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長江黃河地理環境

長江黃河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4 05:38:41

❶ 黃河長江的地理知識.急!!!!!!!!!!!

1、三門峽水壩
2、塞上江南
3、長江
4、都江堰
5、黃土高原
下游的華北平原
6、長江中下游
太湖
亂砍亂伐
降雨集中

❷ 長江和黃河的地理知識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00餘公里,比黃河長8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孫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全長6211.31公里。不過人們習慣性的稱為6300公里。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豐富資源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
地形特點
長江流域的地形:多級階梯地形。
氣候特點
1、 氣溫
【年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氣溫是在太陽輻射能量。東亞大氣環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區不同的地形條件影響下形成的。長江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趨勢,中下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江南高於江北,江源地區是全流域氣溫最低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差別,在以上總分布趨勢下,形成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閉式的高低溫中心區。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湘、贛南部至南嶺以北地區達18℃以上,為全流域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漢江中下游在16℃附近;漢江上游地區為14℃左右;四川盆地為閉合高溫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在16~18℃之間;重慶至萬縣地區達18℃以上;雲貴高原地區西部高溫中心達20℃左右,東部低溫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別極大;金沙江地區高溫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氣溫達12℃,低溫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間,平均氣溫僅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年平均氣溫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變化的中間月份。
【1月】中下游地區大部分為 4~6℃,湘、贛南部為 6~7℃,江北地區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達15℃左右,東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0℃左右,東部地區為-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北部氣溫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區在16~18℃:之間,江北及長江三角洲為14~15℃,南嶺北部達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高達25℃左右,而其東部低溫中心為12℃。金沙江西部地區在10℃以上,東部則在4℃以下。江源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北部達-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間。雲貴高原西部氣溫中心在24~26℃之間,而東部地區在20℃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8℃,東部為12℃左右。江源地區平均氣溫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江北和長江三角洲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雲貴高原西部暖區為16~18℃,中心地區高達21℃,東部冷區在12℃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2℃,東部在6℃以下。江源地區北部達-4℃以下,南部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年平均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0~24℃之間,比其年平均氣溫高4~5℃。四川盆地為20℃左右,僅比其年平均氣溫高2~3℃,是全流域氣溫年際變化最小的地區。雲貴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區的年平均最高氣溫變化較大,一般比年平均氣溫高6~8℃。年平均最低氣溫: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2~14℃,四川盆地與中下游地區相當,雲貴高原的冷暖中心區分別為8℃和12~16℃,金沙江地區東西部的冷暖區分別為-2℃和8℃左右,江源地區在-10℃上下。
【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極端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現在江西修水站,達44.9℃。長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區、江漢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區在40~42℃之間。雲貴高原和金沙江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仍然存在東西並列的高低值中心區,其差值達10℃以上。江源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在22~24℃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間,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0~-16℃之間。川西和金沙江地區極端最低氣溫的地區分布梯度最大,等溫線密集。江源地區普遍在-30℃以下。
2、降水
長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於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季風氣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
江源地區年降水量小於400mm,屬於乾旱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在800~1600mm,屬濕潤帶。年降水量大於1600m的特別濕潤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和東部邊緣、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濕潤帶,主要位於川西高原、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及漢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達2000mm以上的多雨區都分布在山區,范圍較小,其中四川榮經的金山站年降水量達2590mm,為全流域之冠。
區名組成:金沙江 岷沱江 嘉陵江 烏江 上游幹流區間 長江上游 洞庭湖 漢江 鄱陽湖 中游幹流區間 長江中游 太湖 下游幹流區間 長江下游 全流域
降水(%) 18.0 9.3 7.9 5.2 6.1 46.5 19.2 7.0 13.4 6.3 45.9 2.1 5.5 7.6 100.0
面積(%) 26.0 9.1 8.8 4.8 6.7 55.4 14.5 8.6 9.0 5.3 37.4 2.1 5.1 7.2 100.0
【年雷暴日數】雷暴的單位是天,不管是打一聲雷或打一天雷,都記一個雷暴日。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的分布特點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區在流域西部、金沙江麗江至元謀區間及雅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為70~90天,其中,四川的鹽源站達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區,贛江上游、南嶺山地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最少的地區是秦嶺南部陝西漢中地區及南陽盆地,雷暴日數不足30天。
雲南、貴州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全年各月均可出現雷暴,其他地區有8~10個月可出現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發生在七八兩個月,七八月雷暴日數可佔全年的50%~60%。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❸ 長江黃河的資料

