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藍旗地理位置
⑴ 內蒙古自治區的正藍旗黑城子的具體地名是那裡
上都鎮
⑵ 清朝的八旗現今地理位置是哪裡
八旗不是指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種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
(2)正藍旗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八旗制度的分別:
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惟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稍後,皇權進一步加強,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
入關以後,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再無入正黃與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實際上,上三旗與下五旗只是相對於包衣佐領而言的,而與皇族和普通旗人無關。
清代的制度,規定八旗士兵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
⑶ 誰知道滿族的八旗制度的具體詳解
八旗的由來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五牛??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朝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和神機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台灣各抵禦沙俄侵略等戰斗中都取得了輝煌戰績。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
上三旗
正白旗滿洲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捻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正黃旗滿洲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鑲黃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下五旗
正藍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鑲紅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旗滿洲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正白旗滿洲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捻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八旗將官
【都統】
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清入關前,滿語稱固山額真,設1人;設左右梅勒額真(後改為梅勒章京)各1人。順治十七年(1660年),從漢語,改固山額真為都統,梅勒章京為副都統。執掌一旗之戶口、教養、官爵承襲、軍事訓練等。京師滿蒙漢八旗各有都統1人,從一品,共設都統衙門24處。在各省置駐防八旗,轄兵2000名以上者,以將軍領之。全國設將軍衙門13處均從一品,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將軍與都統不並設,凡設將軍處,下置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協領】
清代駐防八旗各旗所設職務,正三品。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負責駐防旗之一旗軍政諸務。在東北地區,協領有獨處一城領駐防者,如吉林琿春、三姓、拉林等處。
【參領】
清代八旗甲喇額真(甲喇章京)職官的漢譯名。正三品。副參領為正四品。又為組織名。京旗每旗下分5參領。每參領下轄佐領若干。
【城守尉】
清代八旗駐防將領官名,正三品,負責重要府州防衛,其與副都統等。全國共設城守尉衙門16個。城守尉所領兵一般為數百人,少者百餘人,個別地方也有超過千人的。
【佐領】
即牛??額真,牛??章京。早期滿旗社會,出兵或狩錯時,按家族村寨行動,每10人選1人為首領,稱牛??額真(箭主之意)。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定300人為1牛??,作為基本的戶口軍事編制單位,牛??額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為官名。天職八年(1634年),改稱牛??章京,入關後,改為漢稱佐領,正四品。駐京師者置於參領之下;駐防,則置於協領之下。戰時領兵官,平時為行政官,掌管所屬戶口、田宅、兵籍、訴訟諸事。其職多為世襲。也是社會與軍事組職名。牛??是八旗的基本單位。早期滿族社會,它兼有行政、生產、軍事三種職能。入關後軍事職能增強,生產職能逐漸消失。清代各所轄壯丁數在各個時期不同。皇太極時每佐領壯丁約略200人;唐熙時百三四十人;嘉慶時,則以150人為率。
【領催】
清代滿語撥什庫("催促人"之意)的漢譯名。低總軍職。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各佐領下皆有設置,由馬甲、閑散內優秀者禮之,每佐領下5人,專司登記檔案及支領俸餉諸務。滿洲之領催兼於本佐領下識字擴軍內挑禮。
【驍騎校】
清代八旗低級軍官名。滿族社會早期稱代子,滿語稱"分得撥什庫",代行者之意。設於佐領之下,正六品。
【馬甲】
即馬兵、騎兵。又稱驍騎。滿洲等旗人成丁後,其出路主要是桃禮馬甲,由本佐領下步甲,養育兵,匠役和閑散余丁中桃禮,由馬甲再選為前鋒,擴軍等。京旗馬甲隸驍騎營,滿洲每佐領下20人,專轄於八旗都統。
八旗兵制
