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西草原地理位置圖片
Ⅰ 中國地圖上的走西口路線圖
走西口
西口,現在具體的意思有爭議,有說是山西北部的黃河渡口殺虎口;有說是河北張家口以西。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張家口以西的廣大內蒙地區,如包頭等地。由於這里是清政府和蒙古人的交界處,所以地廣人稀,再往北就是蒙古草原,就是蒙古人了。
明清時期在河北山西陝西北部設置了關口,關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明清時期,和蒙古人進行商品貿易,就要在口外幾個定點進行,類似今天和俄羅斯,哈薩克接壤的地方設置外貿口岸一樣。山西的商人要到口外去做生意,就得出關口,後來就叫走西口了。走西口後來就成了一個泛指,山西,陝西河北的商人去口外做生意,都叫走西口。這個事情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漢人大量移民到了口外,穩定了邊疆。
包頭,現在是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兩百萬。在一百多年前,這里還只是個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因為山西人到這里做生意,才一點一點有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型,現在包頭城裡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這樣的說法。復盛公就是山西一戶姓喬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開的商號的名稱。山西,明、清兩朝的許多地方誌中,也提到了當時山西人到西北謀生的經歷。由於有這種經歷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種風俗。
山西人走西口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
走西口前後持續了將近三百年左右,而且應該說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於是呢?人口外遷,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在當時,山西有很多窮漢,他們窮困的原因並非因為懶惰,而是因為山西的自然條件實在太惡劣。清朝山西一個讀書人在談到山西時曾痛心疾首地說「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無舟車漁米之利,鄉民惟以墾種上嶺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續命」。「汗牛痛仆」的意思就是說牛已經累得渾身大汗了,主人仍要使勁抽趕。在傳統社會中,耕牛對於農民來說,不僅是家裡最值錢的家當,還是他們勞作的夥伴。不到萬不得已,輕易不會這樣拚命使喚。但是即使這樣拚命地干,田裡產出的糧食仍不夠糊口,清朝一個叫任啟運的人說「江南二百四十步為畝,山西千步為畝,而田之歲入,不及江南什一」。大同的地方誌甚至說大同地區「歲豐,畝不滿斗」。
山西不但土地貧瘠,而且自然災害頻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山西全省性的災害就達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旱災長達十一年。據官方統計,死於這次災荒的山西人超過了三百萬。
一方水土,不足以養活一方人時,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
那首叫《走西口》的民歌,開始在山西的村頭、路邊響起來。它的歌詞其實是妻子送別丈夫,少女告別情郎時說的一些家常話。因為分別之後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再能見面,所以叮囑的就多一些,瑣碎一些,生怕有什麼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再捨不得走也還是走了,咬住牙,想著有一天一定要再走回來,後來他們真的回來了。就在這片逼著他們不得不走出去的貧瘠土地上,給妻子、兒女蓋起了一座座結結實實、富麗堂皇的院落。
這是一張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線圖。
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不論走哪條路,首先都要穿過橫亘在那裡的長城設置的一系列關口。
既然是長城上的關口,最初的作用是作為軍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險要。
雁門關位於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脈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據說是因為這里位置太高,關城建好之後,空中飛的大雁也只能從城門洞中穿過去。一兩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著崎嶇的山路,翻過這些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山,為了能在春天到達草原,他們又往往必須選擇在數九寒天就開始這種漫長的跋涉。
在這種條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過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這樣走過。固關是山西東北部的一座門戶。通過固關關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鋪成,由於往來人員車馬川流不息,年長日久,甚至在這些青石上,軋出了幾寸深的車轍印。
如果說,這些只是地理上的關口的話,那麼翻過這里,走西口的山西人還要面對一座座心理上的關口。
出雁門關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個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邊有兩條大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雖然兩條路最終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漫漫長途到底該往哪兒走呢?
