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⑴ 古代晉南地區與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為何會形成強烈的反差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游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游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中國北方游牧民為了適應高寒乾旱的氣候條件,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游動放牧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基於保護稀缺的水資源和可持續輪換使用不同的草場形成的人類智慧和文明。
游牧的起源、游牧國家的產生與演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游牧與農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很長時期內曾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戰爭、掠奪、和親、互市等所有的歷史現象似乎在說明一個主題:生存與財富是游牧國家興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理論:「游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這是解開游牧起源這一歷史懸案的鎖鑰。如何正確理解恩格斯的這一經典論述,學界為此長期爭鳴不休。
⑵ 晉南的地理位置形式是怎樣的
晉南位於山西省南部,汾河縱貫其中,東臨太岳,西控黃河,南屏中條,北襟幽並,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它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勤勞淳樸的人民,是漢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
⑶ 江南水鄉的地理位置及它的自然環境、特點
江南水鄉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版憶江南?」這首詩,總權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西省、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即江蘇南部和浙北、皖南、贛東北地區,自古就享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蘇州園林,江南古鎮,杭州西湖,黃山
⑷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最好的區域是哪個並簡述其理由。(建議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分類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嗯,自然條件最好的是南方地區。
⑸ 地理位置到底屬不屬於自然環境
不能一概而論。
地理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和「社會地理位置」兩個部分,回只有【自然地理位置答】屬於【自然環境】的決定性要素。
自然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其他相對於自然地物的位置;它們在自然環境中對自然環境要素中的氣候、水、植物、動物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人類的社會活動通常也受制於它。
社會環境主要指的是人類活動出現以後形成的「次生環境」,它一般由「交通環境(位置)」、「居民區環境」(居民及服務站點在居民區中的位置)等等構成。
-----------在人們認識到【地理位置】的復雜性以後,中學地理教科書在「區域地理」的資料處理上,一般都會把【區域的地理位置】與【區域的自然環境】和【區域的人文環境】並列。其中的區域「地理位置重要」通常側重於「交通運輸」的戰略區位。例如西亞北非東南亞和中美地區。
⑹ 簡述京津冀地區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
地理位置:
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地處東經113°27′~119°50′,北緯36°05′~42°40′之間,橫回跨華北答、東北兩大地區,總面積18.85萬平方公里,省會石家莊市。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並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
地形地貌:
河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
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由首都經濟圈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莊、秦皇島、張家口、承德、滄州、衡水、邢台、邯鄲。
(6)晉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擴展閱讀
發展模式:
發揮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全方位對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聯系,支持中關村科技創新資源有序轉移、共享聚集,推動部分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合作。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
⑺ 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有何
北方地抄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盛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
⑻ 蘭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地理、氣候
蘭州市處在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即北緯34°,東經 103°40』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區)的省會平均距離最近。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流而過,枕山帶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徵。
蘭州地處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潛力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並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氣溫9.1℃。
區域人口
全市現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5個區和永登,榆中、皋蘭3個縣。土地面積為13085.6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22.2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10萬人。有漢、回、滿、東鄉、藏、蒙、土家等3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佔3.6%。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位於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市樹:國槐;市花:玫瑰。
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景觀。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實施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和黃河風情旅遊線綜合開發工程,把黃河市區段40公里兩岸道路橋梁建設、河堤修砌加固、航運河道疏浚、旅遊景點開發、城市建築風格以及綠化美化亮化融為一體,將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匯集其中。
黃河不僅養育了蘭州人民,也給這里帶來豐富的特產,白蘭瓜、軟兒梨、冬果梨、白粉桃等瓜果久負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煙等土特產品蜚聲中外,使蘭州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瓜果城。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遊區的中心。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新構築起現代絲綢之路,蘭州作為我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正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的重要作用。
⑼ 晉南地區的地理狀況
「晉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長治、臨汾、晉城、運城四市同處山西省專南部,故為廣義上的晉屬南地區,狹義上的晉南即指山西民間所說的「晉南專區」,也就是臨汾市、運城市和呂梁市的石樓縣、交口縣。
晉南地區(晉西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十多萬年前,我們的先祖丁村人就在晉西南汾河谷地勞動、繁衍、生息。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堯建都平陽,之後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也誕生在這里。是春秋時期稱霸一方的晉國領域,這也是山西的簡稱「晉」的來源。
地理狀況:晉西南盆地,位於汾河下游,傍山地帶泉水豐富,氣候溫和,具有溫暖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10~14℃,年降水量500~650毫米,無霜期160~220天。土壤為褐土,土層厚,表層含有機質0.7~1.2%,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以棉花、小麥為主,其次為豌豆、大麥、穀子、玉米、高粱、花生和薯類等,素有山西糧倉之稱。天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圍的山區丘陵地和汾河、黃河的河灘地帶,給草食家畜據供了大量優質的飼料和飼草及放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