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會影響風俗么
①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② 風俗習慣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比如蒙古族過著復游牧的制生活,他們的住所就是蒙古包,這樣便於移動,然後,以為他們住在草原上,導致他們以放牧為主,所以他們的飲食以奶製品和羊肉為主,他們的樂器也是馬頭琴也說明了他們放牧的特點,顯示了地理環境與風俗習慣存在密切聯系
③ 地理環境對於地域文化形成產生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礎條件。文化的形成都是發生在一定的專地域中,這個地域的屬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影著該地區內文化的形成;環境條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加速或減緩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自然條件的優越與否影響著文化的發展。環境的差異性,使地理環境賦予不同地區以不同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因此生產方向也將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條件就是自然環境。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態。人在自然中尋討生計得以生存,越是人類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適合長遠居住的環境。不同的地理條件所產生的風俗也必然不同。長久的發展,會形成獨特的生活文化飲食作業的習慣。特定區域的人群將有明確的區域意識,並與其他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系。在這樣情況下產生的區域文化最具歷史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④ 中國民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其實就像是地理環境與文化的關系
地理環境影響文化(民俗)~~~
民俗指示地理環境
舉個例子
有的地方水旱災頻繁,那裡的人們要供奉龍王廟,祭祀水神,反過來,看到一個地方如果有很多龍王廟,說明那裡經常有水旱災!!
⑤ 地理環境對中西方風俗習慣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西方影響很大。比如。氣候。秀海邊的影響。遲到。都有區別。還有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總之各方面都有影響。而且區別很大。
⑥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影響
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地形(高原、山川、草原等)、氣候(冷、熱、干內、濕等)、地理容位置(內陸、沒海)等地理環境因素都會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決定了某些風俗習慣。如蒙古族居住地在大草原,自然環境決定了其生產、生活方式,住帳篷游牧,善騎馬、射箭、歌舞,性格豪爽等。仔細分析,維吾爾、藏族等莫不如此。
⑦ 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有些民俗是依託於環抄境而產生的,比如哈爾濱的冰雕,依託於哈爾濱冬季的酷寒,如果全球氣候變暖的話,那麼冰雕就很難存在。再比如說南北方的建築特色,都是跟降水的多少有關系的,如果全球變得日益乾旱,南方江水就會偏少,風沙可能會越來越大,那麼南方的建築風格就會受到影響了。再比如說,如果生態環境惡劣導致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那麼靠游牧為生的鄂倫春族的那些生活習俗就會消失,蒙古族的游牧生活,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受到影響,草原習俗日益被漢化,現在純正的蒙古風俗已經比較少見了。
⑧ 民間風俗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地理環境 是民間風俗產生的根源
如:
四川地理是盆地.霧多,氣候比較潮濕,因吃麻辣可以驅濕,所以四川人喜吃麻味
⑨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二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五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六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