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下地理環境
1. 青島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島地區歷經滄桑,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景觀,根據景觀的空間分布和文化內涵,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四大區域,即:西部舊城區(西方近代城市風貌),東部新區(現代化國際城市風貌),市區腹地(膠東民俗文化風貌),郊區(歷代文物古跡風貌).到青島來游覽,即可享受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風光.又可在觀賞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中產生深層次的思索和啟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遊美學價值.
1992年,青島市重新調整了城市規劃總體布局,實施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的戰略.
新區距老市區中心約6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經過7年多的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區已經在市區東部拔地而起.新區現總建築面積383萬平方米.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北緯35。 35'~37。 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102平方公里,所轄膠州、即墨、平度、膠南、萊西5市9552平方公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占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入基岩砂礫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全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可以說,整個青島市區就是嶗山支脈向北
部的延伸。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等組成的膠南山群。
青島的大陸海岸線長730.64公里,加上所屬海島的岸線,全市海岸線總長862.64公里。現有海島69個,總面積為21.1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32公里。這些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公里,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地約64公里。在這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
2. 青島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什麼
地質地貌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本區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脈全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流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6131.3平方公里(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70年代後期,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公里。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8.6平方公里。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公斤/立方米。
沿海諸河系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域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62.64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64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強。海岸線曲折,岬灣相間,面積大於0.5平方公里的海灣,自北而南分布著丁字灣、栲栳灣、鹽水灣(又稱橫門灣)、嶗山灣(又稱北灣)、小島灣、王哥庄灣、青山灣、腰島灣、太清宮口、流清河灣、嶗山口、沙子口灣、麥島灣、浮山灣、太平灣、匯泉灣、前海灣(又稱棧橋灣)、膠州灣、唐島灣、靈山灣、利根灣和古鎮口、齋堂灣、董家口灣、沐官島灣等;膠州灣內又有海西灣(包括小叉灣、薛家島灣)、黃島前灣、陰島灣、女姑口、滄口灣等32個海灣。
青島市原有海島70個。1987年,把齋堂前島和齋堂後島以人工連接為齋堂島。現有海島69個。其中,小青島、小麥島、團島、團島鼻、黃島和吉島是人工陸連島,只有63個島四面環海。69個海島總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32公里。這些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公里,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約64公里。在這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
潮汐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每個太陰日(24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差為1.9~3.5米,大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中國自1957年起,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氣候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據1898年以來百餘年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極端高氣溫38.9℃(2002年7月15日),極端低氣溫-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年平均氣壓為1008.6毫巴。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
土壤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類系統,青島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等5個土類。
棕壤面積49.37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發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響,由高到低依次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個土屬,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層薄、侵蝕重、肥力低,多為林、牧業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島市主要糧食經濟作物種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積17.6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1.42%。主要分布在萊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膠州北部淺平窪地上。該類土壤土層深厚,土質偏粘,表土輕壤至重壤,物理性狀較差,水氣熱狀況不夠協調,速效養分低。