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青藏高原。高原雪域的冰雪融化之後,匯成兩條大河的源頭。這兩條河從第一階梯二人下進入第二階梯,而後南北向北而行,經過第三階梯的平原地區,東流入海。兩大河流哺育這兩岸的人民,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長江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東主要流經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終在上海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為亞洲第一長河。位於長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原地區和四川盆地。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遠在第三紀末期時,海拔僅一二千米,氣候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後來,由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猛烈碰撞,導致這一地帶隆起升高,形成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屬典型的高寒區,氣候條件惡劣,人類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時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難以成為中國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

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則非常優越。自古以來就十分適合我們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處四川的東部,周圍高山環繞,盆地內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和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長江幹流橫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與從南向北流入長江的烏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縱貫四川全境,構成一個水網密布、幅員寬闊的流域之地。同時,長江幹流及其支流沿岸發育了眾多地勢低緩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帶,這里土質、水肥條件良好,有著理想的農業起源的地理環境,是原始農業生產的有利地區。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當作長江正流,發源於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綿運河等河流自上游挾帶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沖積的扇形地連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總面積達1.2餘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2.6%。這里土層深厚,富含鐵、鉀、磷等養料物質,土質疏鬆柔軟,易於農業耕作,特別是水稻糧食作物的栽種。東部丘陵地帶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廣,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如水稻、小麥等。受地形影響,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聳入雲的秦嶺、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氣流不易長驅直入,氣候溫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豐沛,形成這里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這種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宜於農業耕種,具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同時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是我們先民棲息生存,農業定居的理想場所。這些都為長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客觀的物質基礎。

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

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5。

黃河不能說是在哪個省,因為它5464 km ,所以不可能只在一個省裡面留。
它流經青海、四川、 甘肅、 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這幾個省

❹ 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樣的

自然環境: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

❺ 長江和黃河相同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長江和黃河相同的地理特徵是都流經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都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❻ 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

