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知識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地理知識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發布時間: 2021-02-24 17:12:01

① 我們是在地球的上面還是裡面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在地球表面! 地球不是圓的 解釋一、表面張力一滴懸在太空中的液體是圓球形的!這是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 地球除薄薄的表面是堅固的固體外幾乎就是液體的而太陽更是流體的。由於同樣的原理而呈現圓球形的。 解釋二、萬有引力。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一切物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都有向中心聚集的趨勢。最集中的結 果就是圓球形啊!地球雖然表面上是固體的,但是由於固體也是有變形性的,並且固體碎顆粒是可以移動的,這些 都使它向球形轉變成為可能。 地球內部的能量的活動使地球變的形狀不規則。但是,高山的石頭是受地球引力(萬有引力)而從高處向下滾的,河流將泥沙從高初帶到低窪的海洋(河流也是受地球的萬有引力而流動的)....這些都是向中心集中的例子,它們都使地球由不規則變成球形。如果地球內部停止活動,許多億年後,地球將可能變成一個非常標準的圓球形(離心力和其它天體的引力除外)。 許多小行星,由於自身的質量比較小,導致自身引力比較小,而且星體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固體岩石構成的,很難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完成向中心移動的過程,所以它們的形狀就是奇形怪狀的,有卵形的,有棒形的.... 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既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 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 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 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 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 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 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 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 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 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 釋。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應 該是球形的。過了100多年,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 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 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 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 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 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 有了很大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 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 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那麼,地球是不是一個滾圓的正球體呢?17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根 據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的理論,由於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質向赤道方向移動,因此他斷定地球應是一個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大一些的 扁球體。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為首的一派,根據他們測量子午線所 得的不準確數據,說地球繞太陽旋轉,應該向兩極伸長,是個長球,而不是扁 球。這個爭論延續了有半世紀之久。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地球形狀之爭, 曾說:「在倫敦認為是橘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西瓜。」直到18世 紀30年代,法國科學院派出兩個遠征隊,一隊到北極圈附近的拉普蘭,一隊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魯,分別測量兩地子午線的長度,才發現卡西尼的測量有 錯誤,而牛頓的推論是正確。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 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為21385米,它的扁率為 1/298.2。從這方面講,地球要比橘子圓得多。 此外,人們又從測量中發現,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圓,而類似橢圓,最大 半徑與最小半徑相差200多米。還發現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細長一些;北極 地區的大地水準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參考扁球體要高出10米左右,南極地區 則要凹進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狀比作梨,把地球體說成是梨狀 體。 實際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獨特形狀的球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 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 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 我知道它不是圓的

② 地球是什麼形狀

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著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終於發現,有一些客觀現象是無法用早期的那種直觀而質朴的觀念來解釋的。實踐迫使人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於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生了「渾天說」。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古代印度人認為,大地被四頭大象馱著,站在一隻巨大的海龜身上。 古代中國認為,天像一個鍋,是半圓的。而地則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
我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認為:渾天如雞卵,地如卵黃,居於內。天表有水,水包地,猶如卵殼裹黃。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的景象分析認為: 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邊緣是圓弧型的,所以地球是球體或近似球體。麥哲倫還通過一次航海 ,進一步用事實證明了地球是球體。

人類進行了很久的探索,最早由麥哲倫實現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現代探測技術的運用,人們發現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現在,科學手段發達,為地球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

地球素顏
道半徑為6378.38公里,極半徑為6356.89公里,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看起來,地球形狀像一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被叫做「梨形地球」。確切地說,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
天文學專家說,地球確實不是一個正宗的球體,它的長相有點奇怪。地球之所以長成這樣,是由於它不僅要繞著太陽公轉,同時還要自轉,地球的表面既有陸地,又有水,為了保持內部的引力平衡,各方「爭斗」下,就長成了這個怪模樣。
其實,關於地球的長相,科學家們也曾經存有爭議。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提出,地球由於繞軸自轉,因而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只能是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像橘子一樣的扁球體。但牛頓的理論遭到了反對,當時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長卡西尼父子,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地球長得更像一個西瓜。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出兩個遠征隊,去實測子午線的弧度。結果證明,牛頓的扁球理論正確。

③ 誰能告訴我地球是什麼形狀

地球不是圓的

解釋一、表面張力一滴懸在太空中的液體是圓球形的!這是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
地球除薄薄的表面是堅固的固體外幾乎就是液體的而太陽更是流體的。由於同樣的原理而呈現圓球形的。
解釋二、萬有引力。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一切物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都有向中心聚集的趨勢。最集中的結
果就是圓球形啊!地球雖然表面上是固體的,但是由於固體也是有變形性的,並且固體碎顆粒是可以移動的,這些
都使它向球形轉變成為可能。
地球內部的能量的活動使地球變的形狀不規則。但是,高山的石頭是受地球引力(萬有引力)而從高處向下滾的,河流將泥沙從高初帶到低窪的海洋(河流也是受地球的萬有引力而流動的)....這些都是向中心集中的例子,它們都使地球由不規則變成球形。如果地球內部停止活動,許多億年後,地球將可能變成一個非常標準的圓球形(離心力和其它天體的引力除外)。
許多小行星,由於自身的質量比較小,導致自身引力比較小,而且星體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固體岩石構成的,很難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完成向中心移動的過程,所以它們的形狀就是奇形怪狀的,有卵形的,有棒形的....

