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南北兩側自然地理環境特徵的差異
❶ 分析圖中祁連山南北兩側城市分布差異,並簡述原因分析
祁連山北側直面沙漠,受到沙漠的直接侵襲,因而城市很少,而祁連山南側由於有山脈阻隔,沙漠不能南侵,熱風熱浪和沙塵天氣都較難影響這個區域,因而城市相對較多。
如果能幫到你,還望採納~~~
❷ 祁連山南北城市分布特點及分布原因
祁連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是中國境內主要山版脈之一。由多條西北-東南走權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1]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
❸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什麼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概念: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往往在某個確定方向專上保持特徵的相屬對一致性,而在另一個確定的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
表現特徵:各自然帶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①各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②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③各佔有一定的寬度,在地球上呈長條狀分布。
分布規律:①緯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在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帶表現更明顯,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②經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經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在中緯度大陸表現比較明顯,受水分條件影響較大。③垂直地帶性: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水熱狀況隨著高度的增加而變化。
非地帶性規律:自然帶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非地帶性分布的現象。
❹ 為什麼祁連山南坡與北坡的垂直地帶譜存在差異
1、如果你說的南坡是青海一側,北坡是甘肅一側,那麼南側的基帶是森林草回原帶,大概3000m左右,北側河西走廊答1500m左右,基帶是荒漠草原帶,再往上大家都是一樣的順序:亞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草甸帶,高山寒漠帶,冰川和永久積雪帶。
2、如果這里的南北坡是指山坡的朝向(小地形),那麼可以這樣解釋:簡單的說,因為:海拔高,年均降水量400mm。
具體的:坡向分異引起的輻射差異會導致南北坡水熱差異,這種水熱差異會重塑植被帶,使得南坡以草地為主(也有少部分祁連圓柏),北坡以灌叢及森林為主。而坡向效應之所以在該區這么顯著,主要是因為祁連山是高寒半乾旱山區。一方面,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水分是乾旱區生態系統生產力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坡向的分異會顯著影響坡面水分條件,進而改變植被群落組成;另一方面,這裏海拔較高,輻射強烈,進一步放大坡向對水熱條件的影響。其實,除了祁連山,位於我國西北乾旱區的天山,賀蘭山,都存在比較強的坡向效應,最典型的的景觀就是森林草原。
❺ 祁連山脈的特點
位置境域
「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歷史上亦曾叫南山,還有雪山、白山等名稱。
廣義的祁連山脈,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在青海境內位於柴達木盆地北緣,茶卡—沙珠玉盆地,黃河幹流一線之北,北至省界,西起當金山口,東至青海省界。地理坐標:東經94°10'-103°04',北緯35°50『-39°19′。狹義的祁連山是指祁連山脈最北的一支山嶺。
主要山嶺
祁連山脈在青海境內東西長870公里,南北寬100-200公里。山峰多在4500-5500米,除主峰崗則吾結海拔5808米為極高山外,多為高山。祁連山脈由一系列北西西—南東東走向的山嶺組成,其間有谷地分開。廣義的祁連山脈中的次級山嶺,從北到南分列布。