長江全長習慣性地稱為6397公里。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流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均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長江是中國和亞洲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終於上海匯入東海。一路上氣勢磅礴,大小湖泊與干支流眾多,可謂「遠似銀藤掛果瓜,近如烈馬嘯天發。雄渾壯闊七千里,通絡潤滋億萬家。(左河水)」長江的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數百條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總計19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流域北以巴顏喀拉山、西傾山、岷山、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淮陽丘陵等與黃河和淮河流域為界,南以橫斷山脈的雲嶺、大理雞足山、滇中東兩向山嶺、烏蒙山、苗嶺、南嶺等與瀾滄江、元江(紅河)和珠江流域為界,東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黃山、天目山等與閩浙水系為界。
長江源頭地區的北部以昆侖山與柴達木盆地內陸水系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烏蘭烏拉山、祖爾肯烏拉山、尕恰迪如崗雪山群與藏北羌塘內陸水系為界。
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網密布,與淮河流域難以分界,通常以通揚運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為界;長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側丘陵與錢塘江流域為界。(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從某種意義說,淮河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面積則接近200萬平方公里。) 鄱陽湖
鄱陽湖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時),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千米,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中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四大湖,僅次於青海湖、興凱湖和鄱陽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面積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為古代大湖雲夢澤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納長江洪水,湖水由東面的城陵磯附近注入長江,為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由於泥沙淤塞、圍墾造田,洞庭湖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幾部分,並退居第二。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巢湖
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之間,屬長江下游左岸水系,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狀如鳥巢狀,故得名巢湖。其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水域面積約769.5平方公里,為安徽境內最大的湖泊,沿岸為合肥市、巢湖市、廬江縣所包圍。 氣溫
長江流域氣溫是在太陽輻射能量、東亞大氣環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區不同的地形條件影響下形成的。
長江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趨勢,中下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江南高於江北,江源地區是全流域氣溫最低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差別,在以上總分布趨勢下,形成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閉式的高低溫中心區。
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湘、贛南部至南嶺以北地區達18℃以上,為全流域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漢江中下游在16℃附近;漢江上游地區為14℃左右;四川盆地為閉合高溫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在16~18℃之間;重慶至萬縣地區達18℃以上;雲貴高原地區西部高溫中心達20℃左右,東部低溫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別極大;金沙江地區高溫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氣溫達12℃,低溫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間,平均氣溫僅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年平均氣溫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變化的中間月份。
【1月】中下游地區大部分為 4~6℃,湘、贛南部為 6~7℃,江北地區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達15℃左右,東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0℃左右,東部地區為-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北部氣溫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區在16~18℃:之間,江北及長江三角洲為14~15℃,南嶺北部達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高達25℃左右,而其東部低溫中心為12℃。金沙江西部地區在10℃以上,東部則在4℃以下。江源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北部達-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間。雲貴高原西部氣溫中心在24~26℃之間,而東部地區在20℃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8℃,東部為12℃左右。江源地區平均氣溫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江北和長江三角洲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雲貴高原西部暖區為16~18℃,中心地區高達21℃,東部冷區在12℃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2℃,東部在6℃以下。江源地區北部達-4℃以下,南部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年平均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0~24℃之間,比其年平均氣溫高4~5℃。四川盆地為20℃左右,僅比其年平均氣溫高2~3℃,是全流域氣溫年際變化最小的地區。雲貴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區的年平均最高氣溫變化較大,一般比年平均氣溫高6~8℃。年平均最低氣溫: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2~14℃,四川盆地與中下游地區相當,雲貴高原的冷暖中心區分別為8℃和12~16℃,金沙江地區東西部的冷暖區分別為-2℃和8℃左右,江源地區在-10℃上下。
【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極端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現在江西修水站,達44.9℃。長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區、江漢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區在40~42℃之間。雲貴高原和金沙江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仍然存在東西並列的高低值中心區,其差值達10℃以上。江源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在22~24℃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間,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0~-16℃之間。川西和金沙江地區極端最低氣溫的地區分布梯度最大,等溫線密集。江源地區普遍在-30℃以下。
