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笆鎮地理位置
⑴ 各具特色的民居資料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⑵ 求詳細韓國釜山的城市介紹
釜山位於韓國東南部,是韓國僅次於首爾的第二大城市,是泛太平洋物流中心。其集裝箱貨運量在2002年居世界的第三位。釜山領區共包括三個廣域市和兩個道,都分別是釜山廣域市、大邱廣域市、蔚山廣域市和慶尚南道、慶尚北道。領區三市兩道面積合計共3.2248萬平方公里,占韓國國土總面積的32.3%。領區市道人口合計(2007年數字)共1319.5萬,占韓國全國總人口的27.3%。
歷史
在高麗王朝時期(十世紀至十四世紀末),釜山被稱為Busanpo,Busan的意思為「釜狀的山」這是根據城市後面山的形狀而得名。而po,則是「海灣」或「海港」的意思。 從十五世紀早期開始,釜山被朝鮮指定為商貿港口,並與日本開展貿易往來,並允許日本人在這里定居。1592年後,釜山被日本人侵入並淪為日本殖民地,1607年戰爭以後恢復了外交關系,釜山並得以重建。18世紀後葉,日本的勢力大肆膨脹,企圖侵佔韓半島及大陸,朝鮮民族予以頑強的抵抗。1876年以後與日本重新定位了睦鄰友好關系和建立了外交關系。 1876年釜山成為朝鮮第一個國際性的港口,並從1883年開始恢復了與日本的一般商貿往來。1910以後,釜山成為日本保護國的城市,城市中心成為繁華的商阜。在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也快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口城市,輪船可從釜山碼頭直接開往日本的下關。美麗的釜山
1924年還開設了通往中國、俄羅斯的蒸汽機車鐵路。這是在電氣化火車還未被引進時朝鮮最早的蒸汽火車。在朝鮮戰爭時期(1950-1953)山是聯合國運送裝備和供給到朝鮮的唯一港口。現在在城市周圍還保留著很多當年聯合國軍隊建造的防禦工事和設施。在當時釜山也是接受從海外返回的難民最多的城市。 從1978開始,釜山開放了三個集裝箱港口碼頭,目前釜山港口的設施和吞吐能力使其成為世界第三大港口。
地理
釜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除是一個天然良港以外,在其海岸線上還有很好的沙灘和美麗的海濱風釜山衛星圖
景;美麗的海岸線
城市的周圍被連綿的群山所環抱,城市中的溫泉星羅棋布。無論是它的山川景色還是它的海洋風光,釜山都會是一處旅遊觀光的理想之地。 釜山與韓國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釜山是一個海濱城市。這就意味著在釜山能有海濱旅遊和相應的水上的娛樂項目。遊客們可以乘船在外圍瀏覽這座城市。
氣候
釜山為海洋性氣候,與韓國其他城市想比較,釜山的氣候比較溫和。來釜山旅遊的最好季節為春季和秋季。此時釜山天高氣爽、氣候怡人。 春季時陽光普照,百花盛開。而在秋季,秋葉將世界裝扮的五顏六色、豐富多彩。濟洲島位於釜山南部,是一個離島,屬於亞熱帶氣候,非常舒適且環境優美。人們最喜歡在海灘上做日光浴和在清澈的海水裡游泳。 釜山的冬季(十二月至三月)也較其他韓國的其他地區暖和一些,除去一、二月份外,很少有低於零度以下的天氣。如果您喜歡滑雪和欣賞雪中寺廟的風景,在這個季節來釜山是最好的了。釜山每年六月至八月為夏季,在這個季節常會有台風或季風光臨,此外,夏季天氣也比較悶熱和潮濕,城市周圍的一些觀光景點也比較擁擠。
交通
由於釜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交通形式多樣,設施比較完善。釜山金海機場又通往世界各主要城市的直飛航班,釜山港也有往返於諸多著名港口的客輪。其國內交通線路主要包括飛機、輪船、火車以及汽車。釜山的道路
在釜山金海國際機場有首爾與釜山之間的航班。從早上6點40分開始到晚上8點30分共計有60多次,平均所需時間是50分左右。票價從2002年5月開始,周一到周四是60,900韓元,周五到周日是65,000韓元。 公共汽車也是首爾與釜山的重要交通方式。在江南高速巴士總站從早上6點開始到第二天凌晨2點每天有70多次出發,大概需要5小時。東首爾綜合巴士服務總站是從上午9點開始到下午6點,大概需要5小時30分鍾。 釜山還有十分完備的市區交通工具,包括地鐵、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等。交通一卡通在這些交通工具上均可使用(T-money等)。
產業
領區主要產業有汽車、石油化學、機械設備、電子零配件、通訊設備、纖維、服裝、皮革、製鞋、橡膠、造紙、煙草等。 韓國28個國家級重要工業園區8個設在領區三市兩道內。其中龜尾工業園區以半導體、信息通訊、電子、纖維釜山的造船行業
產業著稱,昌源工業園區被稱為韓國機械產業的搖籃,蔚山工業園區以汽車、造船、石油化工為主,溫山工業園區非金屬工業發達,安靜工業園區以能源及造船工業為主,泗川市的晉泗工業園區為外國專用工業園,綠山工業園區中小企業聚居,馬山有出口加工區。此外,在釜山韓國還設有釜山鎮海經濟自由區。領區三市兩道進出口貿易規模占韓全國的37%左右,其中出口所佔比重超過40%,進口所佔比重超過30%。
文化
釜山先後承辦了2002年第14屆亞運會和韓日世界盃比賽,而且自1995年起,每年都舉辦的釜山世界電影節,釜山 逐漸成為一個多種文化共存的國際性現代都市。 釜山最吸引人的是海岸觀光,因為在東南海岸的海水浴場可觀賞到各種奇異的怪石和大小的島嶼,而岩南公園、和二妓台、太宗台的海岸公園的景色尤其美麗,乘坐遊船觀賞也更佳。隨季節變幻,釜山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夏天,各海水浴場舉辦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秋天,刀魚市場會舉辦刀魚文化觀光節;冬天,洛東江下流的候鳥棲息地又成為遊客矚目的焦點。此外,還可參觀釜山海洋自然史博物館、福泉博物館、釜山市立美術館和福山博物館等文化場所。
教育
