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自然地理環境
㈠ 古代晉南地區與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為何會形成強烈的反差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游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游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中國北方游牧民為了適應高寒乾旱的氣候條件,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游動放牧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基於保護稀缺的水資源和可持續輪換使用不同的草場形成的人類智慧和文明。
游牧的起源、游牧國家的產生與演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游牧與農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很長時期內曾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戰爭、掠奪、和親、互市等所有的歷史現象似乎在說明一個主題:生存與財富是游牧國家興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理論:「游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這是解開游牧起源這一歷史懸案的鎖鑰。如何正確理解恩格斯的這一經典論述,學界為此長期爭鳴不休。
㈡ 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內素之間:
1、總是容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
5、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
㈢ 簡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思想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簡單來講,自然地抄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之間,經過長期不休止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自然地理綜合整體(自然地理系統),系統中任何一種的成分或環節的變化,都將影響到其它成分甚至整個系統的變化。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想經歷了三個階段,即:
(1)自然綜合體學說階段,其特點是從要素具有相互聯系來認識整體性;
(2)地理系統學說階段,特點是從地理環境的結構和功能來認識整體性;
(3)耗散結構理論階段,特點是從地理環境是一個非平衡有序開放系統的角度來認識系統的整體性。
㈣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及產.生原因
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又稱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帶分異規律),產生的原因是熱量(因內為緯度不同容吸收太陽輻射不一樣,導致熱量不一樣)
經度地帶分異規律(又稱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還叫由沿海到內陸地帶分異規律),產生原因是水分(距離海洋遠近,水分含量不一樣)
垂直地帶分異規律,產生的原因是海拔的變化(海拔或相對高度不一樣,導致不同的高度水分和熱量都發生變化)
㈤ 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存在什麼關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內關系:
1、總是力求整容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5)晉南自然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特徵對生產、生活的警示意義:
1、警示
從空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一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
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正是由於農牧過渡地區盲目開墾草原,破壞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層疏鬆和強勁的冬季風影響,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
㈥ 自然地理環境
2.1.1地理位置
我國開辟區位於東北太平洋海盆CC區的西南部。以海洋四號斷裂(北部約150°W,南部約147°30′W)為界,將開辟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7°~10°N,140°~149°W,面積79703km2;西區的地理坐標大致為8°~11°N,150°~155°W,面積為70297km2。東、西兩區面積之和為15萬km2。東區和西區距夏威夷火奴魯魯港分別為2050km和1800km,距離廣州約10000km。
2.1.2水文氣象概況
開辟區地處熱帶海域,降水多,全年為高溫、高濕氣候,以多雲陰天天氣為主,平均風力為4~5級。對天氣變化影響較大的有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熱帶輻合帶兩個系統,前者產生強大影響的幾率較小,個別可達台風強度,造成災害性天氣。需要指出的是,熱帶氣旋(或台風)的生成和發展時間,正好是海上作業的最佳季節,影響較大,但時間一般較短。風浪和涌浪方向相近,以小浪、中涌為主,其中2m以上的大浪均為涌浪,每年6~7月為大涌盛期。總體看,自然條件較復雜且較差,與陸地礦產開採的自然條件完全不同。
在開辟區海域上層的海流屬赤道流系,自北向南依次發育有西向北赤道流、東向北赤道流和西向南赤道流。赤道流系的位置和強度隨季節而變化。北赤道流在2~8月期間影響西區北部,8月後北移;南赤道流8月以後影響東區南部,至次年2月南移出東區。
開辟區海域水體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垂直結構自上而下可劃分為混合層(<70m)、躍層(70~180m)、漸溫(變)層(180~4200m)和均勻層(>4200m)。
2.1.3海底地形地貌特徵
開辟區海域的水深一般達4800~5200m,海底地形高差為50~100m,海山高差為500~1500m。這里的海底地形地貌屬於東北太平洋海盆深海丘陵區。海底地形地貌的發育受克拉里昂、克里帕頓兩大斷裂帶和擴張脊的控制。一級地形地貌為規模較大的海山、海山鏈、山間盆地和深海槽谷,走向為北東東向或近東西向,與兩大斷裂的走向相平行。次級地形地貌為低緩堤狀隆起、台地、鏈狀海丘、溝槽等。丘鏈之間或台地溝槽之間相距一般為5~10km,山丘窪地高差幾十米至上百米,台地與溝槽高差可達200~300m。這些地形地貌的走向多為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與擴張脊的走向相平行,並為近東西向或北東東向次一級轉換斷層切斷。總體上,基底起伏是控制海底地形地貌特徵的主要因素。開辟區的東、西兩區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明顯不同,分屬於兩個大的地形地貌單元。西區以近東西向展布的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為特徵,東西向的地形特徵較南北向的顯著(圖2—1);東區則以北北西向台地和溝槽相間排列為特徵,北北西向的地形特徵較北東東向的明顯(圖2—2)。
圖2—1開辟區西區海底地形圖
圖2—2開辟區東區海底地形圖
海山鏈、海丘鏈或台地通常呈不對稱狀,前者北坡陡、南坡緩;後者東坡陡、西坡緩。斷崖或峭壁常出現在丘坡的一側,陡坡坡腳還可能出現碎石堆、崩塌物或滑坡。顯然,這些地形地貌類型將成為采礦作業的不穩定區或地形障礙。
從多波束回聲測深(Sea Beam)彩色充填圖上可以看出,本區分布有一系列高出海底達500~1500m、直徑為幾公里至幾十公里的圓錐形海底火山。這些海底火山在西區排列有序,組成壯觀的東西向海山鏈和串珠狀海山脈,在東區則散布於北北西向的台地溝槽中。圓形海山的山坡坡度一般大於5°。
㈦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㈧ 晉南地區的地理狀況
「晉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而長治、臨汾、晉城、運城四市同處山西省專南部,故為廣義上的晉屬南地區,狹義上的晉南即指山西民間所說的「晉南專區」,也就是臨汾市、運城市和呂梁市的石樓縣、交口縣。
晉南地區(晉西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十多萬年前,我們的先祖丁村人就在晉西南汾河谷地勞動、繁衍、生息。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堯建都平陽,之後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也誕生在這里。是春秋時期稱霸一方的晉國領域,這也是山西的簡稱「晉」的來源。
地理狀況:晉西南盆地,位於汾河下游,傍山地帶泉水豐富,氣候溫和,具有溫暖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10~14℃,年降水量500~650毫米,無霜期160~220天。土壤為褐土,土層厚,表層含有機質0.7~1.2%,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以棉花、小麥為主,其次為豌豆、大麥、穀子、玉米、高粱、花生和薯類等,素有山西糧倉之稱。天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圍的山區丘陵地和汾河、黃河的河灘地帶,給草食家畜據供了大量優質的飼料和飼草及放牧地。
㈨ 從某一個方面論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怎麼寫啊!
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
組成環境版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權一致性
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1、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水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生物循環…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生產功能: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的實現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屬於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功能,需要依靠多個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單一地理要素不具備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4、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㈩ 晉南的地理位置形式是怎樣的
晉南位於山西省南部,汾河縱貫其中,東臨太岳,西控黃河,南屏中條,北襟幽並,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它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勤勞淳樸的人民,是漢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