降水
長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於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季風氣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
江源地區年降水量小於400mm,屬於乾旱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在800~1600mm,屬濕潤帶。年降水量大於1600m的特別濕潤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和東部邊緣、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濕潤帶,主要位於川西高原、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及漢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達2000mm以上的多雨區都分布在山區,范圍較小,其中四川榮經的金山站年降水量達2590mm,為全流域之冠。
年均降水
長江流域降水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冬季(12~1月)降水量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長江中下游月降水量達200餘mm。8月,主要雨區已推移至長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過200mm,長江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還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減少,大部分地區10月雨量比7月減少100mm左右。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占年總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區為50%~ 60%,出現時間鄱陽湖區為3~6月,幹流區間上段為4~7月,下段為6~9月;在中游地區,為60%左右,出現時間湘江流域為3~6月,幹流區間為 4~7月,漢江下游為 5~8月;上游地區為60%~80%,出現時間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現在七八月份,七八兩月降水量佔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為五六月份,兩月降水量佔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現在六七月,兩月降水量佔全年30%左右。在雅礱江下游、渠江、烏江東部及漢江上游,9月雨量大於8月。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性以上游較大,中下游南岸較小。
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極值比和變差系數Cv值來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極值比和Cv值大,表示年際變化大,反之則小。長江流域降水年際變化極值比為1.5~5,大多在3.5以下。年降水量變差系數圖,長江流域只有0.15、0.20和0.25三種等值線。Cv值小於0.15的地區有5處,大於0.25的地區有2處。
年降水日數,是全年日降水量≥0.1mm天數的多年平均值。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年降水日數在140天以上。俗稱「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帶年降水日數最多,分別為218天和264天。年降水日數次多的地區是貴州,年降水日數大多超過180天。年降水日數最少地區是江源地區,金沙江得榮、攀枝花地區年降水日數不足100天。
暴雨的地區分布
長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為標准,日降水量100~200mm為大暴雨,≥200mm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現暴雨的天數來反映一個地區暴雨的頻繁程度。
年暴雨日數分布的總趨勢是:在中、下游地區,年暴雨日數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在上游,年暴雨日數自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遞減;山區暴雨多於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個地區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數均在5天以上,按范圍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區,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江西甘坊,一個位於安徽黃山,黃山氣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數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區,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峨眉山,另一個位於岷江漢王場,兩地年暴雨日數均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區,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清江流域建始,另一個位於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數為8.7天;(4)大巴山暴雨區,暴雨中心分別位於四川萬源和巫溪縣內,年暴雨日數分別為5.8天和7.7天;(5)大別山暴雨區,暴雨中心為湖北英山田橋站,暴雨日數為6.6天。
上述5處多暴雨區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區,其中有兩處在長江上游北岸,是長江三峽地區雨洪的主要來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東或自西北向東南移動,恰與川江洪水傳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峽地區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區分布與暴雨的分布趨勢相似,但頻次明顯減少。
暴雨的時間分布
【暴雨開始月及結束月】流域東南部2~3月就開始有暴雨發生。漢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烏江流域4月才開始出現暴雨。金沙江5月才有暴雨。長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結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結束,個別地區在12月結束。流域大部分地區暴雨發生在4~10月。
【暴雨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暴雨出現最多月,在長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興一帶和烏江流域為6月,6月暴雨日約佔全年暴雨日的30%。長江中下游北岸、漢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佔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灣、岷江漢王場及雲南昆明一帶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兩月暴雨佔全年的80%左右。長江上游雅礱江的冕寧、渠江的鐵溪、三峽地區的巫溪及長江三角洲一帶以9月暴雨最多,佔全年的25%~30%。
暴雨的年際變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得多,如大別山多暴雨區的田橋平均年暴雨日數為6.6天,1969年暴雨日多達17天,而1965年卻只有1天;年暴雨日較少的雅礱江冕寧平均年暴雨日為2.5天,1975年暴雨日多達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卻沒有暴雨。
暴雨的落區和強度直接影響到長江干支流懸移質輸沙量的多寡。長江上游烈度產沙區(輸沙模數≥2000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數為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mm,當強產沙區暴雨日數及強度比正常偏多偏強時,長江上游幹流的年輸沙量就偏多,成為大沙年份,相反則為小沙年份。
【最大24小時點雨量地區分布】最大24小時點雨量自江源地區的30餘mm向南遞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餘mm。流域其他廣大地區最大24小時點雨量,大多在250~400mm。
