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鹽津黃草地理位置

鹽津黃草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4 06:03:36

A. 鹽津西站是在黃葛槽嗎

對呀,就是在那裡呀。你沒有發現嗎

B. 鹽津哪些地方好耍

1、有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懸棺;歷史悠久的秦開五尺道;造型別致的東漢岩墓群;玲瓏精緻的清代觀音閣;歷經戰火洗禮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烏蒙山脈的宋代阿杓墓;史料價值極高的明代摩崖、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鎮;南絲綢之路上的古高橋;保護完好的明、清、民國的石牌坊;曾歷經硝煙戰火的李蘭義軍戰場遺址;中原入滇的第一個天主教堂串絲經堂。
2、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傳承至今的漢族鋤禾民歌打鼓草;古樸典雅的僰人舞蹈;新穎、粗獷的宗教文化儺戲;苗族傳統的口弦;氣吞山河的關河號子;諸葛亮揮師入滇;石達開強渡朱提江;袁滋絕壁留勝跡;朱德夜過石門關;李蘭義軍出雄關等民間傳說。
自然資源
雄奇壯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石門關;神奇獨特的三股水;景色壯觀的萬古老黎山;別致一格、千姿百態的天然蓮花洞和長勝溶洞;秀麗清澈的白水江;筆立千仞的新華白岩壁;碧波盪漾的峽谷朱提江;氣勢雄偉、具有傳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橋;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測的正溝喊泉;昆水線上具有「小重慶」特色的鹽津縣城;靈氣鬼詭的椅子活石頭;動、植物繁多的朝天馬、羅漢壩、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關
鹽津縣豆沙鎮石門關風景區,距縣城22公里,位於雲南省滇東北雲川交界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的起伏地帶,烏蒙山脈關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里,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
自那時起,這塊閉塞落後的荒涼之地,就進入了喧囂沸騰的開發時期。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開發進程。有史記載:豆沙鎮諸葛亮南征後始見繁榮;隋史萬歲南征後閉石門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為南通州石門縣治;南詔時就置石門鎮;公元794年袁滋赴雲南冊封異牟尋為南詔時開路置驛;清雍正九年為昭通鎮標左營豆沙訊,派把總,駐兵;清乾隆時為轉運京銅岸站之一;清宣統三年為大關廳豆沙鄉。
豆沙關景區已創下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現正在爭創豆沙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國防教育基地兩大名牌。
豆沙古鎮遺存文物眾多。在豆沙古鎮10平方公里以內遺存的歷史,史料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距離最長、保留最完好的秦開五尺道,維修復原,屹於關隘的隋代古城堡,聞名遐邇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觀音閣,玲瓏精緻的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馬蹄石上的十餘個極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間鐵鍾、大鼓等。列其主要歷史文物資源如下:
僰人懸棺
位於豆沙鎮石門關口,關河南岸懸崖絕壁半腰間,距關河水面約60餘米高處的一天然斜洞內,洞內現存有懸棺九具11件,造型別致,工藝精湛。
據史料: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僰人分為:南廣河流域支系;橫江流域支系;南盤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屬橫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個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後為農耕民族,農業畜牧業都較發達,尤精於種植果木。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於世。在明朝萬曆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僰人發動滅族大戰後,僰人就改名換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絕壁上的懸棺。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傾洗,千秋歲月的磨礪,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於豆沙石門關口,現存長約350米,寬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跡最多(243個)的古驛道。
五尺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秦國占據巴蜀後,秦蜀守李冰採用了積薪燒岩之法,修築了從僰道縣(今宜賓)經石門關,到千傾池(昭通)的第一條內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後,常頞在僰道的基礎上,將路又修到了建寧(曲靖),道寬五尺,故稱「五尺道」。從此,五尺道成為內地入滇的一條大通道。石門關也一成了內地通往雲南的重要門戶。漢武帝時,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鑿山開闊、以通南中,迄於建寧……」,史稱「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於豆沙古鎮南約500米處的五尺道間,始建於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古城堡在50年代毀後,一九八二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軍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先生所書。
在干戈擾攘征戰頻繁的歲月里,這古城堡巍然屹立於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它獨特的關隘作用。今天,雖然已為歷史的陳跡,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它那雄偉庄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奮力拚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在關河北岸,豆沙石門關口巨石懸岩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面積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書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為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按摩崖史實紀載,學者稱為「民族友好的標志」,並校正了《雲南志?程途篇》中的訛誤,其書刊遺跡,是西南邊疆文獻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它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
1963年撥款修建保護摩崖的風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雨亭重修,改作鋼混結構、磁鑲寶頂脊,翹角飛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摩崖亭進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貞元十年 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 判官劉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石紀之袁滋題」。