對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來說,蒙古草原只是寄託著他們模糊的希望。在那裡他們到底能做什麼?結果又會怎樣?大家心裡並不清楚。那些迫於無奈,只好咬著牙忍著淚從家裡義無反顧地走出來的人們,面對眼前的選擇時開始猶豫了。當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就站在這處叫黃花梁的山岡上,唱起那曲悲涼的歌。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來,到在這兒來說了,一爬上這個梁,就可以看見下面(兩條路),這就是說『上一個黃花梁呀,兩眼哇淚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後想我的娘呀!』這意思也就是一個順口溜哇。」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他就沒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頭去,生意好生意壞,他就到這兒扔鞋板兒呀,把這個鞋一脫一扔,扔在哪邊他就走哪邊,好與壞他就走在那頭兒。」
這樣的做法,不是聽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種賭博,和命運,和老天爺的一種賭博。賭注就是自己的一條生命。
內蒙古作協專業作家柳陸:「第一,山西人走西口,他遇到的首先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搶劫他,有一個叫黑土崖子,從府谷縣一進入包頭,有個地方叫黑土崖子。這個地方是土匪出沒的地方,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裡面沙蒿里頭,被搶被劫;還有就是被凍死的,因為北方草地氣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帶,不像山西口裡那樣暖和。他不了解,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氣象部門預報,他不了解,遇到暴風雪,道路不通,沒辦法被凍死的,還有被餓死的,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
山西文學院專業作家燕治國:「有個關,在關里頭還是內陸的風光,也沒有風沙。但從這個關口一開大門,我開過那個大門,外邊一股風就吹進來了,再往前跨一步,就進入蒙古荒原了,到處是風沙。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現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頭,屍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經貿廳研究員渠紹焱:「結冰,零下四十度;夏天,熱得能昏過去,就是這樣的話,山西商人照樣走過去。」
內蒙古作協專業作家柳陸:「所以山西人講,就是我搭著命在走西口。」
沒有人統計過從清朝初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多少山西人在這荒原、沙漠中跋涉過,但山西的許多地方誌中,卻記載了大量的這樣的故事。
http://www.www332.cn/html/200901/18/210309505.htm
Ⅱ 有薩赫勒地區的地理位置圖嗎
拉丁語作Byzacium。突尼西亞東部沿海平原。在加貝斯灣與哈馬馬特灣之間。長128公里,寬16-40公里。廣闊平坦的沙質低地,多湖泊。農業集約化,是全國油橄欖集中產區,以質地優良著稱,還種植棉花、高粱等。有斯法克斯、蘇塞等重要港市。 突尼西亞東部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位於地中海和突尼西亞中部草原之間,沿海有沙灘、大海灣和潟湖。北從中部哈馬馬特(al-Hammamat)灣的奈菲代(an-Nafidah)城,南至加貝斯(Gabes)灣的加比斯(Qabis)城,皆屬於這一地區,但薩赫勒系特指蘇薩(Susah)和斯法克斯(Safaqis)之間的地帶。傑爾巴(Jarbah)和薩爾奎(ash-Sharqi)二島亦屬於該區。東風帶來充足雨量,利於灌溉。 西元前9世紀時腓尼基人首先到此拓居。傳統上種植穀物,尤其是小麥和大麥;約西元前203年漢尼拔引進橄欖樹的栽種。西元1091年來自西西里的穆斯林難民在此定居。工業以榨橄欖油和製造肥皂為基礎。制陶、紡織和捕魚在經濟上也占重要地位。人口稠密,村莊林立。該地居民通常是指來自海岸地帶的薩赫里人(Sahili)或是當地定居的村民艾菲奎人(Afaqi)。主要城鎮為有「薩赫勒的珍珠」之稱的蘇薩;突尼西亞第一任總統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的出生地莫納斯提爾(al-Munastir);集市村馬赫迪耶(al-Mahdiyah)以及重要港口兼貿易中心斯法克斯。
Ⅲ 太行山的地形圖
太行山地形圖:復
太行山制,地理位置是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3)康西草原地理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Ⅳ 中國草地(草原)類型分布圖
國草原廣泛分布於東北的西部、內蒙古、西北荒漠地區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帶,橫亘於北緯~50°之間,蜿蜒萬里,十分廣闊。從行政區來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陝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個省區,總面積為35.7億畝,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0億畝。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億畝,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灘塗有草地2億畝,其它農區亦有一些面積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進一步利用。
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即從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瀕臨海洋,氣候溫濕,大部為農業區;西北部分深居內陸,高山峻嶺,遠離海洋,氣候乾旱且多風沙,是主要的草原區。
根據自然地理及行政區劃,中國草原一般可劃分為5個大區,即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http://www.geodata.cn/Portal/mainbody/naturalResPics/1-naturalResource/04-cao-xu-zi-yuan/images/11.jpg
Ⅳ 中國4大高原,4大盆地,3大平原,重要山脈的地理位置,要帶圖片。
中國4大高原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 " 世界屋脊 " 之稱。青藏高原面方公里,海拔大多在 3500 米以上,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原周圍大山環繞,南有喜瑪拉雅山,北有阿爾金山、昆侖山和祁連山,西為喀喇昆侖山,東為原內還有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這些山脈大多超過 5500 米,其中喜瑪拉雅山有過 8000 米。
二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
三 、黃土高原
在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最具特色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達秦嶺,西抵祁連山,東至太行山,橫跨陝西、山西等六個省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闊、最深厚、也最典型的黃土地貌區。
