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從地理環境的不同入手對照分析豫劇

從地理環境的不同入手對照分析豫劇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08:52

① (2)結合材料二,運用文化創新的知識分析豫劇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的原因

①立足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材料豫劇發展立足於當代實踐,迎來回了又一個春天。

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材料豫劇發展著眼於群眾的需求,滿足群眾的需求。迎來了春天。

③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既不能離開傳統文化,又要體現時代精神。+材料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要求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借鑒、融合。材答料

④堅持正確方向,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材料

具體結合材料。總結不易望採納

② 豫劇院院長和豫劇團團長有啥區別

要說豫劇院院長與豫劇團團長的不同,就要先從“根”上來挖掘,來探討。首先我們要深度分析一下,“豫劇”的種類、特殊性和它是如何論資排輩的。先來介紹一下豫劇,豫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豫劇的發源地也就是起源地是我國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現在的豫劇是在原來的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創新、改造之中得到不斷發展的。豫劇這個名字的由來是由於河南的簡稱為“豫”,河南的區域性戲曲就被人們稱為了“豫劇”。豫劇的唱腔吐字清晰、生動活潑、有血有肉。非常符合河南的地區特色,帶有此地的民族性特徵。

院與團之間的等級不同,所以問題中提到的院長與團長的區別就昭然可見了,院長的等級高於團長,並且可以說院長可以領導團長,可以帶領團長。豫劇院與豫劇團之間的關系也就像我們生活之中的“區”與“市”之間的關系,市級領導區級,豫劇院領導豫劇團。豫劇是我國的著名文化產業,十分值得大家關注。

③ 豫劇和京劇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1、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內河南簡稱「容豫」,故稱豫劇。

2、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

二、唱腔特點不同

1、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2、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

(3)從地理環境的不同入手對照分析豫劇擴展閱讀

影響

1919—1935年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瑰寶在世界戲劇舞台上大放光彩。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的,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

④ 河南豫劇有關資料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⑤ 豫劇的起源 、特點 和 代表劇目

豫劇, 舊稱河南梆子。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河南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在河北的部分地區,舊稱河南高調。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豫劇流派最早劃分為豫東調和豫西調。後來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長馮紀漢提出劃分四個流派的問題,即又加上了祥符調和沙河調。1962年河南省舉行老藝人匯演,經原河南省豫劇院藝術室整理,將四大流派的唱腔匯編成集,共分為四部,以後在社會上就傳開了豫劇的四大流派。

(一)豫東調流派的特點
「豫東調」即指鄭州以東,以商丘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它的唱腔比較高昂、活潑,曲調比較華麗。常用音域為bE調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為「上五音」。調式為七聲徵調式,音階排列為:5 6 7 1 2 3 4 (#4) 5。豫東調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裡弦「6」,外弦「3」)伴奏,從上例來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點,唱腔有著濃厚的豫東調風味,下韻均落在「5」上,從調式來看是典型的「5」調式。但豫東調的板胡目前已經不用五度定弦了,變成了四度(裡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應的有了變化,這也是豫東調伴奏上的一個進步。
演唱豫東調得比較有名望的藝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馬金鳳等。

(二)豫西調的基本特點
「豫西調」指鄭州以西,以洛陽為中心的「西府調」。曲調較為低平,常用音域為D調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稱為「下五音」。調式為七聲宮調式,音階排列為「12345671」。演唱豫西調比較有名的藝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藍田、王二順等。

(三)祥符調的基本特點
「祥符調」指以開封為中心的比較流行的唱法。從調式上分析和豫東調相同(「5」調式)。所不同之處在於祥符調的唱腔比豫東調唱腔細膩些,相比之下豫東調唱腔有些粗狂,這恐怕也是由於豫東人喜歡「紅臉」的唱腔,崇拜「紅臉」藝人的原因吧。
再者,祥符調唱腔多用些襯字、花腔,在旋律中常出現:5 6 2 7 | 6 5 | 5 6 2 4 | 5 - || 或 : 5 2 4 | 5 - | 這些也可以說明祥符調與豫東調比較有差異的地方。

(四)沙河調的基本特點
「沙河調」指許昌以南鄢陵、扶溝一帶而言。它的調式與豫東調相同,兼有豫東調、祥符調的特點,所不同之處在於它的伴奏過門有其獨特的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局限性較大,已逐漸淡化了。尤其是豫東調、豫西調混合唱法流行於世後,沙河調的伴奏方法的特點就不太明顯了。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⑥ 漢音對照 什麼是"豫劇

本文為【什麼是"豫劇"???】的漢字拼音對照版顯示拼音
河南豫劇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原文】【拼音】