走廊南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祁連山地質志》將冷龍嶺也劃歸走廊南山。但多數地圖和地理著作則把冷龍嶺單獨劃出,即冷龍嶺和走廊南山並列為祁連山脈的一級山嶺。走廊南山在青海省境內雄踞黑河之北,北至省界;西起豐洛川源頭,東至祁連縣城附近,在青海省境內延伸160公里,寬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4500米之間,最高峰是柴達諾山,海拔4764米。
冷龍嶺,又叫老龍嶺,在青海境內位於八寶河、大通河一線之北,北至青海省界,西起黑河向東延至門源縣以東。在青海省境長280公里,寬30-5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位於青石嘴以北,海拔5254米,4500以上的山峰多發育有現代冰川。
托來山,蒙古語意「有柴禾的山」。又叫木壘山。還有陶來山、托勒山、討賴山等名稱。托來山位於黑河、八寶河與托來河、大通河上游之間。東起門源縣青石嘴附近,向西延至二指哈拉山口附近。在省境內長350公里,寬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至4500米,最高峰是陰凹槽黑山,海拔4849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發育有少量現代冰川。山嶺西北段較高,是托來山的主體部分,東南段較低叫默勒山,也叫俄博山。
托來南山,又叫巴索拉嶺,還有陶來南山、托勒南山、討賴南山等名稱。托來南山位於疏勒河與托來河之間,西北以疏勒河與大雪山分界,東南以薩拉河上游與默勒山分界。西段是青甘兩省的界山,東段全部在青海省境內。在青海境內長200公里,寬20-25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之間,最高峰是吾德額欽,海拔5294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發育有現代冰川。
疏勒南山,位於疏勒河之南,黨河、哈拉湖之北。在青海省東起大通河源,向西延至黨河支流堯勒特溝附近出青海。在青海省綿延350公里,寬30-5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500-5500米。疏勒南山西段在甘肅省境內叫野馬南山,中段和東段在青海境內。中段的最高地段也是祁連山脈隆起的最高地段,5000米以上的山地分布廣闊,55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最高峰崗則吾結,曾名團結峰,海拔5808米。東段叫沙果林那穆吉木嶺。中段和東段現代冰川十分發育,較大的雪山有八座。
大通山,位於布哈河和大通河之間,西在大通河和布哈河源頭地帶與疏勒南山過渡,東以北川河、大通河支流薩拉溝一線與達坂山相接。廣義的大通山包括達坂山,但現代出版的地圖多數把達坂山與大通山並列為祁連山脈的一級山嶺。大通山山體廣闊,平面呈北西西—南東東的棗核形。主嶺在北部,靠近大通河,脈絡尚存,山峰一般在海拔4000-4500米。南部由於青海湖水系和湟水切割,山嶺低緩破碎,脈絡不清,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大通山長300公里,寬一般50-60公里、山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位於西端,海拔4849米。
達坂山,又叫大坂山或青石嶺。位於湟水與大通河之間,西北起自北川河幹流,東南至大通河下游。在青海省境長近200公里,寬一般40-5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山體北部較高,主峰脈絡清楚;南部由於湟水支流切割較低緩破碎,最高峰仙密大山海拔4353米。
黨河南山,蒙古語叫烏蘭達坂,意為「紅色的嶺」。位於黨河與大哈爾騰河之間,西以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分界,,東到哈拉湖西南。長250公里,寬一般20-30公里。西段是甘青兩省的界山,東段全部在青海省境內。山嶺東段較高,山峰海拔一般5000米左右,最高峰位於古爾班保,海拔5620米,48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發育有現代冰川。野牛脊山、古爾班保為其東段的次一級山嶺。
土爾根達坂山,又叫哈爾根達坂山。廣義的土爾根達坂山包括塔塔陵河與大哈爾騰河之間的廣闊山地,西起蘇干湖盆地以東,東到烏蘭哈德郭勒源頭。整個山地東西長200公里,中部南北寬達100公里,東、西兩端較窄,東端僅20公里。整個山地被小哈爾騰河、魚卡河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和南支在東部與中支合並。中支是廣義土爾根達坂山的主脈。北支稱察汗鄂博圖嶺,位於大哈爾騰河與小哈爾騰河之間。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10-15公里。山嶺西部較低,東部較高,山峰海拔一般4000-5000米。最高峰位於東部,海拔5249米,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少量現代冰川。中支位於小哈爾騰河與魚卡河之間,是狹義的土爾根達坂山。東西長200公里,西部寬達60公里,東部寬20一3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4500-5500米,中、東部較高,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最高峰果青合通夏哈爾格,位於東部,海拔5592米,也是廣義土爾根達坂山的主峰。5000米以上發育有較大面積的現代冰川。南支稱柴達木山,位於魚卡河與塔塔棱河之間。主要由中生代花崗岩組成的塊狀山地。山峰海拔一般4500-5000米。最高峰是西部的柴旦峰,又叫紅旗峰,呈饅頭狀,海拔5656米,發育有現代冰川。
