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濟南經四緯八地理環境

濟南經四緯八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4 11:31:12

㈠ 濟南經幾緯幾路的來歷

濟南經緯路的來歷(轉貼)自開商埠,濟南道路以「經緯」命名,這就是在全國也較為少見,和地理意義的經緯完全相反的更是獨一家,成為特色。頗有意思的是,一些老濟南人叫久了,就乾脆省去了經和緯,或加入大小。如今,緯十二路就習慣被叫做「十二馬路」。濟南的路為什麼以經緯命名,又為什麼偏偏將東西向的路稱經路,南北向的稱緯路?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濟南也沒幾個人能真正說清楚。
經緯命名源自「織物」長短稱謂
其實,對於濟南道路以經緯命名,濟南市志上早有記載。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清政府勘定西關外一區域作為濟南商埠。當時的商埠區境界東西長約五里,南北則不到三里。而在當時,濟南紡織業較為興盛,根據古時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就命名商埠區內的東西方向道路為「經」,從北以鐵路為限的「經一路」向南依次排列;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為「緯」,從東起十王殿的「緯一路」依次向西排列,與經路垂直相交。而經緯之間的短緯路一般命名為小緯路,現在,濟南仍有小緯二路、小緯六路。
這種統一命名方式,為商埠向南、向西發展預留了依次排列的道路名稱。同時,經路設計時也考慮了當時津浦、膠濟兩鐵路的走向,以便利商貨的集散。可以說,道路經緯命名見證了濟南的開埠史。
百年滄桑,經緯路幾多變遷
初建時的商埠,濟南的經緯路並沒有這么多條,1916年才僅有經一路、經二路,緯一路至緯五路總共7條道路。到了1921年,濟南商埠區又向西擴展至緯十路,向南擴展至經七路。
上世紀30年代,現在的大觀園附近區域,也就是經二路至經三路、緯二路至緯四路之間的交叉地帶,形成商埠的商業區。這里南有大觀園,北有火車站,東有新市場,西有萬紫巷和中山公園,區域內的電影院、戲院幾步一處,老商號鱗次櫛比。在星期天或節假日里,逛逛二大馬路經四路當時就已經成為老城市市民假日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濟南經緯路早已經突破了鐵路的限制,從經一路到經十一路,從緯一路一直排到緯十二路,經緯道路數量越來越多。在濟南城市交通布局中,經緯道路仍然佔有重要地位。一南一北的經十路、經一路,是橫亘市區的主幹道,而大緯二路則貫通南北。
經三路、經五路以及緯三路、緯六路等多條道路依然保持了原來的起止點,任憑周邊鱗次櫛比的建築起了又起。路兩側林木繁茂,夏日的午後,路面上全是斑駁的林陰,行走在窄窄的人行道上,仍能感受到喧囂之中的閑適。
經十路、經一路、緯二路卻早已改變了「模樣」,道路變得更寬,一點點地延伸。經十路成了市區的「通衢大道」,全長90公里也成為重要的景觀軸線,燕子山、千佛山、馬鞍山、英雄山在南側依次排列,起伏山景迷人眼。經一路的延長線早在幾年之前就已經把原來的起始點「十王殿」遠遠地拋在了身後,裝扮一新的經一路彌漫著現代化的氣息。
清泉靈動,經緯難舍
很多六七十歲的「老濟南」仍然住在老城區,道路就是他們小時候玩耍的場所。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路邊的樹木早已經枝葉繁茂。不過,即使是落寞孤枝、枯藤老樹也會讓老人們滿心歡喜,誰叫他們從小就生長在這里呢。外地人也喜歡,這片區域道路雖然不寬,可在這里從不會迷失方向。無論要到哪裡,只要一說經和緯的名稱,就能很方便地找到想去的地方。
曾有人嫌經緯命名過於簡單,總覺得少了些文化味道,和地理經緯相反的命名也有些不舒服,甚至建議更改經緯路的名稱,但無論怎樣,這些道路名稱卻始終保留下來,並且在不斷地增加。重修經十路,延長線依然是經十東路、經十西路命名,盡管此間有過不同的聲音希望能有更恢宏的道路名稱。
無論城市如何發展,見證了濟南百年變遷的經緯路在很多濟南人的心中會一直佔有重要位置的。不只是融入到這個城市之中,經緯路更多的是走進了市民的生活。就像是濟南靈魂的靈動泉水一樣,道路經緯,同樣難舍。
相關鏈接:據介紹,國內其他城市以經緯命名道路的不太多,目前比較典型的有鄭州市,其經緯路走向與地理意義上的經緯保持了一致,另外西安市以前也以經緯命名道路,但後來大多更名。