學校簡介 釜山是2005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和2002亞運會的主辦城市,也是2002韓日世界盃城市之一。作為韓國兩大國立大學之一的釜山大學,以及韓國著名的私立大學之一的東義大學就坐落在這個城市,釜山大學創建於1946年,今天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人文、理工、法律、經濟、藝術、醫學等13個學院的綜合性國家重點大學。釜山大學一直以人才薈萃,師資雄厚著稱,不僅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也是國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學校現有教師2325人,其中教授552人,副教授135人,助教授214人,目前在校25000多名,其中留學生約700名。現設有41個系、73個碩士點、66個博士點。 釜山大學非常重視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已經分別與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18個國家的97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合作關系。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重慶大學等中國優秀大學、在學術及科研方面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學校優勢 1.僅次於漢城大學的名門國立大學,國立大學排名第二;在機械工學、產業自動化、情報通訊等領域 中名列韓國大學前茅;自然科學學院和工學院獲得最高獎賞。 2.獎學金制度優越,獲得學費全免和部分免的學生要佔總人數得33%。工學院為優秀學生提供往返機票、生活費等獎學金。 3.韓國跨國企業LG等企業與釜山大學簽署用人協議,理工科中國留學生可直接進入LG工作。 課程設置 人文學院:國語國文系、中語中文系、日語日文系、英語英文系、法語法文系、德語德文系、俄語俄文系、漢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考古學系、語言情報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行政學系、政治外交學系、社會福利學系、社會學系、心理學系、文獻情報學系、新聞放送學系 自然科科學院:數學系、電子計算機系、統計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微生物學系、分子生物學系、地質學系、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系 工學院:土木工學系、建築工學系、機械工學系、機械設計工學系、智能機械工學系、纖維工學系、 精密機械工學系、化學工學系、電氣工學系、造船·海洋工學系、無機材料工學系、金屬工學系、 電子工學系、電腦工學系、高分子工學系、環境工學系、產業工學系、城市工學系、航空宇宙工學系 法學院:法學系 師范學院:教育學系、幼兒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國民倫理學系、地球科學系、體育學系 商學院:國際貿易學系、經營學系、經濟學系、會計學系 葯學院:葯學系、制葯學系 醫學院:醫學系、護理學系 齒科醫學院:齒醫學系 生活環境學院:兒童·住居學系、食品營養學系、衣類學系 藝術學院:音樂系、美術系、國樂系、舞蹈系 費用 語言學費 大學學費 報名費 500元 報名費 1000元 學費 25,000元/25周課時 學費 23000--35000元/年 教材費 另交 教材費 另交 住宿:700元/月; 餐費:1000元/月(以校內吃住為准) 學校提供宿舍,費用每間為2000元左右(含飯費) 學習期間 (常規課程) 學 期 開講日期 終講日期 春季學期 2004.3.8 2004.5.14 夏季學期 2004.6.7 2004.8.13 秋季學期 2004.9.6 2004.11.12 冬季學期 2004.11.29 2005.2.4 東義大學創建於1977年,開始僅有六個系四百多名學生。歷經五年1983年發展成綜合性大學,這在韓國的私立大學中是前無先例的。東義大學以真理·正義·創意為建學理念,以成為東北亞核心大學為目標培養全球性人才。2002年招收新手四千多名,研究生四百多名。目前東義大學已經培養出三萬三千多名本科生。成為了社會的棟梁。東義大學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名門私立學院。在擁有輝煌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研究水平,向有特色化、世界化奮斗,向世界百強全球性名牌大學騰飛。 東義大學目前有人文學院,法學院,行政學院,自然科學學院,韓醫科學院,生活科學院,理工學院,體育藝術學院,電影媒體學院等九個單科學院,67個專業,並設有6個研究生院。目前東義大學有21000多名在校生,其中有20000多名本科生,760多名碩士研究生,140多名博士研究生。學校有700名教職員工,其中有408名教授,17名外籍教授。
印象
釜山
作為國際化的現代都市,釜山不僅是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的東北亞中心,也同隔海相望的日本進行著活躍的貿易文化交流。也因此,釜山逐漸成為一個多種文化共存的國際性都市。 釜山先後承辦了2002年第14屆亞運會和韓日世界盃比賽,而且自1995年起,每年都舉辦的釜山世界電影節吸引著世界各地愛好電影的人士前來參加。釜山展示會議中心BEXCO設有專門的會議室和展示廳,世界性的會議不斷。此外,貿易發達的釜山也是購物的好地方。樂天百貨店、草梁外國人商街、南浦洞街、國際市場、西面市場等主要購物場所吸引著以日本為首的眾多國外遊客。 在釜山觀光大致分為海岸觀光和內陸觀光兩部分。海岸觀光主要指海水浴場、島嶼、海岸公園等,內陸觀光則指釜山市內、歷史遺址、金井山城、梵魚寺、東萊鄉校、東三洞貝冢、釜山世界盃體育場、BEXCO等。但釜山最吸引人的還是海岸觀光,因為在東南海岸的海水浴場可觀賞到各種奇異的怪石和大小的島嶼。較著名的海水浴場有海雲台海水浴場、廣安裏海水浴場、松亭海水浴場等,除游泳外還能乘坐遊艇、快艇和香蕉艇等。而岩南公園、和二妓台、太宗台的海岸公園的景色尤其美麗,在太宗台和海運台乘坐遊船觀賞更佳。 釜山
隨季節變幻,釜山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夏天,各海水浴場舉辦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秋天,刀魚市場會舉辦刀魚文化觀光節;冬天,洛東江下流的候鳥棲息地又成為遊客矚目的焦點。近來,因電影「朋友」的知名度,龍頭山公園和刀魚市場一躍成為新的觀光景點。此外,釜山的東萊蔥餅和生魚片也很有名。另有釜山海洋自然史博物館、福泉博物館、釜山市立美術館和福山博物館等文化場所。