⑦ 豫劇起源於河南,但為什麼山東人也如此偏愛

山東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豫劇的元素,閑暇時間總要去聽一下豫劇。甚至會讓人,有一句其實起源於山東的感覺。為什麼山東人會如此喜歡豫劇呢,其原因就是豫劇中的五大名旦中有兩個人是山東的人,所以山東的豫劇水平比較高。再加上山東的戲劇院僅次於河南,地區環境的熏陶讓山東人越來越熱愛豫劇,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山東人對豫劇有很深的歸屬感。

三、豫劇的歷史意義

豫劇是我國五大戲劇之一,因為豫劇表演團在各地都有存在,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豫劇藝術文化的發展。豫劇是我國自古以來對藝術的表現形式,豫劇通過鏗鏘霸氣的唱調,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歡迎。豫劇同樣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中重要的一個部分。

⑧ 以豫劇為 特色的省區 地理題

以豫劇為 特色的省區——河南省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內新發展起來的容。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據文化部統計,全國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豫劇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業余豫劇團更是不計其數。除河南省外,京、鄂、皖、蘇、魯、冀、晉、陝、甘、蜀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

⑨ 豫劇現在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怎樣

豫劇是河南的第一大劇種,同時也是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它以河南話為語言基礎,具有濃重的河南地方特色。唱腔好聽,好學,好唱,劇情通俗易懂,整體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當地媒體這樣與國劇京劇比較「京劇是城市小姐,豫劇是農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貼切。也正因此豫劇受到普便歡迎。不僅在本省,在全國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一度是全國第一大劇種。無論劇團數量、劇團分布,還是從演出人員、演出場次上來講都一直是全國之最。
而就是這樣一門優秀的傳統藝術,在這個經濟迅速增長,意識形態飛速變化的時代又是處於一種怎樣的生存處境呢?它的發展前景如何呢?
正是懷著這樣的疑問,我,於宏渤,張博,陳宇,謝文飛,王一航六人來到河南鄭州、開封,進行為期兩周的豫劇調查,通過采訪了三個劇團,鄭州開封的各個年齡段的群眾,做了共617份問卷調查,對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認識,現分成五個方面說明如下:
一, 從豫劇團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上來說明
在我國劇團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隸屬於政府,一種屬於民營。隸屬於政府的又根據財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為全供和差供兩種;民營的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發組織的非營利性團體,一種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劇團。我們實踐期間一共采訪了三個豫劇團,一全供,一差供,一民間非營利組織。現一一說明:
先說河南省豫劇三團,它是省級劇團,以排演現代戲為主,以銳意改革著稱,在全國享有盛譽。它屬於前面所說的差供類型,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團的經濟效益並不好,而我們的采訪也印證了這一點。經濟效益不好,一方面,也是最為根本的一方面,是因為豫劇身為傳統戲劇在現代市場中薄弱的競爭力,演出少,演出收入低。而連省劇團都面臨這樣的困境,可想其他的市級劇團、縣級劇團境況恐怕更糟了。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作為一個行政部門,豫劇團在很多時候是政府的代言人,很多時候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政府宣傳政策,反應時政,來排那種經濟效益不好但社會效益好的戲,這便加重了劇團原本就沉重的經濟負擔。於是,在劇團發展中,如何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然當前尚沒有公認的解決之道。
而最近,國家也加大改革力度,催促豫劇三團等省劇團拿出具體的改革舉措。據稱要將三個省劇團合並,推向市場。
再說鄭州市豫劇院,它是市級劇團,屬於全供,是在2000年由鄭州市豫劇團與鄭州市豫劇二團合並而成。這些同時也表明了,鄭州市豫劇院的經濟效益相對於河南省豫劇三團要差些,要靠政府財政才能「吃飽」,這同時也有賴於鄭州市財政充裕。若是財政上不寬裕的地方,它的劇團情況恐怕就不妙了。而其經濟效益不好的原因,與省劇團基本一樣,但比之於省劇團,演出機會、費用要低,情況自然要遜一些。
