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①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來類文明的演進具有源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以上只是地理因素對我們文明演進影響的一部分,實際很廣
②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其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P15、24頁)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P25)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③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地理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也不同。就比如北方人愛吃麵食,而南方人愛吃米食此類等等。我國的氣候從南到北,既有熱帶,又有寒溫帶,氣溫差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期,對農民的墾植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為界,中國約略分為溫潤的東南和干寒的西北兩大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使前者被人們開辟為農耕區,養育出一種以定居農業為基石的農耕文化;後者則成為游牧區,繁衍出以游牧為生,善騎戰的游牧文化。農耕與游牧文明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主體。一般來說 ,農耕民族依戀土地 ,重農輕商,居安思穩 ,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 ,重牧輕農 ,勇猛好鬥。在中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有過長期的對壘 ,如軍事上有長城的建築、戰爭的對立,文化觀念上如中原與周邊 ,內地與邊疆 ,蠻荒之地與禮儀之邦等的對立。但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通過遷徙、聚合、戰爭,和親、互市等等途徑 ,達到彼此交流 ,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 ,便積極推展大規模的漢化運動「禁胡服」,「通婚姻」······由於這些政策的推行 ,胡人的生活型態有了很大的轉變 ,胡,漢的血統徹底混合,彼此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弭。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民族的文化也存在差異。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一性。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大統一。各種文化共存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 地理環境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古往今來,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農耕業的分布。南北農耕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南北天氣.降水的影響。影響了中國農耕業的分布。南北農耕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南北天氣.降水的影響。北方乾旱降水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南方天氣濕潤降水量多,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農耕作物的種植主要由地理環境決定。因此飲食上北方人多吃麵食而南方則多食米食;而穿衣風格上東西南北各不同,如氣候影響北方人多穿靴子而南方則相對少有此類等等。
二,地理環境對思想觀念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是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如果以長江為界簡單地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的話 ,南北文化存在著差異。有學者曾經說「: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
④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何在
第三節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回、雨水答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會,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⑤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⑥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6)安康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⑦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因為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內石器時代,黃容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⑧ 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
日本作為島國,是地震多發列島。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擔驚受怕的生存,恐怕「萬一」的到來,自然造就島國心態:格局小而狹,但又堅忍不拔;思維直板,但又具有擴張性;由於資源匱乏,人人都有危機意識。 在擁有危機感的同時,日本人常備「防災物資」在家中。防災物資包括:手電筒式收音機、戰備服、飲用水、戰備餅干、備用醫葯品等,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築物都設有 「非常口」,國民腦子里綳著「防禦非常事發生」這根弦,時刻做好避難的准備,以防不測的出現。這叫: 「常在有時想無時, 不懼一萬怕萬一, 危機意識腦中閃, 安全防範為第一。」 地震、火災、老爺子是日本人平時最怕的象徵。地震,是日本人的夥伴,島國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搖籃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時會有滅頂之災。火災,是日本房屋的大敵。因為日本多發地震,人們不敢建築水泥建築,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傷人的木質建築,但還是經常吞噬人們的性命。老爺子,是日本守禮的象徵。過去,作為家長的父親,一言九鼎,什麼都說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國一樣,女人跟孩子頂了家庭半邊天。 去年四川發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鍾雪迅速組織救災義演,為災區捐了大筆錢。但崔天凱大使指示孫美嬌參贊讓我短時間集帳篷解災區之需。於是,我除了發動日本公司購買五百頂帳篷運往災區,還拜託荒井広幸議員在國會上呼籲日本政府拿出帳篷給中國災區。 當時在國會上,荒井議員提出支援中國帳篷時,擔當總務的大臣回答:「帳篷都是從中國加工進口,目前沒有現貨。」荒井先生當場駁斥說:「我做過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帳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內閣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議?全國各市縣村走為地震備用物資有上萬頂帳篷,抽出一半給四川災區,然後我們再從中國進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聽大為高興,帶領內閣同意荒井的建議,並還通過了荒井追加五億日幣給中國災區的提案。 由此看來,日本最常被牽掛的就是救災物資,他們時刻擔心「萬一」災難的發生。所以說,日本人生存沒有安全感,總在提防自然災害的到來。 中國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剛來日本也帶過家人跑出過多次,但再看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感到非常奇怪。後來鄰居告訴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難,不如呆在家裡更安全。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專家講,日本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精神比物質更重要,在宣揚非物質資源方面可以說是始終一貫的。 當年二戰時,日本人的無線電廣播曾叫嚷:「物質資源是有限度的。」「毫無疑問,物質性的事物不能維持一千年。」日本的軍人問答手冊使用的口號是:「(敵人的)數量要以(我們的)訓練來抵擋,(敵人的)鋼鐵要用(我們的)肉彈來碰撞。」那些駕駛著小型飛機偷襲珍珠港的飛行員,是被他們一再用來說明精神優於物質的舉不勝舉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認為精神比物質更重要的同時,作為島國民眾,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有難以想像的事發危機意識,這成為日本人自卑和謙卑意識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熱播了一部名為《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電影,這是對日本經典大片《日本沉沒》的再度發揮。上世紀80年代,小說《日本沉沒》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相繼問世,共分別拿下了日本文學創作「星雲獎」的長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一時間成為國內媒體和大眾議論的佳話。 《日本沉沒》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態中最常見、也最脆弱的一面——「島國將要沉沒」。片中數位地質學家通過地殼學論證得出一致結論:由於地殼運動日本島國將面臨一年內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機。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則成這一結論反轉,變為除日本以外所有國家都相繼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這一塊地球上最後的陸地,全球難民集中在這個孤島上,日本人優越感急升。 在該片的描寫中,日本首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高領袖,終日趾高氣揚地對他國首腦呼三喝四,而外國代表和其他國民則紛紛齊唱「日本努力」;美元、歐元瘋狂貶值;歐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語失寵;黃頭發、藍眼睛也開始低下了高昂的頭……這部影片顯然將某些日本人的帝國心態推向了極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將會在地球上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終沒能擺脫骨子裡的自卑、謙卑意識,最終沒能擺脫對「島國沉沒」的擔憂。因此,在影片的結尾,沒有最終的倖存者,就連自稱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時間。之後,全世界都沉沒了。 由此可見,日本人從古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危機意識所帶來的「島國謙卑情結」。 因為但戰爭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光憑精神力量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物質作為強大後盾。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多少也與膚淺地接受戰爭教訓有關。但作為一個島國,經濟越發展,資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這幾十年來,日本不斷地填海造地,東京又有好幾塊新城區是從大海上建造起來的。 據一位學者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了不少精煤,用於填海和儲存,現在價格已翻了幾番,這些為爭奪資源的舉措,但也是危機意識的表現,不能不讓我們吃驚。 與此同時,這種對資源的危機意識使日本人特別講究節能和環保。我曾考察過日本的印刷行業。那裡的工廠,為省電,晚上用冰降溫,而且許多工廠都與電廠簽約,規定每月用電量,違約罰款驚人,沒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著你精密計算,系統控制,正好用完。對廢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廠61種廢物,已有57種被利用,指標從建廠時的37.7%,到現在的93.4%,剩下的四種是煙蒂、油墨殘物、專用色條、生活廢物。他們還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職工都要養成習慣,把廢物分類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驟一一處理。 日本人在這方面確實訓練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規矩。看來危機意識已滲透到他們的血液里,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去宣傳環保概念、循環經濟的好處。這應該看做危機感給日本人帶來的正面效應,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⑨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