城市景區
釜山市最主要的旅遊區域和觀光點有:海雲台(Haeundae)海水游樂場和太宗台(Taejongdae)游園地、五六島(Oryukdo island)、釜山札嘎其魚市場(agalchi Fish Market)和韓國最大的山城-金井山城(Geumjeongsanseong)還有梵魚寺(Beomeo Temple為韓國最大的五座佛教寺廟之一)、聯合國公墓美麗的夜景
(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聯合國公墓,用以紀念在朝鮮戰爭中死去的聯合國軍人)等等。釜山的海產品和海灘都非常著名,還有有眾多的島嶼,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盡管其國際化的程度還不如首爾,但其著名的海水浴場、美麗的山巒、古老的寺廟和豐富多彩的海濱娛樂活動和當地風格獨特的飲食文化都使其成為韓國最吸引遊客觀光和度假的旅遊勝地。 蔚山岩 蔚山岩由6個花崗岩山峰組成,周長4公里。登上蔚山岩,可以看到雪岳山的勝景和東海、達摩峰、鶴沙坪水庫一帶。蔚山岩名字的由來有3種傳說:一說是由於出現籬笆路而稱作「蔚山」(韓國語法相似),又說取自慶尚南道蔚山的地名,還有說是將「哭的山」用韓國語漢字化。天上下雨打雷的聲音好象整個山在哭泣,所以也稱天吼山。 登上蔚山岩頂峰(4公里),大約需要2個小時。經過神興寺沿著大路走約10分鍾,轉到左邊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座橋。過了橋右邊是安養庵,再往前走25分鍾,左邊是內院庵,從這里的休息處去繼祖庵約需10分鍾(300米)。繼祖庵位於一塊巨大圓石下的洞內,裡面有一個人就可以推動的搖晃石。繼祖庵是利用天然岩洞建造的庵,站在搖晃石前面向繼祖庵後看,可以仰望蔚山岩。從繼祖庵沿著陡峭的山路爬500米,有被稱作東洋最大岩石的蔚山岩,高950米,四周是絕壁,有808級鐵梯,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登頂。
太宗台 太宗台是釜山市的受保護文物,與五六島一起都屬於代表釜山的岩石海岸,十分有名。以海拔250米的最高峰為中心,長有松樹等200多種茂密的樹木。 新羅(古代國家之一,佔領朝鮮半島的一部分,BC57-AD935)第29代王——太宗武烈王(604-661)巡視全國時曾在太宗台射箭遊玩,因此而叫太宗台。太宗台的燈塔下有一塊神仙岩,據說曾有神仙來此居住。 神仙岩上有一塊望夫石,據說是一個女子天天在此等候被強行帶到日本的丈夫歸來,最後化成了石像。每當大旱時,太宗台就在舉行祭雨儀式,每年陰歷5月初十下的雨則稱為太宗雨。天氣晴朗的時在瞭望台上還可以看到遠處的對岸馬島(日本的島嶼)。 閑麗海上國家公園 閑麗海上國家公園(Hallyohaesang)位於韓國南海岸的尚慶南道閑山島水道至全羅南道麗水彎之間,這一帶是屬於鋸齒形(Rias)的海岸,秀麗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平靜如鏡、一望無垠的大海上,散布無數小島與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屏風,最適合乘船眺望。 釜山 水中翼船「天使號」由釜山至麗水穿梭於各島嶼之間,比起陸路快了很多,途中經過保留有豐富史跡的忠武、以「鶴之島」聞名的三千浦,遊客亦可在南海錦山下船游覽。這個海上公園包括巨濟島海金剛地區、閑山島地區、三千浦地區、露梁、錦山和梧桐地區等,面積達507平方公里。沿岸有許多良港和400多個形狀各異的大小島嶼。這里還是朝鮮時代李舜臣將軍抗擊倭寇的古戰場,名勝古跡保留甚多;當然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也使得這里必然成了進行水上運動和避暑的佳選。 從釜山西端的「閑山島」至「全南麗水」一帶,是鋸齒形海岸,秀麗景觀令人目不暇接。稱得上韓國八景其中之一的閑麗國立公園里有430多種大小不同的島嶼、海水浴場、忠武公李舜臣將軍遺跡、溫帶植物、豐富多樣的海藻類等融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幅美麗的海景圖。閑麗海上國立公園分為6個部分。由齊岩怪石組成的海上絕景的巨濟金剛地區,有李舜臣將軍戰勝地的統營閑山地區,以鶴島有名的三千浦地區,有南海大橋的南海大橋地區,擁有南海金剛和尚州海水浴場的尚州金剛地區和梧桐島地區,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最適合乘船游覽。游覽巨濟島的海金剛,可在釜山乘船到「長承浦」(約1小時),再由「成承浦」乘遊艇即可。蓬勃發展的城市建設
梵魚寺 梵魚寺位於釜山的名山金井山麓,是距今約1300年前的新羅(BC59-AC932年以慶尚地道區為中心的國家)文武王(661-681)18年(678年)時期義湘大師(625-702)所建。 地理志《增東國與地勝覽》中,對梵魚寺的來由是這樣記載的:金井山的山脊上有一井,呈金色,有金色魚乘五色雲自天而下至井內玩耍,故得名金井山、梵魚寺。 梵魚寺最初的建築在壬辰倭亂(1592-1598)時被毀,而現在的建築是1713年重建的。大雄殿建築手法細膩而華麗,堪稱李朝時期(1392-1910)建築之頂峰。 寺內有建於9世紀左右的三層石塔和由四根柱子支撐的一柱門,還有7座殿閣、樓閣,3扇門,11座庵堂等。此外還有受保護植物-藤樹林與其間的溪谷融為一體,每年5月周圍的景緻尤顯美麗。 廣安裏海水浴場 廣安裏海水浴場是位於市中心和海雲台之間的道路中,到此來的遊客僅次於海雲台海水浴場。因位於城市中心,交通非常的方便,每年都有30多萬名遊客到此來。長1.8km,寬120多萬平方米,海水清澈。 廣安裏海水浴場要比在一個山中間的海雲台海水浴場更寬,水深更完滿一些。在海水浴場旁邊沿著海岸線還可以看到很多氣氛幽雅的咖啡廳,酒吧等娛樂場所,還有韓國最大規模的海鮮中心,在這里可以品嘗到物美價廉的生魚片,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游樂設施,公園,滑水運動,沖浪等豐富多樣的海上運動,不分季節這里
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特別是這里的建築都用透明的玻璃作成或天棚是圓形,給人以到外國休假一樣的感覺。雖然有很多飯店和住宿設施,但在休假旺季要提前預定。