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
在豆沙石門關口。有開鑿於秦代,經歷代續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堅硬坎域的石階磨得烏里發亮,馬蹄印跡突里,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風雨,綿延至今。石門關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盪漾,清乾隆年間多次疏浚,規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東川的京銅,昭通的朱提銀都從石門關下起航運往北京,年轉運京銅一項就達395噸,商賈雲集,盛極一時,碼頭遺跡,依稀可見。
解放後,50年代末修築的昭(通)——筠(連)公路、70年代中期修築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經石門關下,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動工,1997年復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內昆鐵路,火車汽笛響徹峽谷,經石門關下飛奔而去。
至此,跨越時空千載,在此聚集成一線,四條動脈各自互動,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門關古今四道(秦五尺道、關河水道、昆水公路、內昆鐵路),並行的交通風景線奇觀。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其左、右、後三面均依岩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於懸岩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鍾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鍾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岩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歷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清代三官樓石塔
三官樓石塔矗立於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崔嵬的老君山,前臨碧波盪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層均有疊澀的塔檐,出檐較長,轉角處略微翹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樸優美。角柱上雕有各種花草圖案,第二、三層浮雕人物、動物、花草,第四層空雕幾何圖文,造型獨特。
三官樓石塔上雕刻的各種花卉、草蟲、動物、人物及幾何等圖案,栩栩如生,各盡其妙。三官樓石塔建於清代,是清代鹽津石塔建築的實例,也是鹽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
五尺道上的馬蹄印跡
開鑿於秦代的豆沙關五尺道,經歷代修築置驛,形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進入雲南的要沖。歷經2400多年的滄桑巨變,古道至今猶存。
一段約350米長的不甚規整的石頭路上留下了243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跡,其中約10厘米深的39個,這些馬蹄印跡很有規律,曾有人牽馬從五尺道上走過,馬的前後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殘留的馬蹄印跡上。而距石門關約5公里的老木城馬蹄石上有8個最深最大的馬蹄印跡,更為凹顯,堪稱馬蹄印跡之最。 [編輯本段]優勢資源水能資源
全縣河流眾多,其中常年不斷流的有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溫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積在於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流量穩定。全縣水資源總量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前景。
礦產資源
鹽津主要有煤、鐵、鉛、鋅、硫磺、銅、鹽、銀、硅等十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高灰特低硫優質無煙煤探明儲量達6.5億噸,年產量達100萬噸;銅礦已探明49個點,D級儲量585萬噸,E級儲量7972噸,礦層厚度為0.23—1.98米,礦石品位2.73—40%,含量為1.92—3.2%;鉛鋅礦點8個,D級儲量502萬噸,鐵鋅含量6.24%,鋅含量12.5%;重晶石礦D級儲量4288萬噸;硅石礦D級儲量2866萬噸;綠石岩礦D級儲量56360噸;陶瓷原料礦D級儲量95570噸。還有儲量達20億噸的優質石灰石資源,另外,還有方解石、澎潤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穀、小麥、豆類、洋芋、紅薯等。年播種面積50萬畝左右,產量1.8億斤以上,是雲南省糧食基地縣之一。
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籽、蠶桑、茶葉、花生、麻類、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產量達350萬公斤,是雲南省油菜基地縣之一。鹽津茶葉素來以湯色好、味色正而聞名遐邇,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為全國10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載入《中國名特優新產品精選》一書。目前,全縣有茶園7.1萬畝,大小精、粗製茶廠60多個,茶葉產量1600噸;蠶桑是我縣的一項優勢產業,桑園面積已達2萬多畝,年產干繭20噸,是雲南省蠶桑基地縣之一。
全縣林業面積120多萬畝,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萬畝。現有用材林、經濟林14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41.1%,森林蓄積量56.2萬m3。用材林以杉木為主,主要樹種有松、櫟、楸、楊、樺、榿木、榕樹、泡桐等。較為珍貴的樹種有植物王國中「活化石」美稱的杪欏樹和紅豆杉,還有銀杏、香樟、珍楠、鵝掌杉等。經濟林果有油桐、梘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殼、柿子等。
五倍子是鹽津的優勢資源,全縣有倍林15萬多畝,年產干倍400噸,是生產單寧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產品主要原材料。
鹽津竹類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頭黃竹、羅漢竹、黃皮竹等。較成片的竹資源有7萬畝,每年可產鮮筍10000噸,干筍220噸,遠銷台灣、香港。各種竹產品年產量達20000噸。
鹽津縣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山清水秀,青飼料豐富,飼養畜牧以生豬為主,其次是黃牛、水牛和羊,全縣肥豬年出欄19萬頭,生豬存欄28萬頭,育肥率達60%以上,家禽主要是雞,其次是鴨、鵝、肉鴿等。全縣養雞普遍,雞的品種較多。
鹽津烏骨雞系地方優良雞種,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和營養滋補作用,經科研測定,屬國內營養價值最高雞種。有「肉之冠、葯之首」之贊譽,已載入《雲南家畜家禽品種志》,其賴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於我國著名的江西泰和烏骨雞,1987年被列入雲南省科委基礎應用課題。全縣烏骨雞年出欄可達100萬只。
人力資源
鹽津現有總人口82656戶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農業人口72686戶339102人,占總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3‰,勞動力資源數173821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力65000人。有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678人,其中大專以上93人。
從專業需要看,鹽津目前共需專科以上人才180餘人,涉及建築與設計、法學、英語教育、經濟管理、工程管理、農學、林學、計算機及其應用、農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電算化會計、初等教育、旅遊開發、資產評估等近20個專業。

