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對出遊的影響
Ⅰ 地理信息服務的社會影響
一般認為,地理信息服務的目標是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空間信息,即所謂的4A(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Thing)。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突破若干技術難關,其中,嵌入式GIS技術保障任何人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入網路環境,提出服務需求,獲取服務內容,分布式異構GIS系統技術和地理信息共享技術則保障能迅速地提供任何空間信息。在「十一五」期間,地理信息服務已經得到了井噴式發展,特別是網路地圖和移動導航服務已經完成將地理信息傳遍千家萬戶的光榮使命。「十二五」則開了個好頭。10月21日,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中國區域內數據資源最全的地理信息服務網站——「天地圖」正式開通。盡管「天地圖」在技術上引發了一些爭議,但這畢竟是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傳統地理信息服務方式,標志著我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可以說,我國的地理信息服務剛一起步便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在下一個五年中,除了在技術上完善網路架構和加強標准化建設外,希望更多的服務模式能夠被探索出來,比如,可以基於微博發布你的瞬時位置和狀態,將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關聯起來,存入時空資料庫,你的朋友就可以通過網路地圖服務獲取你的時空變化信息,真正掌握你的一舉一動,實現更高層次的「人肉」——當然,關於地理信息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也必須配套健全,以免更多侵權案、隱私案等杯具出現。
Ⅱ 舉旅遊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地理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都對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 課程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與"選修"課程組成。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1. 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 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 課程設計思路
1. 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 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
4.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部分學校因條件不具備,可暫緩開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但應積極創造條件,盡早開設。本課程標准對選修課程學習順序不作具體規定,選修課可以在必修課之前、之後或者同時開設。
5. 報考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如地學、環境、農林、水利、經濟、管理、新聞、旅遊、軍事等)的學生必須修滿地理選修課程4學分。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 知識與技能
1. 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2.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3. 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4. 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二、 過程與方法
1. 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 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4. 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關於內容標準的編排體例,說明如下:
⑴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⑵「標准」是學生學習高中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表述。
⑶「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可根據條件選擇,也可自行設計。
⑷「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必修課程
地理1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l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l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l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l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l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l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l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l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l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l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l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l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l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l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l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l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選擇一種形式(如寫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段計算機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l 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觀察某種天文現象,並查閱有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及體會。
l 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l 根據本地條件,進行地質、地貌、水文等野外觀察。
l 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l 用計算機設計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水循環或洋流運動的動畫。
l 通過角色扮演(或講故事、觀看錄像等)形式,說明某自然要素變化時,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l 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l 有條件的學校,可對水井進行定點、定時觀測,記錄水位、水色等變化情況,並分析其變化規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l 針對本地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成立課外監測小組,制定計劃,開展活動。
地理2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l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l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l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l 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l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l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l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l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l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l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l 聯系「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l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l 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展模式和人口遷移的特點。
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l 收集資料,對比不同地區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異。
l 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l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
l 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
l 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有關環境治理或生態保護的小論文,並展示交流。
l 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
l 結合實際,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l 了解區域的含義。
l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l 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l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l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l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l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l 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l 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l 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l 模擬赴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高山地區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旅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l 開展一次模擬活動(如南水北調「調出區」居民與「調入區」居民的對話),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l 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麼?