㈡ 濟南有什麼特點

濟南特點:

1、水系發達。濟南市河流分屬黃河、小清河、海河三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雲湖等。山區北麓有眾多泉群出露,僅市區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被稱作「泉城。

2、四季分明。濟南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3.6℃,1月最冷,平均氣溫-1.9℃;7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7.0℃。年平均降水量614.0毫米。

3、地勢南高北低。從南向北依次為低山丘陵、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

4、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神醫扁鵲、思想家鄒衍、漢代學者伏生、漢代外交家終軍,、一代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求法高僧唐人義凈、「婉約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等。

(2)濟南經四緯八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濟南位於山東省的中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

濟南北部為濟陽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為魯中隆起。地層南老北新,南部以古生界灰岩為主,北部以新生界黃土及砂礫沉積岩為主。岩層呈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三組斷裂切成塊狀,奠定了濟南的構造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濟南市人民政府—濟南概況

㈢ 濟南地理環境

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位於北緯36度40分,東經南一帶。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50到700毫米。 下轄六個區、三個縣、一個縣級市,總面積達8227平方公里,2007濟南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607.4萬,暫住人口85.5萬。

地理概貌 濟南位於山東省的中西部,是京滬鐵路、膠濟鐵路與邯濟鐵路的交匯點,南面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清單的泰山毗鄰,北與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相依。
濟南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復雜多樣,大體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濟南境內河流較多,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雲湖等。

行政區劃
市中區:面積280.19平方公里 人口56.22萬
歷下區:面積100.89平方公里 人口59.87萬
槐蔭區:面積150平方公里 人口34.7萬
天橋區:面積249平方公里 人口57萬
歷城區:面積1298.57平方公里 人口93.51萬
長清區:面積1178平方公里 人口53萬
平陰縣:面積826平方公里 人口35萬
商河縣:面積1162平方公里 人口60.97萬
濟陽縣:面積1076平方公里 人口53萬
章丘市:面積1855平方公里 人口98萬

氣候狀況 濟南地形復雜多樣,南為泰山山地,北靠黃河,地勢南高北低。濟南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燥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嚴寒乾燥,四季分明。
濟南市地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集中。
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十分典型的國家,而濟南市則是季風氣候明顯區域之一。冬季亞洲大陸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壓,濟南市被變性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常受來自北方冷空氣侵襲,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風。夏季受熱帶、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天氣炎熱,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風。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轉夏季、夏季轉冬季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一年之中,在不同季節,全市處在不同大氣環流控制之下,構成了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變化分明的氣候。濟南市冬季長達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
冬冷夏熱,雨量集中。冬季濟南市受蒙古冷高壓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風,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氣侵入,使氣溫不斷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極端最低溫度平均在-20℃以下(平陰縣為-18.9℃,長清縣為-19.1℃,濟南市北郊為-19.7℃,濟南市東郊為-22.5℃,章丘縣為-24.5℃),低於-10℃的嚴寒日數98%集中在冬季。最大凍土深度為45厘米左右,最大積雪深度為20厘米左右。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0~3.7%,整個冬季雨雪稀少,北風頻吹,乾燥寒冷。夏季炎熱,季平均溫度在26℃左右,極端最高溫度超過40℃,日最高氣溫≥40℃的酷熱日數均出現在夏季。夏季不僅炎熱,且多降水,雨熱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縣區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數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數集中在7、8兩月,佔全年暴雨日數的70%。
自然資源 全市土地資源總面積81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方公里。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個土類。粘土、石灰岩、白雲岩、質優量大,但尚未被充分地開發利用。「濟南青」輝長岩和「柳埠紅」花崗岩已遠銷歐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待於擴大生產規模。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煤、花崗石、耐火粘土以及銅、鉀、鉑、鑽等多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等。特別是石灰岩品位高、儲量大。花崗石的黑色花崗石,質地純正,為國內獨有。林木資源分喬木、灌木兩大類,共有60多科,300多種。南部山區盛產蘋果、黃梨、柿子、核桃、山楂、板栗等,並產有遠志丹參、棗仁、野菊、香附等多種葯材。北部臨黃平原的大棗也有很高的產量。另外,白蓮藕、大蔥、玫瑰花、蘆葦等植物也有較高的產量,並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水資源15.9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4.7億立方米。

