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發展水平的地域差異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⑴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與世界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區差異有什麼聯系
1、當人口分布在克服惡劣自然條件下必須付出很高的成本(用於克服嚴寒的版氣候和乾旱權,用於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
2、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悠久,或者地區具有很強的克服不利自然條件的能力,也會形成密集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舊大陸」的亞洲、歐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亞洲的人口密度最大。這是與亞洲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其自然條件相對較好有關。美洲的自然條件也是較好的,但是作為移民的地區,人口的數量不是很多,只是在加勒比地區形成了密集的分布。
⑵ 世界地理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版土壤)之間相互聯系、權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一部分發展變化著的。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改變,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全球沒有兩個地域的環境是完全一樣的,即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地域差異,從而體現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的,地域分異是有規律的。
⑶ 通過實例,認識不同地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世界地理) 怎麼認識啊
我國土地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⑷ 如何分析地域之間地理環境的差異;
掌握地域之間各自自然地理環境及其要素(水文、地貌、氣候、生物、土壤之間相互關系)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要素(人口、聚落、交通、農業、工業、商業等),相互對比得出
地域之間地理環境的差異並進行匯總。
⑸ 中國南北地域文化差異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中國的南北文化
差異很大。主要是受到了氣候地形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顯著的差異,還受到歷史的影響~!
⑹ 1500字論文,以某地域文明發展過程為例,分析地理環境與文明變遷的關系,多用歷史事實,邏輯清晰。
梁勇的世界文明史么?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⑺ 世界人口地理格局與世界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區差異有什麼聯系
人口分布復遵循的是自然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地域分異的規律,其中主要受制於社會經濟規律。自然條件方面主要是熱量、水分和地形。
1 當人口分布在克服惡劣自然條件下必須付出很高的成本(用於克服嚴寒的氣候和乾旱,用於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
2 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悠久,或者地區具有很強的克服不利自然條件的能力,也會形成密集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舊大陸」的亞洲、歐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亞洲的人口密度最大。這是與亞洲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其自然條件相對較好有關。美洲的自然條件也是較好的,但是作為移民的地區,人口的數量不是很多,只是在加勒比地區形成了密集的分布。
⑻ 環境與發展.一般來說,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世界各地自然環境的顯著差異
(1)甲區域是歐洲西部,乙區域是東南亞;
(2)甲區域南部和乙區域南部都是地震多版發地區.地震多發原權因是甲區域南部位於亞歐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多地震.乙區域南部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多地震;
(3)①地處低緯度或熱帶,熱帶季風、熱帶雨林氣候或濕熱的氣候,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適合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生長,當地居民愛吃米飯;②每年都有許多來自甲區域北部的遊客去乙區域進行避寒旅遊.丙國即挪威遊客最喜歡冬季去乙區域旅遊,其理由是丙國冬季日照時間短,寒冷潮濕,此時,乙區域日照充足,氣候溫暖,舒適宜人,風光迤邐,吸引丙國遊客冬季到此旅遊.
故答案為:
(1)歐洲西部;東南亞;
(2)甲區域南部位於亞歐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多地震.乙區域南部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多地震;
(3)
冬季;丙國冬季日照時間短,寒冷潮濕,此時,乙區域日照充足,氣候溫暖,舒適宜人,風光迤邐,吸引丙國遊客冬季到此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