潮土面積14.4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膠萊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遠近不同,土壤質地、土體構型差異較大。近海地帶常受海鹽影響形成鹽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異較大。
褐土面積6333.33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萊西、膠南的石灰岩殘丘中上部。
鹽土面積3666.6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44%,分布在各濱海低地和濱海灘地。
3. 青島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總面積為11282平方千米。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據1898年以來100餘年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極端高氣溫38.9℃(2002年7月15日),極端低氣溫-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年平均氣壓為1008.6毫巴。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青島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千米,流域面積6131.3平方千米(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之後,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千米。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千米。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諸河系,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4. 青島的地理環境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本區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青島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千米,流域面積6131.3平方千米(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之後,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千米。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千米。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諸河系,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類系統,青島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等5個土類。
棕壤,面積49.37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59.8%。是青島市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發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響,由高到低依次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個土屬。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層薄、侵蝕重、肥力低,多為林、牧業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島市主要糧食經濟作物種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積17.6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1.42%。主要分布在萊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膠州北部淺平窪地上。該類土壤土層深厚,土質偏粘,表土輕壤至重壤,物理性狀較差,水氣熱狀況不夠協調,速效養分低。
潮土,面積14.4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膠萊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遠近不同,土壤質地、土體構型差異較大。近海地帶常受海鹽影響形成鹽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異較大。
褐土,面積6333.33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萊西、膠南的石灰岩殘丘中上部。
鹽土,面積3666.6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44%。分布在各濱海低地和濱海灘地。 青島市行政區劃名稱區劃代碼面積
(平方千米) 城鎮化率
(%) 常住人口
(萬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政府駐地市南區3702023010054.4818160.00寧夏路286號市北區37020366100102.0715465.15延吉路80號黃島區370211209680139.26664.41長江中路369號嶗山區3702123968037.95958.33仙霞嶺路18號李滄區3702139810051.245228.57黑龍江中路615號城陽區3702145538073.721333.09正陽中路201號膠州市370281131368.084.31696.78北京路1號即墨市370282178058.1117.72681.64振華街140號平度市370283316752.8135.74428.74長江路1號萊西市370285156858.175.02492.90 北京中路105號 1949年6月 青島解放後,全市劃分為七區:市南區、市北區、台西區、台東區、四滄區、李村區、浮山區。1951年8月 市區調整為市南、市北、台東、台西、四方、滄口六區。1954年7月 撤銷浮山區,其區域分別劃分給市南、四方、嶗西和李村區管轄。1958年9月 膠南縣、膠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市管轄。至此,全市共轄7區3縣,即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台西區、四方區、滄口區、嶗山郊區和膠縣、膠南縣、即墨縣。1961年10月 嶗山郊區改建為嶗山縣,嶗山縣的行政區域為原嶗山郊區轄區,仍歸青島市管轄。1963年2月 撤銷台西區,所轄區域分別劃入市南、市北。1979年1月 設立青島市黃島區。1983年10月 平度縣和萊西縣劃歸青島市管轄。至此,全市劃為六區六縣: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四方區、滄口區、黃島區和嶗山縣、即墨縣、膠縣、膠南縣、萊西縣、平度縣。1987年2月 撤銷膠縣設立膠州市。1988年11月 撤銷嶗山縣設立嶗山區。