八旗兵制是清代軍隊的編制。清朝統一後,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拉了漢軍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擴軍、前鋒、驍騎、健銳,火器和步軍等營伍。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清駐防京師的滿洲等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駐防指分鎮各省者為駐八旗。八旗都統直接指揮是驍騎營,由總統或統領指擇有前鋒營、擴軍營、健銳營、火器營、步軍營。下五旗親軍屬於各王公,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十萬七千餘人分駐各省要沖。
【驍騎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起皇太極天聰年間所設的阿禮哈超哈營。順治時詳定製度,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均設驍騎營,為八旗都統的直屬部隊。滿洲驍騎營所轄有馬甲、領催、匠役,其人員從滿洲八旗每佐領下抽調。
【擴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皇太極天總年間的巴牙喇營,上三旗守皇宮禁門,即午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門。雍正時,改為均司禁衛。從滿蒙 八旗中抽調,每旗設擴軍統領一人;雍正三年,增設了圓明園八旗擴軍營,駐於該園周圍,以司禁衛。
【前鋒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皇太極天聰年間葛布希賢超哈營。挑選滿蒙八旗各佐領下的擴軍馬甲,養育兵等技藝優秀和身強力壯者銳部隊,獨立為營。清代大規模的巡活動很多,前鋒營負責皇帝巡幸時的前哨警衛。
【健銳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也稱雲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設立。駐扎在北京香山實勝寺旁,習攻堅之戰。營兵從八鋒中壯健者挑選,兵額2000,滿人居多。設總統大臣管理,下有翼長,參領等官。
【火器營】
清代京軍之一。康熙因平定三藩戰爭之需,非常重視火炮技術,於1691 年定全營均練習火炮,並掌皇帝的守衛擴從。營兵從滿蒙漢八旗中抽調,共轄官兵近八千人。火器營在平定三蕃,收復台灣和抵禦沙俄侵略等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步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守衛京師,滿蒙漢八旗分駐京城,人類較多,康熙十三年,定製兵額21158人。
【神機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主要職責是守衛紫禁城禾海(中南海、北海、什剎海)並滬從皇帝巡行,神機營由滿蒙漢八旗及八旗前鋒、擴軍、步軍器、健銳等營伍中挑選的武藝高強和善騎射的營余構成。
【虎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康熙二十三年設立,負責滬從圍獵,如在塞外皇家圍場的守獵,?a稱木蘭圍場(木蘭滿語。原為哨鹿,後為地名)各個善騎射,都是從八旗、前鋒、擴軍和火器等營伍挑選的,兵額約六百。
【相撲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康熙年間設立,營兵被稱為"少年大力士",善?塒印K?們協助康熙帝鏟除了叛臣鰲拜,立下了汗馬功勞。
八旗盔甲
滿洲人在入關之前。主要以畜牧業、游獵為生。射馬射箭幾乎是成年男子必備本領。清太祖努爾哈赤為軍事行動和守獵的需要,創建了軍民合一八旗制度。騎射更成為每個旗人的必修課。清王朝入關以後,為不失崇尚武功、倡導騎射之風,由清太宗皇太極確立大閱制度。順治年間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閱典禮。屆時,皇帝全副武裝,親自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參加大閱的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軍隊則按旗列隊,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布陣、雲梯等軍事項目。乾隆帝大閱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
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⑷ 有沒有人知道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和科爾沁右翼前的耕地面積是多少啊有急用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2001年耕地面積為709.1萬公頃,森林面積1866.6萬公頃,草原總面積8 666.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3%;淡水總面積85.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7%。從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利用狀況看,林牧用地是全區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兩者占土地總面積的85%以上。內蒙古自治區可利用耕地709.1萬公頃,人均佔有0.36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4倍。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還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全區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間,無霜期在80-150天之間,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時以上。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以東和陰山以北地區的氣溫和降雨量明顯低於大興安嶺以西和陰山以南地區。
動植物:各類植物2351餘種,植被組成主要有喬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類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積最廣。野生動物眾多,共有獸類117種,鳥類362種,其中,列入國家和地區重點保護的動物有49種,珍貴、稀有動物10多種。
