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地理知識
㈠ 如何構建地理知識結構體系
地理課程標准指出:「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在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程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易化,靜態的內容動態化,對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情景,術以其強烈的趣味性、多樣的色彩、悅耳的音樂使學生獲得多重感官的刺激,最大程度地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可減少板書,省時省力,使教師擺脫重復性勞動,解決地理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形成良性循環。例如我上課講到氣旋時,首先讓學生觀看「厄瓜多赤道上的奇怪現象」的短片,引發學生的去地轉偏向力和大氣運動的興趣,接著結合動畫演示氣旋的形成,再觀看台風圖像,使學生對氣旋加深了解,掌握好知識。
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現象往往是地理教學的重點或難點。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件模擬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展示某些地理事物和現象。例如,講到「等高線」時,假如沒有多媒體和其他教具,學生難以看懂等高線,又何談應用等高線呢。因為等高線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抽象了,而藉助多媒體三維等高線課件來演示將等高線的形成和應用逐步地演示出來,觸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神經,化難為簡,使學生很快吸收知識,掌握好方法和技巧,效果甚佳。
㈡ 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構建地理學科
(一)明確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影響力
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要清晰明確,能夠引導高中生不斷進步,積極探索地理應用技巧。地理教師要系統的制定教學方案,利用現代化教學理念,促進高中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識,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中地理教學必須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在學習後增強對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的了解,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通過對地理教材的研究,要培養高中生對地理差異的對比和分析能力,對地理現象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對地理文字與圖表信息的概括和提煉能力等,從而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不斷細化。同時,高中地理教學必須具有影響力,要讓高中生提高對地理的重視程度,通過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個人魅力感染學生,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並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改變傳統落後的教學思想,貫徹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注重學生的成績,地理教師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這樣就造成了高中生對地理課產生厭煩情緒,並且學生的地理成績出現兩極分化。高中地理教師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對學生發號施令,不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嚴重限制了高中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學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新課標為准繩,有序的安排教學內容,使每一堂地理課都具有層次和順序,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與此同時,地理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的主人還給學生,嚴格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有進步。加強對地理知識的拓展和遷移,幫助學生總結地理規律,課堂以教師講解和學生獨立思考相結合,調動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㈢ 淺談如何構建地理高效課堂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地理課
高效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構建的課堂。著名教育家斯卡納金曾說過:「如果孩子沒有學習願望的話,我們的一切想法、方案、沒想都將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可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重視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我們要努力縮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使他們從心底愛上地理課。因此,我們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意識佔領學生的大腦。如每學期開始,我都對學生宣傳口號:「愛學習,愛地理,我愛地理;愛生活,愛地理,愛的就是你!」學生感覺這個老師有點意思,由此對地理課產生興趣。在教學中,每當遇到課本中可以聯系實際的內容,我都盡量用地理原理去解釋生活現象,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我還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來發展他們的思維與想像力。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知識並掌握技能
新課程標准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樣才有利於師生在互動中學習,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
師生互動應該做到「七動」,即動情、動腦、動耳、動眼、動手、動口、動身,師生圍繞著教學目標,一起動腦思考。教師要採取各種手段設置懸念,刺激學生的大腦,為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動耳傾聽、動手演示、動眼觀察、動口討論、動情地思考。並動身到野外去調查、觀察、實踐,以培養學生應用各種資料聯系生活、生產,獲得知識的能力。「七動」中第一要素是動情,教師要與學生平等交流,要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目光、慈愛的表情,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思考,認真對待學生所提的問題並引導學生加以討論;要與學生交換位置進行換位教學;要讓學生的思想如脫韁的野馬從課內奔到課外,從書本奔到實踐,從現在奔到未來,從而在快樂的氣氛中獲得知識、鍛煉能力。
如在教學「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內容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由於目標定位在「合作交流」上,課堂教學因此從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變成了師生的互動式學習,課堂教學因而顯得富有生氣和活力。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就地圖的種類和怎樣從地圖上有效地獲取信息,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在互動中豐富了自己,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根本的意義上講,就是要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學會」有被動的成分,「會學」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動性。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其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其地理學習的能力,鼓勵其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要使學生會學,教師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利用各種教學形式讓他們自主學習。
