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地理環境
① 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古代統一的關系
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回東端,北答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② 問答題:中國古代的地理環境觀
1、在農耕文明之前,由於知識的膚淺,最初對自然充滿敬畏、崇拜。回
表現為:山神、答海神、水神、樹妖等一些神仙、妖怪類的。
2、在農耕文明發展之後,雖然人類還沒完減弱對神妙的崇拜,但已經開始順應自然了。
如: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好收成。開始希望風調雨順,並學習更優秀的種植技術。
3、到人類知識進一步豐富,人類開始改造自然了。比如:修運河、修水庫等改變大自然不利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因素,加以利用以便更好地生存發展。
4、人類開始征服自然。
這是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的影響力傳到我國之後,我們認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讓自然為我所用。
5、可持續發展之路。
綜合起來看:古代中國環境觀
就是一個崇拜——順應——改造
③ 古中國在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在
北緯30°
附近的地方,有大河流域,水資源什麼豐富的地理環境下
④ 古代的地理思想為什麼會認為大自然的地理環境也是有生命的
古代的地理思想以此為據,也認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學不際天人,版不足以謂學」。天人是相通的,權不僅生物界有循環、有新陳代謝,而且大自然、地球表層也有循環和新陳代謝。人體內的小循環是自然界大循環的縮影。大自然的地理環境是「若陰、陽之氣,則循環無方,聚散相求,絪蘊相揉,蓋相兼相制……屈伸無方,則運行不息。」大自然的地理環境也是有生命的。
⑤ 古代希臘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⑥ 四大古代文明的自然地理環境
四大文明古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共同點都處於大河形成的沖積平原上,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版四大文明古國創造權了輝煌的農業文明,依託於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
中國——黃河、長江,印度——恆河,埃及——尼羅河,巴比倫——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僅供參考!
⑦ 古代文明古國在什麼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亞非文明古抄國興起的自然地襲理條件:一是臨近大河,水源充足;二是位於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三是位於中低緯度地區,氣候適宜。
文明古國一般是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古印度這幾個人類文明最大且最早的國家或地區,有時也包括古希臘、古瑪雅。這些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是現代不同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學者認為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和商業較容易發展,不過,歷史學家認為,古文明之初,先發生於山嶽,然後擴展到河域。文明古國的社會制度,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採用奴隸制,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中國在春秋戰國以前採用分封制和井田制。
⑧ 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在什麼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 四大文明古國」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這一說法,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這個定義。梁啟超的說法來源於當時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四大文明發源地」。但遺憾的是,除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文明產生 時間約公元前3500年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約公元前2070年社會等級統治階級:王室、 僧侶、貴族 被統治階級:自由 民(包括工匠和農 民)、奴隸統治階級:奴隸主 被被統治階級:自由 民、奴隸統治階級:婆羅門、剎帝利 被統治階級:吠舍、首陀羅統治階級:皇帝、貴族 被統治階級:平民、奴隸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梵文甲骨文天文歷法太陽歷太陰歷、星期制太陽歷夏小歷代表性 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空中花園泰姬陵(波斯語,烏爾都語: ??? ??? )長城數學計算等腰三角形、長方 形、梯形、圓形的面積;推算出圓周率3.1660進位法發明阿拉伯數字和通用計數法祖沖之圓周率 勾股定理 十進制計算 推算出圓周率3.14 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 "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古巴比倫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⑨ 四大古代文明是在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的
「
四大文明古國」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這一說法,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這個定義.梁啟超的說法來源於當時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四大文明發源地」.但遺憾的是,除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文明產生
時間約公元前3500年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約公元前2070年社會等級統治階級:王室、 僧侶、貴族 被統治階級:自由
民(包括工匠和農 民)、奴隸統治階級:奴隸主 被被統治階級:自由 民、奴隸統治階級:婆羅門、剎帝利 被統治階級:吠舍、首陀羅統治階級:皇帝、貴族
被統治階級:平民、奴隸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梵文甲骨文天文歷法太陽歷太陰歷、星期制太陽歷夏小歷代表性
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空中花園泰姬陵(波斯語,烏爾都語: ? ? )長城數學計算等腰三角形、長方
形、梯形、圓形的面積;推算出圓周率3.1660進位法發明阿拉伯數字和通用計數法祖沖之圓周率 勾股定理 十進制計算 推算出圓周率3.14
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
"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古巴比倫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⑩ 古代著名四大文明的地理環境
古代四大古國有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他們地理環境的一個共性是都生活在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帶,古時候人類要想生存,要有水,有食物,行走方便,有居住地,而靠近河流的平原能夠提供這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