美食
釜山以海鮮著名,吃生魚片就要到釜山魚貝市場(札嘎其市場)或日式餐廳,在海雲台及廣安裏海邊,也有海鮮店排比相列。 家喻戶曉的烤牛排(先以鹽巴、麻油腌後放在鐵板上烤熟)的起源地便是海雲台,著名的餐廳有望月山丘的望月之家與富光花園,還有山丘的櫻花行道樹與海景陪襯。 麵粉加海鮮,加蔥煎成的海鮮蔥煎餅,是東萊溫泉的著名小吃;閑麗水道沿岸的海鮮烹飪、統營的壽司也很著名。 單獨品嘗是美味,兩種味道的五花肉放一起用生菜包著吃別有風味,覺得只吃五花肉味道不夠豐富的話,推薦蒸去輕油的石鍋飯。位置:鍾路piano 街第一個右邊胡同。 營業時間:12:00~00:00(常年營業) 價格:五花肉鐵鍋燒烤 8,000韓元,豬脖子鐵鍋燒烤 8,000韓元(以兩份起),蒸去輕油鐵鍋飯 8,000韓元。 凡是韓國人,都有過以焦急的心情注視慢慢烤熟的肉乾坐著流過口水的記憶。「Cannaceae燒烤」是在用900度的火爐上烤出來的,也許更合性急的人的胃口。本店推薦的特色料理,是鮮五花肉和Cannaceae特有的辣味調出來的五花肉,也可以和豬脖子肉拼盤。單獨品嘗是美味,兩種味道的五花肉放一起用生菜包著吃別有風味,覺得只吃五花肉味道不夠豐富的話,推薦蒸去輕油的石鍋飯。
購物
高麗人參、韓式器皿、韓式首飾、民俗工藝品、烤牛排、海鮮著、生魚片. 釜山繁華的商業區-光復洞(南浦洞地鐵站下車),從城市氣息濃厚的地下商街、百貨公司、免稅店到經營民俗手工藝土產品的商店,時髦商品琳琅滿目,可與首爾的明洞街媲美。 國際市場購物,這里有講價、挑選的餘地;價廉物美。免稅店設在海雲台各大飯店及機場之中;忠武是螺鈿漆器的原產地,品質與技術堪稱最高水準,傢具雖然昂貴,但小巧玲瓏的珠寶盒,卻是饋贈親友最好的禮物。
娛樂
韓國的溫泉在其形成方式上同中國、日本不同。目前韓國共有80個各式溫泉。中國、日本的溫泉大多為火山生成,水較刺激人體;而韓國的溫泉則是從花崗岩中湧出,水溫較低、水質細膩。尤其是韓國的硫磺溫泉富含硫磺、鉀、鎂等礦物質,許多遊客慕名前往。 滑雪是深受韓國及東南亞遊客歡迎的冬季運動,每年自12月到來年的3月是韓國滑雪的高峰期,每個滑雪場都設備齊全,並提供各種優質服務,大部分滑雪場都具備夜間滑雪設施,住宿設施也很齊全。 韓國的高爾夫運動也被眾人所津津樂道,韓國現有120多個高爾夫球場,大部分在首爾附近,慶州、濟州等地方也有。各球場價格雖然有所差異,但費用一般為周一至周五8-9萬韓圓,周末為11萬韓圓。
旅遊貼士
1.這里風吹量比較大,所以到此來旅遊時應戴帽子和眼鏡。2、釜山每年六月至八月為夏季,在這個季美麗的釜山
節常會有台風或季風光臨,此外,夏季天氣也比較悶熱和潮濕,城市周圍的一些觀光景點也比較擁擠。
釜山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的歷史並不久遠,從1996年創辦至今,只不過才7年的歷史。7年就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電影人和電影商熱衷光顧的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有其不同於其他電影節之處。 如果說這些題材敏感的影片受歡迎只是一個偶然,不足以體現釜山電影節的魄力,那麼電影節的一些長久做法則可以使人相信這一電影節的確有其自身的特殊魅力。 在獎項設置上,釜山電影節中惟一的競賽獎新潮流獎,也是它最具價值的獎,是專為鼓勵亞洲新生代的電影人所設,只接納新導演的處女作或是第二部作品。 而志在鼓勵為韓國電影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電影人的韓國電影獎,它的對象是韓國以外的電影人。今年這一獎頒發給了法國人Alain Jacques Louis Patel,因為他創辦的杜維爾亞洲影展(Festival Film Asiatiq ue de Deauville) 為韓國電影走向世界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小的細節都可以看到釜山電影節的氣度和胸襟。 此外,釜山電影節從第三屆起開始還同時舉辦一個名為PPP(Pusan Promotion Play) 的商業活動。釜山國際電影節
這個PPP功能可以分為三方面,一是研討各地電影市場的商機和出路;二是來為亞洲各地電影商籌拍的新片找到足夠的資金;此外便是設立獎項以現金方式來資助一些影片的拍攝計劃。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商業活。 影節才會有如此多的電影人願意參加,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拉到贊助資金有時候比得獎還要重要。在名與利的權衡上,韓國人的做法顯然更為實際一些,評獎只是一個招牌而已,能吸引眾多電影人攜片到場參與才是目的。其結果除了自己學習借鑒不用步出家門之外,還能趁機為人為己牽線搭橋做生意。這樣的做法不僅僅顯示了韓國人的精明,更顯示出他們的魄力。
市徽
市徽由海鷗、山、海、江以及五六島構成方型標志,表現出均衡和動感。海鷗是釜山的象徵。釜山的地理特點是被山、海和江河所環繞。上端正三角代表山、宇宙、空間和創造。下端倒三角代表江河、海,背景代表城市。浪花象徵釜山邁向世界化和未來化的豪情。
市花
鮮艷明亮的山茶花是釜山的市花,山茶樹是釜山的市樹。深紅色的花朵,深綠色的樹葉,象徵釜山人忠實、純潔、大海般深厚的市民精神,而山茶樹闊大的樹葉顯現出釜山市民的活力和熱情。
市鳥
釜山的市鳥是海鷗,海鷗雪白的翅膀和身體象徵白衣民族,海鷗沿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沖向藍天,象徵著釜山市民堅韌不拔的精神。
⑶ 現代窯洞
窯洞居住形式
我國黃土高原在勞動人民的開發利用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四大窯洞區:陝北、隴東、豫西、晉中。而其中以豫西最為典型。是我國居住建築中的瑰寶。豫西是指從鄭州以西的黃河兩岸(主要是南岸)到與陝西搭界的潼關為止,現在的滎陽、鞏縣、偃師、洛陽、新安、義馬、澠池、陝縣、三門峽市、靈寶、孟縣、孟津、濟源等縣市。另外如太行山區的林縣、輝縣,以及嵩縣、盧氏,乃至襄城縣也有窯居。