然後是河南省夕陽紅戲迷豫劇團,它屬於民間組織,是有一些豫劇戲迷自發組織起來的,每周周日會固定的在鄭州市人民公園進行免費演出。這些豫劇戲迷有不少是從專業劇院里走出來的。劉團長就是這樣,她原來在一個地方劇團做專職演員,劇團因為效益不好解散後便走出來到鄭州做生意,但放不下唱了十多年的戲,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這個劇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地方劇團經濟效益不好,地方財政補貼跟不上的話就難免合並或解散。據稱,商丘市原有一百多公辦劇團,現已只剩十幾個了。於是,很多豫劇演員另謀出路,而把唱戲作為一種業余愛好。像夕陽紅戲迷豫劇團這樣每周末進行免費演出,服務自己,服務大眾,服務豫劇事業。而每次演出都會吸引很多人觀看,顯然,對這種形式,大家也是喜聞樂見。
最後要說一下贏利性質的民營劇團,不乏有成功的例子,如《小皇後》豫劇團,靠著自己在市場上的打拚,已自負盈虧,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民營劇團雖規模小,未成氣候,然其成功經驗,是值得公辦劇團認真學習的。
總體來說,豫劇團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發展前景不明朗,偏於不好。且縣級的必市級的差,市級的比省級的差。在這種境況下,它既需要政府的扶持資助,又需要政府放權,走向市場,將內在機制搞活,使之漸富競爭力。
二, 從政府豫劇事業發展的協助方面認識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政府一直在豫劇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針引導豫劇事業發展,從財政等方面扶持豫劇團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社會變革、豫劇漸處弱勢的過程中,通過合並重組劇團來維持劇團的正常運作,豫劇事業的正常健康發展。更採取了不少措施來推廣豫劇,其中不乏有顯著成效的。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數河南省電視台《梨園春》欄目的推出了。它於1994年創辦,那幾年全省的豫劇發展事業正處於低潮,大家都忙著改革開放,抓經濟增長,聽戲關注戲曲的人越來越少。而《梨園春》的強勢出現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多少有些力挽狂瀾的意味。特別是在1999年全面改版後,以特色的戲迷擂台賽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收視率最高可達35.7%,繁榮了豫劇市場。它提供了一個平民舞台,並以豐厚的獎品吸引著社會大眾的參與,《梨園春》成立期間收到觀眾來信數百萬封,報名參加擂台賽的有五萬餘人,其中不乏民間高手,豫劇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隨後又推出少兒擂台賽,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華有天賦的少年。如此,就有了相當數量的有著戲曲細胞的人通過《梨園春》入了豫劇的道,不管今後他們是否入這一行,他們都可以成為是這一行的儲備力量,有他們的存在,豫劇即使衰敗了,也有著復興的巨大潛力。這幾年來,《梨園春》更是通過與各省衛視合辦戲曲晚會將豫劇再次強勢的推向了全國各省,更通過《梨園飛歌》大型戲曲交響音樂會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成功舉辦將豫劇首次推向海外。它的出現,是現代電視媒體與傳統藝術的完美合作,為河南的豫劇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國的戲曲事業的發展的作用也同樣不容小視。
近年來,有些地方推出了一項政策,在一些學校試點,開設豫劇選修課,從小培養他們對豫劇的感情,同時讓河南人了解河南特色文化,讓喜歡豫劇的同學有機會學習。這一舉措,根據我們調查問卷顯示有79%的人表示「有必要,支持」。相信這項政策若在全省普遍實行,定會為豫劇的傳承推廣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今年,鄭州市政府推出一個名為「綠色周末」的活動,就是在周末,各豫劇團來到大學校園進行巡迴演出。旨在將豫劇帶到高校,帶給大學生,帶給年輕一代,讓他們了解豫劇,了解河南特色文化。據孫院長稱,該活動在高校及社會上引起的而反響很不錯。
另外,由於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河南省及鄭州市都推出迎國慶六十場戲的活動,鄭州市已進行了幾十場了,反響不錯,此舉勢必對豫劇的推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 從豫劇人才培養角度認識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豫劇的人才培養是一個艱難長期的過程。一個豫劇演員從培養到演出一般要花上3到5年,期間,訓練還會很苦,到學成後就業情況又不好,於是藝校中學戲的人越來越少。等到現在的這批演員退休,人才接不上,出現斷層,這樣的推理已讓越來越多關心豫劇的人心生憂慮了。
在前面已經說過,《梨園春》已成功吸引了一批有著戲曲天分的人學習了豫劇,成為了業余的豫劇演員。那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他們入這一行,成為專業的演員呢?這也就要求豫劇要先成長為一個具有誘惑力的職業。說白一點,就是待遇要好,至少跟其它豫劇演員能從事的工作比較,相差不很大。這樣,面對諸多現實問題,他們才有理由去說服自己選擇豫劇行業。但面對豫劇行業普遍的不景氣,經濟效益差,如何提高待遇呢?我們知道,待遇其實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所謂虛主要指精神待遇,比如該職業的社會聲譽;所謂實主要指物質待遇,比如工資、福利等。其中只有工資與經濟效益有著緊密的關聯。所以,相機的改變各項待遇所佔比例而得到一個綜合的高待遇,應並不是一件不能辦到的事。