青海南山,因位於青海湖(青海湖曾名青海)之南而得名,又叫庫庫諾爾嶺。位於青海湖、布哈河、哈拉湖之南,沙珠玉盆地、德令哈盆地之北;東從倒淌河與拉脊山分界,西在阿讓郭勒河源頭與土爾根達坂山、黨河南山過渡。青海南山長500公里,寬20-9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500。米,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位於西部的哈爾科山,海拔5139米。整個山地以巴音郭勒河幹流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位於青海湖南岸,東西長300公里,寬20-40公里,山脊脈絡清楚,山峰海拔一般4000-4500米,最高峰為塔漫山,海拔4592米。西段由於水系切割較為破碎,又可分為南北兩支,南支宗務隆山,北支哈爾科山。宗務隆山位於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與巴戛柴達木湖盆地、德令哈盆地之間。長200公里,寬30-4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4000一4500米,最高峰位於德令哈西北,海拔5030米。哈爾科山位於阿讓郭勒河與哈拉湖之間。山嶺主體位於西北部,東部和南部由於水系切割,脈絡不甚清楚。山峰海拔在5000米左右,最高峰位於西部,海拔5139米。
拉脊山,曾稱小積石山或唐述山。位於湟水和黃河幹流之間,西起乾子河口,東到青海省界。長260公里,寬20-4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000-4500米之間,最高峰野牛山海拔4832米。由於水系切割已形成很多山口。青沙山口、拉脊山口、日月山口均是出入西寧的重要交通要道。拉脊山總體走向北西西—南東東,東段近東西向,是拉脊山的主體,西段近北西—南東向叫日月山。日月山又叫納喇薩喇。古稱赤嶺。位於日月山口與乾子河口之間。長90公里,寬10-2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灣山海拔4455米。日月山自古以來是青海省東西之間的交通要道,西寧至格爾木的公路、鐵路由此通過。
榮達木盆地北緣諸山,位於柴達木盆地北緣的賽什騰山、綠梁山、錫鐵山、阿木尼克山、耗牛山總體上均呈北西西—南東東走向,山嶺極為低緩,山脊多不連續,主要由古生代及其更老的岩系構成。它們與祁連山脈的主體為一系列小盆地分隔,在自然地理上已屬柴達木盆地范圍,在地質構造上屬祁連山地槽褶皺系,所以把這些山嶺合稱柴達木盆地北緣諸山,從大的山繫上仍可劃歸祁連山脈。賽什騰山位於蘇干湖盆地與馬海盆地之間,西起冷湖鎮以東15公里,東至敖勞河谷。長90公里,寬一般20一3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之間。山坡上部陡峭,下部和緩,山脊連續性差,兩端均已形成孤立山峰。最高峰位於東部,海拔4576米。綠梁山,位於柴達木盆地北部,依克柴達木之南,西起魚卡河谷,東至塔塔棱河谷。長60公里,寬一般1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山坡上部較陡,下部和緩,山脊不連續,多呈獨立的塊狀山地。最高峰位於西段,海拔4111米。錫鐵山位於柴達木盆地北部,巴戛柴達木湖之南。是典型的塊狀山,長寬均在15公里左右。山坡陡峻,山峰海拔4037米。山嶺主要由古老變質岩構成,有多種金屬礦藏。阿木尼克山位於北霍布遜湖盆地之北,北與布依坦烏拉山之間有寬約20公里的平坦寬谷分開;西起全集河谷,東到托索湖盆地西緣。長100公里,寬一般10-20公里。山峰海拔一般為3000-3500米,山坡和緩,山頂渾圓,山脊不甚連續。最高峰位於山嶺中部偏西,海拔4166米。耗牛山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北角,德令哈—希里溝盆地西南。長70公里,一般寬5-10公里。山峰海拔多在3500-4000米之間,山脊不甚連續。西段較低叫南山,東段較高是耗牛山的主體,最高峰位於東段,海拔4472米。耗牛山主要由早古生代地層組成,煤的蘊藏較豐富。
地質特徵
祁連山為昆侖秦嶺地槽褶皺系的一個典型加里東地槽,褶皺迥返於陸相泥盆系磨拉石建造之前。北祁連山及河西走廊見中、下泥盆統不整合於下古生界(如武威殺木寺)及加里東晚期花崗岩(如九條嶺南馬良溝等)之上;拉脊山見中、下泥盆統不整合於中、上奧陶統之上;南祁連山烏蘭大坂見上泥盆統不整合於下志留統之上,代表祁連山主要於加里東晚期褶皺成山,基本由地槽變為地台發展階段,故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均為地台蓋層沉積。