C. 雲南省昭通市

雲南省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歷史上為雲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樞紐,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也是雲南通往四川和長江中下游的北大門。^^昭通地跨東經102°52′~105°19′,北緯26°55′~28°36′。東西寬241公里,南北長234公里,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 ,東面與貴州省接壤,西北與四川為鄰,南面與曲靖地區會澤縣接界。從昭通地區所在地到省會昆明市公路里程430公里,空中航行時間30分鍾。

昭通2001年撤地設市。全市轄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1區10縣173個鄉鎮。面積23021平方公里,人口467萬。

昭通是多民族散雜居住地區,全國56個民族中,昭通有31個,其中10萬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歷史較為悠久,回族人口佔全省回族的1/4 。昭通是雲南回族居住較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區。

昭通市歷史上是雲貴川支省的物資集散地,是雲南與內地各省的重要通道。自秦開「五尺道」以來,秦漢間為夜郎國地,明初稱烏蒙軍民府,清雍正九年才改為昭通府。這裏手工業、私營工商業曾一度繁榮,昭通醬、綠豆糕、羊毛皮衣等土特產曾遠近聞名,素有雲南的「小昆明」之稱。

昭通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在這兒繁衍生息,至西漢時更是創造了燦爛的朱提文化,它介於巴蜀文化與夜郎文化、 滇文化的交匯點,又受中原文化影響,因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及其區域特色,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

昭通為雲嶺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溝壑縱橫,高低差異大。南部最高點為巧家葯山,海拔4040米 ,北部最低點為水富滾坎壩,海拔267米 ,相對高差3773米,立體氣候十分突出。中部烏蒙山和五連峰山脈橫踞其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將全區的自然環境分為兩大部分,北部經常陰雨蒙蒙、霧氣沉沉,日照時數少;南部降雨量少,積溫多,致使南北兩部分的整個生物群落各具鮮明的特色。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欏樹在威信成片生長就達1200畝,具有重要的科研、旅遊價值。

昭通的旅遊資源集自然、人文景觀兩大類,多姿多彩。五尺道、棘人懸棺、漢孟孝踞碑、扎西會址、大山包高原風光及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水富銅鑼壩、省級風景名勝區黃連河瀑布群、威信觀斗山石雕群等。奇特的自然景觀與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和革命歷史文化名勝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尚待開發。

D. 雲南地理位置評價

雲南
網路名片

雲南在中國的地理位置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總人口4513萬(2008年),佔全國人口3.36%,人口排名為第13名。與雲南省相鄰的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雲南省的3個鄰國是緬甸、寮國和越南。北回歸線從該省南部橫穿而過。其中麗江古城是雲南最大、最古老的民族古城。
中文名稱:
雲南
外文名稱: yunnan
別名: 雲,滇,彩雲之南

行政區類別: 省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昆明,曲靖,玉溪

政府駐地: 昆明
面積: 39萬平方千米
人口: 4513萬(2008年)
著名景點: 石林,西雙版納、麗江、大理,玉龍雪山,滇池,洱海

<a target=_blank href=/view/97.htm>GDP</a>: 5700.10億元(2008年)
地級行政區: 16個
縣級行政區: 129個
省委書記: 白恩培

省長: 秦光榮

目錄[隱藏]
行政區劃
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
風景名勝
宗教文化
經濟發展
人口民族
交通運輸
行政區劃
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
風景名勝
宗教文化
經濟發展
人口民族
交通運輸
• 主要名人(近現代)
• 歷任領導
• 方言特色
• 土特產品
• 雲南之最
• 雲南十八怪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省會:昆明市。
雲南省下轄地級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8個 。其下管轄的市轄區12個、縣級市9個、縣7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29個。(2009年)

雲南政區圖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沾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澄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沖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瀘沽湖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個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撫仙湖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六庫鎮)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編輯本段]
自然地理
氣候特點
1、類型:雲南地處低緯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復雜,所以氣候也很復雜。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壓氣流影響形成的高原季風氣候,全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徵。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共7個氣候類型。
2、特點: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其主要表現為:

雲南年降水量
①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這一現象與雲南的緯度和海拔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這種高緯度與高海拔相結合、低緯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緯度增加與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狀況,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溫度,除金沙江河谷和紅河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遞增,平均溫度在5~24℃左右,南北氣溫相差達19℃左右,表明了「立體氣候」的特點。
②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由於地處低緯

雲南一月平均氣溫
高原,空氣乾燥而比較稀溥,各地所得太陽光熱的多少隨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而增減外,也受雲、雨的影響。夏季,最熱天平均溫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溫度在6~8℃以上。年溫差一般為10~15℃,但陰雨天氣溫較低。一天的溫度變化是早涼、午熱,尤其是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

雲南七月平均氣溫
③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於冬夏兩季受不同大氣環流的控制和影響,降水量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極不均勻的。降水量最多是6~9月份四個月,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節為旱季,降水量只佔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不僅如此,在小范圍內,由於海拔高度的變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勻。
地質地貌
雲南地形極為復雜,大體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橫斷山區,東部和南部是雲貴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是河口縣的元江河谷,海拔僅有76.4米。 整個雲南西北高、東南低,有84%多的面積是山地,高原、丘陵佔10%,僅有不到6%是壩子、湖泊之類。個別縣市的山地比重