【最大24小時點雨量時間分布】經對所選467個站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時間的統計,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現在6~8月的有381站,占總數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佔38.1%。量級以8月的最大,600mm以上的24小時點雨量均出現在8月。出現在9~10月的最大24小時點降水站點數占總數的11.6%,主要分布在華西秋雨區和長江三角洲,量級在200~400mm間。
降水補給
長江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降水超過一半被蒸發,因此,蒸發量是長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922mm,流域平均年陸面蒸發量為541mm,佔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乾旱指數為0.86。
其數值大小主要取決於當地氣溫、地溫、飽和差和風速、氣壓、輻射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圖中以E~601;蒸發器的觀測值作圖,其他類型蒸發器觀測值已通過折算系數換算為相應E~601蒸發值。
長江流域水面蒸發量無較明顯的地區分布規律。總的來說,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東部的漢江唐白河、贛江流域、長江三角洲大於其他地區,水面蒸發量在1000mm以上;在雲南元謀地區有一個小范圍大於2000mm的高值區,是長江流域水面蒸發最大的地區。全流域小於700mm的地區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邊緣,湘西、鄂西南地區、烏江中部及資水上游,如烏江金佛山為465mm,峨眉山為564mm。長江流域其他地區水面蒸發量在700~1000mm。
長江流域水面蒸發的年際變化較小。年內分配由於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氣象因素的影響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區春季大於秋季,中游地區秋季大於春季,下游地區春、秋季相差不大。
陸面蒸發
是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植物散發等的總和。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陸面蒸發量為541mm,其地區分布趨勢是中下游大於上游,平原和盆地大於山區,南岸大於北岸。按水系,鄱陽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幹流區陸面蒸發量較大;烏江、嘉陵江、岷江和漢江上游陸面蒸發量較小;金沙江陸面蒸發量最小。從年陸面蒸發量等值線分布趨勢看,以500mm等值線貫穿地區最廣,此線的西部和北部,多處在300~400mm之間,在長江江源北部不足200mm,為全流域最低值區;此線以東、以南,大多為600~700mm,個別地區達800餘mm;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烏江及長江中游部分地區,大都在500~600mm之間;在洞庭湖區至江漢平原,達700~800mm,並有一個800mm的閉合圈;在鄱陽湖區,也有一個大於800mm的高值區,其中贛江流域的吉安,陸面蒸發量超過1000mm,是長江流域最大值;長江中下游幹流區間陸面蒸發量也達700~800mm。長江流域各地陸面蒸發有隨高程增加而遞減的趨勢,即高程越高,陸面蒸發量越小;高程越低,陸面蒸發量越大。
乾旱指數
為蒸發能力與降水量之比值,蒸發能力用E~601水面蒸發量表示。乾旱指數劃分地帶性標准,長江流域採用全國標准值,如下表所示。長江流域平均於旱指數為0.86,屬於濕潤地帶。就地區而言,除金沙江和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及漢江中游局部屬於半濕潤帶以外,其餘各地區均為濕潤帶,僅程度有所不同。南岸濕潤程度一般比北岸高。金沙江上游得列楚卡站乾旱指數接近於5,為長江流域最高值,峨眉山站乾旱指數只有0.3,為長江流域最低值。
氣候分帶 十分濕潤 濕潤 半濕潤 半乾旱 乾旱
乾旱指數 <0.5 0.5~1 1~3 3~7(或10) >7(或10)
相對濕度
為大氣中實際水汽壓和該溫度下飽和水汽壓之比值,以百分數表示,它表示空氣的乾燥和潮濕程度。相對濕度的高低主要受氣溫高低和下墊面潮濕程度的影響。長江流域雖然雨、旱季節明顯,但因河渠縱橫,蒸發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對濕度都較大。
相對濕度分布趨勢與年降水量的分布趨勢基本一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相對濕度較大的地區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其年平均相對濕度略大於80%。
下游幹流南北兩岸相對濕度接近80%。長江中游北岸、嘉陵江、岷江中上游大多在80%以下,並繼續向北遞減至嘉陵江上游的65%左右。金沙江橫斷山脈地區相對濕度等值線與山脈走向大體一致,在巴塘至得榮地區,相對濕度不到50%,是長江流域相對濕度最小的地區。
年最大相對濕度及最小相對濕度出現的季節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峽地區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對濕度發生在春季。川西及橫斷山脈地區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夏季。雲貴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及兩湖地區夏季相對濕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對濕度最小。
年大風日數
長江流域有3個大風日數多的地區:一是金沙江渡口以上地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達100餘天,其中沱沱河站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125天,該大風區延伸到雅礱江的下游,大風日數從100餘天下減到40餘天。二是湘江大風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達10~25天。三是長江下游南京以上至鄱陽湖區的長江通道地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10~25天。長江流域大風較少的地區:一是四川盆地至雲貴高原東部,多年平均大風日數只有1~5天;恩施地區多年平均大風日數不足1天;贛江、修水一帶多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3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風主要出現在春夏兩季,其他地區則多出現在春季。
年霜日數
長江流域年霜日數最多的地區位於雅礱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上,達150天以上,其中四川色達站多年平均年霜日數達228.3大,是全流域霜日最多的地區。通天河地區為100~200天,金沙江巴塘至德榮地區,昆明、會理、鹽源一帶為70~100天。漢江的安康至襄樊段、丹江及唐白河流域、長江下游蘇皖地區為50~70天。多年平均年霜日數較少的地區是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洞庭四水、贛江中上游,多年平均年霜日數在25天以下,其中位於雲南的元謀站年霜日數僅2天,四川的滬州為2.5天,這兩個地區是全流域霜日最少的地區。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一年四季均可出現霜,其他地區只在10月至次年4月才出現霜。
年雷暴日數
雷暴的單位是天,不管是打一聲雷或打一天雷,都記一個雷暴日。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的分布特點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區在流域西部、金沙江麗江至元謀區間及雅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為70~90天,其中,四川的鹽源站達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區,贛江上游、南嶺山地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最少的地區是秦嶺南部陝西漢中地區及南陽盆地,雷暴日數不足30天。
雲南、貴州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全年各月均可出現雷暴,其他地區有8~10個月可出現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發生在七八兩個月,七八月雷暴日數可佔全年的50%~60%。
年霧日數
長江流域是中國多霧的地區之一。黃山年霧日數為256.4天,峨眉山年霧日數多達320餘天。多年平均年霧日數達50天以上的多霧地區有6處:①四川盆地,其中遂寧站為99.9天,重慶為69.3天。②湘西、鄂西南地區,其中,湖北恩施站為53天,湖南桑植站為56.6天。③南嶺西部的湘、黔交界處,貴州的銅仁站為54天。④湖南平江至江西修水上游一帶,平江站為63元。⑤金沙江下游屏山至雷波一帶,雷波站為107天。③烏江上游咸寧地區,咸寧站為76天。此外,長江三角洲年霧日數可達30~40天,上海站多年平均年霧日數為43.1天。長江幹流航道多年平均年霧日數,除重慶外,並不算多。長江流域年霧日數少的地區位於流域西部西昌至攀枝花地區及位於川西高原的平武、小金、甘孜一帶,多年平均年霧日數不足五天。長江流域的霧主要出現在秋冬季節。