l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工廠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而提出改進措施。
l 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於區域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
l 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
l 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l 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城鎮、交通、旅遊等信息。
說明:「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
選修課程
選修1 宇宙與地球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宇宙
l 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
l 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l 舉例說出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意義。
l 運用天球坐標系簡圖,確定主要恆星的位置。
l 運用星圖進行星空觀察,說出星空季節變化的基本規律。
2.太陽系和地月系
l 了解太陽的圈層結構。
l 運用圖表等資料、結合模擬演示,說明太陽系的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徵。
l 簡述月球概況及其運動特徵。
l 分析月相圖,說明月相變化規律,並解釋月相變化與潮汐變化的關系。
3. 地球的演化
l 運用圖表,說出地質年代的劃分,以及不同地質年代的地殼運動、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
l 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並解釋海陸分布及地表形態特徵。
4.地表形態的變化
l 讀地表景觀圖片,說出河流、海岸、黃土、冰川、風沙、喀斯特等地貌類型的主要特徵。
l 舉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l 觀看有關宇宙與地球的影像資料,如「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觀後感。「天體的來龍去脈」 「宇宙與人」
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l 閱讀星圖,觀察四季星空,辨認銀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後座、天鷹座、天琴座、金牛座、獵戶座、獅子座等星座和北極星、織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恆星。
l 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陽活動和月球面貌。
l 連續觀測半個月以上的月相,記錄並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
l 組織一次野外地質考察活動,觀察岩層及地質構造,採集岩石、礦物標本,尋找化石,討論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l 收集有關圖片資料,舉行一次專題討論會,「重建」恐龍時代的地球環境。
l 讀簡單的地質構造圖,說出地質構造類型,並繪制地質剖面示意圖。
l 結合本地的地貌類型,開展關於地表形態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學習。
說明:「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和「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兩項,旨在運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永無止境,以增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
選修2 海洋地理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洋和海岸帶
l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l 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l 運用圖表,分析海 — 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l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l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l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l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2.海洋開發
l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l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l 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l 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簡述海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l 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說出其危害及應對措施。
l 運用資料,說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簡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4. 海洋權益
l 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l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l 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 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關於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帶影響的小論文。
l 圍繞「厄爾尼諾現象利與弊」的辨題,運用材料,開展辯論。
l 沿海地區的學校,可調查本地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現狀,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l 觀看介紹海洋的影像資料或參觀海洋科普場館,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會。
l 收集資料,展示海洋空間開發的成果,並以詩歌、繪畫、科幻小品等形式暢想未來的海洋空間開發。
l 在廣泛收集圖片等資料的基礎上,舉辦小型展覽,展示海洋及海島的自然風光、珍稀動物、風土人情等。
選修3 旅遊地理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l 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l 比較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l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舉例說出其重要價值。
3.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l 舉例說明旅遊景觀的觀賞方法。
l 運用資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並從地理角度說明其形成原因。
l 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l 針對某一實例,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4. 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設計
l 分析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的相互影響,初步學會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設計。
l 學會收集旅遊信息,根據旅遊資源狀況,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l 說明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與旅遊安全的關系,以及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5. 旅遊與區域發展