雲南地形圖
竟然超過了98%。
雲南的地貌,以雲南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雲南全省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雲南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屬雲貴高原的西部,雲南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雲南這里主要是波狀起伏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雲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羅平多依河、宜良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古洞、彌勒白龍洞等風景旅遊區。雲南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與峽谷相間,雲南地勢雄奇險峻,其中以三江並流最為壯觀。一般來說,雲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4000米;雲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米~2200米;雲南靠邊境地區地勢逐漸和緩,平均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之所在。
在雲南省起伏縱橫的高原山地之中,斷陷盆地星羅棋布。雲南這些盆地又稱「壩子」,地勢較為平坦,有河流通過,土壤層較厚,多為經濟發達區。雲南全省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壩子共有1445個,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49個,雲南最大的壩子在陸良縣,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雲南名列前10位的壩子還有:昆明壩(763.6平方公里)、洱海壩(601平方公里)、昭魯壩(524.76平方公里)、曲沾壩(435.82平方公里)、固東壩(432.79平方公里)、嵩明壩(414.6平方公里)、平遠壩(406.88平方公里)、盈江壩(339.99平方公里)、蒙自壩(217平方公里)。

雲南衛星地圖
雲南也是一個很大的地質博物館。祿豐縣的早期侏羅紀地層中曾出土大量蜥腳類恐龍化石,留存較為完整,現已在縣城建成恐龍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另外,澄江縣的帽天山更是地質界中的「明星」,因為這里出土了數量多、種類豐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紀多細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證明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東川區也是全國聞名的「泥石流博物館」,早期這里因為大規模不科學地開采銅礦,再加上氣候、地形等原因影響,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泥石流頻發地段,泥石流現象比較典型。
水文
1、水系
雲南省地跨六大水系,具體說明如下:
⑴太平洋水系:
①長江水系:金沙江、龍川江、螳螂川(普渡河)、小江、以禮河、牛欄江、橫江、程海、瀘沽湖、滇池等,注入東海。
②珠江水系:南盤江、曲江、可渡河、黃泥河、馱娘江、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陽宗海、異龍湖等,注入南海。
③元江(紅河)水系:禮社江、綠汁江、把邊江、阿墨江、李仙江、南溪河、盤龍江等,注入北部灣。
④瀾滄江(湄公河)水系:漾濞江、威遠江、曼老江、南臘河、南覽河、流沙河、洱海等,注入南海。
⑵印度洋水系:
⑤怒江(薩爾溫江)水系:老窩河、枯柯河、南汀河、南滾河、南卡江等,注入安達曼海。
⑥伊洛瓦底江水系:獨龍江、檳榔江、大盈江、瑞麗江等,注入安達曼海。
2、湖泊
⑴滇池位於昆明市區南部,被譽為「高原明珠」,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湖泊、中國第六大淡水湖。湖泊面積311.388平方千米,流域面積292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12米,最深處為11.3米,蓄水量為15.931億立方米。蓄水量15.7億立方米,海拔1887米,湖岸線長約200千米,屬水資源缺少地區,且年際變化大,存在連續豐水、連續枯水長周期變化的特點。滇池流域包括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兩城區和官渡區、西山區、晉寧縣、呈貢縣、嵩明縣五個郊縣區的41個鄉鎮,是昆明市居民最密集、人為活動最頻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⑵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位於大理市區北部,湖泊面積252.91平方千米,流域面積256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0.8米,最大水深21.5米,湖面海拔1966米,蓄水量2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8.25億立方米,湖岸線長約200千米,大小入湖河流117條。洱海流域主要包括大理市及洱源縣的18個鄉鎮。
⑶撫仙湖是我國第二深水湖泊,是雲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位於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華寧縣三縣交界處。湖面海拔1722.5米,面積216.6平方千米,流域面積674.69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58.9米,平均水深92.5米,蓄水量189.3億立方米,其中大的河道有27條,湖水經海口河流入南盤江。撫仙湖流域包括玉溪市的澄江縣、江川縣、華寧縣三縣的7個鄉鎮。
⑷異龍湖位於石屏縣東南部,湖泊面積92平方千米,流域面積360.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5米,最大水深6.55米,蓄水量1.145億立方米。異龍湖流域主要包括石屏縣的5個鄉鎮。
⑸程海是一個內陸封閉型高原深水湖泊,沒有出流,位於永勝縣西南部,流域面積318.3平方千米,湖泊面積77.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9米,最大水深36.7米,蓄水量19.87億立方米,湖岸線長45.1千米。地處金沙江乾熱地帶,湖面蒸發量大約是流域降水量的3倍,水量長期入不敷出,導致湖泊水位持續下降,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引水補海」工程完工後,湖泊水位趨於穩定。
⑹瀘沽湖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的兩省交界處,是我國第三大深水湖泊。湖面面積50.8平方千米,其中雲南境內30.3平方千米。流域面積247.6平方千米,雲南部分107平方千米。最大水深93.5米,平均水深40.3米,蓄水量22.52億立方米,海拔2688米,是雲南九個高原湖泊中海拔最高的。瀘沽湖雲南部分屬麗江地區寧蒗縣永寧鄉落水行政村,主要居住著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等少數民族
⑺陽宗海位於呈貢縣東部、澄江縣北部,湖泊面積31.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最大水深29.7米,流域面積192平方千米,容積6.16億立方米,蓄水量6.04億立方米,海拔1770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3500萬立方米,湖岸線長約34千米。湖泊分屬昆明市的宜良縣、呈貢縣和玉溪市的澄江縣。
⑻星雲湖位於江川縣城北部,又稱江川海。是撫仙湖的上游湖泊,通過2.2公里的隔河與撫仙湖相連。湖泊面積34.71平方千米,流域面積38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91米,最大水深9.5米,蓄水量1.84億立方米,湖面海拔1774米。大小入湖河流14條,多年平均水資源量7684萬立方米,湖岸線長36.3千米,多年平均流入撫仙湖水量約2400萬立方米/年。星雲湖流域包括江川縣的10個鄉鎮。
⑼杞麓湖是雲南省九個高原湖泊中最小的一個,位於玉溪市通海縣,是一個封閉型高原湖泊,湖泊面積34.084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54.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8米,平均水深4米,蓄水量1.7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3條,洪水年湖水經湖東南面的岳家營落水洞岩溶裂隙泄洪至曲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17億立方米。 2008年流域地區人口約30萬。
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分屬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麗江市和紅河州;其中滇池、程海和瀘沽湖屬長江水系,撫仙湖、杞麓湖、異龍湖、星雲湖和陽宗海屬珠江水系,洱海屬瀾滄江水系。
九大高原湖泊從整體上看具有四大功能:
①支持大都市發展;
②支持農業,特別是現代農業的發展;
③支持旅遊業的發展;
④支持特色產品的開發。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的四大功能及其湖區經濟在雲南省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涉及昆明、大理、玉溪、麗江、紅河五個地(州、市)的17個縣(市、區)。
自然資源
雲南省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全國162[1]種自然礦產中雲南就有148種,其中銅礦、錫礦等有色金屬礦產產量居全國前列。
1、水資源:本省人均水資源超過100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由於地形緣故,河流落差都很大,蘊藏有巨大的水能資源。雲南省參與的「西電東送」工程大部分的電能都來自環保的水能發電。雲南省降雨充沛,河流眾多,年徑流量達到200立方千米,三倍於黃河。不過,雲南水資源雖然量很大,但在時間上分布嚴重不均,5-10月的雨季水資源充足,旱季則顯得比較匱乏,尤其是雨季開始前的2-4月是雲南水最少的時候,春旱或者初夏乾旱是雲南最頻發的自然災害之一。
2、動植物王國:雲南幾乎集中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植物品種。在全國約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已經發現了274科,2076屬,1.7萬種。主要特色物種:滇金絲猴、綠孔雀、小熊貓、蟒、亞洲象、抗浪魚、望天樹、跳舞草、麗江雲杉、橡膠樹、油棕、三七、馬尾松、雲南松等。
雲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形成了寒溫熱帶動物交匯的奇特現象。有脊椎動物1737種,脊椎動物中,獸類有300種,鳥類有793種,爬行類143種,兩棲類102種,淡水魚類366種,昆蟲1萬多種。魚類中有5科40屬250種為雲南特有。鳥獸類中有46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54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3、礦產資源:雲南被稱為「有色金屬王國」。雲南已發現各類礦產150多種,探明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25種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三名,54種礦產儲量居前十位,居全國首位的礦種有鋅、石墨、錫、鎘、銦、鉈和青石棉。雲南礦產資源共有9大類:黑色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化工非金屬礦產、稀有及稀土礦產、特種非金屬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建材非金屬礦產及彩石礦產等。雲南礦產具有種類多、品種全、分布相對集中、富礦優質礦儲量所佔比重較大、共生伴生組份多等特點。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今曲靖),並開五尺道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曲靖),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
三國時期,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姓孟獲。
320年代,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曲靖)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南詔國和大理國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回族和蒙古族。
1381年,明朝洪武皇帝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漢族移民開始大批進入雲南。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
清朝初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
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
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政權。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
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昆河鐵路)通車。
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等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
1942年有10餘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
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60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了聯系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1997年南昆鐵路通車。
[編輯本段]
風景名勝
重點景區
石林
瀘沽湖
麗江古城
蒼山洱海
三江並流
香格里拉
玉龍雪山
西雙版納
騰沖地熱火山
世界遺產(3個)
麗江古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
三江並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2003年)