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既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 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 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 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 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 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 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 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 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
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
釋。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應 該是球形的。過了100多年,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 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 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 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 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 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 有了很大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 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 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那麼,地球是不是一個滾圓的正球體呢?17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根 據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的理論,由於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質向赤道方向移動,因此他斷定地球應是一個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大一些的 扁球體。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為首的一派,根據他們測量子午線所
得的不準確數據,說地球繞太陽旋轉,應該向兩極伸長,是個長球,而不是扁 球。這個爭論延續了有半世紀之久。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地球形狀之爭, 曾說:「在倫敦認為是橘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西瓜。」直到18世 紀30年代,法國科學院派出兩個遠征隊,一隊到北極圈附近的拉普蘭,一隊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魯,分別測量兩地子午線的長度,才發現卡西尼的測量有
錯誤,而牛頓的推論是正確。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 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為21385米,它的扁率為 1/298.2。從這方面講,地球要比橘子圓得多。
此外,人們又從測量中發現,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圓,而類似橢圓,最大 半徑與最小半徑相差200多米。還發現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細長一些;北極 地區的大地水準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參考扁球體要高出10米左右,南極地區 則要凹進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狀比作梨,把地球體說成是梨狀
體。
實際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獨特形狀的球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 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 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
我知道它不是圓的

④ 初一地理復習資料 地球是什麼形狀 【詳細】

http://..com/question/34001338.html?si=1&wtp=wk

⑤ 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人類用哪些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趣談

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著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終於發現,有一些客觀現象是無法用早期的那種直觀而質朴的觀念來解釋的。實踐迫使人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於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生了「渾天說」。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公元前3世紀,球形大地的觀念就已經產生,但這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人們對此並沒形成共識。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進一步證實地球確實是個球體。從此,人們才一把我們居住的「大地」稱為「地球」。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實現,是人類最終證實地球是個大圓球的里程碑。當時西班牙國王送給航海家們一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然而又不被人們真正認識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上面刻著一行寓意深刻的題字——「你首先擁抱了我」。

大地是圓球形狀,到了16世紀,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了。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並沒有終止。地球是個怎樣的球體呢,是渾圓體還是橢圓體,是扁球體還是長球體,是規則的還是不規則的?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於17世紀80年代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從這個理論出發,提出地球由於繞軸自轉,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只能是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樣的扁球體。也就是說地球的半徑隨緯度的增加而變短,赤道的半徑最長,極半徑最短。法國天文學家裡希爾在南美洲進行天文觀測時發現,擺鍾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擺動的,在法國巴黎和在南美洲擺動的周期不同。他認為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並進而說明地面重力變化的情況。他的推測與牛頓的理論完全吻合,里希爾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結論。可是當時的巴黎科學院的權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會有變化的客觀事實。在地球形狀上,反對牛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巴黎科學院所屬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長卡西尼父子。他們曾對從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爾刻之間的子午線進行過很不精確的弧度測量。他們的測量結果與里希爾的結論完全相反。因而伏爾泰在文章里說:「關於地球的形狀,在倫敦認為是個桔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一個西瓜。」

到了18世紀30年代,關於地扁和地長的爭論更加激化。法國巴黎科學院分為兩派,擁護牛頓在理論上確定的扁球學說的人,在科學院內形成了強大的力量。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出兩個遠征隊,再一次去實測子午線的弧度。一個隊到北緯66度的拉普蘭地區,另一隊遠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魯地區(南緯2度)。這是18世紀科學史上一大壯舉。南美遠征隊經過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這次精密的子午線測量結果一公布,便轟動了巴黎科學院,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因為他們用事實證明了牛頓的扁球說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為此伏爾泰風趣地寫道:兩個遠征隊用最雄辯的事實,「終於把兩極和卡西尼都一起壓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里(39600千米),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千米,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的。

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千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看起來,地球形狀像一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確切地說,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

⑥ 地球的形狀

⑦ 地理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網路有
,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地方如棋局

大地不是平的

麥哲倫環球航行
,地球是圓的

人造地球衛星
照片,地球是球體

古時候

人們認為天圓地方

後來

人們又認為大地彎曲呈弧形

公元前
500
年前後

畢達哥拉斯設想大地是球形


100
年後

亞里士多德通過
月食
推斷大地是球形

我國東漢年間

張衡
提出

地如雞中黃


15

16
世紀

麥哲倫通過環球航行證實大地是球形

17
世紀

牛頓推斷地球為扁球體

卡西尼認為地球是個長球體

18
世紀

法國科學家測量出地球為扁球體

現在

赤道半徑為
6378140
米,極半徑
6356755
米,扁率為
1/298.2

⑧ 地球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規則橢圓球體,誇張地說,有點像「梨子」,稱之為「梨形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