❼ 黃河長江的地理知識點

黃河:
1.上中來下游的分界點:
2.水電站自、水利樞紐;
3.中游的水土流失(原因,措施);
4.下游的「地上河」(原因,措施);
5.支流:
長江:
1.支流;
2.洪澇災害;
3.荊江的治理;
4.沿江經濟;
5.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6.上游的水能資源

❽ 誰能幫我講解下,黃河長江流域的環境和人文

長江、黃河流域自然地理情況對比
基本概況和地形地貌對比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全長6300餘km,總落差5400m左右,橫跨中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台階:第一級 階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橫斷山高山峽谷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級階梯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級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據統計,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84.7%,平原佔11.3%,河流、湖泊等水面佔4%。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幹流河道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包括內流區4.2萬km2)。與其他江河不同,黃河流域上中游地區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7%;長達數百公里的黃河下遊河床高於兩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積只佔3%。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差別很大。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

氣候水文情況的對比
長江流域氣分別屬於青藏高寒區、西南熱帶季風區和華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中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面積約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區大部分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大;西南熱帶季風區冬暖夏涼、四季如春;華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明顯交替,四季分明。流域內的降水,大都以降雨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100mm, 降雨空間分布趨勢為由西北向東南遞增;時間分布多集中在5-10月;約佔全年70%--90%以上。
長江流域水文與降水相適應,青藏區徑流補給有一半左右來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區與華中區徑流補給主要來自降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616億m3,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長江幹流懸移質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自直門達971萬t,沿程遞增至宜昌為53000萬t。宜昌以下有所減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為47200萬t。