在鄭州以西,黃河以南,崤山、熊耳山和嵩山以北,以及黃河北岸的孟縣西部,濟源縣的西南部屬於黃土台地區陵區。黃土的厚度自西向東逐漸增厚,靈寶、三門峽等地黃土層厚約20至30米,鞏縣、滎陽一帶黃土則厚達40米以上。在這些地區,黃土階地、黃土塬和黃土丘陵廣泛分布。這里的黃土層土質均勻,含有石灰質,有垂直節理,壁立不易倒塌可塑易鑿是其特點,經過多年雨水沖刷,形成沖溝、斷崖。在原始社會晚期,穴居就成為這一廣大區域氏族部落普遍採用的一種居住形式。隨著原始人營造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的提高,穴居一方面從袋狀豎穴逐步發展到半地穴,最後完全上升到地面,成為地面建築的房屋。同時另一方面,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穴居卻仍然保留著。由於地理條件沒有發生大的根本性變化,我們的祖先依然深深地眷戀著這得天獨厚的黃土地,不過,穴居住所的營造在技術上和經驗上更加有所提高和改進了。
窯居的最大特點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那豐厚的黃土層。由於是在地層中間挖窯居住,不佔用耕地,施工簡易,而且不用梁、檁、椽、柱等木料,也不用大量的磚瓦,所以經濟實惠、造價極低。這樣的窯洞防火、防震性好。黃土丘陵的嶺嶺溝溝畔的窯洞,不象石頭洞穴那樣冰冷,而是滲水性、透氣性都很好,住在裡面,冬暖夏涼,舒適溫馨,和養育我們的大地非常親近貼切,有一種嬰孩偎在母親的懷抱里的安宓感覺。
現代建築學家認為,窯居這種建築的哲學思想是要表現人類原本是生根於大地的,寓於大地之中,是建築生根於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風格鄉土氣息充分體現了敦厚朴實的性格。他們稱窯居是「文明建築」。窯居這種就地建設,經濟節能,不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建築不超於自然,而埋藏在大自然之中的形式,極具鄉土特色。平常在結婚儀式中有一個儀式叫「入洞房」,其實是指新房而言,可是在窯居區,則是真正入「洞」房了,因為新房就是整治一新的窯洞啊。
靠崖窯
靠崖窯又叫靠山窯。這種窯洞是選擇天然的崖面,往往是在沖溝的兩邊,有十幾米、幾十米高的崖面,或者是嶺的斷面、截頭。由於崖面的形成是天然的,所以,在方向的選擇上,對於座北朝南這樣的房屋建造的規矩,不十分嚴格。人們盡量挑選南北朝向的向陽的一面,但多數根據崖面自然的方向,有東、有西、有南,也有北。
崖面選定後,即開始動手將崖面切削修整成陡立垂直平整的壁面。就像蓋房屋壘牆一樣,不能傾斜,或凸凹不平。崖面的寬度面積根據需要而定。如果是一層窯,三孔窯洞,大約崖面高7-10米,寬10-15米。這個崖面俗稱「窯臉」、「窯腦」。窯臉修整好後,即可以從其下部沿水平方向向土層縱深掏挖橫穴,即窯洞了。窯洞有幾種形式:
窯間窯 這是充分利用黃土層的一種窯洞。開挖時,先鑿一個門的寬度,門的高度加上一個天窗的高度,這樣一個向深處挖5尺(約1米到2米)的拱形空間,即是「窯間」。相當於一個門洞。第二步,在門洞之後擴大,開挖高3米,寬3米的拱形窯洞體,洞的進深,根據需要而定。但一般是採用單數,如一丈,一丈五等,深得可達3丈。
間牆窯此種形式是不挖窯間,也就是不挖門洞,而是根據所需窯洞的高度和寬度,如果是3米寬3米高的窯洞,即一開始就按這個尺寸去挖。窯體挖好後,在窯體前與窯臉看齊用磚或坯壘砌窯間牆,把窯洞封好,牆上要留門和窗。在上部與拱形窯頂接近處設置一個通風出煙的口,俗稱「馬眼」,一尺半(50公分)見方。在門上設天窗,間牆窯的窯門前光線充足,比窯間窯採光好。
無論哪種窯,只是在開挖窯洞出口處即窯門臉時有所不同。而窯體都是一樣的。窯體的寬度一般在3米左右。不開挖跨度寬的窯洞,以防止坍塌。但進深可以自由延長。當需要多室時,就向深處發展,有達20米的。窯洞在適當的位置留橫隔牆,形成二個或數個間。還有一種形式是在窯洞內的側壁向左或向右開挖套間。套間在崖面只開窗口而不設門。又可在窯洞的里間的側壁上掏挖「拐窯」,這種窯在整個窯洞的後部,離窯臉遠,所以無法開窗。因而里邊光線、通風均不好。但其隱蔽性很好,在戰亂的年代裡,是人們躲避藏身的去所。當然存放物品更是嚴實安全,並且這種窯存放糧食不易變壞。
天窯 在黃土層很厚的地帶,人們常愛在窯洞之上再挖一層窯洞。俗稱這種窯上帶的窯為天窯,也叫懸窯。大概因其高高在上的原因而起的名吧。一般人口不多,財力、物力有限的人家,只設置一間天窯,供存放物品與躲避兵禍匪亂。天窯不在窯臉開門,只設一窗,進出從內部鑿挖出口,設梯子與下面的窯洞相通。
在有些大家庭,人多、財足、物豐,則要氣派的多,底層窯洞在三間或數間以上,一字排開,然後在其上鑿挖二層甚至三層以上的天窯。形成一個窯洞群。其壁立的崖面即窯臉有二三十米高,三幾十米寬,底層是數間拱形門,在其上相對應有二層乃至數層天窯,只有窗戶,門設在內部。遠遠地從前面望去,猶如幾層的大高樓,頗為雄壯美觀。
上面說 的上下窯之間的相通處設在窯洞內部是說一般的情況下,但也有例外,就象樓房一樣,一般上下的樓梯設在內部,但也有設在外部的。這種形式的窯比較復雜。首先在開削窯臉時,在一層窯洞之上的窯臉要向後鑿削去2-3米,以便留出一個平台,這樣二層的天窯就可以開門了。很象梯田的形式。上下層相連的階梯開在窯洞的最邊上,仍依山勢,利用黃土,鑿出階梯。是明梯而不是暗梯,這與開放式的單面樓房幾乎一模一樣。
兩層以上的窯居,其廁所如何解決呢?人們有一辦法。在鞏縣新中鄉,有一個十分富有的地主鄉紳張誥家,房產窯產很大,其窯修建得很氣派,窯上挖窯,有二層、三層以上的,窯臉高大寬廣,很有氣勢。二層以上都是住人的寢室,平時上下是從窯臉的一邊依崖勢修一明梯。窯層高,窯院大,居住在上層離設在院子下首的廁所有相當的距離,又高又遠,拉屎撒尿成了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工匠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上層窯洞的最邊上修築一廁所,為解決蓄存糞尿,免得上下掏糞不便,糞坑設在最底層,在地面以下。然後從上到下修一個高高直直的方形直筒,象電梯上下的空間一樣,這樣從上面的糞尿離糞坑有幾丈高,尤其是大便時,從上面跌到底下,要隔一段時間,才會聽到「咚」的一聲響,象放炮一樣!這是由於落體運動的重力加速度的原因。這種高空廁所,成為當地一個非常有趣的特殊現象,凡是去過那兒的人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
房洞結合窯以上幾種是純粹的窯洞。還有的是在窯洞口處緊貼窯臉建房,依窯腦為房的大脊,順勢向前傾斜建成一面坡房頂,當地老百姓也稱其為崛肚房。這種房因只一面坡,內部不大,裡面與窯洞相連。外面仍與房一樣,設門與窗。從正面望去,儼然一座房,走進裡面才知是房窯結合。這種形式,既有房屋明亮寬暢,通風便利,房坡易於修理的優點,又有睡卧安寧,冬暖夏涼,貯藏安全的窯洞優點,是勞動人民的一個創造。