四, 從觀眾的角度認知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從對鄭州,開封六百多人的問卷調查及訪談,我們可以綜合得出以下信息
好的信息有:
1, 河南省現在擁有豫劇愛好者的家庭所佔比例依然很大,為72%,河南的豫劇觀眾量依然相當可觀,為總人數的68%。(第三六題)
2, 「接觸豫劇集會多」的人多選擇認為「豫劇好聽」,認為「豫劇好聽」就會「偶爾看或經常看豫劇」,尤其是青少年。這就告訴我們,通過加大豫劇的傳播、推廣力度,就會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豫劇,喜歡豫劇,成為豫劇的觀眾。(第四五六題)
3, 豫劇現代戲中一些經典曲目的普及程度還是相當高的。(第九題)
4, 將時尚的流行元素引入豫劇中是大家所能接受的一種改革方式。並且
65%的人認為現在的這種改革保留了豫劇的內涵。(第十一十二題)
5, 過半數的人對豫劇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
壞的信息有:
1, 青少年接觸流行歌曲的機會更多,喜歡流行歌曲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絕大部分。遠高於喜歡豫劇的。
2, 豫劇的觀眾絕大部分仍只是中老年,青少年觀眾少。
五, 豫劇的自身改革
根據與河南省豫劇三團的陳新理導演、孔民編劇、張俊傑導演和鄭州市豫劇院的孫書傑副院長交談我們了解到,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觀眾迅速改變的口味,古老的豫劇,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改革。從舞檯布景到唱腔舞功,都在不斷的引入新元素,不斷的創新。比如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現手法,引入西方樂器,將抽象化的舞台表現形象化,將傳統戲曲的個人講故事模式轉變為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這些改變,每一項都凝結著豫劇工作者數載甚至是數十載的心血。成績的背後是他們不斷摸索,是他們頂著觀眾的指責、否定,汲取教訓,不斷創新的結果。然而,改革無止境,探索還在繼續,比如孔民編劇提出要上豫劇也搭乘科技的列車發展,比如如何適應城市人群,青少年的口味,如何讓豫劇在保留古老神韻的基礎上擁有時尚的面孔,等等。
一些意見
最後是對以上五方面出現的問題的一些建議
一:1,采訪中在談到公辦豫劇團將來的發展時,省豫劇三團和鄭州市豫劇院孫書傑孫院長都指出劇團應該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走向市場。即是,既要將豫劇團作為一個企業來發展,讓其擺脫行政體制上的束縛,自由自主的到市場之中去歷練,去搞活內在機制,去增強競爭力,又要在多方面給予豫劇團以扶持。畢竟豫劇團現在在市場競爭中尚處於弱勢。直接交給市場任其發展,無疑時機尚不成熟。恰當的做法應是政府要再予以幫助,逐步放手。而具體怎樣幫助,要根據自己情況,因地制宜,結合自己優勢而定。
2,劇團未必只能靠演出獲得資金,還可以與企業建立鬆散型的互惠關系,宣傳企業品牌,為劇團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3,劇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不矛盾,只要有觀眾,不需要通過門票,而通過相應的特色經營,照樣可以達到經濟上收益的目的。
4,豫劇屬於河南特色,可以與旅遊產業合作互惠。
5,發展豫劇產業多方位經營,比如著力建設戲曲茶座娛樂場所。
6,支持鼓勵像河南神夕陽紅戲迷豫劇團這樣的民間劇團,它們對豫劇的推廣普及很有作用。
7,借鑒民營演出團體的成功經驗,在公辦劇團中引入競爭機制,調動演員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演技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讓公辦劇團成為發展豫劇文化產業的扛大旗者。
二:如調查問卷中大眾之見,希望政府能大力支持豫劇團的工作,給予豫劇團更多的自主權。
三:待遇其實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所謂虛主要指精神待遇,比如該職業的社會聲譽;所謂實主要指物質待遇,比如工資、福利等。相機的改變各項待遇所佔比例,給豫劇演員一個高待遇,吸引人才入豫劇這個行。
四:加大豫劇的推廣普及,讓小學生選修豫劇,增大青少年對豫劇的接觸機會,培養他們對豫劇的感情,對中原文化的感情。
五:1,希望豫劇的改革時刻以觀眾需求為基礎,以新時代為依託,將古老的豫劇保留神韻卻有面貌全新。
2,對於不適應時代的而古老豫劇藝術特色,也要盡全力保存,那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活化石。
最後,衷心希望各行各業為豫劇的傳承復興所做的努力不會白費,豫劇的明天會更好!
北京科技大學——豫劇調查團

⑩ 請問,在戲裡面為什麼要分京劇、豫劇,還有什麼樣的戲呢他們的不同之處在與什麼地方呢!謝謝大家

給樓上挑幾處錯誤:
1.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北京語音為標准語音,現代白話文語法為專標准語法的語言屬.根本不是北京方言.
2.京劇形成是在北京,但它並不是用北京方言來演唱.京劇是當時徽調和漢調結合,並吸收崑曲及其它劇種而形成的.它保留了大量來源地的發音,是湖廣音中州韻加上了一定的京腔.是各地戲曲藝術的大融合,不是北京的地方戲,而是一種全國性的劇種. 北京的地方戲是曲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