雲南麗江玉龍山
石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2008年)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2個)
路南石林、滇池、九鄉、大理、玉龍雪山、三江並流、丘北普者黑、騰沖地熱火山、瑞麗江-大盈江、建水、西雙版納、瀘西阿廬古洞。
雲南旅遊注意事項
1、雲南每天早晚溫差大(12~15℃),請注意著裝,預防感冒;氣候較為乾燥,外出時請多注意喝水補水;
2、雲南地處雲貴高原,室外紫外線照射較強,注意防曬,帶好防曬用品;
3、麗江、香格里拉、德欽等地海拔較高,注意休息,以防出現高山反應;
4、麗江玉龍雪山下纜車站旁,備有防寒服裝及氧氣包出租,客人可根據自身的需要租用;在纜車站排隊時,則請注意跟緊前面的人員,杜絕被別的旅遊團遊客插隊,造成自己和全團久等,耽誤行程;
5、在麗江、香格里拉、德欽等地地區自費騎馬或騎氂牛拍照時,亦請注意安全,聽從主人安排指導,切勿做出驚嚇牲口的行為,以免給自己造成傷害; 麗江葵花寶典中描述,其中拉市海的馬最為溫順,在香格里拉騎馬則注意不要劇烈運動防止高原反應。
6、旅遊攝影時,請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險的地區拍攝或攀爬;
7、在選購旅遊紀念商品、當地土特產時,請注意貨比三家;同時注意不要隨意去動擺設的樣品,以防意外損壞;
8、8月中旬~9月雲南的大致氣溫:昆明19~28℃,大理:18~28℃,麗江:16~28℃。
9、在海拔2800米以上地區不要走太快,否則會有缺氧的感覺,不要迷信和依賴氧氣,不要過分緊張,多做深呼吸。
10、昆明、大理、麗江屬高原型西南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很大,夜晚氣溫偏低。
11、隨身攜帶品:短袖T恤、外套、防曬品、雨具等。