黃河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最多的是流域東南部濕潤、半濕潤地區,如秦嶺、伏牛山及泰山一帶年降水量達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乾旱地區,。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旱災頻繁,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遍及數省、連續多年的嚴重旱災,危害極大。流域內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4萬km2,其中年平均侵蝕模數大於5000t/km2的面積約15.6萬km2。流域北部長城內外的風沙區風蝕強烈。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阻礙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且大量泥沙輸入黃河,淤高下遊河床,也是黃河下游水患嚴重而又難於治理的症結所在。
黃河的突出特點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m3,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量324 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再加上鄰近地區的供水需求,水資源更為緊張。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二、對長江、黃河流域自然地理情況的分析
通過對兩個流域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地形方面二者沒有明顯的差異,從西到東大致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海拔由西向東逐漸降低。但是在共性中還有不同之處,黃河流域途徑高原、山地較多,丘陵和平原地區很少,而長江地區丘陵平原地區多於黃河流域。這樣的地形因素差異導致了人口、文化、經濟的情況。
黃河流域的氣候主要為乾旱的大陸性氣候,降水少,為黃河流量的補給相對較少,導致流量較小,另外黃河途徑的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導致黃河含沙量較大。而長江流域的氣候多為濕潤的亞熱帶的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加上支流數量多,流量大,因此對河流流量的補給較多。無論是河流的流量、含沙量還是流量的年際變化,二者都有極大差異,這種差異對農業、工業、旅遊業、運輸業等行業有很大影響。總體來說,一個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會導致其他更多要素的差別,而自然地理上總體的差異會對人文地理有直接的影響。
三、對長江、黃河人文地理情況的對比
長江流域人口長江流域橫跨中國的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經濟區,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4%,其中農業人口3.22億,占流域內總人口的78%。
長江流域產業長江流域自然條件優越,歷史發展悠久,人口稠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城鎮建設發展全面,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農業總產值37965億元,佔全國的34%,其中工業總產值31594億元,佔83.2%,農業總產值6371億元16.8%。長江全流域設有城市186個,其中人口超過200萬人的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4個。上述四個中心城市已成為綜合性的工業基地,還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產特色,聯系著自己腹地的各種城市載體和城市帶,擁有眾多的鋼鐵、有色金屬、機械、石油化
工、電力、紡等工業基地。
據1990資料統計,黃河流域人口978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6%。耕地面積1.79億畝,佔全國的12.5%。黃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國農業經濟開發地區。上游的寧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黃灌區都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目前黃河上中游地區仍比較貧困,加快這一地區的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重心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意義。歷史上黃河流域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業、基礎工業基地和新興城市,為進一步發展流域經濟奠定了基礎。能源工業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目前,原煤產量佔全國產量的一半數以上,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的l/4,已成為區內最大的工業部門。鉛、鋅、鋁、銅、鉑、鎢、金等有色金屬冶煉工業,以及稀土工業有較大優勢。
四、對長江、黃河流域人文地理情況的對比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晰看出長江與黃河流域人口數量和經濟水平上的差異,在這樣人口和經濟差異現象背後是與兩個流域之間自然地理差異有關。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響,黃河流域途徑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勢高,地形相對崎嶇,土質疏鬆,多黃土和泥沙覆蓋。該地形地貌情況導致居住和農業、工業用地較少,不利於人類活動和經濟的發展。而長江流域則是丘陵、山地為主,人們居住在山間平原和丘陵地帶,既可以方便居住,又利於生產活動與出行,因此居住人口相對較多,經濟較為發達;其次是河流的水文因素的影響,長江流域水量大,含沙量較少,河面寬,利於農業灌溉,造船工業,運輸業,旅遊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人口的增長,人口又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五、結論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長江、黃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自然地理的差異對人文地理方面的差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其人口、城市、經濟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然而人文方面的因素又反作用於自然地理,間接的影響自然地理因素,對其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❾ 比較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的不同

黃河流域水土流失。

❿ 長江,黃河地理位置

如圖所示,黃河從青藏高原到山東東營市入渤海

長江從青藏高原源起,經過西藏 青海 四川 貴州 重慶 湖北 湖南 安徽 江西 江蘇 上海,在上海入東海

珠江從橫斷山脈發源,到廣州入南海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