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在江蘇地理位置圖
❶ 江蘇鹽城屬於蘇南還是蘇北
你好。肯定是蘇北。長江北部的城市,當然是蘇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如果感到滿意,請採納,謝謝。
❷ 江蘇鹽城位於江蘇的那個位置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 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市。全市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7737平方公里,河湖水面1300多平方公里。
海洋和灘塗資源十分豐富。沿海灘塗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含輻射沙洲),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公里,潮間帶161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省的75%、64.6%、60.8%。隸屬於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的沿海灘塗,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400平方公里。目前,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
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較多。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預計總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全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2位,有著廣闊的勘探開發前景。
農產品資源優勢突出。鹽城是江蘇最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已建成8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1個優質油料基地縣和6個優質棉基地縣,海洋及動植物資源豐富。糧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魚等主要農產品的種養規模和總量均位居全省首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個縣列入省級農產品產地認證;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種植業產地有212個、面積223萬畝,畜牧業產地87個、畜禽規模1799萬頭(只)。新建國家和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5個,省級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6個。通過認定的有機食品基地2個10.2萬畝、綠色食品基地6個2.2萬畝。全市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稱號的產品共有179個。
人力資源十分充裕。鹽城是江蘇第二人口大市。目前城鄉勞動力供給總量為392.4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72.0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8.9萬人,其中勞務輸出79萬人,出國勞務2.05萬人。現有富餘勞動力84萬人,可供輸出50萬人,其中有一技之長的21萬人。可供輸出的勞動力資源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萬人,高中(含中專、技校、職高)文化程度的26.5萬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9萬人;具備中級以上職業技能的有5.8萬人,初級職業技能的專業人員14.8萬人。
生態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全市現有對外開放景點40多個,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5個,3A級景區2個,2A級景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市域東部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正在規劃建設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打造「東方濕地之都」。濕地保護區內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和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為聯合國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大豐野生麋鹿保護區目前麋鹿種群600多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丹頂鶴達到1200多隻,佔世界野生種群的60%以上。
鹽城不僅資源豐富、生態獨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鮮明。鹽城是淮劇的發源地,素有「淮劇之鄉」、「小戲之鄉」、「現代戲之鄉」的美稱。鹽城也是全國三個半雜技故鄉之一,在雜技資源、教育培訓、人才隊伍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歷史上名人和名勝古跡較多。市區有南宋丞相陸秀夫祠堂、明末書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觀,大豐市白駒鎮是《水滸》作者施耐庵的故里,東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讀書堂」,亭湖便倉有北宋宰相卞濟手植的「枯枝牡丹」。現代著名外交家喬冠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的故鄉也在鹽城市境內。
革命老區,百河新城
鹽城是革命老區。「皖南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立即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此後,又相繼在鹽成立了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華中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江淮銀行等組織,鹽城迅速成為華中敵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時有「陝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之說。劉少奇、陳毅、黃克誠、粟裕、葉飛、張愛萍、洪學智、曾山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過。擁有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現在市區有新四軍紀念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大豐白駒建有新四軍、八路軍會師紀念碑。