如我在教學「我們需要純凈的空氣」的內容時,設計的活動是「綠色法庭」:原告――大氣;被告――人類。通過模擬法庭辯論,使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學習到了地理知識,進而達到通過體驗形成自覺保護大自然的行為態度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廣泛搜集資料-查閱書籍、調查訪問的基礎上去探究問題的實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四、強調體驗,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地理教學中,有豐富的現實教育內容,如愛國主義、國情教育、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等。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師生多交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中去體驗、感悟,從而將這些思想觀點化為自覺的行動。
在「國際合作」內容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模擬舉行聯合國會議,全班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扮演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代表、發展中國家代表、發達國家代表、世界一些重要國際組織代表,在實際模擬的聯合國會議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角色,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出現的流血沖突」、「全球石油價格」兩個話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他們認識到了聯合國的重要作用,體驗到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這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全球觀無疑有著重要作用,這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是自然而成的,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和追求的精髓。
總之,高效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理念。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學習地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
㈣ 高三地理知識體系怎麼構建啊
看著目錄一點點細分,可以用樹杈圖或表格圖。。
㈤ 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地理學習模式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如何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出富有實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實踐活動!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是新思路,課程形態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單獨設鄉土地理課,教材中精選出專題性素材、提供眾多的知識生長點,橫向可與其他學科聯系,縱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課程,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的課程形態;二是與相關學科綜合,設立鄉土綜合實踐課程。這樣可集中有限的教學課時和各自為政的教師,優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精簡、高效原則,提高教與學的綜合效益。同時還有助於校園鄉土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學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高度來認識鄉土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與之相關的學科整合問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問題、學生小課題研究指導問題亟待深入思考。二、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活動相結合鄉土地理學習實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途徑,也是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特點的要求。鄉土研究活動是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參與的專題研究活動。我們對本校初三學生鄉土地理學情的調查:部分學生對家鄉地名探源、歷史人物、環境保護等研究性話題有濃厚的興趣。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究性學習。或向學生提供實踐與探究課題,如盤縣各鄉鎮民間諺語、天氣狀況、著名旅遊資源(碧雲洞、盤縣大洞等)、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成坡改梯、退耕還林等)、主要自然災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項目建設(響水煤礦、哮天龍水庫、松河煤礦、紅果循環經濟型煤焦化等),並進行具體指導。指導學生深入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其過程一般應遵循如下幾個步驟。確立階段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員、對象、時間、地點、具體目標或指標、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等。調查實施,這是整個調查研究的非常關鍵的一環,是收集資料和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或信息的必需途徑,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活動了解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建設等,研究活動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並在實踐中發展其創新能力。三、鄉土地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鄉土地理」教學作為綜合學習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到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落後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觀。在向學生介紹國情時,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把本鄉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並對學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學生正視現實,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為祖國的發展奮發圖強,增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又如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總之,鄉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密切聯系當地經濟建設實際,使教育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並掌握地理知識和應用實踐,為將來的再學習和深造打好基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今天,鄉土地理更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實踐。
㈥ 如何做地理知識整理歸納
不是自復吹,我地理以前制是常滿分的.其實歸納太容易了,你就拿一個地球儀多看看,看著看著就能有感觸了.因為地理上的很多能在地球儀上體現出來.包括人文方面.還有基礎數據什麼的這個就要記憶力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你得記住地球,記住地球大陸,然後像數學推公式一樣能推出其他的來.比如看地球儀推風帶結合大陸推各地氣候,植被,經濟.這樣就統一起來了
還有平時看到一個地理現象分析成因.比如日本地震就可以分析等等
這樣提高很快的,而且不容易忘,思維也會變得更邏輯一點.這是我的壓箱底寶.我也是浙江的.
㈦ 如何構建高中地理知識體系
如果你是學生,就在聽講-讀書-做作業以後,把你聽過的,讀過的,想過的,做過的,管他地理(里)地外(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的),按照《地理/地圖》的知識序列(書本目錄),運用地理的方法(地圖圖像和數據統計),整理整理思路,形成自己的思考索引體系吧,
地理只是你學習活動的一個小平台,這個平台是「中國基礎教育司」組織一幫人搭建的,它給地理教師的一般形式是「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給學生的是由地理教育專家編寫的「地理教科書」,也給你的地理老師指明了教學組織和出題方向。你所參加的每一堂課,老師都有一個小結,它就是微小的知識體系,它的前面有節,有章,有冊(或者必修X選修Y哦),你用自己的方式經常去編一編,排一排(不能光有地理的不管其他可不行),成不成好不好,都會構建屬於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
如果你是教師,哥就得寫論文與你交流啦!