本頁數字均為1985年土地普查數據。1985年,濟南市總面積為563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84平方公里。全市耕地率47.6%,高於全省47%、全國平均10.4%的水平。平陰、長清、歷城及章丘南部山區中有耕地1508.3平方公里,占總耕地面積的56.2%,因地勢較高,田塊支碎,耕地質量較差,耕作困難,農作物產量較低。北部平原地區有耕地710.9平方公里,占總耕地面積的26.5%,該區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糧菜精種高產區。因城鎮及工礦企業的排污,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黃、沿清地帶有低窪耕地465平方公里,占總耕地面積的17.3%,這部分耕地有內澇危害。全市人均佔有耕地0.07公頃,低於全省人均0.1公頃、全國人均0.13公頃的水平。全市城鎮工礦、交通用地8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林地面積736.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1%,人均0.02公頃。荒山荒地面積949.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9%。
水資源 由降水及黃河側滲補給形成的全市天然水資源總量為16.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1億立方米,占總量的38%;地下水9.66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2%。在現狀水利設施及其正常運用條件下,結合天然水資源的特點,可以攔蓄提引的水量,即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為11.92億立方米。占天然水資源總量的74.2%;其中地表水4.29億立方米,地下水7.63億立方米。1985年,國民經濟各部門實際需水量12.48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生產及城鎮生活用水3.3億立方米,佔26.4%;農業灌溉及農村生活用水8.94億立方米,佔71.6%

㈣ 濟南的具體經緯度是多少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4)濟南經四緯八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濟南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2、氣候

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3.8℃,無霜期178天,氣溫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氣溫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

3、水文

泉城濟南,泉群眾多、水量豐沛,被稱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脈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湧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陰的洪範池泉群十大泉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濟南

㈤ 濟南的地理氣候特點

濟南市地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專,屬暖溫帶大陸屬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集中。冬季濟南市受蒙古冷高壓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風,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氣侵入,使氣溫不斷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極端最低溫度平均在-20℃以下(濟南市北郊為-19.7℃,濟南市東郊為-22.5℃),低於-10℃的嚴寒日數98%集中在冬季。最大凍土深度為45厘米左右,最大積雪深度為20厘米左右。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3.0~3.7%,整個冬季雨雪稀少,北風頻吹,乾燥寒冷。

㈥ 濟南的經緯線

自開商埠,濟南道路以「經緯」命名,這就是在全國也較為少見,和地理意義的經緯完全相反的更是獨一家,成為特色。頗有意思的是,一些老濟南人叫久了,就乾脆省去了經和緯,或加入大小。如今,緯十二路就習慣被叫做「十二馬路」。濟南的路為什麼以經緯命名,又為什麼偏偏將東西向的路稱經路,南北向的稱緯路?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濟南也沒幾個人能真正說清楚。
經緯命名源自「織物」長短稱謂
其實,對於濟南道路以經緯命名,濟南市志上早有記載。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清政府勘定西關外一區域作為濟南商埠。當時的商埠區境界東西長約五里,南北則不到三里。而在當時,濟南紡織業較為興盛,根據古時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就命名商埠區內的東西方向道路為「經」,從北以鐵路為限的「經一路」向南依次排列;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為「緯」,從東起十王殿的「緯一路」依次向西排列,與經路垂直相交。而經緯之間的短緯路一般命名為小緯路,現在,濟南仍有小緯二路、小緯六路。
這種統一命名方式,為商埠向南、向西發展預留了依次排列的道路名稱。同時,經路設計時也考慮了當時津浦、膠濟兩鐵路的走向,以便利商貨的集散。可以說,道路經緯命名見證了濟南的開埠史。
百年滄桑,經緯路幾多變遷
初建時的商埠,濟南的經緯路並沒有這么多條,1916年才僅有經一路、經二路,緯一路至緯五路總共7條道路。到了1921年,濟南商埠區又向西擴展至緯十路,向南擴展至經七路。
上世紀30年代,現在的大觀園附近區域,也就是經二路至經三路、緯二路至緯四路之間的交叉地帶,形成商埠的商業區。這里南有大觀園,北有火車站,東有新市場,西有萬紫巷和中山公園,區域內的電影院、戲院幾步一處,老商號鱗次櫛比。在星期天或節假日里,逛逛二大馬路經四路當時就已經成為老城市市民假日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濟南經緯路早已經突破了鐵路的限制,從經一路到經十一路,從緯一路一直排到緯十二路,經緯道路數量越來越多。在濟南城市交通布局中,經緯道路仍然佔有重要地位。一南一北的經十路、經一路,是橫亘市區的主幹道,而大緯二路則貫通南北。
經三路、經五路以及緯三路、緯六路等多條道路依然保持了原來的起止點,任憑周邊鱗次櫛比的建築起了又起。路兩側林木繁茂,夏日的午後,路面上全是斑駁的林陰,行走在窄窄的人行道上,仍能感受到喧囂之中的閑適。
經十路、經一路、緯二路卻早已改變了「模樣」,道路變得更寬,一點點地延伸。經十路成了市區的「通衢大道」,全長90公里也成為重要的景觀軸線,燕子山、千佛山、馬鞍山、英雄山在南側依次排列,起伏山景迷人眼。經一路的延長線早在幾年之前就已經把原來的起始點「十王殿」遠遠地拋在了身後,裝扮一新的經一路彌漫著現代化的氣息。
清泉靈動,經緯難舍
很多六七十歲的「老濟南」仍然住在老城區,道路就是他們小時候玩耍的場所。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路邊的樹木早已經枝葉繁茂。不過,即使是落寞孤枝、枯藤老樹也會讓老人們滿心歡喜,誰叫他們從小就生長在這里呢。外地人也喜歡,這片區域道路雖然不寬,可在這里從不會迷失方向。無論要到哪裡,只要一說經和緯的名稱,就能很方便地找到想去的地方。
曾有人嫌經緯命名過於簡單,總覺得少了些文化味道,和地理經緯相反的命名也有些不舒服,甚至建議更改經緯路的名稱,但無論怎樣,這些道路名稱卻始終保留下來,並且在不斷地增加。重修經十路,延長線依然是經十東路、經十西路命名,盡管此間有過不同的聲音希望能有更恢宏的道路名稱。
無論城市如何發展,見證了濟南百年變遷的經緯路在很多濟南人的心中會一直佔有重要位置的。不只是融入到這個城市之中,經緯路更多的是走進了市民的生活。就像是濟南靈魂的靈動泉水一樣,道路經緯,同樣難舍。
相關鏈接:據介紹,國內其他城市以經緯命名道路的不太多,目前比較典型的有鄭州市,其經緯路走向與地理意義上的經緯保持了一致,另外西安市以前也以經緯命名道路,但後來大多更名。

