泥面用石磙壓光,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麥場、晾曬柴草及作戶外活動之處。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為碉樓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獨立式和院式碉房。
碉樓式碉房一般為二、三層,個別有四層,四周高牆封閉,有的上層為凹型平面,利於採光和戶外活動,這是當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層碉房之上局部突出兩三個房間,多作為經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頂,形成頂點,示為塔狀。它是一個地區的主要建築,多是過去百戶、千戶頭人的住居,以示威嚴,有至高無上之感。
獨立式碉房是一幢碉房無院落單獨存在,多建在荒山隱蔽的山窪地段,平面隨地形而異,分散於山巒河谷之中。在居住集中的村落,這種獨立式碉房是自由布置,高低錯落、層疊而上,由小徑石階聯系於各碉房之間。
院式碉房除了以碉房為主體之外,前面或三面砌築院牆,形成封閉式院落,沿院牆布置牲畜圈、雜用房及傭人住房等。這種院式碉房多為貴族頭人所住。
在形成村落的地方,有的碉房彼此相連,依山就勢,因地成形,突出塔式碉房或院式碉房,在自由多變中形成了一個地區的中心,聯系各處的小徑巷道,有寬有窄,曲曲折折,這是碉房群體布局的重要特點。
「碉院」是一組較大的綜合性建築,它與院式碉房不同,一般三層,局部為四層,平面為四合院式,中間有較大的天井內院,設小花壇,可種樹木、花卉。沿內院四周設迴廊,四周外牆用石砌,全封閉,除了門洞之外,牆上開少量小窗。底層為牲畜圈、雜用房;二層多為倉庫,接待房,傭工房等;三層為卧室、廚房和糧倉、珍寶庫;四層為經堂、佛堂、經書庫。碉院內容組成較多,面積、體積大,有的在外牆女兒牆部分,刷以黑色或棕色圓珠圖案,窗上檐作一層或二層方椽挑出,作為傳統式藏窗形式,豐富了立面,改變了石牆面之笨拙感。
碉房在青南適應性很強,特別是在野獸出沒之地,搶奪橫行之時,是較好的住居,同時有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等特點,故能被廣泛採用和發展。而碉院只是為個別貴族頭人、巨商所住,標准高,建造難,投資大,故很少見到。
在半農半牧區的小塊平坦地帶,在平川四野之旁,也座落著稀疏的碉房,多為土木作,外牆用土坯或板土夯牆,其高度為二層或局部三層,形式與內部布置和石砌碉房大同小異,只是外表經泥抹光之後,顯得簡單、潔凈。
❼ 碉房是哪個少數民族在居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一帶,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專傳統藏族屬民居大多採用石構,形如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
藏族碉房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層。底層養牲口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布置卧室、廚房等;三層設有經堂。由於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誦經拜佛的經堂佔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雜物,所以都設在房屋的頂層。為了擴大室內空間,二層常挑出牆外,輕巧的挑樓與厚重的石砌牆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建築外形因此富於變化。
藏族民居色彩樸素協調,基本採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黃色,石塊的米黃、青色、暗紅色,木料部分則塗上暗紅,與明亮色調的牆面屋頂形成對比。粗石壘造的牆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帶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藍天白雲、雪山冰川的映襯下,座座碉房造型嚴整而色彩富麗,風格粗獷而凝重。
❽ 藏族碉房的地理位置,作用,建築材料,結構,文化特產介紹。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操藏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
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扎什倫布寺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❾ 藏族民居特點
1、帳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製作帳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紡線後編織拚縫而成。帳中以木桿支撐。牽拉帳篷的多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編擰成的粗繩,以木樁或牛羊角為帳篷樁,用以固定帳篷。
2、在搭建帳篷時,牧民們通常將帳門朝東以背風,帳房中央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飯。帳篷內部正中多供神龕、佛經、酥油燈等。南側擺放著食品等日常用品,還兼作廚房。北側則主要擺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廳堂」。
3、牧民們會在牽拉帳篷的繩子上掛上祈求福運的五彩經幡。悠閑的牛羊群、星羅棋布的帳篷和紛紛飄揚的經幡,構成西藏高原牧場一道獨特的風景。
4、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則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特點是冬暖夏涼。碉房一般為多層建築,底層一般用來作畜圈,二層為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作經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5、西藏各地碉房各有不同,拉薩的碉房多為內院迴廊形式,而山南地區的碉房則多有外院。但所有的碉房樓頂都是平頂,人們可以在樓頂上曬太陽、晾曬糧食、休閑娛樂等等。此外,在家家戶戶的樓頂會掛滿五彩經幡,重大節日或家中有比較重要的事情時,會在屋頂煨桑敬神等。
6、對任何一個民族來說,居住都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對雪域高原上篤信宗教的人們來說,建房更少不了要舉行各種儀式,以示驅除邪氣,祈求吉祥。
(9)藏族碉房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藏族的特色美食介紹:
1、糌粑是藏族的一種重要食品,製作很簡單,將青稞炒熟後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樣,最常見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與糌粑、奶渣拌勻並捏成小團而食。
2、風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種食品。初冬時節,將牛羊肉割成小條,掛在陰涼通風處,任其冷凍並逐漸自然風干,到來年二三月份食用時,不僅肉質鬆脆,口味也獨特。
3、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擺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據客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來決定用膳形式,還有素宴、葷宴之別。
4、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外,農牧區群眾一般不習慣食用。
5、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釀成的,度數較低,藏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所必備的。
❿ 藏族的房屋特點和特色。
藏族農區多壘石建屋,牧區則用帳篷。房屋平頂多窗,造型簡潔,敦專實質朴,具有濃厚的民族屬特色,多建築於向陽高處,座北向南。多以石塊或夯土築牆,形如碉房,樓房上層住人,室內多設有佛龕,下層多作庫房或畜圈,有院落。
層內鋪木板或坐墊。牧區帳篷用氂牛毛織成,色黑,冬暖夏涼,遷移方便。農村多半在房外圍以小牆以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養牲口或家禽之用。藏族不吃奇蹄類獸肉,大部分地區沒有吃飛禽和魚的習慣。狩獵只為取得麝香、鹿茸等名貴葯材和皮毛。
藏族寺院建築別具風格,層樓重疊,整齊壯觀,主殿經堂寬敞,寺門前砌修大小佛塔供煨松柏枝用,周圍多置轉經筒,由人順時針方向轉動,藉以祈福禳災。
(10)藏族碉房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藏族的風俗習慣:
1、服飾:
藏族男女多蓄辮,喜戴首飾。男子頭發編成獨辮盤在頂上,也有的剪短如蓋。女子成年後開始蓄辮,有的梳成雙辮,有的梳成許多小辮披在背上,並在辮梢或特製的發架上掛上飾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細皮帽。
2、飲食:
農區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製成麵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歡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將酥油與熱茶倒入特製的木筒搗拌而成。牧區的主食為牛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