E. 雲南省鹽津黃葛圓通快遞槽郵編

【郵編】657599
【地址】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鹽井鎮黃葛槽

F. 雲南鹽津什麼地方好耍。

推薦以下幾處:鹽津縣是一塊古老文明、秀麗神奇的寶地。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這里交融,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塊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觀眾多,奇景紛呈,秀麗俊美,構築成引人入勝的山水畫卷。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給鹽津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資源和財富是最具開發價值的。鹽津人民用勤勞、善良、好客描寫著一個個動人傳奇的故事。 人文資源 1、有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懸棺;歷史悠久的秦開五尺道;造型別致的東漢岩墓群;玲瓏精緻的清代觀音閣;歷經戰火洗禮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烏蒙山脈的宋代阿杓墓;史料價值極高的明代摩崖、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鎮;南絲綢之路上的古高橋;保護完好的明、清、民國的石牌坊;曾歷經硝煙戰火的李蘭義軍戰場遺址;中原入滇的第一個天主教堂串絲經堂。 2、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 傳承至今的漢族鋤禾民歌打鼓草;古樸典雅的僰人舞蹈;新穎、粗獷的宗教文化儺戲;苗族傳統的口弦;氣吞山河的關河號子;諸葛亮揮師入滇;石達開強渡朱提江;袁滋絕壁留勝跡;朱德夜過石門關;李蘭義軍出雄關等民間傳說。 自然資源 雄奇壯麗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石門關;神奇獨特的三股水;景色壯觀的萬古老黎山;別致一格、千姿百態的天然蓮花洞和長勝溶洞;秀麗清澈的白水江;筆立千仞的新華白岩壁;碧波盪漾的峽谷朱提江;氣勢雄偉、具有傳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橋;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測的正溝喊泉;昆水線上具有「小重慶」特色的鹽津縣城;靈氣鬼詭的椅子活石頭;動、植物繁多的朝天馬、羅漢壩、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級風景名勝區豆沙關 鹽津縣豆沙鎮石門關風景區,距縣城22公里,位於雲南省滇東北雲川交界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的起伏地帶,烏蒙山脈關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這里,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 自那時起,這塊閉塞落後的荒涼之地,就進入了喧囂沸騰的開發時期。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開發進程。有史記載:豆沙鎮諸葛亮南征後始見繁榮;隋史萬歲南征後閉石門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為南通州石門縣治;南詔時就置石門鎮;公元794年袁滋赴雲南冊封異牟尋為南詔時開路置驛;清雍正九年為昭通鎮標左營豆沙訊,派把總,駐兵;清乾隆時為轉運京銅岸站之一;清宣統三年為大關廳豆沙鄉。 豆沙關景區已創下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現正在爭創豆沙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國防教育基地兩大名牌。 豆沙古鎮遺存文物眾多。在豆沙古鎮10平方公里以內遺存的歷史,史料價值高,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懸棺,距離最長、保留最完好的秦開五尺道,維修復原,屹於關隘的隋代古城堡,聞名遐邇的唐代袁滋題記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觀音閣,玲瓏精緻的清代三觀樓塔,老木城西側馬蹄石上的十餘個極深且大的馬蹄跡,石門關五尺道上大小243個馬蹄跡,石門關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間鐵鍾、大鼓等。列其主要歷史文物資源如下: 僰人懸棺 位於豆沙鎮石門關口,關河南岸懸崖絕壁半腰間,距關河水面約60餘米高處的一天然斜洞內,洞內現存有懸棺九具11件,造型別致,工藝精湛。 據史料: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驍勇善戰,善騎射,周武王伐紂時,立下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僰人分為:南廣河流域支系;橫江流域支系;南盤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屬橫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個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後為農耕民族,農業畜牧業都較發達,尤精於種植果木。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於世。在明朝萬曆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僰人發動滅族大戰後,僰人就改名換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絕壁上的懸棺。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傾洗,千秋歲月的磨礪,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於豆沙石門關口,現存長約350米,寬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跡最多(243個)的古驛道。 五尺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秦國占據巴蜀後,秦蜀守李冰採用了積薪燒岩之法,修築了從僰道縣(今宜賓)經石門關,到千傾池(昭通)的第一條內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後,常頞在僰道的基礎上,將路又修到了建寧(曲靖),道寬五尺,故稱「五尺道」。從此,五尺道成為內地入滇的一條大通道。石門關也一成了內地通往雲南的重要門戶。漢武帝時,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鑿山開闊、以通南中,迄於建寧……」,史稱「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於豆沙古鎮南約500米處的五尺道間,始建於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古城堡在50年代毀後,一九八二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軍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先生所書。 在干戈擾攘征戰頻繁的歲月里,這古城堡巍然屹立於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它獨特的關隘作用。今天,雖然已為歷史的陳跡,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它那雄偉庄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奮力拚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在關河北岸,豆沙石門關口巨石懸岩上,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摩崖題紀。摩崖面積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書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為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按摩崖史實紀載,學者稱為「民族友好的標志」,並校正了《雲南志?程途篇》中的訛誤,其書刊遺跡,是西南邊疆文獻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它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在籍之誤,增袁書之跡」的重大歷史作用。 1963年撥款修建保護摩崖的風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雨亭重修,改作鋼混結構、磁鑲寶頂脊,翹角飛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對摩崖亭進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貞元十年 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 判官劉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石紀之袁滋題」。 