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壹』 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等方面介紹亞洲
亞細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α;拉丁語:Asia;法文:Asie;英語:Asia) 衛星拍攝的亞洲地形照片,簡稱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跨緯度第二廣,東西距離最長,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約60.5%(2010年)。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為亞洲的守護神。
亞洲的地勢特點總結為三點:
1.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2.平均海拔高,居世界大洲中第二位;
3.大陸中間多為高山,四周多平原(中高四低)。
亞洲的河流特點為:由於河流多發源於高山地帶,所以亞洲的河流多發源於中部,也導致河流呈放射狀發展。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亞洲地形圖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為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4]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和黑龍江)。
河流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是印度。 美麗的濟州島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80%。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
『貳』 西安的自然環境 動植物特點
西安古名長安,是我國的大都市之一。特別在周秦漢唐我國古典文化發育成長到最盛的時代,它是當時的首都所在。歷史學家把這座東方古都與希臘的雅典、義大利的羅馬、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西安位於東經108度55分45.5秒與北緯34度15分24秒的地區。海拔高度400公尺左右。地形大體為東南高,西北與西南低,呈箕狀。
秦嶺山脈橫亘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它重巒疊嶂,巍峨峭拔,蒼翠森郁,氣勢磅礴。西段有六月積雪的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米,是中國大陸東側最高的山峰。東段有西嶽華山,則以奇險冠稱天下。
西安以北,陝甘黃土高原邊緣丘壑逶迤連綿,由梁山、黃龍山、堯山、葯王山、嵯峨山、千山、隴山等組成的北山山系,與秦嶺山脈遙相對峙,構成環繞關中平原的自然屏障。
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由渭河及其眾多的支流沖積形成,因而也稱渭河平原。它西起寶雞,東抵黃河,號稱「八百里秦川」。西安市境內,渭河支流特別密集,平原發育尤其廣闊。
俯瞰西安市區,東有灞河、chan河,南有hao河、yu河,西有灃河、澇河,北有渭河、涇河,形成了「八水繞長安」之形勝。河流之間形成以原相稱的黃土台塬,著名的有咸陽原、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細柳原、樂游原。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3.3℃,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0.9℃,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26.4℃。春暖花開的3-5月和秋高氣爽的9-11月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西安的所在區域地表廣泛覆蓋深厚的第四紀黃土,分布廣度、厚度和發育完整性均遠遠超出世界其他地區。肥沃平坦阡陌縱橫,自古即有「膏腴之地」、「陸海豐饒」的美譽。自然植被2000多種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包括被譽為國寶的大熊貓及金絲猴等獸類、鳥類200多種。
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富饒的自然環境,為西安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西安成為中國歷史上開發利用最早的區域之一。
『叄』 西安和北京兩大古都相同與不同之處(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衣食住行、土特產品)
西安:北方內陸城市,位於西部關中平原(盆地)中;冬較冷夏悶熱,缺水,污回染重;上古到中古,周答秦漢隋唐等多朝古都,多漢族建都;盛產古代帝王及歷史文化大家;北方風俗習慣,住炕,主食麵食,關中方言,民風古樸敦厚,多耿直倔強,念舊保守;特產羊肉泡饃,攪團,水晶餅等。
北京:北方瀕海城市,位於華北平原北部燕山南麓;冬很冷夏酷熱,缺水,風沙大,近代至當代,元明清等少數朝代古都,多外族建都;盛產近代帝王及近代文化大家;北方風俗習慣,住炕,主食麵食,京片子方言,民風能說會道,多"滑"而不實,富優越感;特產烤鴨,炸醬面,果脯等。
『肆』 西安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40′~°49′和北緯33°39′~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興平、武功等縣和扶風縣、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面積9983平方公里。秦嶺山脈橫旦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陝甘黃土高原邊,由梁山、黃龍山、葯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系,與秦嶺山脈遙相對應,共同構成環繞關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由渭河及其眾多支流沖積形成,因而又稱渭河平原。它西起寶雞,東到黃河,號稱「八百里秦川」。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盪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767米,是中國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東北端渭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西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伍』 如何描述地理位置的自然環境,有哪些方面
地形,土壤,水源,氣候
『陸』 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對自然環境有什麼影響
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回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答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柒』 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日本
1、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歐亞大陸以東、太平洋西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2,自然環境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此外,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說。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質
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縣中越地震都是芮氏地震規模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歸屬存在爭議)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日本氣候
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
