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地理位置
① 濱海縣的地理環境
濱海,已形成化工,紡織,機械,食品等一批支柱產業。
2011年濱海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1.2倍,年均增長21.9%;財政總收入51.8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5倍,年均增長56.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77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3.8倍,年均增長48%,總量在江蘇省由41位提升到35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52.6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1.6倍,年均增長27.1%;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36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52.7%。小康進程全面加快,初步測算25個監測指標有21個達標。經濟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24.7∶42.8∶32.5已調整到19.1∶43.8∶37.1。服務業發展加快提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1.7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1.1倍,年均增長20%。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7億元,比2011年增長12.7%;固定資產投資187.3億元,同比增長2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6.8億元,同比增長1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98億元,同比增長13.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94億元,比2011年凈增4.2億元,同比增長20.1%;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比2011年凈增1401萬美元;全社會用電量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090元,同比增長13.1%。經濟結構日趨優化。三次產業比達18.6:44:37.4,二三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2011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佔比達78.2%,比2011年提高5.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39.9%,比2011年提高5.4個百分點。小康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四大類十八項25個監測指標預計可達標24個,五大核心指標全部達標,小康監測綜合積分達99.54分,具備了申報全面小康的基本條件。 2011年完成工業用電量12.7億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82億元、330.4億元,增幅均列鹽城市第一。項目建設成果豐碩。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341.9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由2007年的19個增加到2011年的120個。規模企業快速成長。年銷售2000萬元以上企業由2007年的67家增加到2011年的172家,2011年實現開票銷售157.4億元,年均增長23.3%。四大產業日益壯大。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11年濱海縣紡織、機械、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四大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開票銷售152.3億元,占濱海縣規模工業比重由2007年的91.3%上升到96.8%,其中,化工產業開票銷售近百億,完成稅收6.4億元,是2007年的4.5倍。特色產業勢頭良好。泵閥產業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開票銷售22.4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5.4億元,榮獲「江蘇省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示範區」、「江蘇省流體裝備特色產業園」、「中國最佳泵閥產業特色園區」稱號。鹽化工產業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開票銷售53.4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8.9億元,實現稅收3.5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1億元。項目承載能力快速提升,工業園入園企業由80家增加到150多家,入庫稅收達5.2億元,增長了4倍,主營業務收入增幅列鹽城市省級開發區第一;沿海工業園入園企業由100家增加到130多家,入庫稅收達10億元,增長了5倍,綜合考核連續3年保持全市省級開發區第一;民營創業園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從弱趨強,累計新建廠房115.4萬平方米,入園項目已達201個。
2011年,濱海縣積極開展重大臨港產業項目招商,成功引進了協議總投資超300億元的中電投儲配煤中心、IGCC、甲醇制烯烴等重大項目,總投資120億元的中海油LNG項目,總投資80億元的中電投與香港協鑫合作的火電項目,總投資70億元的大唐海上風電等臨港項目。中電投儲配煤中心煤碼頭一期工程、中海油LNG及火電項目都已進入審批核准階段,中電投IGCC、甲醇制烯烴、高端鋁業項目,以及一批石化、冶金項目都在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完成了沿海開發的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投入10億元的防波擋沙堤全面完成,投入11億元的省道327全線貫通,投入2.8億元的北疏港公路建成通車,臨海高等級公路全線開工,疏港航道、連鹽鐵路濱海段、疏港鐵路支線等項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臨港產業區的配套工程已相繼啟動。港城建設有序推進。總投資2億元的8個市政工程項目全部建成,5個綜合服務項目基本竣工,商業步行街加快建設,3平方公里起步區的路網框架正在拉開。港口、港區、港城「三港聯動」格局已初步形成。 通榆河樞紐風景區位於江蘇省濱海、響水兩縣境內,距鹽城市區83公里,至上海、南京需四小時的車程,至揚州、連雲港需九十分鍾的車程。古老的廢黃河、新興的通榆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及淮河入海水道貫穿整個景區。這里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2005年8月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② 濱海古園的地理位置
右側緊鄰上海國復家海制灣森林公園,左側與蘆潮港東海大橋相望。 哀思寄濱海,葉落歸古園。濱海古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市民安葬親友骨灰的風水寶地。濱海古園東鄰臨港新城,西鄰海灣國家森林公園,北鄰上海一級公墓永福園陵,南鄰杭州灣。
③ 天津濱海地區具體指那個地方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三個功能去及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組成,面積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增長,外資大量進入,成為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天津濱海新區地處於華北平原北部,位於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交匯點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區的東面,渤海灣頂端,瀕臨渤海,北與河北省豐南縣為鄰,南與河北省黃驊市為界,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8°40′至39°00′,東經117°20′至118°00′。緊緊依託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擁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設施。以新區為中心,方圓500公里范圍內還分布著11座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對外,濱海新區雄踞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位置,與日本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直接面向東北亞和迅速崛起的亞太經濟圈,置身於世界經濟的整體之中,擁有無限的發展機遇。濱海新區自然資源豐富,這里有大量開發成本低廉的荒地和灘塗,具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原鹽、地勢、海洋資源等,同時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是國內外公認的發展現代化工業的理想區域。