古今四道交通風景線 在豆沙石門關口。有開鑿於秦代,經歷代續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堅硬坎域的石階磨得烏里發亮,馬蹄印跡突里,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風雨,綿延至今。石門關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盪漾,清乾隆年間多次疏浚,規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東川的京銅,昭通的朱提銀都從石門關下起航運往北京,年轉運京銅一項就達395噸,商賈雲集,盛極一時,碼頭遺跡,依稀可見。 解放後,50年代末修築的昭(通)——筠(連)公路、70年代中期修築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經石門關下,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動工,1997年復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內昆鐵路,火車汽笛響徹峽谷,經石門關下飛奔而去。 至此,跨越時空千載,在此聚集成一線,四條動脈各自互動,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門關古今四道(秦五尺道、關河水道、昆水公路、內昆鐵路),並行的交通風景線奇觀。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其左、右、後三面均依岩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於懸岩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鍾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鍾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岩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歷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清代三官樓石塔 三官樓石塔矗立於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崔嵬的老君山,前臨碧波盪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層均有疊澀的塔檐,出檐較長,轉角處略微翹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樸優美。角柱上雕有各種花草圖案,第二、三層浮雕人物、動物、花草,第四層空雕幾何圖文,造型獨特。 三官樓石塔上雕刻的各種花卉、草蟲、動物、人物及幾何等圖案,栩栩如生,各盡其妙。三官樓石塔建於清代,是清代鹽津石塔建築的實例,也是鹽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 五尺道上的馬蹄印跡 開鑿於秦代的豆沙關五尺道,經歷代修築置驛,形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進入雲南的要沖。歷經2400多年的滄桑巨變,古道至今猶存。 一段約350米長的不甚規整的石頭路上留下了243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跡,其中約10厘米深的39個,這些馬蹄印跡很有規律,曾有人牽馬從五尺道上走過,馬的前後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殘留的馬蹄印跡上。而距石門關約5公里的老木城馬蹄石上有8個最深最大的馬蹄印跡,更為凹顯,堪稱馬蹄印跡之最。 [編輯本段]優勢資源 水能資源 全縣河流眾多,其中常年不斷流的有78條,主要河流有關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溫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積在於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流量穩定。全縣水資源總量17.83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前景。 礦產資源 鹽津主要有煤、鐵、鉛、鋅、硫磺、銅、鹽、銀、硅等十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高灰特低硫優質無煙煤探明儲量達6.5億噸,年產量達100萬噸;銅礦已探明49個點,D級儲量585萬噸,E級儲量7972噸,礦層厚度為0.23—1.98米,礦石品位2.73—40%,含量為1.92—3.2%;鉛鋅礦點8個,D級儲量502萬噸,鐵鋅含量6.24%,鋅含量12.5%;重晶石礦D級儲量4288萬噸;硅石礦D級儲量2866萬噸;綠石岩礦D級儲量56360噸;陶瓷原料礦D級儲量95570噸。還有儲量達20億噸的優質石灰石資源,另外,還有方解石、澎潤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穀、小麥、豆類、洋芋、紅薯等。年播種面積50萬畝左右,產量1.8億斤以上,是雲南省糧食基地縣之一。 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籽、蠶桑、茶葉、花生、麻類、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產量達350萬公斤,是雲南省油菜基地縣之一。鹽津茶葉素來以湯色好、味色正而聞名遐邇,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為全國10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載入《中國名特優新產品精選》一書。目前,全縣有茶園7.1萬畝,大小精、粗製茶廠60多個,茶葉產量1600噸;蠶桑是我縣的一項優勢產業,桑園面積已達2萬多畝,年產干繭20噸,是雲南省蠶桑基地縣之一。 全縣林業面積120多萬畝,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萬畝。現有用材林、經濟林140多萬畝,植被覆蓋率41.1%,森林蓄積量56.2萬m3。用材林以杉木為主,主要樹種有松、櫟、楸、楊、樺、榿木、榕樹、泡桐等。較為珍貴的樹種有植物王國中「活化石」美稱的杪欏樹和紅豆杉,還有銀杏、香樟、珍楠、鵝掌杉等。經濟林果有油桐、梘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殼、柿子等。 五倍子是鹽津的優勢資源,全縣有倍林15萬多畝,年產干倍400噸,是生產單寧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產品主要原材料。 鹽津竹類資源品種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頭黃竹、羅漢竹、黃皮竹等。較成片的竹資源有7萬畝,每年可產鮮筍10000噸,干筍220噸,遠銷台灣、香港。各種竹產品年產量達20000噸。 鹽津縣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山清水秀,青飼料豐富,飼養畜牧以生豬為主,其次是黃牛、水牛和羊,全縣肥豬年出欄19萬頭,生豬存欄28萬頭,育肥率達60%以上,家禽主要是雞,其次是鴨、鵝、肉鴿等。全縣養雞普遍,雞的品種較多。 鹽津烏骨雞系地方優良雞種,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和營養滋補作用,經科研測定,屬國內營養價值最高雞種。有「肉之冠、葯之首」之贊譽,已載入《雲南家畜家禽品種志》,其賴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於我國著名的江西泰和烏骨雞,1987年被列入雲南省科委基礎應用課題。全縣烏骨雞年出欄可達100萬只。 人力資源 鹽津現有總人口82656戶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農業人口72686戶339102人,占總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33‰,勞動力資源數173821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力65000人。有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678人,其中大專以上93人。 從專業需要看,鹽津目前共需專科以上人才180餘人,涉及建築與設計、法學、英語教育、經濟管理、工程管理、農學、林學、計算機及其應用、農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電算化會計、初等教育、旅遊開發、資產評估等近20個專業。 [編輯本段]鹽津 豆沙古韻 素有「滇川門戶」之稱的豆沙古鎮,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獨特。境內有先秦古道五尺道、中原巴蜀「入滇第一關」石門關、唐袁滋題記摩崖、古城堡、僰人懸棺等歷史、文化古跡和觀音閣、三官樓、僰人迴音、天外飛泉、老君祝福和古道、水路、鐵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五道並行」等自然、人文景觀,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特色旅遊城鎮、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五項桂冠。是秦五尺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G. 雲南昭通鹽津縣怎麼樣