以上靠崖窯,簡易的是一字平列一至三間或二間的窯洞,洞前整理出一塊平地,即可成為一處居住場所。然而,人們總是對自己的活動休息場所給以十分的重視,往往還要形成一個院子,它有以下形式:
靠崖窯院
自然式最簡單的,是在窯洞前及左右用樹木的枝條編織成一個籬笆院及木門,沿籬笆栽種一些花草植物,與那依黃土崖上自然生長的酸棗棵和野草等植物渾然成為一體,二三間窯洞掩映在其中,十足的天然野趣。
再進一步,依然是那三間靠崖的窯洞,然而用泥垛牆或土坯圍起院子,搭一個簡易的門樓,黃土的崖,黃土的洞,黃土的圍牆,配上木質的門和窗,質朴而不飾雕鑿,給人溫馨的泥土芳香,處在其中便融進了養育人類文明的黃色。
(圖1)
後窯前房式以窯洞為主房(或曰上房)或是並排挖三孔窯,中間的一孔開門,兩邊兩孔不開門,只設窗,兩邊兩間在里邊間牆上開挖通道與中間一孔相通連。形成一明二暗的主窯。又有三孔窯洞各安置門窗,各處獨立,三孔並排的形式。然後在窯洞前邊的東西兩側蓋廂房(當地稱廈房),各三間或各五間,通常是兩面坡起脊房,也有是把廂房蓋成單坡房的。南邊修圍牆,蓋門樓。這種結構,窯洞高大,兩廂房不高過窯洞,與平原上的三合院一樣。
再有一種與上種類似,不過更講究。主窯不是獨立的窯洞,而是在一明二暗的前緊貼窯臉修樓檐,蓋成房洞結合式,有的房為硬山式,較嚴整樸素。的有則房前出檐,安裝明柱,形成帶走廊的出檐上房,更顯得氣派。前邊東西兩側蓋廂房,南邊或蓋臨待房,或起圍牆蓋門樓。儼然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帶後窯的窯院在地面較寬綽的村子,往往還有一種窯院。前邊是一個完整的由房屋組成的四合院,繞過院子,後面又一小院,則是窯洞,窯和房不相接,各自獨立,老百姓稱這為「帶後窯」。窯洞不起主房的作用了,而是屬於附屬的後院或內院。
組合窯院這種窯院,往往選擇一處較高大有足夠橫長度的崖面,崖面挖一排窯洞,窯前是房屋,分成數個院子,各有大門,而最後邊的窯洞則是各院相通,並不分割。晚上,各家關上大門,住在里邊的人們有事時各從後面窯洞前你來我往很方便。這種院子多為同族數家共建,既方便生活,又宜於共同防賊防盜。多見於沿河溝的小山村。
天生窯院上述幾種窯院都是屬於單面的靠崖窯洞,另有一種靠崖窯院十分別致,充分利用崖面,又節省木料、磚瓦、草之類,用窯洞形成一個三合院或四合院。這種窯院稱為天生窯院,也有叫天井窯院的。此院的地址選擇是在不太高的山崖,從根部先鑿一孔窯洞3-5丈(10-15米)深為大門洞,之後,擴大開挖成一個四方形的露天天井,門洞的一面除外,在其餘三面的坑壁上鑿窯洞,每面壁上根據需要挖一至三孔窯洞不等。從外面望去是一孔窯洞,進去則是一豁然開朗的窯院。充分利用了地層。這種院子開挖的土方量是很大的。
靠崖窯洞是一種古老的民居,結實的土質,使有些窯洞雖逾千年仍堅固如常。鞏縣南窯灣村是唐代著名大詩人的杜甫的家鄉。他的故居就是窯洞的形式。窯洞座落在一個黃土崖頭下,這座高200米左右的崖形狀很象一座筆架,崖身穩健,崖頭三峰挺立,當地群眾呼為筆架山,崖根有一窯洞,即著名的杜甫誕生窯。後歷朝文人雅士,大官名宦拜瞻絡繹不絕。解放後,經過修整加固等保護措施,煥發了新生,窯前有廂房,窯房結合形成一個四合院。院前百米處即有清徹的東寺河從院門前流過,一直到伊洛河裡。河邊垂柳依依,風景十分優雅。
在鞏縣站街北瑤灣著名的伊洛河入黃河處河水寬闊清徹,岸邊是壁立的黃土陵崖,其中有五孔大窯在一個碼頭邊上,群眾叫它「龍窯」,這是清朝末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跑到西安,後來返回北京時順伊洛河走水路,當年的地方官為其特意叫百姓趕挖的臨時休息處。至今猶存。窯體高大,想當年接駕時,窯洞內外肯定布置的十分華麗。由此可見窯洞在鞏縣是多麼受人歡迎的居住,就連接皇上大駕,也用窯洞而不蓋別宮。而這個地方官也特別會體會奉迎上司,用這濃郁的別具鄉土氣息風格的住所來討好主子的歡心。
在盧氏縣城附近的南窯村和城東的灣子村,黃土崖架高,土質好,至今仍保留著完好無損的高級窯洞。當年富有的人家看中了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不惜代價,修建了一些質量很高的窯洞。窯內極寬敞,內部窯壁經過仔細整削鑲磚並用泥漿抹光,最後白灰粉刷飾牆,窯上築有木板樓,窯樓巧妙結合,高大精美宏偉。數百年的歷史過去,依然風韻猶存。
地坑窯院
以上的窯院的窯洞都是在地面以上挖掘的。與平地上建房屋一樣。但有一種是在地面以下建的窯院,叫做天井窯院,又叫地坑院、地陰坑,或者就叫地窯、窯坑。
地坑院不是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挖的。在黃土丘陵地區,有一種地形類似崗地,叫做塬。從地面上平視看去,象是一道亘綿數里高數百米的山崗。待上到崗頂發現它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一點兒也沒有在嶺上的感覺。塬上高大的樹木很少,水也很深,黃土層卻很厚。這里起土壘牆蓋房,比較困難,又無天然崖面可以利用。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出了一種解決以上困難的方法,給自己營造居住的場所。
(圖2)
他們是往地下發掘,造成人工崖面。先在地面上辟一長、寬十數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界限,然後向下直掘下去。深度達8米左右。造成了四壁有崖面的院子。然後在四面坑壁上掏挖窯洞。坑的形狀以方為主,也有長方、丁字等形狀。相對的兩面坑壁之間距離窄者5-8米,長的一邊有達15-50米者。地坑的深度由窯洞本身的高度再加上必要的覆蓋土層厚度來決定,其厚度要以能抗得住重力壓震來衡量,所以,深度至少5米,一般都在8米左右,亦有達10米者。坑的頂邊上與底邊上下垂直,形成一個方體或長方體、丁字體的坑。每壁上挖一窯、二窯或三窯。大的地坑院,每面坑壁掏挖三孔窯,這三孔窯或各自獨立;或一明二暗,即中間一孔有間,兩邊兩孔為暗間,只有窗不開門,與明間在里邊相通。窯洞口高2.5米至3米,寬1米至1.5米。進深根據人口多少和經濟條件的狀況而定。站在地坑中,儼然與四合院同樣感受。