水資源:內蒙古自治區現有水資源總蓄量903億立米,其中地表水為675億立方米。境內有大小河流近千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條;大小湖泊千餘個,其中水面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有8個。此外,全區還有不少含有多種治療功能礦物質的礦泉水和溫泉。全區共有水面98.43萬公頃。其中可利用淡水水面65.5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淡水水面的10.68%。
森林草原耕地:耕地面積722.4萬公頃,佔全國的6.11%;草原面積8666.7萬公頃,佔全國的73.3%;森林面積1866.7萬公頃,佔全國的15.8%。
礦產:礦床類型比較齊全。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內蒙古就有120多種。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的有5種,居全國前十位的有65種。其中,稀土資源儲量8459萬噸,佔世界的80%,佔全國的90%以上;已探明煤炭儲量2247.5億噸,居全國第二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等金屬礦產以及化工原料、工業輔料等非金屬礦產種類繁多,儲量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十分可觀,已探明13個大型油氣田,預測石油資源總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總量為10000億立方米。礦產資源儲量(不含石油、天然氣)潛在價值達13萬億元,佔全國的10%以上,居第三位。
旅遊資源:內蒙古旅遊資源豐富。如: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草原風光,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黃河景觀,神奇的響沙灣,眾多湖泊和溫泉,還有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長城,陰山古剎五當召,五塔寺,百靈廟,東漢壁畫墓群等古跡。
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自治區很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一直比較惡劣,近幾十年來,溫室效應、非科學的開發利用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乾旱少雨,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全區荒漠化或潛在荒漠化土地已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0%,並仍以每年約67萬公頃的速度擴展。
草場的沙化、退化、鹼化,使近年來沙塵暴頻繁發生;東部大興安嶺山地涵養水源的功能衰退,成為松遼流域發生洪澇災害的生態根源;區內僅黃河和西遼河流域段每年流失土壤近3億噸,相當於每年損失3萬多公頃土地,同時,泥沙淤積河床,加劇河流斷流。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內蒙古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十大工程"之首的"生態建設工程"近年陸續啟動,包括:農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牧區種草休牧工程、國家生態重點縣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興安嶺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生態移民工程。
生態建設目標:到2005年,基本遏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局面;到2010年,生態建設初見成效;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2004年全區確定的自然保護區187個,比上年增加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5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6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8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65萬公頃。年末全區環境保護系統擁有職工3883人,比上年末增長7.1%;年末全區擁有各級環境監測站77個。已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75個,環境雜訊達標區面積327平方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53.1%和26.7%;年內新建成煙塵控制區70個,新建成煙塵控制區面積6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長31.9%。全區監測的12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7個,達到三級標準的1個,未達到三級標準的3個。
科爾沁右翼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東與吉林省白城市、鎮費縣;興安盟扎責特旗毗鄰,南接吉林省批南市;興安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中旗,北至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左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扎蘭屯市界,西與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總面積27752.4平方公里。中蒙邊界線長126.084公里。全旗轄1個努圖克(蒙古語,意為區)、5個鎮、11個鄉、8個蘇木(蒙古語,意為鄉)、243個村(嘎查)、717個自然屯。有蒙古、漢、滿、回、朝鮮等13個民族,計403506人,其中蒙古族有154308人,占總人口的38.2%。