這塊遼闊的地域,海拔大約在1000~2000米之間,黃土層厚度達1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可達20O米以上。由於黃土質地疏鬆,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歷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所以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流水把高原侵蝕切割成許多溝塹縱橫的黃土地貌。黃土高原絕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丘陵溝谷區。同時,被沖走的土壤,順著黃河的大小支流,帶到下游,淤塞了河道,造成黃河下游的洪澇災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現象作斗爭,不僅成為改變黃土高原面貌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理黃河的一個根本問題。
四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省境內,海拔1000-2000米,是中國的第四大高原。
雲貴高原分布著廣泛的岩溶地貌,它是石灰岩在高溫多雨的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歲月,被水溶解和侵蝕而逐漸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分布著許多溶洞、暗河、石芽、石筍、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雲貴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發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四大盆地
1、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40多萬平方公里)
2、四川盆地(26萬多)
3、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25.78萬)
4、新疆北部准噶爾盆地(18萬)。
3大平原: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的三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
1、東北平原:位於我國的東三省境內,是三大平原中面積最大的,達35萬平方千米,又分為松嫩平原(在松遼盆地),遼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三部分。它被譽為黑土地,這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糧食產區。
2、華北平原:即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沖積成的。華北平原以西就是黃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來經常受沙塵暴的影響;另外,華北平原由於產業分布原因,空氣污染也比較嚴重。但是處於我國腹地,經濟較好,是重要的糧食產區。
3、長江中下游平原:號稱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其實不是一個整體,三個板塊彼此有很長的大山隔離、以長江相連。位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長江沖積成的,河網密布,水量充足,適於水稻等糧食生產,因此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部分在盆地里:東北平原里,松嫩平原在松遼盆地中部、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長江中游平原里,兩湖平原在兩湖盆地,鄱陽湖平原在南昌盆地;華北平原很大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帶。
Ⅵ 中國4大高原,4大盆地,3大平原,重要山脈的地理分布圖
中國4大高原,4大盆地,3大平原,重要山脈的地理分布圖如下:
中國最大的四個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的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也各異。中國陸地的主要地形即為高原和山地。
中國四大盆地指位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的三個內陸盆地和第一階梯的一個內陸盆地,是中國十大盆地里最知名的。傳統認識里,四大盆地是: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及新疆北部准噶爾盆地。
東北平原,面積34萬平方公里,由三部分組成,即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松嫩平原、遼河流域的遼河平原。
中國三大平原:
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東到海濱,北依燕山,南至淮河附近,與長江中下游相接,跨冀、魯、豫等省和京津兩市,為我國第二大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跨鄂、湘、贛、皖、蘇、浙六省和上海市,主要由漢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平原及長江三角洲等平原組成,為我國第一大平原。
中國重要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Ⅶ 據圖描述哈倫貝爾草原的地理位置
位於中國版圖的東北部,屬於東北地區的西北(雄雞的後腦勺)
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
東臨黑龍江省,西於蒙古國接壤,西北與俄羅斯接壤
Ⅷ 求一個呼倫貝爾市在中國地圖上位置的大圖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南部與興安盟相連,東部以嫩江為界與黑龍江省為鄰,北和西北部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2777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面積的21.4%,佔中國版圖的1/40,相當於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面積之和。
(8)康西草原地理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呼倫貝爾市擁有鐵路、公路和航空立體交通網路,濱洲鐵路和301國道貫通全市,擁有海拉爾、滿洲里兩個國際航空港,已開通至俄羅斯、蒙古國及北京、呼和浩特、哈爾濱、上海、廣州等50餘條國際國內航線;
對外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毗鄰,是中國唯一的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區,擁有滿洲里、黑山頭等8個國家級口岸。
呼倫貝爾市擁有12.6萬平方公里森林、10萬平方公里草原、2萬平方公里濕地、500多個湖泊、3000多條河流,構成了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生態系統,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唯一的草原旅遊重點開發地區、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