l 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l 舉例說出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l 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l 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
l 上網查詢並下載旅遊景區的信息,設計一份模擬旅遊活動方案。
l 設計一條本地「一日游」的旅遊路線。
l 由學生自己擔任「導游」,開展一次體驗性的導游活動。
l 討論到某地旅遊應當採取的安全措施。
l 結合本地實際,組織一次關於生態旅遊的專題討論會。
l 將學生的游記、攝影作品、旅遊紀念品等集中起來,進行展覽交流。
選修4 城鄉規劃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城鄉發展與城市化
l 舉例說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歸納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
l 比較不同國家城市化過程的主要特點及其意義。
l 舉例說明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l 比較在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l 舉例說明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 城鄉分布
l 運用資料,分析現代城市或村鎮的空間形態、景觀特色及其變化趨勢。
l 舉例說明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如何實現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l 舉例說明在城鄉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護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所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3. 城鄉規劃
l 說明城鄉規劃對於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l 了解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l 理解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4. 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
l 了解城鄉人居環境的基本評價內容,分析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區位因素,評價居住小區的環境特點與結構功能。
l 說出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及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l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的城市交通網路的特點。
l 舉例說明文化設施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l 在鄉村集市上對趕集人進行調查,粗略估計集市的服務范圍。
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圖和有關資料,分析其用地結構和功能分區,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樣加以改進。
l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城市,討論該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護城市文物和歷史文化。
l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城市,討論該城市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建議。
l 開展一次關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問卷調查,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l 運用有關資料,進行一次城鄉規劃的模擬練習。可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提交規劃方案,開展比較評價。
l 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等多種途徑,對幾處商品房的區位、布局、設施、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
l 繪制社區主要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的分布草圖,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選修5 自然災害與防治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l 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l 結合實例,簡述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l 運用資料,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l 運用地圖,說明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 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l 運用地圖,指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
l 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l 分析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l 列舉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災害與環境
l 比較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l 結合實例,說明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 防災與減災
l 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災情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l 以一兩種自然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或應急措施。
l 舉例說出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l 展望人類利用高科技趨利避害的遠景。
l 圍繞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開展一次研究性活動。
l 收集本地區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方
Ⅲ 旅遊地理信息系統和與一般旅遊系統的區別
旅遊信息系統的建立, 將以其快速高效收集、存儲、整理、輸出、查、詢、回檢索等功能來提高答旅遊決策效率, 更以其優越的空間分析功能使旅遊規劃更為科學。
旅遊與地理信息相關性極強,GIS 中如圖形、區域景觀資源信息、交通路線等諸多要素與旅遊密切相關。GIS支撐下的旅遊信息系統與一般旅遊信息系統相比,可以完成一些特殊功能,如圖形分析、空間數據綜合處理、分析等功能。藉助於GIS 強大的空間數據的檢索功能,既可以從系統中查出所需的屬性信息,還可以直觀地以圖形式看到信息實體的分布,為管理和決策者掌握旅遊資源的空間布局、實時動態變化、最佳線徑選擇以及最佳景組合方案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 傳統的旅遊地圖已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旅遊業日趨朝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以空間信息處理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統( GIS) 技術, 因具有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空間信息分析、空間信息查詢及三維影像顯示等功能。而成為旅遊業信息化的首選平台。
旅遊系統即由旅遊客源市場子系統、旅遊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統、旅遊企業子系統以及旅遊支撐與保障子系統四個部分組成,具有特定的結構、功能和目標的綜合體。