進入地坑院的方式是自地面開辟斜道往下通到地坑院中。這斜道不是一條道直通到底,頗有講究。考慮到進來的人便於與地坑院內招呼應候,入口不能離地坑過遠,所以採用折角的方式,通道口貼近坑院上沿,旋轉半圈下降,這一段階梯是露天的。然後階梯與地坑院角上的一孔窯洞相接,打成隧道由窯洞內進入院中。窯洞內這段階梯上面的土不用全部揭去了,這樣一來減少了土方量,二來利用窯洞做成大門洞,安上大門,封閉很好,對坑院的安全非常重要。同時又保護了接近院子的這一段階梯不被雨水淋澆破壞,一舉兩得。做門洞的這孔窯洞,從地坑院內看,其仍和其它窯洞一樣,外形不變,不破壞院子的整體性。而外入口處看,則是一地道的門洞,做成門樓模樣,與階道一樣寬窄。窯洞內除了走道階梯外,其餘空間可以打水井、放物件。充分利用。如果地坑院附近有天然崖面,則從崖面上掘隧道下降進入地坑院。當地群眾把進入坑院的通道叫「窯漫道」或「門洞」。
地坑院的最上沿的四周,都要修築一道坑檐,向院內伸出30-50公分,成坡狀,專為防止雨水沖刷,保護坑沿部位。緊貼檐外沿砌成50公分高的矮牆,俗稱「女兒牆」或「護崖牆」。這牆和檐用磚瓦砌成,家境不太好的,牆就用土垛成。有條件的,則對此牆十分講究。先在坑沿頂部四周砌上幾層磚,磚的砌法多種多樣,有一平一立,有出狗牙齒的,甚或有用專門的花瓷磚鑲砌。然後再用瓦做出護坑檐,檐外的女兒牆砌成鏤空、十字、實心等各式各樣的形式,總之,是既堅固又美觀。就好象給坑院戴上了一圈美麗的帽箍,非常引人注目。女兒牆雖不高,但其作用卻很大,它能保護地坑院不受雨水的沖灌,阻止家禽、家畜或牲口等掉下坑院,同時也給在地面上的人一個標志,提醒並保護人們尤其是小孩子不小心掉下去。
女兒牆以外四周的地面,在一定距離內都修整的結實平整。人們習慣在此設打穀場。打穀場用石磙碾得平實光潔,而且往往設在用作倉庫的窯洞的上方。從倉窯里邊的頂部鑿洞,直通到地面的打穀場上。收獲的季節,各種農作物運到場上打收揚凈,就直接在穀物上從洞口灌入地坑院內的囤中了,真是便捷極了,省去了人們上下運輸馱運之勞,又不用安裝什麼設備。勞動人民就是這樣的巧妙利用環境。適應環境。打穀場上的洞口,平時置席棚遮蔽,洞口用嚴實的物件壓緊,以防風雨。
地坑院內,依朝向有主次之分,一如地面的四合院。以與窯漫道相對的方位為上,一般上方三孔窯洞,正中一孔為主窯,主窯的窯門較高寬,是一門帶左右兩窗;兩邊的為陪窯,則較主窯稍低窄,是一門一窗。左陪窯的窗在門左邊,右陪窯的窗在門右邊,十分對稱。其餘三面窯洞均屬陪窯,分為東陪窯、西陪窯、南陪窯。主窯由家長輩居住,兒女輩住左右,牲口窯、家禽、倉庫、廁所等在下方。窯漫道設在東陪窯最南邊的一孔窯內。院子地面沿坑壁二米寬的四周修成走道,其餘院中間部位則比走道挖低30公分,形成一個天井,稱為院心。天井周邊用磚鑲起,這與南方的天井院十分相似。平時可在其中勞作,種樹。下雨天,承接雨水,院子中心下側挖掘一個直徑半米、深約10米的天井,群眾稱其「滲井」,廢水流進滲井後,再滲入到地下。除非遇到特大水澇,平時滲井足可以勝任一般排水量。各家還自備有水井,一般設在窯漫道的窯內,由於水位很深,都是轆轤井。灶設在主窯內的窗戶下面,另外相對應的在窗子外面再壘一鍋灶,到夏天時使用。
地坑院內的窯與靠崖窯相同,窯體可大可小,如果需要大時就向縱深開拓。窯門之上設亮窗,亮窗之上在拱形最高處設方形出氣孔。窯的門旁離地面一米高處設窗戶,一般是主窯門兩旁各有一窗,陪窯只有一門一窗。無論幾個窗戶,其下沿距地面一米,上沿與門齊。僅有一處不同,是地坑窯院在窯門的上方不設「眼眨毛」,因為在坑的頂洞四周已有溜水檐了。也可以說把「眼眨毛」移到了坑最上沿了。
地坑院還可以象地面的四合院一樣,有多個院組合,形成二進院、三進院。其基址還是一個地坑,不過是長方形的了。如是個二進院,在兩個院之間壘一道橫牆,牆中間修築二門(如四合院的垂花門),二門以內為影壁,繞過影壁又一個地坑院展現在眼前。也有的是在地坑院中間蓋房子將一個地坑院隔成兩個,房子中間是門,成為二個院的通道。
另外,地坑院可以成組,就是2-3個或5-6個地坑院為一組,各個院子獨為一坑,但出入的隧道共用一個,在門洞處又有不同方向的分支隧道通向各個地坑院。這樣可以節省挖掘入口階梯隧洞所費的土方。
錮窯
前面所述的各種窯洞無論是向崖腹處橫掏,還是向地下深挖,都是藉助自然的土層挖出來的,不過不要認為凡是窯居都是這樣,還有一種窯洞是全靠人工壘出來的,這就是錮窯。從鄭州往西的滎陽、鞏縣一直到靈寶,各市縣都有錮窯與靠崖窯、天井窯相伴。
錮窯多是在沒有良好的崖畔和崗地的條件下產生。錮窯是在地面上建造的。用磚、或石、或土坯建造成一層或二層的拱券式房屋。因其不用梁檁椽,又沒有屋蓋,內部和窯洞一樣,所以稱為錮窯。錮窯不用木材,主要是因地取材,以土、石錮成,省工本,而且堅固,冬暖夏涼,所以人們樂意錮窯。
錮窯所用的材料,因地制宜。在黃土丘陵區,有的地方丘陵不高,土層不厚,無法打窯,就用黃土脫成土坯,用土坯錮成窯。在有的地方,黃土下覆蓋著石頭,比如鞏縣小關鎮這個地方,人們就地取石,把天然石頭打製成用作建築的料石,料石即有一定規格的石頭塊,錮成石頭窯。還有些地方,如鞏縣、密縣、義馬等地地下煤礦藏豐富,人們就地採煤把土燒製成磚,用磚錮窯。
錮窯的製作,腿與整個窯間的跨度是關鍵。兩腿之間的跨度不能大,跨度過大,腿過細,就會向兩邊蹬,那樣一來,整個頂就塌下來了。所以錮窯跨度一般不超過3米,並且窯腿都壘築得非常厚實堅固。錮窯先壘窯壁,俗稱窯腿,腿要有一定的厚度與堅固程度,垂直,到了高度3米左右時,開始券頂,券頂之前,有一個必需的工序,即做木模子,用木板和木柱也叫搭板、搭木,搭成一個券的木模型,架在兩腿之間,然後在木模上面用坯(或石、或磚)券頂。券頂是個關鍵,講究一定的技術。券時從窯的前後兩頭開始向中間合攏,講究速度要快,不能慢慢吞吞;有技術的人,很老練地搬起一塊土坯或料石照準往上一貼,正好到位。同時還要求券時要互相參差不齊,互相交錯使券頂的力量分散,不至坍塌。因為是拱型的頂,料石(或磚、坯)之間會有一定的縫隙,所以券石放上後緊接著是加楔子,即用碎石片、石塊把縫填塞結實。當留在中間的最後一塊石頭券上時,稱為「合龍口」,即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加楔之後,要在券頂整個灌上石灰與土等混合而成的泥漿。最後抹平。現在進步了,改用水泥灌漿封頂。券頂時,如果是石料和土坯,只一層即可。如果是用磚,則需要三窩三覆。即把磚側立券一層為一窩,再把磚平放券一層為一覆。這樣重復三次,才算券好。頂才有一定的堅固程度。無論是石窯,磚窯,還是土坯窯,灌縫之後都必須封頂。在窯頂上堆上厚厚的潮黃土,用木板使勁均勻地拍實,拍平。封頂的土一般都很厚。等到基本幹了,就把木模子拆下。然後進行窯內外的整修,使之光滑嚴密。全部完工後的窯,其外形方方正正,有稜有角,與平頂房相同,但比平頂房墩實多了,猶如一塊巨大的四方體,非常質朴。不過,門和窗的上沿卻是半園的拱形,就象農家孩子憨厚臉上那彎彎的笑眉和笑眼,質朴中透出活潑,十分耐看。
(圖3)