1989年7月 撤銷平度縣設立平度市,撤銷即墨縣設立即墨市。1990年12月 撤銷膠南縣設立膠南市。至此,青島市所轄5個縣全部撤縣設市(縣級),成為全國第一個市管市的城市群。全市劃為七區五市: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四方區、滄口區、黃島區、嶗山區和膠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膠南市、萊西市。1994年5月 青島市區行政區劃作重大調整,撤台東區、滄口區,設立城陽區、李滄區,各區區域也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形成現在的七區五市: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1、市北區及四方區部分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新的市北區;嶗山區一部分設立新嶗山區,一部分設立城陽區,一部分與滄口區合並設立李滄區2、撤銷台東區,其行政區域並入市北區;將四方區的吳家村、錯埠嶺2個街道辦事處,嶗山區李村鎮的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曲家庵子4個村和中韓鎮的7號線以西的區域劃歸市北區。3、撤銷青島市滄口區,設立李滄區。將原滄口區的四流中路、振華路、曉翁村、四流庄、永安路、營子、板橋坊、樓山後8個街道辦事處和樓山鄉、嶗山區李村鎮張村河以北的區域劃歸李滄區。
2012年11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青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山東省政府發出《關於調整青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決定對青島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撤銷青島市市北區、四方區,設立新的青島市市北區,以原市北區、四方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市北區的行政區域;撤銷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以原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島區的行政區域。調整後,青島市轄6個市轄區(市南、市北、李滄、嶗山、黃島、城陽),代管4個縣級市(即墨、膠州、平度、萊西)。
5. 青島地理位置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版、南瀕臨黃海權,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總面積為11282平方千米。
青島,山東省地級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也是山東省經濟中心、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海上體育運動基地, 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
(5)青島地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
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
6. 青島的自然條件
http://e.sina.com.cn/l/2004-09-13/84593.html
7. 青島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內,山地約占青島市總容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氣候特點: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7)青島地下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青島是2008北京奧運會和第13屆殘奧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帆船之都,亞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聯合國「電影之都」、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譽為「東方瑞士」歐韻之都、「中國品牌之都」稱號。
青島是國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駐有山東大學(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26所。引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9所高校。青島的異域建築種類繁多,被稱作「萬國建築博覽會」。八大關建築群榮膺「中國最美城區」稱號。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
8. 青島市自然生態環境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པ″~120°57འ″,北緯35°34″~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km2,其中市區(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1102km2,所轄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8%,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3.水文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上的5條,即大沽河、北膠萊河、南膠萊河、小沽河、澤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流經萊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陽區,於膠州市營房鎮碼頭村南入海,流域面積6131.3km2,總長179.9km,青島市境內流域面積4850.7km2,是目前市區汲取徑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島市共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塘壩376座,大小攔河閘167座,機電井7.2萬眼,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108m3(其中引黃1.1×108m3)。
二、生態環境
1.土壤環境
青島地區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2000年青島地區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3885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35%,比1986年減少了4607hm2,但耕地鹽漬化面積增加到2085hm2,占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的53.7%。近10年來,由於連續乾旱和治理,青島地區膠萊河谷平原、即墨西北窪、萊西姜山窪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擺脫了澇、漬的危害,目前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藍村、王村、溫泉、嶗山王戈庄、流亭、膠州營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濱海低窪地區,造成鹽漬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濱海地帶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機井報廢,大片良田荒蕪。