祁連山的北界為塔里木一阿拉善地台,以大斷裂分界。南界與東昆侖和西秦嶺褶皺系間也為大斷裂所切,兩者沉積地層不同,如中吾農山一青海南山石炭、二疊系為冒地槽沉積,局部夾火山岩,而歐龍布魯克隆起帶寒武一奧陶紀時為地台型砂頁岩碳酸鹽建造,厚700-2000餘米,假整合於上元古界全吉群之上。
地貌特徵
祁連山脈西段由:走廊南山、黑河谷地,托萊山,托萊河谷地,托萊南山、疏勒河谷地,疏勒南山、哈拉湖盆地,黨河南山、喀克吐郭勒谷地,賽什騰山、柴達木山、宗務隆山等一系列山脈與寬谷盆地組成。祁連山脈東段有:冷龍嶺、大通河谷地,大通山、大坂山。在一系列平行山地中,南北兩側和東部相對起伏較大,山間盆地和寬谷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間,谷地較寬,兩側洪、沖積平原或台地發育。疏勒南山以東的北大河、黑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等五河之源所在的寬谷盆地海拔高達4100-4200米。祁連山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高山區現代冰川發育,現代冰川和古冰川作用的地貌類型都較豐富。祁連山區由於多年冰土的下界高程一般為3500-3700米之間,使大多數山地和一些大河的上游都發育著冰緣地貌。在凍土帶以下的地貌作用中,東部以流水作用為主,西部風成作用較為明顯。
祁連山素有「萬寶山」之稱,蘊藏著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的礦藏,有石棉礦,黃鐵礦、鉻鐵礦及銅、鉛、鋅等多種礦產,八寶山的石棉為國內稀有的「濕紡」原料。祁連山區冷濕氣候,有利於牧草生長,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帶,分布有大片草原、為發展牧業提供了良好場所。
氣候特徵
祁連山位於中緯度北溫帶,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它又處於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由於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的特殊影響,使夏季來自東南季風的濕潤氣流得以北進西伸,波及本區;冬季受內蒙古乾冷空氣,西北寒冷氣流的影響,致使本區冬季降溫幅度大,氣溫年較差較大。
多種因素的疊加構成了祁連山林區主要的氣候特徵,即大陸性高寒半濕潤山地氣候。表現為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溫涼濕潤,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本區由淺山地帶向深山地帶,氣溫遞減,雨量遞增,高山寒冷而陰濕,淺山地帶熱而乾燥。隨著山區海拔的升高,各氣候要素發生有規律自下而上的變化,呈明顯的山地垂直氣候帶。自下而上為:淺山荒漠草原氣候帶、淺山乾草原氣候帶、中山森林草原氣候帶、亞高山灌叢草甸氣候帶、高山冰雪植被氣候帶。
太陽輻射
在林區,隨著海拔的增高,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塵埃減少,大氣透明度增加,太陽總輻射量加大。該地區4~12月份山上的雲雨比山腳地帶顯著增多,日照時間顯著減少,山區的總輻射,反不如山腳地帶高,因而太陽總輻射和日照年總量山上比山腳少。月總輻射及日照時數最大值均出現在4月。最小月總輻射量出現在太陽高度角較小而日照又較短的2月。同時,光照和幼樹的生長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光照充足的地方一般溫度較高,郁閉度較小,營養空間較大,有利於幼樹的生長更新。
日照時數
經統計,位於祁連山北坡的西水地面氣象站4~8月份日照時數較長,日照時數差異較小。西水地面氣象站日照時數年內變化表現為夏季最大(502小時)、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353小時),日照時數除受可照時間影響外,它還與天氣狀況有很大的關系,這主要是由於夏季雲量增多,降水較多,抵消了緯度的影響,致使4~8月份日照時數無明顯差異,甚至4月份比7月份還長;進入冬季以後,雖然可照時間相對縮短,但由於受蒙古高壓的控制,氣候嚴寒乾燥,多為晴朗低溫天氣,因而冬季日照時數與夏季日照時數相比變化幅度小。因此,其年內變化又表現出與可照時間變化的不一致性。在北坡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溫度空間,為林木的更新創造了積極因素。
氣溫分布
祁連山區年平均氣溫都在4℃以下,隨著高度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遞減率為0.58℃/100m。山頂的溫度一般低於0℃,常年都有積雪。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低於-11℃,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低於15℃,12月至次年3月,祁連山區大部分地區氣溫都在0℃以下,4~10月最高氣溫在4~15℃之間。祁連山區平均氣溫的空間分布形勢比較穩定,年際變化很小,氣溫最低中心常年位於西段海拔較高的托勒山附近,氣溫的等值線走向與地形廓線基本一致,這說明影響祁連山附近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即海拔高度),地理緯度的影響次之。