Ⅳ 地理信息系統對旅遊管理專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是什麼
GIS在旅遊管理方面有廣泛而且深入的發展. 舉個例子.GIS是空間地理查詢結合信息管理的系專統. 這是非屬常方便管理旅遊資源的實際應用. 例如:可以電子地圖查詢交通線路.旅遊景點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國外旅遊最新信息.同時可以進行客戶管理工作.更為深入的是可以智能分析具體的信息.例如分析道路的最短路徑.最短時間.當地客房狀況.旅遊景點的高峰人流.而合理安排自己的計劃和活動.從而使客戶享受高質量的服務.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影響力. gis有著廣泛的應用和研究參考資料: http://www.topmap.com.cn
Ⅳ 地理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對地理學和測繪學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今年以前,GIS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統,現在都叫地理信息科學。
你如果是高考填志願的話,那兩者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說現在叫地理信息科學的專業以前叫地理信息系統。
Ⅵ 地方文化對旅遊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旅遊活動的內涵在於它的文化性。發展旅遊業可以美化自然環境,同時也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旅遊公路、登山索道、旅遊賓館、建築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遊者,促進旅遊區域和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它也不同程度破壞和影響了風景區的環境。旅遊業的科學發展觀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旅遊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已經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於以往由於旅遊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帶來的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等問題的一種反思,是一種新的追求旅遊業的持久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系統是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集合。因此,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包含了旅遊經濟持續性、旅遊資源環境持續性和旅遊地社會文化持續性。
旅遊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著明顯的歷史和社會的背景關系,同樣它與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之中的,盡管現代交通、通訊和信息業在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在擴大,地理屏障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對旅遊文化影響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無不對烙下深刻的烙印,東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與四川人有著顯著的差異。以吉林和哈爾濱人為例,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談到家鄉都會說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們童年記憶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節,他們對異地的朋友介紹的松花江總要比實際美得多,神奇得多,他們會把松花江說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美的江。這種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環境導致的地域文化的差異性。
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旅遊景觀,之所以能夠吸引遊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時空差異。是歷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著廣大旅遊者,催生著眾多旅遊企業的形成和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可以把旅遊者帶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馬俑讓旅遊者穿越了時間隧道。同樣,青藏鐵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讓更多的旅遊者可以走進布達拉宮,走進雪域高原。地理學家把青藏稱為地球的第三極,是因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喜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傳佛教、藏羚羊、雅魯藏布江、可可西里與布達拉宮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觀吸引著無數旅遊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巨大的地理差異。它的魅力就在於同一緯度向東3000公里內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鄉,它與中國人口密集區的內地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所以我們研究或為每個旅遊區域旅遊文化定位時必須注重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文化與自然、人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形象中包含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遊文化作為一種依託歷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創造的應用性文化與歷史科學、地理科學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環境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東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環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在人際關繫上,好客到了見了陌生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對於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們對東方旅遊目的地的夢想形象。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描繪了一個風靡五洲、讓成千上萬人苦苦尋覓了半個多世紀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在處理各教派、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都信守「適度」原則,這使得社會祥和安寧,人們相親相愛,過著自給自足、平靜、富裕、長壽和高尚的生活。「這里,是一片決塵凈域,美麗得讓你一聽傾心,一見鍾情!這里,是一方曠古秘境,神奇得讓你入夢入幻,如痴如醉!這里,是一座七色樂土,豐燦得讓你五體投地,八拜頂禮!」作家筆下的香格里拉,而這,也正是人們心目中真正嚮往和留戀的旅遊目的地。我們知道無論是桃花源還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於作家的筆下和讀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們應當把旅遊文化理解為建立在一定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礎之上的再創造。
Ⅶ 旅遊地理信息系統的需求
未來智慧城市發展
根據報告《Smart Cities-Ronking of Europeon Medium-Sized Cities》,智慧城市的六個特徵是:智慧市民、智慧交通、智慧經濟、智慧環境、智慧生活、智慧政府。