2000年青島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714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06%,主要分布於萊西市的孫受及膠河、白馬河河床附近以及膠南寨里等地的海灘近岸處,總體危害不大。
2.濕地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青島的濕地總面積為17.76×104hm2,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16%,是沿海地區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其中面積最大的濕地是膠州灣。青島的濕地可以分為5類:①海岸濕地,包括青島灣、金沙灘、即墨的丁字灣、沙子口灣、靈山灣等海灣;②河口海灣,包括膠州灣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濕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嶗山水庫、產芝水庫等大小水庫和池塘;⑤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城陽區的棘洪灘、膠州營海等處,以蘆葦叢濕地為主要表現特徵。
3.森林狀況
青島市現有林地總面積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積3773.9hm2,疏林地面積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積6864.7hm2,無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輔助生產林地40hm2;另有潛在林地55200.9hm2;林木總蓄積量556.03×104m3;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31.37%。
4.植被
青島市天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栽培或通過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喬、灌、草植被資源。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樹有蘋果、梨、桃、葡萄等,主要喬林有松、槐、楊、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還有眾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環境質量狀況
就各年的三廢排放情況而言,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廢的增加,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荷,但各區的排放情況不盡一致。
從分區的資料看,黃島區的情況比較嚴重,各項指標的單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應加強重點管理和治理。
就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而言,情況大不一樣。各處理廠年度內處理污水的量相差較大,各自的負荷也不同,壓力最大的為團島污水處理廠和海泊河污水處理廠,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據最新資料顯示,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就空氣質量而言,情況也大不一樣,郊區各區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明顯好於市內4個區。
9. 青島市地質環境背景
一、地形地貌
區內地貌按其成因類型及形態特徵可劃分為4種大的類型,即剝蝕構造地貌、構造剝蝕地貌、剝蝕堆積地貌和堆積地貌。
二、地層岩性
1.地層
青島地區出露的地層除第四系鬆散地層以外,主要為中生界白堊系和古元古界變質岩系,古近-新近系為隱伏地層。
2.侵入岩
青島地區的侵入岩主要發育有新元古代晉寧期、震旦紀和中生代燕山晚期的侵入岩,可歸並為7個單元,主要分布在嶗山、大澤山及大、小珠山等地。
三、地質構造
1.區域地質背景
在大地構造單元劃分中,研究區大部分地域歸屬中朝准地台,僅東南隅屬揚子准地台,兩者以淮陰-響水斷裂為界。20世紀80年代末期,蘇魯高壓變質帶的發現,將該分界線向北推至東海、莒南、膠縣至威海一線。
本區斷裂以北北東向郯廬斷裂帶規模最大,其第四紀時活動為逆沖兼右旋走滑。魯西斷隆以北西向斷裂為主,魯東斷隆主要為北東向斷裂展布,而蘇北-南黃海斷坳則以北東東向和北西向最為發育。
2.斷裂構造體系
青島地區地處華北板塊南邊緣膠南-文威造山帶日照隆斷東北部,分魯東隆起、膠萊坳斷兩個Ⅲ級構造單元。區內主要構造形跡為褶皺構造、韌性剪切帶及脆性斷裂構造,其主體方位為NEE向,次為NE向和EW向。區內脆性斷裂構造具控水作用,其方向錯綜復雜,除部分繼承古老斷裂構造外,多形成於燕山晚期,為NW-SE向水平擠壓應力及垂向上隆所導致的水平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具多期活動的特點,可歸納為4組共軛斷裂構造體系:
1)近EW(75°~85°)與近SN(5°~10°)向斷裂構造體系;
2)NEE(55°~65°)與NNW(330°~340°)向斷裂構造體系;
3)NNE(20°~25°)與NWW(290°~300°)向斷裂構造體系;
4)NE(30°~45°)與NW(300°~320°)向斷裂構造體系。
以上4組斷裂中NEE、NNE及NE向力學性質多屬壓扭性,與之對應的共軛斷裂多呈張性。
青島地區以NE向斷裂系統為主,幾條主要NE向斷裂的最新活動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來不活動。依照近年來活斷層的研究成果(鄧起東,1991,1994),這些斷層不屬於活動斷層,因此不具備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構造條件,因此,可以認為上述斷裂總體上對青島地殼穩定性影響不大。
四、水文地質
本區第四系較發育,鬆散岩類孔隙水(潛水-微承壓水)主要分布在膠萊平原、大沽河流域,以及洋河、白馬河、城陽河等河谷地區。含水砂層變化顯著,自主流帶至邊緣地區,自下游至上游,厚度變薄,富水性減弱。膠萊平原沖積層富水區,含水層岩性為細砂、中粗砂及砂礫石,砂層厚5~15m,頂板埋深8~15m,富水性強,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其中移鳳店一帶富水性最強,涌水量>3000m3/d。富水區邊緣地帶砂層變薄,厚度5m左右,中等富水,涌水量500~1000m3/d。山麓地帶坡洪積物岩性為黏質砂土夾姜石、碎石及砂層透鏡體,弱富水,涌水量<500m3/d。第四系水位埋深<10m。
本區地下水運動特點是:地下水流向與地表水系基本一致,丘陵山區水力坡度大,地下徑流暢通,往往以潛流或下降泉的形式排泄於河谷。河谷平原第四系沖洪積層孔隙水,以較緩的水力坡度自上游流向下游,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是地面蒸發、人工開采和徑流入海。本區地下水在強烈的溶濾作用和海洋氣候影響下,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帶明顯,遠離海岸的膠萊盆地地區,水化學類型為礦化度<1g/L的重碳酸鹽型水;濱海地區為礦化度<1g/L的氯化物重碳酸鹽型水,局部地區為礦化度>2g/L的氯化物型水;大部分中間地帶為礦化度<1g/L的重碳酸鹽氯化物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