科爾沁右翼前旗歷史悠久,地域遼闊。現行政區域系由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後旗、喜扎嘎爾旗合並而成。新石器時期,旗境就有原始人類棲息活動。春秋、戰國、秦、漢、晉時期,本旗隸屬遼東郡。唐總章元年(668年)九月,隸屬室韋大都督府。遼神冊四年(919年),為上京道泰州金山縣。天慶六年(1116年),升為靜州。金承安三年(1198年),為軍鎮,名武興。元至元八年(1271年),隸屬遼陽行中書省泰寧路。元貞元年(1295年),隸屬肇州屯萬戶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泰寧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隸屬大寧都司。永樂七年(1409年),隸屬奴兒干都司木塔里山衛指揮使。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稱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後旗,亦稱和薩克圖郡王旗、鎮國公旗。民國6年(1917年)3月15日,設置索倫山設治局(後改稱索倫縣),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偽大同元年(1932年)7月,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後旗分別改稱西科前旗、西科後旗,隸屬偽興安南分省。翌年(1933年)2月1日,索倫縣改稱喜扎嘎爾旗,隸屬偽興安東分省。1946年2月15日,西科前旗、西科後旗、喜扎噶爾旗隸屬興安省。1948年2月6日,西科前旗復稱科爾沁右翼前旗。同年11月22日,並喜扎嘎爾旗於前旗。1949年3月26日,西科後旗更稱科爾沁右翼後旗。後於1952年8月12日並於前旗。1958年8月20日,並烏蘭浩特市於前旗。1969年8月1日,本旗劃歸吉林省白城地區。1979年9月,劃歸呼倫貝爾盟。1980年7月26日,恢復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建制。本旗隸屬興安盟。旗府駐烏蘭浩特市。
科爾沁右翼前旗地處大興安嶺中段東坡,旗境西北部為山區,面積佔全旗1/4。群山疊蟑,千峰競秀,溝壑縱橫,綿延不斷。高大偉岸的落葉松,形態俊美的樟子松、堰松和密郁蒼翠的楊排等,一峰峰,一嶺嶺,千里覆蓋,把興安嶺裝點成碧綠蒼茫的浩翰林海,森林覆蓋率41.9%。林中有律雞(飛龍)、丹頂鶴、盤羊、馬鹿等珍禽異獸;艷麗奪目的草山花海,堪稱「動物樂園」、「植物王國」。中部、西部、東部是低山、丘陵區,面積佔全旗1/2,為水草豐腴的天然牧場和「糧倉」。東部邊緣地帶為平原區,面積約佔全旗5%。
白阿鐵路(白城~阿爾山)南北縱貫旗境。旗府所在地是呼烏民用航線(呼和浩特~烏蘭浩特)的終點。
科爾沁右翼前旗中部、南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北部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旗南北相差兩個緯路,由南往北海拔高度遞升,呈現「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日照2579.7~2900/J。時,日照率為58一64%。其中作物生長季日照時數約佔全年的60%。太陽輻射年總量133.71千卡/平方厘米。光能利用率為0.33%,最高達0.49%。年平均氣溫南部4.2℃,中部2.1℃,北部3.1℃,南北相差7~4℃。8月均溫16.3—一25.6℃,7月均溫22.6~16.6℃。無霜期南部127天,中部105天,北部51天,南北相差76天。氣溫溫差之大,冬夏寒暑懸殊,就一個旗縣范圍而言,實屬罕見。年降水量410一448毫米。旗境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167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是挑兒河、歸流河、哈拉哈河。多年地表水資源平均總量16.69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9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21.65億立方米,人均佔有徑流量5462立方米,是全國人均占水量的2倍多。
旗境耕地面積為1097平方公里(合164.55萬畝),土壤有10個土類、16個亞類、36個土屬、93個土種。其中面積占第一位的為暗棕壤土。草原面積11032平方公里(合16548萬畝),其中天然草場1841.47萬畝。牧草資源豐富。常見植物有82科296屬562種,其中飼用植物241屬482種。各類型林地總面積11520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319725萬立方米。野生動物資源有百餘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珍禽有黑鶴、丹頂鶴;二類保護動物(禽)有盤羊、馬鹿、駝鹿、馴鹿、鴛鴦、豬俐、魔、天鵝;三類保護動物(禽)有紫貂、棱雞、野雞、黃羊等12種。內蒙古自治區「區烏」——百靈鳥遍布全旗。魚類有5大類,分屬12科29種。已經探明的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7處,礦104處,礦化點116處。主要礦藏有大理石、螢石、花崗岩、硅石、鉻鐵、鑰、蛇紋岩、玄武岩等30餘種。
記得採用我的哦!我是最先回答的!
⑸ 錫林浩特具體位置在那 比如緯度多少
錫林浩特市位於錫林郭勒草原中部。北緯43°02′-44°52′,東經115°13′-117°06′。東鄰錫盟西烏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接壤,北同東烏珠穆沁旗為鄰。市境南北長208千米,東西長143千米。總面積15758平方千米(簡冊)/18750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026000。代碼:152502。區號:0479。
「浩特」意為「城市」。現錫林浩特市由建國前的阿巴哈納爾左翼旗、阿巴嘎左翼旗和浩齊特右旗幾經分合而形成的。阿巴哈納爾部和阿巴嘎部,漢為上谷郡北境;晉為拓跋氏居地;隋、唐為突厥所居;遼為上京道西境;金屬北京路西北境;元屬上都路;明為察哈爾萬戶地。浩齊特部,遼屬上京道西境;金屬北京路;元屬上都路;明為蒙古所居。有"草原明珠"之稱.