㈦ 濟南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脈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湧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陰的洪範池泉群十大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濟南泉群」。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

濟南老城的泉水分布最為密集,十大泉群中,僅有老城就佔有4個,基本上是現今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匯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除此之外,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綉江河,巨野河等河流。湖泊有歷下區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區的百脈泉,眼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

㈧ 濟南有什麼氣候特點

濟南地抄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

濟南冬季長達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加之三面環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熱空氣迴流聚集不宜擴散,多於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8)濟南經四緯八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 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經濟、交通和科技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㈨ 濟南的地理環境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 濟南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境內主要山峰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長地質變遷年代,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了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網。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縱橫交錯,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如同一面天然設置的石牆,將水脈阻斷攔蓄。最終,攔蓄在這里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地下連接地表的許多裂縫和通道,一股腦的湧出地面,於是就出現了天然湧泉。也正是這樣的地質構造,使得濟南雖然處在河北平原和魯北平原地震帶上,但地下的震動,卻可以被地下水最大限度的有效緩沖。 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3.8℃,無霜期178天,氣溫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氣溫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溫27.2℃(7月),最低月均溫-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年日照時數1870.9小時(2009年)。
冬季亞洲大陸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壓,濟南被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常受來自北方冷空氣侵襲,寒冷晴朗,雨雪較少,多偏北風。夏季受熱帶、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天氣炎熱,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風。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轉夏季、夏季轉冬季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一年之中,在不同季節,濟南市處在不同大氣環流控制之下,構成了春暖、夏熱、秋爽、冬冷四季變化分明的氣候。濟南冬季長達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加之三面環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熱空氣迴流聚集不宜擴散,多於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氣溫
(攝氏度) -3.2 0.3 6.5 15.4 22.1 25.9 27.2 26.2 21.9 15.8 7.3 -0.2 13.8 降水量(mm)7 10 15 28 51 80 196 165 55 35 18 9 669 泉城濟南,泉群眾多、水量豐沛,被稱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在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的老城,基本上是現今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匯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除市區四大泉群,在濟南市市區周邊還分布著另外六大泉群:濟南東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的百脈泉泉群、歷城彩石的玉河泉泉群、歷城柳埠的湧泉泉群、長清萬德的袈裟泉泉群、平陰洪範池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廣義「濟南泉群」,自東向西又依次劃分為四大泉域,分別是: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濟南泉域、長孝泉域。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今人探訪整理,又評選出新七十二名泉。
除此之外,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綉江河,巨野河等河流。湖泊有市內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市轄的白雲湖;百脈泉,黑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

㈩ 濟南經三緯八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哪一家好玩,請熟悉的朋友祥答!

你得看你具體玩什麼?吃飯的話小肥羊經三緯八路店
那附近不就是市華聯啊 買衣服的地方較多,小吃燒烤 網吧 具體看你干什麼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