降水分布
祁連山區的降水特徵與氣溫不同,不但受海拔高度的影響,而且受所處的緯度、經度,以及地形的坡向和坡度的影響。降水的季節、年際變化都比較大,這主要是由於降水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造成的。祁連山林區是河西走廊降水較多的區域,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降水變率在0.60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總量的89.7%。隨著海拔升高降雨日增加,降水量增多。在祁連山北坡中部降水量總的變化特徵是海拔每升高100米,降水量增加4.3%。隨著海拔升高,亦出現了蒸發量減少,相對濕度增加,絕對濕度下降的趨勢。海拔在3000m以下,降水遞增率呈高峰型;3000~3400m降水遞增緩慢;3400~3600m遞增又呈高峰型。當海拔超過3600米時,由於接近山頂,風速加大,降水量多為固態,降水量出現下降趨勢。試驗區相同海拔高度(3400m)陰坡年均降水量比陽坡高5.21%,陰陽坡降水增減率有明顯差異。
降水濕度分布
祁連山東側由於受夏季季風的影響降水量最多,如門源站年降水量為519mm,向西北方向逐漸減少,肅北站年降水量只有150mm左右。祁連山區比周圍地形較低的地區降水量要多,如托勒站與酒泉站相距不到100KM,但年降水相差200mm。降水量隨著高度的遞增呈現出「S」型曲線變化的趨勢,有一個降水量的「極大高度」和「極小高度」,「極大高度在1800~2800m之間,「極小高度」在2200~3600m之間,一般是祁連山東南部高度較低,向西北逐漸升高。
由於祁連山地處內陸腹地,不但受東南季風輸送來的暖濕氣流影響,而且還受西風流帶來的大西洋冷濕氣流的影響,在盛夏期間一定程度上還受到翻越青藏高原的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影響,水汽來源較為復雜,加上山區夏季對流性降水的影響,使得祁連山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冬季(12月~2月)降水量較少,月降水量不超過5mm,7月和8月降水量最多,東段月降水量最多可達110mm。
河西走廊西部區主要受西風帶系統的影響,降水較少,變率較大。祁連山東部區主要受西南或東南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量比較大,變率較小。祁連走廊中部區由於高山的阻擋,西風帶系統和東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減小,形成不同於其它區的降水特徵。較大量的降水,較大的濕度,為幼樹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保障。經西水站測定,降水總的變化特徵是海拔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平均遞增4.99%。海拔在3000m以下,降水遞增率呈高峰型;3000~3400m降水遞增緩慢;3400~3600m遞增又呈高峰型;當海拔超過3600m時,降水量遞增緩慢,山頂處呈下降態勢。
蒸發變化規律
祁連山位於青藏、黃土兩大高原和蒙新荒漠的交匯處,受青藏高原氣候和荒漠氣候影響,氣溫高,冷熱劇變,相對濕度低,所以蒸發強烈。經統計,祁連山西水地面氣象站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043.3mm,蒸發年內分配很不均勻,蒸發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蒸發量的75.1%,最大月蒸發量出現在6月份,占年蒸發量的14.4%,最小月蒸發量出現在1月份,占年蒸發量的2.4%。
自然資源
水資源狀況
祁連山儲水以冰川為主,冰川融水出流形成祁連山水系。現已查明祁連山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72平方公里。儲水量1320億立方米。祁連山水系呈輻射-格狀分布。輻射中心位於北緯38°20′,東經99°,由此沿冷龍嶺至毛毛山一線,再沿大通山、日月山至青海南山東段一線為內外流域分界線,此線東南側的黃河支流有庄浪河、大通河、湟水,屬外流水系;西北側的石羊河、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屬河西走廊內陸水系;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阿讓郭勒河,屬柴達木的內陸水系;還有青海湖、哈拉湖兩獨立的內陸水系。河流流量年際變化較小,而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較大。祁連山脈東部的烏鞘嶺、冷龍嶺、日月山一線是中國西北地區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此線以東的庄浪河、大通河、湟水皆匯入黃河,此線以西的河流皆為內流河。
植被分布