錫林浩特市轄7個街道、1個鎮、2個蘇木:希日塔拉街道、寶力根街道、杭蓋街道、楚古蘭街道、額爾敦街道、南郊街道、巴彥錫勒街道、阿爾善寶拉格鎮、寶力根蘇木、朝克烏拉蘇木。
目前有經桑根達來到呼和浩特方向的列車,屬於集通鐵路分支線。錫林浩特機場位於市區西部,每日都有航班往來於北京、呼和浩特、海拉爾等地。207國道和303國道穿過錫林浩特市。其中207國道向西南方可到張家口市,303國道則通往東南方向的克什克騰旗。
⑹ 誰知道正藍旗有什麼旅遊景點么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人民政府舉行的首屆「中國·元上都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新聞媒體和企業家代表100多人出席了發布會。正藍旗人民政府旗長田永向大家介紹和展示正藍旗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草原風光,並衷心希望通過媒體宣傳正藍旗悠久的蒙元歷史文化、聞名遐邇的元上都遺址、美麗迷人的金蓮川草原,以及蓬勃發展的正藍旗經濟。
正藍旗位於美麗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南端,地域遼闊,物產豐富, 景色秀美,人傑地靈。正藍旗曾作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統治疆域最大的大元帝國的發祥地,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曾因一代草原名城——元上都的興起而成為當時世界上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的中心,曾有從元世祖忽必烈等六位元朝皇帝在此登基。聞名於世的 「金蓮川幕府」、「中西、蒙漢合壁的上都古建築」至今被視為民族文化不朽的瑰寶,成為蒙元歷史學家追源溯流的中心。
歷史悠久負有盛名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諸多的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音樂家、歷史學家、畫家等,其中代表性的有清代總督、將軍、詩人松筠,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納·賽音朝克圖,歷史學家賽熙亞勒,歌唱家朝魯,蒙古族近代畫家阿格旺,內蒙古現代小說家鋼普日布等。成吉思汗、忽必烈、馬可·波羅等眾多歷史名人與正藍旗的輝煌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藍旗是察哈爾草原民族風情的典型代表地區, 其草原盛會那達慕、祭敖包、察哈爾婚禮、蒙古族服飾及民族歌舞等都別具地方特色。正藍旗的奶食製作工藝獨特,歷史悠久,在國內外負有盛名。自大元帝國到清王朝,這里一直是皇 家奶食的供應基地,至今生產奶製品的技法仍然延續元代傳統工藝,並被文化部確定為「奶食文化之鄉」。
元上都遺址——唯一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文化遺產
歷史上曾與大都北京共同構成元朝兩都制,並通過《馬可·波羅游記》傳遍世界的、聞名遐邇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上都遺址座落在正藍旗金蓮川草原上,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的歷史古跡。元上都遺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是研究元代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的寶貴財富, 在830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唯一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文化遺產。為加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步伐,幾年來正藍旗安排上千萬元資金,不斷加大元上都的保護力度。對元上都遺址全部進行了圍封,修復了元朝部分皇城牆,修建了元上都遺址展示牆,在元上都遺址前建成忽必烈雕塑群,遺址內修建了750平米的賞花木樓道,有效提升了元上都遺址文化內涵。目前《元上都遺址保護規劃》己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正在編制中,爭取早日使古城遺址列為全人類共同保護的世界遺產。
離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
正藍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境內有207國道、308省道、呼海大通道與集通鐵路,錫藍鐵路、藍多鐵路縱橫交錯,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正藍旗是離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呈現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風光,南部為低山丘陵,展現出草甸草原的美麗景象。境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烏和爾沁敖包,自然景色一年四季變幻多趣。有山美水秀的黑風河風光,世稱「天然公園」。有神奇的白音寶力格泉水,寒冬不結冰,酷暑不幹涸,終年流動。有風景獨特的高格斯台沙漠公園,沙漠、河流與樹木交相輝映。有美麗迷人的金蓮川草原,金蓮花盛開滿山遍野,金光燦爛,是觀光旅遊的聖地。
資源得天獨厚投資環境理想