智慧城市是在ICT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推動下逐步實現的,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1995年數字城市建設,是伴隨著電腦的普及和區域網的出現實現的,這個階段數字城市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政府和企業;第二階段是1995-2010年智能城市建設,是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感測器的豐富實現的,這個階段的主要參與者是政府和企業,並逐步惠及普通群眾;第三階段是2010年至今智慧城市建設,是伴隨著智能手機及WIFI技術普及實現的,這個階段的主要參與者是政府、企業和群眾,且其服務無時無處不在。
智慧城市的關鍵技術是GIS、感測器、ICT、WIFI。智慧技術設計多個方面,數據採集方麵包含3S(GIS、GPS和RS)、感測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信息處理方麵包含雲計算、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服務提供方面設計群眾、政府部門、商業/工業等。且基於對「智慧」的要求,其關鍵是要實現自動、實時、自我學習、數據控制、容易使用。
未來隨著5G、人工智慧、AR/VR、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發展,應用的實現,智慧城市建設也將被推動到另外一個層次。
智慧城市交通
1、高精度定位和基於位置的服務
高精度定位和基於位置的服務是當前智慧城市相關技術和服務的熱點。特別是隨著高精度導航的發展,基於車道的導航、自動駕駛等越來越成為可能。隨著定位精度邁進1m,甚至向厘米、毫米計算,對於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
2、多層高架路網中的汽車3D導航
在城市交通中,比較常見多層的高架橋、立交橋,汽車導航系統不能有效識別車輛在這種多層路網上哪一層次上行駛。基於這種需要,葉院士及其團隊研究出了道路和汽車角度相差方法,利用GPS定位、車載量角儀等,來判斷汽車行駛在路面還是天橋。該項技術也可以在無人駕駛中進行運用。
3、室內導航和智慧城市
人們80%時間都處於室內,雖然GPS定位技術非常精準,但在室內卻由於無法接收到信號造成無法使用,所以研究室內定位和室內導航非常有必要。室內導航使用戶在室內能精確確定自己的位置,還能快速找到最佳路徑到達想要去的位置。特別是大型購物中心、會展中心和博物館導航,以及室內緊急逃生路線規劃。當前主要技術有:基於磁力感測技術的室內導航,主要是通過室內環境中的磁場強度來實現定位;基於無線射頻識別及物聯網的室內定位,該技術在倉庫、工廠、商場中貨物、商品運轉定位中被廣泛使用;基於Wi-Fi/藍牙技術的室內定位,在智能家居中運用越來越廣泛;基於iBeacon技術的室內定位,適用於低功耗藍牙,支持Android和Windows設備,當前運用比較廣泛。
4、智慧路燈
在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實施方面,新加坡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讓人眼前一亮。其中,利用路燈智能化升級組網,搭建城市共享基礎設施的做法,邁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一步。智慧路燈除了可以實現智能的照明之外,還可以提供導航等服務,但相對的費用也較高。
5、智慧城市管理
眼下,有很多駕駛員已經安裝行車記錄儀,當車輛行駛時可以記錄下前方的交通影響,讓交通事故有據可依,可是絕大多數記錄下的畫面「沉睡」在卡片里,發生意外時才會取出。今後通過新型的智慧型行車記錄儀,公交車、計程車司機乃至普通市民駕駛員,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智慧交通」建設者。特別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覆蓋城市的車輛及行車記錄儀將隨時記錄城市運行狀況,比如一旦發現馬路上某個路段的窨井蓋缺損,會在監測中心的顯示器上有所顯示,讓工作人員立刻獲取到信息並作出相應處理。
Ⅷ 旅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留著地理寢室的是一個主要體現是什麼?體現是正常。午休好地方別擔多的
Ⅸ 學習中國旅遊地理的意義
學習中國旅遊地理的心得 從小就嚮往著遠方,嚮往著那一個個或清麗或曠遠或古老或優美的人間樂園。每次看到風景秀美的圖片或紀錄片,都恨不得馬上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所以,當學校把選修課的資料發下來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了《中國旅遊地理》,依然記得第一節課老師給我們放的九寨溝的實地拍攝,當時就深深地沉醉在那如夢似幻,縹緲悠遠,不能復制的美景中,那盈盈的綠水如一條條裴翠帶子,難怪人們常說"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猶如一個童話世界,人間仙鏡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因此,對這門課程更是產生了及大的興趣。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個學識淵博的老師,他那精湛的專業知識、詳細的講解,讓我們對這一學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學習中國旅遊地理,使我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旅遊地理課程尤其是對中國特定地域的了解,掌握各分區最具特色的優勢旅遊資源,及主要旅遊區和景點及其旅遊價值以及重要旅遊線路。旅遊地理是旅遊業產生的自然背景,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學習中國旅遊地理是為學習旅遊管理的打下基礎。這門課令我對祖國美好河山有了更全面,更系統的了解,當別人問及我中國有哪裡好玩的時候,也不會啞口無言。學習中國旅遊地理的最大收獲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上,且大大拓寬了我的視野,為將來步入社會,踏進旅遊行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當然要學有所用,結合GIS能對旅遊業的發展起到重大影響。在這里主要介紹旅遊信息查詢功能。旅遊業具有和地理位置極其密切的關系,如旅遊景點的分布、旅遊服務設施的位置、道路信息等在地圖上都有相應的地理坐標。而GIS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地理區位信息,採用GIS的管理空間數據的功能,能在一張電子地圖上集成極其豐富的空間、非空間信息,用信息管理軟體統一管理,從宏觀上對旅遊信息進行檢測。
目前,利用GIS技術開發旅遊信息查詢系統具有良好的發展態勢,網路上藉助於信息管理軟體進行管理的旅遊信息網站不勝枚舉,內容包括具體的景點景區方位、交通最優路徑的選擇、旅遊目的地環境、人口密度,等等。
將來隨著GIS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旅遊信息也將與個人數字手持設備(簡稱PDA)相結合,即旅遊通掌上電腦,為旅遊者提供實時、快速、方便的移動數字旅遊概念。旅遊通掌上電腦是針對旅遊行業,整合旅遊資源,採用現代PDA技術、GIS地理信息處理技術和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建立龐大、專業的旅遊資源資料庫,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全時域空間位置信息和旅遊資源信息,並能在電子地圖上標定顯示用戶所在的任一旅遊景點地理位置,同時顯示所在地的相關行業信息及前進方向、交通狀況等信息,使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本地旅遊資源的情況,實時確定所處位置,了解周邊區域的地理信息,實現電子信息導航。
短短的十五節課程讓我獲益匪淺,讓我對祖國的大好河山肅然起敬,我要在以後的工作中把GIS與旅遊地理充分結合,為中國的旅遊事業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Ⅹ 急求馬爾地夫旅遊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馬爾地夫是一個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珊瑚礁群島,由於其旖旎的熱帶風光內和優良的海灘成容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近年來由於其過度的旅遊開發,馬爾地夫的地理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首先,遊客的大量增加,對度假酒店需求的提高,大量林木被毀以提供建設用地;
其次,海岸樹木被毀使得島嶼沿岸被腐蝕更加嚴重;
再次,遊客的增加使得水源,公共環境污染加劇。
當然對馬爾地夫威脅最嚴重的並不是小環境的改變,全球變暖對其的發展是致命性的。
首先全球變暖使得海平面上升,使得馬爾地夫有別淹沒的命運,一些科學家甚至預測這一過程不超過50年
其次,全球極端高溫天氣會破壞珊瑚礁;
再次,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強會增加海洋的酸性,對珊瑚礁群的架構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