鹽城地處蘇北里下河水網地區,市區河流縱橫交錯,蜿蜒曲折,數量眾多,水鄉特色顯著,號稱「百河之城」。流經市區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場河、皮岔河、小洋河與通榆河等,是鹽城主要的生態水脈和生態走廊。亭湖區的大洋灣作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濕地,正在規劃建設包括大洋灣森林公園和水上公園在內的大洋灣休閑旅遊度假區。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後,鹽城將以快速幹道和主要河流為界劃分六個片區,構成比較典型的水網城市格局。通過濱水地區的開發與景觀建設,增加親水性場所,「人、水、城」相伴而生,和諧生長。
❸ 江蘇鹽城地理位置和海相臨嗎
地理位置
鹽城地處北緯°34′~34°28′,東經119°27′~120°54′之間。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相連、西南與泰州市接壤,西與淮安市、揚州市毗鄰,北隔灌河與連雲港市相望。
氣候特徵
鹽城的氣候,屬於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一般以灌溉總渠為界,渠南為北亞熱帶氣候帶,渠北為南暖溫帶氣候帶。由於東臨黃海,海洋調節作用非常明顯,也可屬於濕潤的季風氣候區。
主要特點是:季風盛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
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與同緯度的江蘇省西部地區相比,春季氣溫低且回升遲;秋季氣溫下降緩慢且高於春溫;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顯偏多。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受歐亞大陸冷氣團影響,盛行偏北風且多寒冷天氣;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且多炎熱天氣,空氣溫暖而濕潤,雨水豐沛。
水文條件
鹽城地處里下河水網地區,市區河流縱橫交錯,蜿蜒曲折,數量眾多,水鄉特色顯著,號稱「百河之城」。流經市區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場河、朱瀝溝、皮岔河、小洋河、通榆河、川東港、江界河等,是鹽城主要的生態水脈和生態走廊。亭湖區的大洋灣作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濕地。大豐區沿海灘塗面積列全國之最。
❹ 地理答啦:江蘇鹽城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優越
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從歷史上看,鹽城的地理位置並不好,經濟落後的原因也很明顯。
先說說鹽城的地理位置,鹽城雖然地處沿海,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從歷史上看,它的地理位置其實很尷尬。
——鹽城是運河的棄兒。隋唐以來,京杭大運河一直是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大運河沿岸的鎮江、揚州、淮安、濟寧、德州等城市,也是隨著運河漕運的發達而興起。鹽城雖然離運河不遠,毗鄰運河之都的淮安,但畢竟沒有處於黃金水道之上,沒有受益於運河而興起。
——鹽城是鐵路的棄兒。近代以來,鐵路興起,運河式微。長期作為中國南北經濟命脈的津浦鐵路(京滬鐵路)自北而南,到了徐州便轉向了安徽,直到南京才回到江蘇境內,把廣大蘇北地區甩在了一邊。不僅是鹽城,包括淮安、揚州、泰州、南通、宿遷在內的蘇北各市,在很長很長時間之內,竟然沒有一寸鐵路。後來鹽城雖然通了鐵路,但也僅僅是次要鐵路拐了個彎通過鹽城,在鹽城坐火車可選擇的車次以及可以直達的城市,還是少得可憐。
——鹽城是海運的棄兒。鹽城雖然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卻沒有江蘇最好的港口。在改革開放後,沿海的大連、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福州、湛江、北海等沿海城市藉助海港優勢發展對外貿易飛速發展的幾十年裡,鹽城卻只能望海興嘆,坐擁沿海城市之名卻未得通達全球之利。
——鹽城是高速、高鐵的棄兒。鹽城現在已經有了高速公路、將來也會有高鐵。但摸著良心說,相對於國內其他城市、江蘇其他城市,乃至蘇北其他城市,鹽城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通車時間、網路化程度,還是比其他城市稍晚了一些,稍慢了一些。當別的城市很多年以前已經乘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撒著歡兒奔上小康的時候,鹽城的很多規劃、建設才剛起步,落後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綜上,地理答啦認為鹽城的地理位置並不好,甚至很尷尬。
❺ 江蘇鹽城在哪
苯.在鹽城.你不會網上搜一下啊!
地理環境 鹽城是江蘇省的省轄市,地處江淮平原東部、浦東開發區、長江三角洲輻射區內,位於江蘇沿海中部,北緯32°34′-34°28′,東經119°27′-120°54′,東瀕黃海,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毗鄰,西與揚州市、淮安市相連,北與連雲港市接壤,總面積14983平方公里,總人口795.6萬人。市境東部沿海海岸線長582公里,占江蘇省海岸線總長的60%左右。沿海灘塗面積680多萬畝,佔全省灘塗面積的3/... 自然資源鹽城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地帶,一般以蘇北灌溉總渠為界,渠南屬北亞熱帶氣候,渠北屬南暖溫帶氣候,具有過渡性特徵。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與同緯度的江蘇省西部地區相比,春季氣溫低且回升遲;秋季氣溫下降緩慢且高於春溫;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顯偏多。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受歐亞大陸冷氣團影響,盛行偏北風且多寒冷天氣;夏季受太平 ... 行政區劃 鹽城市面積14562平方千米。 2004年底,總人口798.28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亭湖區,郵編:224005。行政區劃代碼:320900。區號:0515。拼音:Yancheng Shi。 2005年,鹽城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亭湖區、鹽都區、東台市、大豐市、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
❻ 鹽城屬於江蘇東南西北哪個方向
江蘇省東面靠海的三個市,最北邊是連雲港,最南的是南通,接近中間的是鹽城,總體來講位於江蘇東部.
❼ 江蘇13個省轄市名稱及分布地圖
江蘇13個省轄市名稱: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
江蘇13個省轄市分布地圖:
截至2018年5月,江蘇省共轄13個地級市、22個縣級市、19個縣、55個市轄區,767個鄉鎮,縣(市)中包含崑山、泰興、沭陽3個江蘇試點省直管市(縣)。
(7)鹽城在江蘇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陸域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共26個海島。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❽ 江蘇鹽城在中國地圖上哪裡
在中國東部啊
❾ 鹽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地名探究
[編輯本段]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❿ 江蘇省鹽城市地圖
鹽城市地圖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