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
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
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
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
范圍為琉球群島。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度,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度,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
人文環境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的壽司,而近年來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魚及肉質鮮嫩的炸蝦,日本的主菜是魚。「生魚片」是日本獨有的美味,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減少魚肉中營養物質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魚類的方法多為低溫煮熟、清蒸等。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級夜總會。
日本的酒水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哪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廳內都有日本制及進口的餐酒。在中國餐館里,亦有紹興酒供應。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飲酒的禮儀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館,氣氛隨和且輕松,同行顧客都會互相為對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話,第一杯要等大家舉杯說「乾杯」後才能喝。
[編輯本段]日本經濟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GDP方面,2008年,按照國際匯率計算的話,日本國內生產總值4.844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佔世界GDP的比例為8.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326美元,是世界第19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6位。此外,日本還是世界第二大的債權國。
政府以資本扶持工業與企業、強大的勞動力、高科技的發展以及較低的軍事預算比例(佔GDP的1%),幫助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成為當今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強國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日本的經濟特點是生產商、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緊密的團隊合作、年功序列制、終身僱用制等 。最近,日本的企業為了謀求更多的利潤已經開始部分放棄這些制度。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占最大比重,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自二次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通用的超級企業財閥,2007年僅在三菱旗下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就達到了11家。日本的電子產業和高科技著名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業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其中豐田、馬自達、本田和日產等製造商,均有出產汽車行銷全球。日本擁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長,被譽為奇跡:1960年代池田勇人內閣提出「所得倍增計劃」,經濟出現平均10%的增長;1970年代初期雖然遇到石油危機,平均仍有5%的增長;1980年代則為平均4%的增長。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19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瓦解。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來日本的景氣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不少企業創造了歷史最好業績。2007年之後,隨著世界經濟進入衰退周期,日本經濟處境艱難。到2008年9月,經濟危機到來,日本的經濟也陷入了連續2個季度的負增長。這一數據意味著,日本經濟正式進入衰退。
[編輯本段]交通
日本的公路交通十分發達,每日川流不息的汽車在公路上運行,高速公路多達100多條,日本公路建設已經成熟,但在極其繁華的城市仍有車輛堵塞現象,日本交通部正在為改善這種情況而努力。
日本的水陸交通也十分發達,港口接近20個,航線多達幾百條。
日本的空中交通堪稱完美,首都的羽田機場和成田機場是日本的空中大動脈,在2008年世界機場服務質量的排名中,東京羽田機場位列第一,是當時全世界最准時的機場,航班晚點率一直保持在5%以下,函館、福岡、大阪、關西、北九州、那霸的機場都是日本的空中交通樞紐。日本航空、全日空、北海道國際航空、天馬航空 (SKY)(日本泛海航空 JTA 為日本航空旗下子公司)日本四大航空公司是日本空中交通的重要標志。
軌道交通
日本的陸路交通大部分依賴地鐵、輕軌、鐵路等軌道交通,新干線是日本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系統,以「子彈列車」聞名。市軌道交通的現代化標志,日本的軌道交通是世界上最准時的發車的交通系統。准點率接近100%。
[編輯本段]教育體制
日本學校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學制為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其中小學到初中為9年義務教育。2002年度教育經費為6兆5798億日元,占預算總額的8.1%。大學有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著名的國立綜合大學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著名的私立大學有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日本大學等。
『捌』 西安的地理位置在哪
關中平原中部復
『玖』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最好的區域是哪個並簡述其理由。(建議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分類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嗯,自然條件最好的是南方地區。
『拾』 地理位置到底屬不屬於自然環境
不能一概而論。
地理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和「社會地理位置」兩個部分,回只有【自然地理位置答】屬於【自然環境】的決定性要素。
自然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其他相對於自然地物的位置;它們在自然環境中對自然環境要素中的氣候、水、植物、動物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人類的社會活動通常也受制於它。
社會環境主要指的是人類活動出現以後形成的「次生環境」,它一般由「交通環境(位置)」、「居民區環境」(居民及服務站點在居民區中的位置)等等構成。
-----------在人們認識到【地理位置】的復雜性以後,中學地理教科書在「區域地理」的資料處理上,一般都會把【區域的地理位置】與【區域的自然環境】和【區域的人文環境】並列。其中的區域「地理位置重要」通常側重於「交通運輸」的戰略區位。例如西亞北非東南亞和中美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