曾幾何時,一則最窄縣城鹽津的短視頻在網路上傳播,縣城狹長,兩岸絕壁,再配以BGM,看著確實不一般。其實鹽津縣還有很多反常規的地方。

鹽津縣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該縣和四川省交界,語言上和四川沒有太大差異,是一個川味濃厚的雲南區縣。

(縣城不在城關鎮的集鎮上)
鹽津不止一個縣城,或者說鹽津縣城有好幾個片區。鹽津縣駐地在鹽井鎮,但是縣府駐地並沒有在鹽井集鎮上。鹽井集鎮是鹽津縣的老縣城,位於關河兩岸狹窄的斜坡峭壁地帶,由於峽谷地形的限制,這個縣城規模很小,所以才有狹長的景象,建成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

(鹽井鎮,鹽津的老縣城)
老縣城還具有自然災害的風險,如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等。而地形的限制,縣城無法進行擴展,城市檔次提升不了,還是一個鎮的樣子,所以就得尋求新縣城了。
2016年前後,鹽津縣府進行了搬遷,搬到了黃葛槽新區。黃葛槽同樣位於關河邊,但地勢相對開闊一點。不過黃葛槽新區的規模並不大,建成區面積僅約0.5平方公里,還不及老縣城。

(黃葛槽新區)

你以為鹽津縣城就鹽井老城和黃葛槽兩個片區嗎?其實還有一個水田壩片區,該片區不在河邊,城建規模是三個片區中最大的,這里高樓林立,高樓數量也是三個片區中最多的。

(高樓較多的水田新區)
鹽津縣還有一個怪,那就是它的火車站。內昆鐵路穿過鹽津縣,在境內設置有多個火車站。其中有一個鹽津火車站,本以為這個火車站會在老縣城,然而它卻在鹽津柿子鎮黃毛壩,而位於鹽津老縣城的火車站,名叫鹽津北站。

鹽津縣有高速公路,然而都沒有穿過三個縣城片區,這讓縣城的交通處境有點小小的尷尬。
你還知道鹽津縣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