正藍旗資源得天獨厚,投資環境理想,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現已發現各種礦種35種、96處,已探明有可開采利用價值的礦藏有7種22處,其中硅石1000萬噸,煤65億噸,天然鹼6萬噸,石英石721萬噸,石灰石400萬噸,有儲量豐富的二氧化碳氣田一處,特別是 2006年在正藍旗境內發現了一處鈦鐵礦帶,品位和成因在全國尚屬首例,開發前景非常好。正藍旗作為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既享受國家民族政策,又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一直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的多方面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同時,為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正藍旗以「優化環境、加快發展」為目標,在客商投資、市場准人、稅收信貸、資源開發、服務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努力打造「政策窪地、服務高地、安全寶地」,已經形成了濃厚的招商引商、親商愛商、安商富商的發展氛圍。目前已有45 家企業入駐正藍旗。
迎來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
近年來,正藍旗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攬全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轉型為主線,積極推進「生態立旗、工業強旗、牧業富旗、旅遊興旗」四大工程,通過多方積極爭取,使上都電廠、錫藍鐵路等一大批國家、自治區的重點項目落戶正藍旗,工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並列入了自治區50個重點發展工業旗縣之一和中國西部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旗縣之一,正藍旗迎來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上都電廠、黑城子煤田等項目的運營生產,將正藍旗打造成新型草原能源、工業基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全面實施,將正藍旗打造成京北綠色生態防線;純天然、無污染的草原生態畜牧業的全面推進,將正藍旗打造成錫盟南部地區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民族文化旅遊業的大力興起,將正藍旗打造成全國民族文化旅遊知名品牌。
舉辦首屆「中國·元上都文化旅遊節」
為了宣傳和弘揚蒙元文化,推進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著力把元上都打造成國際知名文化品牌,推動旗招商引資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旗委、政府決定於7月19日至20日在正藍旗舉辦首屆「中國·元上都文化旅遊 節」。此次文化旅遊節的主要內容有蘇魯錠祭祀儀式,察哈爾奶食節,,金蓮川賞花節,元上都草原自駕游暨元上都草原越野挑戰賽,元上都攝影采風等活動。本次文化旅遊節匯萃民族藝術精華,旨在盡顯蒙元文化內涵,展示蓬勃發展的正藍旗經濟,同時將舉辦不同類型的招商引資經濟洽談。通過「以會促建設,以會促發展」,進一步提高元上都的知名度,促進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程,擴大正藍旗對外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來我旗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同時吸引更多人士來正藍旗投資創業。熱情好客的正藍旗各族群眾,誠懇地邀請各位朋友們,能到正藍旗做客,也希望新聞媒體宣傳報導美麗富饒的正藍旗,宣傳報道古老神奇的正藍旗文化,宣傳報導蓬勃發展的正藍旗經濟。
⑺ 討論八旗問題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紅旗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捻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⑻ 【尋路難】求從天津到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鎮具體方法。火車或者大巴。求具體
一,客車:復每天天津大胡同長途車制站或東北角車站發車,時間是下午3點30分左右。二,如果特別著急走,就做動車到北京(只用30分鍾左右),北京六里橋車站到正藍旗的有好幾趟。實在沒有了,就六里橋到多倫,多倫到正藍旗的車隨時都有。三,從天津(或動車到北京)到張家口的火車隨時都有,再從張家口西沙河長途汽車站到正藍旗也有特多車。
⑼ 元朝鼎盛時期,疆土橫跨亞歐大陸,為什麼沒有攻佔更遠的地方
很多人混淆了一個概念,把元朝當做了整個蒙古帝國。直到年(分家11年以後)忽必烈才將國號改為大元,為什麼呢?為了給日後滅南宋立一個flag,做給天下的漢人看。我忽必烈是尊重漢文明滴! 在改國號為大元8年後的1279年崖山海戰攻滅南宋,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
東南亞地區遠離元朝統治中心,難以有效控制:元朝的都城是元大都(今北京市),另外元朝還有一個元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作為夏都。對於一個東北亞國家來說,東南亞地理位置過於遙遠,在中古時代沒有汽車、火車、飛機、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很難對遠方發生的情況作出及時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