濱海新區擁有海岸線153公里,陸域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
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包括:
三個功能區: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全部;
三個行政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城區部分;
海河下遊冶金工業區:東麗區無瑕街、津南區葛沽鎮。
2005年常住人口140萬人。
④ 天津濱海新區具體是什麼地區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臨海地帶,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天津內港、天津經濟技術開容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等功能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152萬。
擁有世界吞吐量排名第六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和中國北方國際航空貨運中心,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濱海高新區、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保稅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加工區、出口加工區等功能性區域。
⑤ 濱海站的地理位置
濱海站交通樞紐位於濱海新區海洋高新區金海湖畔,距離濱海新區核心約12公里,東臨海川路、西鄰海德路、南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第九大街、北臨濱庸道。
⑥ 濱海新區的地理環境
天津濱海新區地處華北平原北部,位於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交匯點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區的東面,渤海灣頂端,瀕臨渤海,北與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為鄰,南與河北省黃驊市為界,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8°40′至39°00′,東經117°20′至118°00′。緊緊依託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擁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設施。
濱海新區擁有海岸線153公里,陸域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在1993年建成區110.85平方公里的基礎上,重點規劃建設面積350平方公里,2007年底建成區面積已達221.95平方公里。2010年底建成區面積達289平方公里。 地層
濱海新區屬華北地層大區晉冀魯豫地層區的華北平原分區,處在斷陷及坳陷盆地內,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堆積物,前新生代地層發育情況與區域地層基本相同。厚度大於5000m,其中古近系和新近系是濱海新區油氣資源和地下熱水的主要生儲層和儲集層。第四系厚約280-410m,最厚約450m,是濱海新區淡水資源的主要賦存層位 。
地質構造
濱海新區區域構造處在華北地台的二級構造單元—華北斷坳中,位於其三級構造單元—黃驊坳陷的北部,自北東至南西分別涉及寧河凸北塘凹陷、板橋凹陷和歧口凹陷四個4級構造單元。接近近黃驊坳陷的沉降中心 。 擁有海岸線153公里,陸域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
⑦ 濱海火車站的地理位置
濱海火車站交通樞紐位於濱海新區海洋高新區金海湖畔,距離濱海新區核回心約12公里,答東臨海川路、西鄰海德路、南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第九大街、北臨濱庸道。
濱海火車站的分,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津秦客運專線上的新建車站。
濱海火車站按環渤海城際鐵路和津秦客運專線兩個高速分場設置,,最高聚集人數可達2500人,一期工程建設津秦客運專線站台,並為環渤海城際鐵路預留站台施工位置。
濱海火車站是,將承擔濱海新區津秦客運專線高速客流的始發終到任務和環渤海城際鐵路濱海新區至黃驊段的城際鐵路客流的始發終到任務。
⑧ 濱海旅遊度假區的地理位置
濱海旅遊度假區在上海市的東南,在長江口與錢塘江口的匯合處,在南版北長19公里的東海灘上,坐落著權上海十佳休閑新景點之一的濱海旅遊度假區。她位於臨港新城范圍內,南接東北亞最大的航運中心樞紐洋山深水港,北距浦東航空港12公里,東靠水天一色的遼闊東海。優越而獨特的地理環境,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使濱海旅遊度假區成為上海較有影響的集度假、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有水準、有品位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遊度假景區。
⑨ 濱海新區地理位置范圍
濱海新區,是天津市的市轄區、副省級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9萬,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
(9)濱海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天津市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常住人口300萬,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管理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1個街鎮,是北方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2006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批准濱海新區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確定了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
即: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2009年底,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濱海新區行政區成立,組建了區級領導機構,設置了全國同類行政區中部門最少、人員最精簡的工作部門。
2013年9月,啟動實施新一輪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強基層」的要求,進一步構建了「行政區統領,功能區支撐,街鎮整體提升」的管理架構。
⑩ 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的地理位置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5年8月,位於中國山東半島北部,渤海萊州灣南岸,是山東內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國家容發改委審核通過的省級開發區。2010年4月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陸域面積677平方公里,人口15萬,是全國最大的生態海洋化工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先後被評為「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全國科技興海示範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山東省科學發展園區和循環經濟示範區」。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做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指示。山東省、濰坊市做出加快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重大決策部署,開發區作為濰坊市發展藍色經濟的先行區和示範區,承擔著代表濰坊積極參與「三區」建設,全面建設現代化濱海新城的歷史使命。我們立足建設設施配套、產業發達、功能完善、生態優良、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濱海新城,面向全球公開招標,確定 「一城四園」的規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