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8)地理知識地球是什麼形狀的擴展閱讀

地球的位置: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個世紀里,這一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而當時對宇宙的認識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見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變的恆星。17世紀日心說被廣泛接受。

其後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太陽位於一個由恆星構成的盤狀星系中。到了20世紀,對螺旋狀星雲的觀測顯示我們的銀河系只是膨脹宇宙中的數十億計的星系中的一個。到了21世紀,可觀測宇宙的整體結構開始變得明朗,超星系團構成了包含大尺度纖維和空洞的巨大的網狀結構。

超星系團、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結構。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是均勻的,也就是說其各個部分平均有著相同的密度、組分和結構。

⑨ 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地球的形狀是圓的,質量和引力是決定地球形狀的兩個特徵。實際上,這些特徵是相互關聯的。質量吸引其他質量,從而產生我們稱之為引力的力。較小的物體,如汽車或房屋,具有微小的引力。整個地球的質量是巨大的,而且確實是不斷增加的。



科學家推測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是一團塵埃和氣體。當引力將物質拉入其自身時,它開始旋轉且不斷聚集,形成太陽、行星、衛星和其他太空物體。地球第一部分是地球岩石核與密集物質下沉到中間並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然後較輕的碎片聚集形成地殼。

地球的質量從所有這些物質中加起來且引力增加時,則物質會嘗試採取最有效的形狀:一個球體。如果地球是一個立方體,它的角會比其他點離中心更遠。因為引力作用於所有物體,所以需要把角拉得更靠近中心。

傍晚時分,凹凸不平的地方會形成這樣一個形狀:表面上的每一點與中心的距離都相同。符合這個定義的唯一形狀是球體。

(9)地理知識地球是什麼形狀的擴展閱讀:

地球的形狀也不是靜止的。它總是在變化。有時這些變化是有規律的,例如影響海洋和地殼的日常潮汐。其他的變化是不規則和非常緩慢的,例如地球板塊的運動。有時自然災害會導致突然的變化,例如地震、火山爆發和流星撞擊。

地球的形狀也會隨經度和緯度而變化。對大量衛星軌道的分析揭示了地球的新側面。地球表面的基本參考形狀的重力等勢,稱為「大地水準面」,幾乎與海洋的平均海平面一致(忽略潮汐、風等的影響),山脈和山谷疊加在上面。

⑩ 你知道地球事是什麼形狀的嗎

地球不是圓的

解釋一、表面張力一滴懸在太空中的液體是圓球形的!這是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
地球除薄薄的表面是堅固的固體外幾乎就是液體的而太陽更是流體的。由於同樣的原理而呈現圓球形的。
解釋二、萬有引力。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一切物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都有向中心聚集的趨勢。最集中的結
果就是圓球形啊!地球雖然表面上是固體的,但是由於固體也是有變形性的,並且固體碎顆粒是可以移動的,這些
都使它向球形轉變成為可能。
地球內部的能量的活動使地球變的形狀不規則。但是,高山的石頭是受地球引力(萬有引力)而從高處向下滾的,河流將泥沙從高初帶到低窪的海洋(河流也是受地球的萬有引力而流動的)....這些都是向中心集中的例子,它們都使地球由不規則變成球形。如果地球內部停止活動,許多億年後,地球將可能變成一個非常標準的圓球形(離心力和其它天體的引力除外)。
許多小行星,由於自身的質量比較小,導致自身引力比較小,而且星體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固體岩石構成的,很難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完成向中心移動的過程,所以它們的形狀就是奇形怪狀的,有卵形的,有棒形的....

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既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 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 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 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 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 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 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 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 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
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
釋。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設想。他們主張用數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所有立體圖形中,球形 是最美好的。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宇宙中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應 該是球形的。過了100多年,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 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 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 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 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我國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曾有「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的說法,他 把宇宙比作雞蛋,地就像雞蛋中的蛋黃。這種學說叫渾天說,比過去的蓋天說 有了很大進步。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 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 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 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那麼,地球是不是一個滾圓的正球體呢?17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根 據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的理論,由於自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質向赤道方向移動,因此他斷定地球應是一個赤道半徑要比極半徑大一些的 扁球體。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為首的一派,根據他們測量子午線所
得的不準確數據,說地球繞太陽旋轉,應該向兩極伸長,是個長球,而不是扁 球。這個爭論延續了有半世紀之久。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地球形狀之爭, 曾說:「在倫敦認為是橘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為一個西瓜。」直到18世 紀30年代,法國科學院派出兩個遠征隊,一隊到北極圈附近的拉普蘭,一隊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魯,分別測量兩地子午線的長度,才發現卡西尼的測量有
錯誤,而牛頓的推論是正確。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 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為21385米,它的扁率為 1/298.2。從這方面講,地球要比橘子圓得多。
此外,人們又從測量中發現,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圓,而類似橢圓,最大 半徑與最小半徑相差200多米。還發現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細長一些;北極 地區的大地水準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參考扁球體要高出10米左右,南極地區 則要凹進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狀比作梨,把地球體說成是梨狀
體。
實際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獨特形狀的球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 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 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