2012年7月9日入選國家森林城市,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2018年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境內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Ⅸ 呼倫貝爾草原的具體位置(附圖最好)
呼倫貝爾市地圖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一個地級市。也是「世界上土地回管轄面積答最大的城市」。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本世紀初發現呼倫貝爾地下石油資源。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6.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之和。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23公里的邊境線,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中文名稱:呼倫貝爾市行政區類別: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東北下轄地區:海拉爾區,滿洲里市,額爾古納市政府駐地:海拉爾區電話區號:0470郵政區碼:021000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面積:263,953平方公里人口:269.70萬人(2003)氣候條件:季風氣候區及大陸氣候區著名景點: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湖,貝爾湖,滿洲里國門,金帳汗蒙古部落機場:海拉爾機場火車站:海拉爾火車站,滿洲里火車站車牌代號:蒙E
Ⅹ 關於內蒙古草原的資料和圖片
內蒙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動人歌聲即是其生動寫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我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
內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內蒙古人民正從過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現代化牧業生產發展。我國的內蒙古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不過,這里的草場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
位置:內蒙古草原位於我國北部並與俄羅斯和蒙古相鄰。
內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我國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鄂爾多斯品牌的服裝聞名全球。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們來看一看這里有什麼礦產資源,適合發展哪些工業。
礦產豐富:煤、鐵、稀土等
鋼鐵、電力、還有紡織等
湛藍的天,潔白的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星星點點的蒙古包點綴其中。這就是世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內蒙古大草原。
在內蒙古,你可以零距離接觸草原民族,體驗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風情。在這個成吉思汗曾馳騁過的地方,還有更多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以及許許多多神秘的地方。
歐洲人的「東方神話」——元上都
七百多年前,蒙古貴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座都城,它就是後來的元朝陪都——元上都。幾經擴建,元上都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每年從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來此消暑、狩獵、處理政務,前來朝覲的各國使節、王公大臣、巨商大賈雲集上都,使其成為一個影響亞、歐兩大洲的國際性大都會。馬可·波羅父子就曾在這里受到忽必烈的召見。
《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的宮殿設計精巧,裝飾豪華,令人嘆為觀止。該宮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間里都鍍了金,裝飾得富麗堂皇。」元上都也因此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神話」。
中原漢文化、北方蒙古族文化,在這里做到了完美結合。漢人設計的這座都城,布局合理、選址絕佳、守備設計合理。一個專門研究元上都遺址的專家稱,它在總體布局上即體現了漢族傳統的城市布局觀念,又考慮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點,是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市。
罕見的冰川石林
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時候,岩漿活動、冰川運動以及自然風蝕,最終就形成了世界罕見的花崗岩石林——克什克騰旗的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
還沒看夠銀白色的白樺樹和雜花片片的草地構成的景色,平坦的草地上就突然巍峨高聳起許多石柱。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獨柱擎天。卧駝、箭石、拴馬柱、秀女望月,天然造化加上後人的想像,便成了種種獨特景觀。
這里的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岩石,遠看恰似千層餅。石林頂部有冰臼分布,這在海內外尚屬首次發現。在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的同時,它也已成為研究古地質和古地貌變遷難得的科研資料。
因為人跡稀少,森林面積大,這里的人說,他們現在還能經常看到野生的狍子、黃羊、鹿、狼。雨後,在樹林中採摘蘑菇,或者尋找野鹿角也是很有情趣的事。話音末了,當地人指著遠出的一片片山脈說,那邊就是著名的大興安嶺。
成吉思汗的「天賜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的特產,質地純凈而濕潤,色澤豐富而艷麗,被稱為「中國四大印石」之一。其中,巴林雞血石算的上是其中的極品,質地溫潤堅實,石上「血跡」斑斑,聚散有致,光彩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它更是難得的欣賞、雕刻、收藏用石。
相傳,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慶功宴上,屬下獻上一隻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地稱贊,「天賜之石!」。
如果有興致,在內蒙古,你還可以沙漠悠閑乘駝,也可以草原縱情奔馬。內蒙古大草原沒有都市的喧囂,有的只是草原的遼闊和些許安詳。
這里還有太多關於成吉思汗的傳說故事,更有許多值得人們留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