用做木模的木板木柱大都是借左鄰右舍的,自己家不需備齊,無論誰家錮窯都這個辦法。你家幾塊板,他家二根柱的湊起來,用完之後,模子拆下,各歸其主,下次另一家錮窯再如法集中。這樣非常節省木料。尤其是近幾百年,豫西丘陵地帶植被樹木大量減少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錮窯可以一間一座,二間一座,也可三間一座,自由選擇。一般是一座一層,有的在上面再錮一層,形成二層。窯頂是平的,有的在頂的四周加矮圍牆。頂上形成一個平台,人們利用它做曬台,晾曬糧食、棉花及其它作物,成為一個生產的場所。夏天還可上去乘涼。
住錮窯的人家也愛圍成院子,數座錮窯組合成為一個三合或四合院,稱為錮窯窯院。也有的是在錮窯的左右建兩廂房,形成窯房結合院,這樣的結合,廂房一般比較淺低,而錮窯則是整個院子的核心要正房、主房,廂房是陪襯。
錮的窯都很結實,可以使用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壞。時間久了,將外層封的風化了的土剝去,再碼抹一層新的,又是一座新窯。其內部靠近地面的窯腿部分年久潮溫鹼化,土質疏鬆坍掉剝落,再用磚加固,以維護窯洞的壽命,這種技術稱為「戧幫」。
另具風格的林縣窯居
在太行山區的林縣,窯洞分布在紅土岸上,而不是黃土層。挖窯的方式與黃土丘陵地帶基本相同,但在設計上有所區別。林縣的窯大都是一個窯洞一間室,不再挖套窯,里間等,所以比較小。窯洞有二間、三間的,分正窯、陪窯的不同。如果是三孔窯,正中間的為正,兩邊的為陪。
在林縣,一大特點是石頭多。所以, 一般窯洞的洞體鑿好後,喜用修鑿好的料石(相當於磚、坯)把洞口前壁壘起來,如果有條件的話,洞體里外也用料石券起來,外邊的窯臉用料石鑲起來,十分堅固。
近年來,人們對窯洞的優點愈來愈重視,新創出一種形式,在窯洞上面再蓋房。這可能是土層較薄,但人們又喜愛窯洞,於是在窯上蓋房。二者有機巧妙地結合,渾然一體,形似樓房。它依山就勢,自然成趣。乍一看是房,細一觀乃有窯。這種形式充分彌補了採光、通風不足的窯居特點。上層房屋居高,光線好,通風暢;而房下窯洞冬暖夏涼,貯藏良好,居住在這里,人們根據需要,或在上層房屋,或在下面窯洞,自由調節,非常愜意。
利用天然崖洞為居所。在林縣,山區的人們利用天然的崖穴,選擇適宜居住條件的生活、生產環境較適宜的那些洞,內部再加修整。成居住窯洞,洞口裝上門窗,外部接上屋檐,形成房窯結合的住所,外面看去是房屋,室內洞天幽幽,別具一格。
⑷ 特色民居
江南來水鄉民宅 北方古城與民宅 北京源四合院 山西喬家大院 山西平遙古城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 山西平遙曹家大院 山西平遙渠家大院 山西臨汾丁村民宅 山西榆次常家大院 陝西黨家村 天津石家大院 鮮族古居 蒙古包 陝北窯洞 丁村民居
這些應該夠了吧!
⑸ 魯朗林海的地理位置
魯朗林海位於距林芝地區八一鎮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回甸狹長地帶,兩側青答山由低往高分別由灌木叢和茂密的雲杉、松樹組成魯朗林海。中間是整齊劃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萬種野花競相開放。木籬笆、木板屋和農牧民的村落星羅棋布,山間的雲霧時聚時散,雪山、林海、田園勾畫了一幅恬靜、優美的「山居圖」。
⑹ 仙台在日本的什麼位置
仙台市是擁有100萬人口的日本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即是大城市,又有流經版市區中心部的廣權瀨川和綠茵茵的櫸樹道等美麗景觀,作為與大自然融合一體的現代化城市而聞名日本。特別是市區中心部的街道樹、公園等綠色植被多,又被人們愛稱為「杜都(樹林城的意思)」。 仙台市目前的面積約為800平方公里,其人口已超過100萬。 另外仙台還擁有眾多大學,作為學術都市而聞名。市內的各種大學、研究所等為尖端技術產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另一方面,仙台也是一座重視歷史和文化的城市,除了七夕節等傳統活動外,還舉辦仙台國際音樂競賽,街頭爵士樂節等活動,演劇等活動也很盛行。
地理位置
仙台位於東京北約300公里,在本州島(日本四個主要島嶼中最大的島)面向太平洋沿岸。日本劃分為7個地區,仙台位於東北地區的中心。 從東京乘坐東北新干線大約1小時40分就可以到達仙台。還有連接日本主要城市和世界各城市的定期航班。
⑺ 地理地圖
西藏吧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
⑻ 各種特色的民居
1、蒙古包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游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游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
2、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雲:「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3、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具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圍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徵,但不再講究雕刻,而是追求簡約,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這種建築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區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
4、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5、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極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採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