祁連山區植被較好,有許多天然牧場。自海拔2000m向上,植被垂直帶分別為荒漠草原帶(海拔2000~2300m)、草原帶(2300~2600m)、森林草原帶(2600~3200m)、灌叢草原帶(3200~3700m)、草甸草原帶(3700~4100m)和冰雪帶(>4100m)。其中森林草原帶和灌叢草原帶是祁連山的水源涵養林,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等河流發源於此,是河西走廊綠洲的主要水源。祁連山區的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其周圍植被的好壞,從而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
生態保護
為保護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於1988年成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下設22個保護站,155個護林站(點),3個木材檢查站,1個森林公安局,21個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區共有林業職工1466人。區劃面積272.2萬公頃,林業用地60.7萬公頃,分布有高等植物1044種、陸棲脊椎動物229種,森林覆蓋率21.3%,境內有冰川2194條、儲量615億立方米,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每年涵養調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72.6億立方米水源。(來自網路)
❻ 釣魚島南北兩側的自然地理特徵有什麼差異
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 ?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 1月平均氣溫 <0℃ >回0℃ 河流封凍答狀況 封凍 不封凍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類型 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主要經濟林木 蘋果、柿、棗 柑橘、茶葉、油桐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水運 故答案為: 1月均溫 干濕地區 有無結冰期 年降水量 溫度帶 氣候類型 秦嶺-淮河南側 >0℃ 濕潤區 無 >8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秦嶺-淮河北側 <0℃ 半濕潤區 有 <800mm 暖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
❼ 太白山南北兩側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差異
北側為溫帶季風氣候,為半濕潤地區,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河流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大;
南側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為濕潤地區,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河流沒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❽ 祁連山南北坡雪線分布差異
南高北低吧貌似
❾ 我國南北方自然環境差異
請參考(略有刪除).
我國南北方自然環境等差異時間:2007-6-29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環境等的顯著差異。
南船北馬 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 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南繁北齊 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 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❿ 祁連山南北兩側河流分布和水文、水系的差異以及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地勢來的差異。
以南屬青藏高自原,中國第一階梯。海拔3500米以上,典型的高山氣候。多大河源頭,河流分布較密集,落差大,流速快,有春汛(冰雪融水)和夏汛。
祁連山以北,地勢較低,屬於第二階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小,河流分布較稀疏,流量不大,流速較慢,旱季甚至會出現斷流。加之乾旱半乾旱地區,地表裸露,河流含沙量大。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