㈧ 如何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
張繼敏(重慶市涪陵十四中學 408000)
[摘要]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在課堂上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即在四十五分鍾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激發學生思考,以期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 構建;高效;地理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特別是在推行回歸教育本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減課時,改變以往那些熬時間、拼體力的學校教育的今天,創造高效課堂,是每一個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那麼在地理教學中中,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個人體會。
一、巧妙插敘,激發情趣可構建高效課堂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如講中國地理第一章第一個小標題「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中敘述著:「……只見一個圓形星球懸在天空中,上面有藍色的海白色的雲,沒有雲塊遮擋的情況,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陸輪廓。」這是學生新學期的第一堂地理課,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十分重要,是誰在宇宙間看到地球的樣子呢?這是學生的迷。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在太空梭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個漂亮的星球,像一個令人覺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藍白條痕相間,水藍色大氣層薄薄一層覆蓋。」「我在中國上空慢跑,我想著故鄉,我來了。」這樣一上課就先聲奪人,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同學們聽得認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可構建高效課堂
把漫畫形式或者游戲課的設置溶入教學。現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有豐富多彩的插圖:地圖、統計圖表、圖畫、漫畫等。其中漫畫以其新穎別致的特點在教材中備受學生的青睞,當然,對於一個初中學生來說,對漫畫的理解能力並不是那麼深刻,可能還只局限於表面現象。老師必須利用學生這種對漫畫的好奇,正確地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剖析出漫畫所表現的實質問題,真正把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如在講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節關於「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時,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苦難的母親」漫畫,要求學生閱讀圖中內容,提示學生既要注意圖中的每一個細微內容,又要回顧前面所學習過的關於世界人口的發展問題。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及時地對一些同學認識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後,由老師作總結,在肯定同學們認識的同時,還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經過這樣的嘗試,學生大多數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反響也很好。可見,這種教學,重在強調學生在接受感性認識之後,再對知識進行理性化的教學,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認識和積累。游戲課就是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寓地理知識的教學於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並獲得知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思維可構建高效課堂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布、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例如:利用溫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了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與國內的旅遊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遊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說:「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變得十分輕松。」
四、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可構建高效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願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學習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開放度,要有一定的深刻性,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要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興趣、思維的空間、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促進每個個體的發展。 教師在提問時應注重內容和方式兩方面:從內容上,提問應選准切入點。例如教師應在教學重點處設問,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質量;應在教學難點處設問,以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提高學習效率;應在教學生長點處設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從方式上,提問應注意藝術性。例如教師應掌握利用問題創設情境的技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如:我在講《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國某東西向山脈,山的南坡長著亞熱帶水果柑橘、山的北坡長著溫帶水果蘋果、梨;山北以旱地為主、山南以水田為主;冬季山北樹木落葉、山南樹木常綠;山北人們以麵食為主、山南人們以米飯為主。請問這是我國的哪一座山脈?山南、山北為什麼有這么大的不同呢?學生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望,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展開思考,小組還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很快猜出此山是我國的秦嶺。還知道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一條重要的分界線。此線是我國一月份0度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我國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通過學習討論,學生們知道了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在氣候、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水果種類、飲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們愉快地解決了我設計的問題,《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一課的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可以說此問題提綱挈領,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效果甚佳。
五、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構建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種十分活躍的課堂,在這樣的課上活躍並不表現在行動上,更多的是表現在思維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跳躍起來。如果學生在課堂中不經歷積極的思維過程,就談不上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無疑處設疑」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例如:在學習《水稻種植業》時,課文直述「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季風區」。學生讀起來很明白,但教師要善於設疑,引導學生讀圖,從氣候、地形、勞動力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對水稻分布的影響,並通過與西西伯利亞等不同條件的地區進行對比,找出不適於種植水稻的原因。在無疑處設疑導思,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應該認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教學藝術,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才能使學生學到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
[2] 小學教師之友——地理卷.
[3]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年第7-8期.[4] 《上海教育》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